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鑒別單色釉瓷器
一道釉,就是整個瓷器僅有一種顏色。
1、紅色釉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顏色。紅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開始出現了,到了北宋末年鈞窯燒出了銅紅、海棠紅和火焰紅等色。到了元代出現了朱紅色,但產品不多。到了明永樂、宣德年間燒出了鮮紅色,又稱為「寶石紅」,明代皇室用來祭祀的紅釉瓷稱為「祭紅」。明代中期燒制紅釉的技術失傳,到了清康熙後期紅釉色才得開始恢復,其中以督窯官郎廷極監燒的紅釉瓷最為著名,稱為「郎窯紅」。同時期著名的紅釉品種還有豇豆紅,高級的稱為「大紅袍」。康熙時還新創了胭脂紅,這一時期還燒造了珊瑚紅、蓋血紅和抹紅等瓷器。
2、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3、綠色釉包括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磁州窯還燒制了孔雀綠釉,這種顏色到了明代正德時期達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現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傑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4、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黃釉瓷始燒於唐代,主要的產地有安徽的壽州窯、蕭縣的白土窯、河南郟縣窯和密縣窯,河北曲陽窯,山西渾源窯。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間的澆黃釉(俗稱「雞油黃」)較為傑出,明嘉靖、萬曆年間黃釉顏色比較深,釉色肥潤,黃釉中多有暗刻花紋或含有「血絲痕」,在明代黃色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顏色。清代的黃色釉主要有鱔魚黃和蛋青釉兩種,蛋黃釉是康熙時創燒,黃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時,釉中摻有玻璃白,顏色淺淡。
5、藍色釉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於唐三彩當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代宣德的藍釉主要有寶石藍、祭藍等。清代除了仿燒祭藍外,還燒造了灑藍、天藍釉,灑藍始燒於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藍釉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的,始燒於康熙,盛行於雍正和乾隆時期。
6、白色釉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7、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8、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的,以後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9、爐鈞釉是由高粱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組成的,乾隆時期最多。窯變釉主要是由紅和藍兩種顏色組成,雍正最好的窯變釉叫火焰青和火焰紅。
10、茶葉末釉就是像茶葉的顏色一樣。
② 紅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紅釉瓷器的鑒別,首先需要學習相關知識,因為紅釉是一種單色釉,鑒別時主要觀察其寶光度。寶光度是判斷瓷器真偽的重要標准之一,它是指瓷器在光照下所呈現的光澤亮度。
紅釉瓷器的寶光度往往能反映其年代和燒制工藝。古代的紅釉瓷器寶光度通常較高,光澤自然柔和,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而現代仿製的紅釉瓷器,寶光度往往不夠自然,有時會顯得過於刺眼。
另外,紅釉瓷器的釉面質感也非常重要。真品紅釉瓷器的釉面質感細膩光滑,手感溫潤。而仿製品的釉面質感往往較為粗糙,手感生硬。在鑒別時,可以輕輕觸摸瓷器表面,感受其質感。
紅釉瓷器的胎體也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真品紅釉瓷器的胎體通常較為厚重,密度較大。而仿製品的胎體則相對較輕薄,密度較小。在鑒別時,可以通過觀察瓷器底部,了解其胎體質感。
此外,紅釉瓷器的彩繪也是鑒別真偽的關鍵。真品紅釉瓷器的彩繪線條流暢自然,顏色鮮艷且持久。而仿製品的彩繪線條則較為生硬,顏色容易褪色。在鑒別時,可以仔細觀察瓷器上的彩繪細節,以判斷其真偽。
最後,了解紅釉瓷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也有助於鑒別真偽。真品紅釉瓷器通常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仿製品則往往缺乏這些特徵。在鑒別時,可以結合瓷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