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麻煩教教我辨別古幣
中國的錢幣可分為四個類型:
1.古錢類:可從商周時期的刀布幣至1912年用翻砂手工鑄造的錢幣;2.中國近代幣:從清光緒後期開始至1949年的錢幣(包括機器製造金屬幣);3.紙幣:指清代以前的古紙幣及清代以後的銀行紙幣、錢庄券和臨時代用券;4.現代錢幣:一般指1949年以後發行的第一、二、三、四、五版人民幣、流通紀念幣、非流通紀念幣、兌換券和金銀紀念幣。
鑒別古幣真偽的方法:
聲音辨別法: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顯沉悶。相反,年代越近,聲音越清脆。觀察銅色法: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都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沸水澆煮法:古幣上附著紅綠銹或黑色銹,真錢銹是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遇到銹色可疑的錢幣,可放入沸水中燒煮30至40分鍾,銹脫離的是偽品,真品的銹不易脫離。鋼針測試法: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用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是真銹摻入粘合劑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風格斷定法:每個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為工匠所鑄,文字古拙秀潤、樸素簡直;西晉南北朝時期受其佛教文件影響,其錢幣文字纖細柔韌、嬌媚可愛,絕妙精美;唐、宋、元錢與書法結合較緊,其錢文多為名人所書,整體上給人以端莊穩重,玉潤可愛的感覺;遼錢風格是錢文鬆散,而西夏錢文緊湊,明代錢的主要特徵是方正而呆滯。後仿者能仿其形但不易傳其神,給鑒定提供了重要依據。比較版別法:早期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各枚錢幣之間會有一些差別。如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成分分析法:藉助現代光譜、化學容量和電子儀器掃描測定分析古錢幣化學分析後,對古幣的金屬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確性、可靠性較高。採用超聲波聲像儀,可看清的內部結構,改刻、挖補、拼合等偽作的錢幣。
古幣的錢文:先秦刀、布、燕金餅,戳刻的文字系大篆書體。秦漢至隋:錢文屬小篆,其新莽貨泉、布泉為懸針篆。北周:布泉為玉筋篆,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為鐵線篆,所鑄的漢興用隸書。唐:文盛行隸書,唐開元通寶為「八分書」,屬隸書。五代十國南唐:錢文屬篆、隸、真書體。北宋錢:書體有篆、隸、真、行、草。元、明、清:錢文均以真書或篆書,遼錢近隸。又有蒙、滿、回、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清軍費開支而鑄:紅、黃兩種銅質,紅銅較少。錢面文楷書對讀,背左右滿文「寶×」局名,上、下記值。清乾隆慶典官鑄:背鑄龍鳳、吉語頌辭。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等。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祝壽錢:錢文「龜齡鶴壽」、「龜鶴齊壽」、「福德長壽」、「福壽延長」、「南極祝壽」、「百年長壽」、「千秋萬歲」、「壽如東海」、「壽比南山」等,背或為神仙、靈龜、仙鶴、祥雲等圖案。崇禎通寶背「壽」,官鑄民鑄均有。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字,穿右有滿文兩字樣。順治通寶: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厘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乾隆通寶: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字。咸豐:鑄錢多,特別復雜。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文字不同。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宣統:最為通行的有廣東鑄的機器錢,背面為滿、漢文「廣」字,橫寫「庫平」、「一錢」二漢字、「寶廣」兩個滿字。太平天國:以銅錢為主,幣面全為漢文,正面是「太平天國」、「太平聖寶」四字,背面「天國」,兩字分別排在穿孔的上下,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國聖寶」,背面「太平」的,種類也多,分不清哪一種是哪一省鑄造的。錢文製作有幾種書體,如真書宋體等。太平天國錢幣大錢、花錢的偽品尤多。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辦法,使用鈔票,而不是銅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但是不久就改為銀鈔兩用都可,以紙幣為主,錢幣為輔。明朝錢比元代的錢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稱吳國公的時候,在江西設置寶泉局,鑄造五種大中通寶錢,早期的這類大錢,如今價值上千元,需留意。
古錢幣知識:錢鎔:即錢范,是鑄錢的模子。錢鎔有陰文和陽文兩種。前者直接鑄錢;後者用於造范,故稱范母,「容」即「鎔」字,即一副錢模子。范材有陶、石、銅、鐵、鉛等。鎏金:在錢幣上加工雕刻各種圖形花紋。早在唐開元錢有雕刻花紋者.如蓮花寓意多子。此等錢既是壓勝品,但亦可摻雜在流通錢幣中流通.具有兩重性。連輪:錢文筆劃與外郭相連。隔輪:錢文筆劃不與外郭相連,且相距較遠生坑:古錢帶有出土銹色.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既久,尚帶銹片殘跡稱國號錢:面鑄國號,如齊法化、唐國通寶、大宋元寶、大元通寶(八思巴文)、大明通寶(南明),大宋(南宋)、大元、大明(南明)均系「國號錢」。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讀者,謂「直讀」;按上、右、下、左讀者謂「旋讀」,或稱「右旋讀」;按上、左、下、右讀者謂「左旋讀」;錢文兩字,按右、左讀者謂「橫讀」,如半兩、五銖等,亦稱「順讀」;「環讀」如先秦「珠重一兩十二」,須「環讀」。仿瘦金書:宋徽宗趙佶獨創的一種書體,自稱「瘦金書」。以楷書為本,筆劃俊逸揮灑,剛健有力,故有「鐵劃銀鉤」之美稱。即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均為瘦金體錢文之押券者,金大定通寶亦仿瘦金書。貝幣、骨貝:我國最早的原始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距今約3500年以上,早期貝幣是商王賞賜臣下的。骨貝出現於商代中期,以獸骨刻成。六字刀:春秋晚期至戰國鑄造,以「刀」為形狀,其六字「齊造邦長法化」最為珍奇,目前一枚六字刀價值7000元左右。蟻鼻錢:蟻鼻錢鑄於戰國早期,為模擬原始貝幣形態的銅貝幣。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銀元珍品:乃中國最早的官鑄銀元,其中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目前參考估價為18萬到20萬元人民幣;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參考估價為20萬到25萬元人民幣;陝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參考估價為16萬至2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