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來說,中葯材地鑒別方法包括外觀特徵、理化性質、顯微鑒定和化學鑒定等方面,外觀方面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點,理化性質包括比重測定、溶解性測定、灰分測定、水分測定和揮發性成分測定,顯微鑒定包括細胞學鑒定、層析鑒定、化學染色,化學鑒定包括薄層色譜法、液相色譜法和質譜法,其它還有理論鑒別和標准鑒別,實際操作中,需要綜合運用各種鑒別方法,經驗豐富地中醫葯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直觀的觀察和分析准確判斷中葯材的質量。
② 中葯鑒別方法是什麼
對中葯材進行快速檢驗,除了利用現代方法如熒光分析法外,還可以採用一些傳統的有效手段。這些傳統方法通常簡便易行,甚至水與火這樣的常見物質也能用於鑒別真偽。以下是詳細內容:
**中葯鑒別方法**
**一、水試法**
1. 牛黃:加清水調和,塗於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
2. 蘇木:投入熱水中,浸液呈鮮艷的橘紅色。
3. 秦皮:加熱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4. 蟾酥: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狀。
5. 胖大海:熱水浸泡膨大呈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8~10倍。
6. 熊膽:投入清水杯中即可見旋轉並呈黃線下沉而不擴散。
**二、火試法**
1. 青黛: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產生。
2. 馬勃:置火焰上輕輕抖動,即可見細微的火星飛揚,熄滅後,產生大量白色濃煙。
3. 海金沙:取少量撒於火上,即發生輕微爆鳴及明亮閃爍的火焰。
4. 血竭:本品粉末置白紙上,用火隔紙烘烤即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紅色,以火燃燒則產生嗆鼻的煙氣。
**其他中葯鑒別方法**
- **眼看**:主要觀察葯材的外形、色澤、表面粗細、斷面的紋理等方面。每一種葯材都有一定的外形特徵,如川芎的根莖為不整齊的結節狀團塊,何首烏橫斷面由三生維管束形成的「雲錦花紋」;通過對葯材表面顏色的觀察,可以分辨出葯材的產地和質量的好壞,如內蒙甘草,表面棕紅色質優。斷面的結構、顏色與葯材的特性直接有關,如大黃斷面的「高粱渣」、「錦紋」。
- **手摸**:主要體驗葯材質地輕重、堅實、松軟、老嫩、滑澀等,如綿的質輕泡綿軟,粉的質稍堅脆,有彈性。
- **鼻子嗅、口嘗**:主要體會葯材的氣味,如麝香氣香竄而持久;當歸、獨活外形相似,但當歸味甜而微苦,獨活微苦而麻辣。
- **理化方法**:如西紅花浸水以後呈一條黃色直線下沉,並由底部慢慢擴散,使水雜成黃色,偽品水溶液為紅色;又如面草霜撒於水上,則浮於水面,經久不沉,水不變色,如有下沉,則說明摻有雜質,而偽品很快下沉,水變褐色。
中葯的傳統鑒別方法,方便實用,極為寶貴,但因歷史條件所限,難免有些局限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許多科學方法,因此,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進一步提高鑒別的准確性。
③ 如何分辯中草葯
中葯作為中醫防病治病的主要工具,其真偽優劣關繫到臨床用葯的安全有效。筆者在長期臨床工作中,根據葯材的形、色、氣味、表面特徵、質地等幾個方面進行鑒別。現將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1 根據葯材的外形鑒別
如味連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雞爪」,其表面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的須根,部分節間平滑,習稱「過橋」,而雅連、雲連多單枝,且「過橋」較長,所以根據這兩個特徵,就很容易分辨味連與雅連、雲連的不同了。再如天麻,外形一端有紅棕色乾枯芽苞,習稱「鸚哥嘴」或「紅小辨」,另一端有自母麻脫落後的圓臍形疤痕,習稱「肚臍眼」,因其質地堅實,斷面呈角質樣較平整,習稱「起鏡面」,還因氣味特異,習稱「馬尿臭」,根據以上特徵,我們就能辨別質優質次了。
2 根據葯材的表面特徵
白頭翁根部的白毛;金毛狗脊表面密集金黃色毛茸;羌活環節緊密似環;防風根頭部有密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知母頂端有殘留的淺黃色葉痕及莖痕,習稱「金包頭」。
3 根據葯材的斷面特徵
斷面獨特的特徵也是鑒別的要點:如廣防己的「車輪 紋」;烏葯、黃芪的「菊花心」;蒼術的「硃砂點」等等。羚羊角:頂端光滑,內有細孔直達角尖,習稱「通天眼」,基部鋸口面內有骨塞,習稱「羚羊塞」,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呈空洞。
4 根據葯材的氣味
如牛黃,天然牛黃,氣清香,味先苦後微甜,入口有清涼感,嚼之不粘牙,水溶液可將指甲染黃,俗稱「掛甲」,而人工牛黃水溶液也可「掛甲」,但其氣味清香而葷腥,入口無清涼感味微甜而後苦。
5 此外,還有火燒、水試等方法
如藏紅花入水可見橙黃色直線下降,並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秦皮入水可見藍色熒光;熊膽:取膽仁粉末少許,投入水中,即在水面旋轉並呈現黃線下沉,而不擴散;海金沙火燒能發出爆鳴聲,且有閃光,無灰渣殘留;青黛火燒時產生紫紅色煙霧,時間持續較長為佳。
經驗鑒別在無實驗室條件下,具有鑒別迅速,准確的特點,具有實際意義。因此經驗鑒別作為一項工作技能,對於每一位從事中葯工作的人員來說,都應牢牢掌握,以利於工作。
另外有《中葯鑒別手冊》等相關書籍,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