① 大班幼兒結構游戲的特點與指導方法有哪些
一、小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小班幼兒的建構活動往往是無意識、無目的的,建構的特點是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只對搭的動作感興趣,而不在乎搭出什麼。小班幼兒在建構中常常更換建構作品的名稱,或是等建構完成後再根據建構物的某一外部特徵來給作品命名,但他們一般不能明確解釋作品的細節。因此,小班幼兒的建構游戲嬉戲性較強,作品結構較為簡單。 指導要點:1.教師先引導幼兒認識積木、紙盒等材料,引起幼兒運用材料進行建構游戲的興趣。2.教師積極鼓勵幼兒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學習建構技法,鼓勵幼兒獨立地建構形狀簡單的物體,並能表現其主要特徵,例如搭建門、桌子、床等。3.教師引導幼兒學習連接、延長、圍合、加寬、壘高等主要構造技能,搭建簡單的三維物體。例如,讓小班幼兒在建構區搭建馬路、圍牆等簡單物體。4.教師引導幼兒建立建構游戲的規則,例如輕拿輕放、不亂扔、玩後要收拾整理等,並學習收拾整理材料的方法。 二、中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建構水平,手部小肌肉動作逐漸發展,思維、想像、生活經驗等更加豐富,建構的目的性增強,建構的堅持性也在增加,建構水平由單一的延展向整體布局過渡。例如,搭建樓房和小區。中班幼兒已能運用已有經驗對物體進行再現和創作,但是建構作品大部分不講究對稱和平衡。 指導要點:1.增加中班幼兒造型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例如引導幼兒學會選擇高低、寬窄、厚薄、長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體。2.在小班搭建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架空、覆蓋、橋式和塔式等建構技能,形成里外空間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兒可以學習搭高樓、架大橋等。3.教師可嘗試提供作品構造圖,引導幼兒學習看圖紙搭建。4.教師可要求中班幼兒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地搭建,學習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物體的搭建。例如,三名幼兒合作搭建公園、停車場等。 三、大班建構游戲特點及指導要點 特點: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會使用輔助材料,事先能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劃,並能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大班幼兒能夠搭建出有場景、有情節的較高水平的建築群且其建構作品多為立體結構,講究對稱和平衡,比較形象。 指導要點:1.在中班搭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學習轉向、穿過、平式聯結和交叉聯結等建構技能,搭建復雜的三維物體。例如,搭建立交橋、拱形門等。2.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整齊對稱、平衡的構造,嘗試整體布局,學習選擇使用輔助材料。例如,在公園里搭建相呼應的前門和後門,在住宅區里搭建左右對稱的涼亭、路邊的花草等。3.教師引導大班幼兒在搭建前學習商討、分工,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劃,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例如,經過商討後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樓房,有的搭建停車場,有的搭建花園,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圍牆,形成一個完整的住宅區。4.引導幼兒建造有一定主題和情節發展的、結構復雜、裝飾精巧的建築群。例如,讓幼兒根據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主題情節的發展,搭建池塘、磨坊、雞舍、籬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動的故事作為依託,幼兒的興趣往往會更加濃厚,有助於幼兒搭建出結構更為復雜的建築群。
② 幼兒園大班建構區開展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惑提出問題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區域活動的創建和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雖然教師知道材料投放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但往往很盲目,無法真正做到追隨孩子發展的需求,而有計劃地投放和調整區域與材料,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教師缺少有目的的觀察;二是教師對幼兒缺少適時的介入指導和系統的評價。
2、自製教具大多過於粗糙,幼兒缺少操作的興趣
由於教育經費緊張或一時難以購置適宜的教具,教師經常花費大量時間自製教具,但由於設計和製作的經驗太少,時間又過於倉促,致使製作出來的教具往往很粗糙,不便於幼兒反復操作,容易損壞,如果教師沒有及時更換,幼兒就會對教具失去興趣,課程也就無從發展。
