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漢發現新物種:緋紅金粟蘭 與絲穗金粟蘭是近親
隨著科研人員對野外考察工作的逐步深入,黃陂區發現了一個植物新種。10月20日,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發表了一篇描述和命名為緋紅金粟蘭的論文,為武漢郊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例證。
2016年,武漢植物愛好者、中醫葯工作者周重建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植物研究所趙鑫磊老師,在黃陂區進行野外考察時發現,在石門山一處海拔200米的林下坡地,生長有一種植株較高大、葉片邊緣略微泛紅的金粟蘭屬植物。這引起了趙鑫磊的興趣,他隨即取了少量的繁殖材料帶回北京進行栽培。
經過6年的持續觀察,並廣泛對金粟蘭屬植物進行采樣分析,趙鑫磊確定這種植物與絲穗金粟蘭的親緣關系相近。也就是說,它與絲穗金粟蘭是「近親」。
葯隔,是雄蕊上連接花葯兩個花粉囊的部分。一般來說,金粟蘭屬植物葯隔會延長,彷彿一條條漂亮的小綵帶。而絲穗金粟蘭的葯隔顏色是白色的;黃陂新發現的這種植物,其葯隔是紅色的,兩者之間存在明顯區別。
研究人員查閱文獻,核對標本,並在實驗室中對這種植物進行了染色體分析,做了基因測序方面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種未曾被記錄的金粟蘭屬植物新種。由於金粟蘭屬植物此前沒有發現有紅色的葯隔,研究人員經過商議,根據它的葯隔顏色將它命名為:緋紅金粟蘭。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趙鑫磊再次與周重建前往石門山進行調查,發現這種植物只在最初發現的分布點有分布,沒有發現其他的分布點,可見這種植物分布范圍很小,其野外資源是否瀕危還依賴於開展更廣泛的調查。
② 絲穗金粟蘭的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全部無毛;根狀莖粗短,密生多數細長須根;莖直立,單生或數個叢生,下部節上對生2片鱗狀葉。葉對生,通常4片生於莖上部,紙質,寬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1厘米,寬3-7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圓鋸齒或粗鋸齒,齒尖有一腺體,近基部全緣,嫩葉背面密生細小腺點,但老葉不明顯;側脈4-6對,網脈明顯;葉柄長1-1.5厘米;鱗狀葉三角形;托葉條裂成鑽形。穗狀花序單一,由莖頂抽出,連總花梗長4-6厘米;苞片倒卵形,通常2-3齒裂;花白色,有香氣;雄蕊3枚,葯隔基部合生,著生於子房上部外側,中央葯隔具1個2室的花葯,兩側葯隔各具1個1室的花葯,葯隔伸長成絲狀,直立或斜上,長1-1.9厘米,葯室在葯隔的基部;子房倒卵形,無花柱。核果球形,淡黃綠色,有縱條紋,長約3毫米,近無柄。花期4-5月,果期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