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方法: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於靠人工檢查分類,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檢驗基本是由機器檢測。
血常規檢查是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貳』 血常規都有什麼檢查項目
血常規檢查是一種常見的血液檢測方法,通常通過採集末梢血樣本,如指尖或耳垂部位的血液來進行。隨著現代檢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檢測基本由機器完成,效率大大提高。
血常規檢查項目繁多,包括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形態改變、白細胞總數以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等。紅細胞計數是一項重要的指標,男性紅細胞計數的正常范圍是4.0-5.5×10的12次方/L,女性則為3.5-5.0×10的12次方/L。紅細胞增多可能與心臟病、肺氣腫、高原環境適應不良等因素有關;紅細胞減少則可能提示貧血或其他健康問題。
紅細胞形態的改變也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壓積在42%-49%之間,平均直徑約為7.33±0.29μm,平均體積為80-94f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為26-32pg,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310-350g/L。紅細胞形態的變化可以幫助診斷多種疾病,如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白細胞總數也是血常規檢查的重要項目之一。成人白細胞總數的正常范圍是4-10×10的9次方/L,兒童則為5.0-12×10的9次方/L,新生兒為15-20×10的9次方/L。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反映了機體的免疫狀態,而白細胞分類的變化則更具有臨床意義。
白細胞核象變化是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指標。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分別提示不同的病理狀態。核左移可能表示感染嚴重,而核右移則可能提示造血功能衰竭。
白細胞中毒顆粒是評估感染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中毒顆粒的出現可能與嚴重感染有關,可通過美蘭染色法進行鑒別。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評估白細胞各亞群比例的重要方法,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嗜鹼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