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檢測三相電容的好壞(電力無功補償的電容)。
在交流電路中,電阻、電感和電容的電壓與電流相位特性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純電阻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同相位;而在純電容電路中,電流超前電壓90°;純電感電路中,電流滯後電壓90°。這些特性揭示了電路中各元件對電流的影響。
從供電角度來看,理想狀態下的負載是無功功率Q和有功功率P相等,功率因數cosφ為1。此時供電設備的利用率達到最高效率。然而,由於實際系統中大多數用電設備具有電感性,這導致系統總電流滯後於電壓,功率因數降低,從而影響供電設備的效率。
針對這種情況,電力無功補償中的電容可以改善功率因數。電容補償的基本原則包括:欠補償、全補償和過補償。欠補償是指補償的電容電流小於被抵消的電感電流,補償後仍存在一定數量的感性無功電流,使得功率因數小於1但接近1;全補償是指按照感性實際負荷電流配置電容器,IC=IL,完全抵消掉感性電流,使功率因數等於1;過補償則是大量投入電容器,除了抵消電感電流外,還會剩餘一部分電容電流,使原感性負載轉化為容性負荷性質,功率因數仍然小於1。
從電路規律分析,欠補償是最為合理的選擇。全補償在RLC混聯電路中,當電感電流與電容電流相等時,系統中會發生電流諧振,設備中將產生幾倍於額定值的沖擊電流,危及系統和設備安全。過補償則既不經濟也不合理,當系統負載性質轉換為容性時,在功率因數超過1後反而降低,同時可能引起電路電流諧振。因此,補償的基本原則必須採用欠補償方式,補償後的功率因數應小於1並盡量接近1,以防止諧振,通常將上限確定在0.95。
通過這些原則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檢測和補償電力無功補償中的電容好壞,確保供電系統的穩定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