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脖子落枕了,好疼,怎麼才能快速治好
人一生中難免不發生落枕,落枕後自感痛苦,由於它可以「自愈」,很少有人去醫院就診,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人或同事幫助下進行簡易處理,家庭護理顯得更為重要。 落枕是指人在睡覺或外傷後突感頸部肌肉疼痛,尤以頭頸部轉動時更甚,引起落枕的原因有: ①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 ②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 ③頸部外傷; ④頸部受風著涼; ⑤如為頸椎病引起,可反復「落枕」。 前四種只要去除病因就可緩解。 家人可幫助落枕者進行按摩、熱敷以減輕痛苦: (1)按摩:立落枕者身後,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一拇指從該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為止,依次按摩,對最痛點用力按摩,直至感明顯酸脹即表示力量已夠,如此反復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輕叩按摩過的部位,重復2~3遍。重復上述按摩與輕叩,可迅速使痙攣的頸肌鬆弛而止痛。 (2)熱敷:採用熱水袋、電熱手爐、熱毛巾及紅外線燈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須注意防止燙傷。 (3)選用正紅花油、甘村山風濕油、雲香精等,痛處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傷濕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貼頸部痛處,每天更換一次,止痛效果較理想,但病人自感貼膏後頸部活動受到一定限制,孕婦忌用。 (5)耳針:耳針埋穴於頸、枕區,以食指尖按壓上述耳穴5~10分鍾,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針刺:不能前後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侖穴;不能左右回顧者,取肩外俞、後溪、風池穴。一般可取懸鍾穴,位於足外洞上三寸,針4~5分,灸3~7壯,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鍾。 (7)口服去痛片1片,有臨時止痛之效。 (8)改變睡眠姿勢,調整枕頭高低,自己扭動脖子。 (9)如為頸椎病引起,在體療科醫師指導下,進行家庭自我頸椎牽引療法。 (10)落枕嚴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顯。 另外提供按摩治療法: ①將左手或右手中、食、無名指並攏,在頸部疼痛處尋找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處),由輕到重按揉5分鍾左右。可左右手交替進行。 ②用小魚際由肩頸部從上到下,從下到上輕快迅速擊打兩分鍾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風池穴、肩井穴1-2分鍾。 ④以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5分處),待有酸張感覺時再持續2-3分鍾。 ⑤最後進行頭頸部前屈、後仰、左右側偏及旋轉等活動,此動作應緩慢進行,切不可用力過猛。 病症:落枕,又稱「失枕」、「失頸」,即頸部傷筋,是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青壯年,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病因:本病多由於躺卧姿勢不良,枕頭過高或過低,枕頭軟、硬程度不當,使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高度伸展狀態,以致發生痙攣;也有因睡眠時,頸背部當風,受風寒侵襲,致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經絡痹受阻,使局部肌筋強硬不和,活動欠利;少數患者因頸部突然扭轉或肩扛重物時,使部分肌肉扭傷或發生痙攣。 症狀:患者一般急性起病,通常臨睡時尚無任何不適,但翌日晨起即感明顯的頸部疼痛、僵硬,頭部向患側傾斜,下頜轉向對側。頸部活動受限,向患側轉頭時則疼痛加劇,不能俯仰,通常是轉頭時,常和身體一同轉動,有一種特殊的頸項牽強姿勢。嚴重時,可波及斜方肌和提肩胛肌等背部肌肉,造成肩背部肌肉痙攣,疼痛涉及上背部和上肢。局部皮膚外觀無紅腫,但觸及患側肌肉有緊張、發硬和明顯壓痛,局部喜熱敷,輕者4~5天自愈,重者疼痛嚴重並向頭部及上肢放射,可遷延數周不愈。 醫生溫情提醒: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一般與頸椎病的治療方法相仿。針灸、推拿是治療落枕的有效方法,療效好,見效快,多以風池、合谷、落枕、後溪、陽陵泉、大椎、天柱、阿是穴等為主,可單穴使用,也可多穴聯用。一般遠道穴,右病取左,左病取右,雙側病變取雙側穴位。局部取穴以患側為主。針刺後溪或落枕或陽陵泉時,手法上主張強刺激,同時囑患者活動頸部,即頭部的前屈後伸,左右側屈或施轉活動,尤其是患側,雖活動受限,但仍應進行輕柔的,幅度逐漸由小到大的動作練習。然後再配合刺絡拔罐,局部艾條溫和灸,推拿按摩等治療,達到舒筋活血,溫經通絡,使頸項部氣血通暢,肌肉放鬆,往往可迅速使症狀緩解,減少痛苦,以便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康復。 此外,中、老年人若經常反復落枕,常為頸椎病的前驅症狀,應及時就診。或在一段時間內反復落枕,在排除高枕等誘發因素外,宜詳細檢查,拍攝X片,以考慮早期頸椎病。平時睡眠時枕頭的高低軟硬要適當,睡眠姿勢要及時加以調整,避免吹風受寒,防止復發。 參考資料: http://www.lsnews.com.cn/2004-09-03/ca77560.htm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