解決策略:
1、應根據兒童年齡特徵設置和安排區域區域的創建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例如小班幼兒缺少生活經驗,動手能力較弱,因此區域設置不宜太多、太復雜,一般設置兩至三個區域即可。
中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動手操作能力有所發展,區域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認知興趣;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較快,教師不僅要增加區域的數量,而且投放的材料應更富有挑戰性。
2、教師應有必要的操作演示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能力,將之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這樣幼兒在進入區域活動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分組向幼兒演示、推薦新的教具,一方面讓幼兒了解教具正確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③ 如何做好幼兒園班級環境及活動的安全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教學手段也是豐富多樣的。作為幼兒大班的老師,我更注重教學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我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地面、牆面和空間,盡可能多為幼兒提供接受各種知識或信息刺激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幼兒的無意識學習的能力,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熏陶,吸收知識。現談談我對此的...幾點認識: 1、重視班級三維空間的利用首先,讓班級的牆壁會說話。在"祖國媽媽我愛你"這一主題系列活動中,我在主題牆面貼上中國地圖和國徽,通過各種游戲形式,認識祖國遼闊的疆土的區域劃分和分布,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張貼各少數民族的人物服飾圖、風景名勝圖等,增進幼兒對"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其次,讓空間生動起來。空間布置是通過在空中吊掛各種具教育性和裝飾性的物品來實現,而且更換方便。如一年當中有許多節日,而且有的相距時間較短,其布置花費時間較多,用空間布置去配合節日的主題教育是最好不過的了,例如中秋節的燈籠,國慶節的國旗,元旦的彩旗等。同時,孩子們還在美工區畫"京劇臉譜";在建構區搭"天安門";在益智區掛"燈籠"……從牆飾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當前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平時,我們盡可能將所開展的每個主題活動的相關教育活動都與牆飾相互呼應,使每一面牆飾都成為孩子學習和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2、提高環境布置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期初,我便設置了評比欄,在孩子的照片旁貼上小紅點。而小紅點也使幼兒有了上進心,無論是上課、游戲、戶外活動。小朋友也每天去自己的標志上看,有時侯,一些紅點少的幼兒便會對我說:"老師,他的紅豆比我多,我要做的更好超過他。"他們便說到做到,做事情也便認真了。同時,我們也開展了"手拉手"的活動。比如在上美術課時,對於一些能力弱的幼兒,我便請能力強的幼兒對其進行幫助,這樣不僅拉緊了幼兒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讓幼兒共同進步、友好相處,真是一舉兩得呀!在區域活動中設立了角色區、故事表演區等活動角,供幼兒進行扮演各種角色的游戲,並要求幼兒在玩中能禮貌地和同伴打招呼,請求別人幫忙時要有禮貌,給別人造成麻煩時要真誠地賠禮道歉……力求使幼兒在扮演各種角色游戲中進一步練習良好的禮貌言行。對於得到大家喜歡的小朋友給予小紅點的獎勵,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對評比欄情況進行宣讀,增強榮譽感。我們還在活動室中有意布置一些有關禮貌言行的畫面,盡量使乏味的禮貌用語具體化、情境化。設計的環境,使其具有暗示性。比如在班級的角落設置一個"溫馨座椅",以粉藍色為基調布置而成,讓產生矛盾的幼兒坐在這里,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解決。 3、注重幼兒參與創設環境過程的體驗以往幼兒園的環境一般都是由老師為幼兒提供,幼兒處於被動地位,無法參與到環境布置中去,結果影響了幼兒的思維和創造的發揮。所以,我注重讓幼兒參與到環境的布置中,這是為幼兒提供獲取新知識經驗、鍛煉雙手技能的絕好機會,又可使幼兒對自己親自動手、動腦布置的環境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滿足感。從而更加愛護珍惜班級的牆飾,成就感又得到鼓勵,更激發幼兒充分與環境相互作用。尤其在主題牆面環境創設中,激發幼兒參與與創作表現的能力。每個主題活動的資料圖有一部分都是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得到的。