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控卷的意思是什麼
在古代文獻中,"控卷"一詞被用來描述一種處理復雜局面的方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對於那些雜亂無章、糾纏不清的情況,應該採取溫和的手法去解開,而不能通過拳頭擊打的方式來解決。司馬貞在《索隱》中進一步解釋說:"卷,即拳也。"這意味著,在面對混亂或糾結的情形時,應當謹慎地使用雙手,而非直接用拳頭施加暴力。這種處理方式體現了古人對於解決問題時的智慧與克制。
在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下,"控卷"的概念被延伸至多種情境之中。例如,在人際交往中,當遇到復雜的矛盾和沖突時,採用"控卷"的方式,即通過對話、溝通和理解來化解矛盾,而非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和傷害。在處理社會問題時,"控卷"同樣適用,它鼓勵人們通過教育、法律等非暴力手段來解決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值得注意的是,"控卷"不僅僅是一種物理動作,更是一種態度和方法論。它強調的是在面對問題時保持冷靜,用智慧和耐心去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種處理方式不僅適用於個人生活,也適用於社會治理,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控卷"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智慧。它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於矛盾和沖突處理的深刻理解,也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復雜問題的寶貴啟示。
2. 關於討論的原則與技巧
今天晚上視頻跟男朋友聊到看論文的問題。聊的過程中他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想法,要換作三年前或者兩年前的我大概率上會跟他爭論起來。或者把自己的情緒暫時壓制下去,然後不開心地入睡,甚至可能躺在床上越想越覺得自卑然後難過得哭起來。
今天其實也有一點跟他爭論的沖動,具體的情緒路線是這樣的:
第一反應,啊,你提出的想法好像很對的樣子,我怎麼這么菜
第二反應,可是我也有過這種想法啊,我為什麼沒有在你之前提出來呢
第三反應,你怎麼可以拿我也知道的東西教育我呢,搞得好像你都知道,我就很傻的樣子
第四反應,你根本就不知道我遇到的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你就只會空口無憑地扯,道理好像都對,我也知道這個道理啊,但是我還是不能解決問題。肯定是你不對,要麼你的道理不適用我的問題,要麼你根本就沒搞清楚這個道理到底該怎麼用。反正你就是錯的
無論討論什麼話題,幾乎在每次他嘗試給我提出建議的時候,我都會老老實實地沿著這條情緒路線走一遍,然後以糟糕的情緒結束我們的談話。
可是今天,我發現自己神奇地在第四步那裡剎住了心中奔涌的情緒,來了個急轉彎。我不再去糾結他是否是對的,而是就他的建議問了更為具體的細節問題。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自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覺得你說的道理是對的,但是我覺得我落不了地。
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針對具體的問題給出明確有效的可行性方案,才是討論的最初和真正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永遠不要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個人的對錯上,你的注意力應該始終放在尋求一個有確定積極效果甚至有具體操作步驟的解決方案上。否則,你很可能只是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一件目前或者長期看來只會帶來負面效應的事情。
首先,根本不存在客觀上絕對正確的結論。真理可能掌握在多數人手中,也可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可能掌握在學識淵博或專業能力精深的人手中,也可能掌握在剛好在討論的這個問題上實踐經驗豐富但在其他方面整體薄弱的人手中。也就是,哪怕你們爭論出了誰對誰錯,你們得到的這個對錯的結論本身就不等於真理。
其次,沒有任何人希望被指出自己的錯誤。他可能很好學,知道認識到錯誤是通往進步的階梯,但情緒上也難免會低落。如果他是對的,但被你的雄辯打敗,承認自己是錯的,當他發現真相的時候很可能會怨恨或者至少感到委屈。如果他是錯的,他也肯定更願意自己發現錯誤而不是被你直直地擰出來「示眾」,哪怕知道這場談話的人只有你們兩個,也或多或少地會讓弱勢的一方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自己的這種轉變源頭大概是來自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專欄里關於三個立場的論述,下面是專欄里描述這三種立場的原話:
1. 物理立場:一是一,二是二。
比如小孩手裡拿著一塊石頭,一鬆手它就會掉下去——這是孩子長大後會明白的物理學道理;火、裝著開水的壺不能用手去摸,小孩不會因為壺不能摸而哭——我們最初的認知里是包含物理立場的。
物理立場往往包含著你不能控制和抗拒的,這種立場下,你會對你接觸的事物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不去控制、沒法改變的態度。
2. 設計立場:問題的根源在我,不在你。
比如一個鍾表匠做了一個鍾,我們就覺得它必須是準的,如果走走停停,就是有問題的,但問題不在於表,而在於設計者。所以在這種挫敗感之下,我會想辦法來修好它,或者重新改變我的設計。
因為是你想讓它怎麼樣,你有一個既定的意圖,如果不這樣,你就會覺得有問題,就有想辦法去改變它的慾望和沖動。
3. 意向立場:問題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這種立場是設計立場派生出來的。意向立場和設計立場不太一樣,比如孩子對父母,或者父母對孩子,都會有一個意向立場——你該怎麼樣,如果你不怎麼樣,我會把問題的根源歸結於你,而不是我。
我正是將自己硬生生從意向立場(對錯)掰到物理立場(分析具體問題)再轉到設計立場(尋求自己可操作的解決方案),才有了今天談話中的轉變。
除了立場上的轉變,我也體會到了平時注意訓練自己在表達中採用羅胖在「知識就是力量」中提到的「yes…and…」准則帶來的進步。這種表達方式要求先找到雙方的共同點表達出肯定對方的觀點的意思,再就雙方觀點中的分歧部分予以進一步的探討。
其實也許這就是成長,不一定突然脫胎換骨卻在潛移默化中悄悄改變,當點點滴滴的小習慣漸漸重塑了自己,你才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在原地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