比如"祖國媽媽我愛你"這一主題,一些幼兒就從家裡帶來了天安門的圖片,長城的圖片等等;帶來了戲曲的資料圖片;懸掛的國旗、彩旗都是幼兒自己製作的。在班級活動區設計、提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與教學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操作材料,材料和工具的擺放以方便幼兒取放培養幼兒玩後放回原處的好習慣。由於幼兒喜歡介入環境布置,體驗自身的行為過程,我在創設環境時,注重環境設計過程的指導,讓幼兒在參與環境布置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增加動手的機會、發揮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主體作用。我得到的體會是:在環境創設中真正實施幼兒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特別要注重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環境創設是培養幼兒操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④ 如何拓展幼兒園建構游戲的內容
一、拓展材料
材料是幼兒進行建築游戲的物質基礎,教師可先在開學的家長會上做好動員工作,准備一個「百寶箱」並且告訴幼兒怎樣變廢為寶。經過教育以後,建議學生們可把一些用過的紙盒、鞋盒、糖果盒、牛奶盒、餅干盒、薯片的包裝盒、飲料瓶、衛生紙的卷心筒、舊的塑料花等各種他們認為建構區里可以用的廢舊材料帶到幼兒園,教師經過統一的晾曬消毒後,放到建構游戲中,讓幼兒給它們分好類。這樣,建構游戲就有源源不斷的材料進行補充,孩子們玩起來也可以更加盡興。
除此之外,還可給幼兒園購置一些木製的大小不一、形狀不一的木塊和長短不一的小木板,這些木塊和木板都比較輕便,並且經過打磨,很適合用於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再加上原有的一些拼插類的積塑,孩子們的建構游戲材料就非常豐富了。這些材料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六類:1.包裝盒類(紙盒、鞋盒、糖果盒、牛奶盒、餅干盒、薯片的包裝盒);2.瓶罐類(礦泉水瓶、飲料瓶、化妝品瓶、易拉罐);3.泡沫塑料類;4.木塊木板類;5.拼插類的積塑;6.輔助材料:主要是由教師或師生共同利用廢舊材料加工的半成品,如:用各種泡沫墊做成的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房頂,用紙盒做成的創意磚塊,磚塊上畫滿了塗鴉作品,還有一些從家裡帶來的舊塑料花和用過的聖誕樹等。
二、拓展指導方法
1.拓寬感知渠道。建構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反應,可以喚起幼兒的大膽想像調動其無意識心理活動,挖掘其內在創造潛力。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為媒介,經常讓幼兒欣賞國外和國內有特色的建築物、風景圖片,並將這些圖片貼在建構區的牆面上,作為環境布置,讓孩子隨時可以欣賞這些美麗的建築物,可以拓寬幼兒的思維,給幼兒一定的啟發,讓孩子既增長了見識,又學習了本領。
2.注意指導的循序性。在每次投放材料之前,教師都可給予詳細的指導:介紹材料的名稱,和幼兒討論材料的特點和用途,建立材料使用、歸放的規則等。活動中筆者發現幼兒初期的構造多無目的性,通常是先拼插、壘高、搭建等各種方式都嘗試一遍以後再慢慢熟悉,在幼兒對新材料有一定構建經驗的同時,教師可提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思考。
3.有效評價。游戲結束後的評價活動,可以反映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解決的方式,真實反映他們在游戲中的表現。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組織孩子評選出最小聲音獎、最樂於助人獎、最有創意獎、收拾材料最快獎等來激勵幼兒,使他們獲得快樂感、成功感和滿足感。
三、拓展內容形式
在拓展建構游戲內容形式時,筆者將「教、學、玩」三位一體應用於游戲活動,游戲活動不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和主題活動緊密結合,做到了游戲是教學的延伸。如:大班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家鄉美名揚中有一個社會活動「一起來看白鹿洞書院,目的是讓幼兒認識白鹿洞書院」。當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幼兒園現有的材料搭建一個白鹿洞書院模型。學生們議論紛紛,討論辦法,他們有的負責搭建書院的大門,有的負責書院里刻著字的石碑,有的負責上課用的桌椅板凳,還有的負責院子里的花花草草等。類似這種拓展還可以有很多,教師們可舉一反三,細心發掘。
在指導幼兒進行建構游戲活動中,幼兒潛在的創造力是巨大的,因為他們在當代大眾傳播工具普及和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的條件下,使他們逐步積累了豐富的創造素材,這是他們自己做的和自己想的基礎。另外,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准備物質材料和組織、引導幼兒進行游戲上,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激發幼兒的創造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