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葯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生葯鑒定就是依據國家葯典,部頒和地方葯品標准以及有關資料規定或記載的生葯標准,對商品生葯或檢品進行真實性、純度、品質優良度的檢定。
生葯真實性鑒定,包括原植(動)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及生物檢定等項。生葯純度檢定是檢查樣品中有無雜質及其數量是否超過規定的限度。雜質包括生葯原植(動)物的非葯用部分、有機雜質和無機雜質。無機雜質的檢查一般採用過篩及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定量等方法來測定。生葯品質優良度檢定是包括水分、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的測定,以確定檢品的質量是否合乎規定的要求。
中國葯典附錄部分收載的葯材取樣法,葯材檢定通則,葯材及成方制劑顯微鑒別法,葯材炮製通則,雜質檢查法,水分測定法,灰分測定法,浸出物測定法,揮發油測定法,色譜法(層析法)等,都是生葯鑒定方法的依據,現將部分常規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一、生葯的取樣
生葯的取樣是指選取供檢定用生葯樣品的方法。取樣的代表性直接影響到檢定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必須重視取樣的各個環節。
1.
取樣前,應注意品名、產地、規格等級及包件式樣是否一致,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程度以及有無水跡、霉變或其他物質污染等,詳細記錄。凡有異常情況的包件,應單獨檢驗。
2.
從同批生葯包件中抽取檢定用樣品原則如下:生葯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
......
B. 在葯品質量標准中,常用葯物的鑒別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主要原因是葯品標准中葯品成分相對單一,有主葯成分,葯品含量高;而體內葯物分析的特點是樣品成分復雜,被測組分含量低。
C. 葯典里常用的鑒別葯物真偽的方法有哪些
你好:葯典里常用的鑒別葯物真偽的方法有很多啊,化學試劑法,氣象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以及各種滴定法等等
D. 中葯的鑒別主要包括哪些
中葯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
1、來源鑒定是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葯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葯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准確無誤。
2、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3、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葯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鑒定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顯微鑒定常配合來源、性狀及理化鑒定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葯材的外形不易鑒定,或葯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為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已將顯微鑒定應用到很多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中。進行顯微鑒定,鑒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鑒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理化鑒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為理化鑒定。通過理化鑒定分析中葯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E. 選擇葯物鑒別試驗的基本原則
(1)方法要有一定的專屬性、靈敏性、且便於推廣; (2)化學法與儀器法相結合,每種葯品一般選用2~4種方法進行鑒別試驗,相互取長補短; (3)盡可能採用葯典中收載的方法。
F. 請問中葯主要有哪幾種鑒定方法
中葯材的鑒別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為對植物自然形態的鑒別,對炮製葯材外表性狀的鑒別,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結構的鑒別,以及化學分析、生物測定等鑒別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還是中葯材的經驗鑒別法,也就是對葯材的外觀性狀的鑒別。
以下幾種常用而簡單的鑒別方法:?
一、看外觀,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表特徵,如表皮、顏色、形狀、粗細、斷面等等。
1、看葯材的表面。不同種類的葯材由於用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徵會有所差異。如根類葯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而根莖類葯材都有較多的莖痕,皮類葯材則多為捲筒狀,等等。另外,一些葯材有著它們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徵,或光華、或粗糙、或長有鱗葉、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馬的外形就被總結成為「馬頭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長有「通天眼」,防風長有「蚯蚓頭」等。這些特徵都是鑒別道地葯材真偽優劣的重要依據。
2、看顏色。葯材顏色的不同或變化,不僅與它的品種和本身的質量有關,不適當的加工和儲藏方法也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色澤,因此顏色是鑒別葯材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對葯材外表顏色的觀察,分辨出葯材的品種、產地和質量的好壞。比如,黃連色要黃,丹參色要紅,玄參色偏黑等。
3、看斷面。無論植物也好,動物也好,都是由一層層的組織器官構造而成的,當葯材被切開,這一層層的構造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就像古樹的年輪一樣。很多葯材的斷面都具有明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就是葯材內部構造的直接體現。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各種分層、紋路和不同形狀的小點。比如在防己斷面上能看見明顯的車輪紋理,而黃芪的折斷面紋理呈「菊花心」樣,杜仲在折斷時更有膠狀的細絲相連,等等。這些獨有的斷面特徵是鑒別葯材的重要依據。
用手感受葯材的軟硬、輕重,疏鬆還是緻密,光滑還是粘膩,細致還是粗糙,以此鑒別葯材的好壞。不同葯材的質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葯材,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不同,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荊三棱堅實體重,而泡三棱則體輕;鹽附子質軟,而黑附子則質地堅硬。
三、口嘗和鼻聞。
葯材的氣味與其所含的成分有關,鼻聞是比較重要的鑒別方法,尤其對於鑒別一些有濃郁氣味的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魚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嘗法鑒別葯材的意義不僅在於味道還包括「味感」,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黃連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則分為麻、澀、淡、滑、涼、膩等。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有密切關系,在中葯材口嘗鑒別的實踐中,可按葯材的品種和質量分類進行判斷。
四、水試和火試。
有些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燒灼一下會產生特殊的現象。如熊膽的粉末放在水中,會先在水面上旋轉,然後成黃線下沉而不會擴散。麝香被燒灼時,會產生濃郁的香氣,燃盡後留下白色的灰末。這些特殊的現象都與葯材內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是常用的鑒別方法。?
G. 農葯葯效很重要,有哪些鑒別方法
我們可以先對農葯的一個濃度進行查看,然後就是也要看一下這個農葯到底適不適合治療這種疾病,最後就是也要先適當的噴灑一些,然後看看效果之後再去決定。這樣的話,才能夠很好的鑒別這個農葯的葯性。
H. 辨別葯品是否變質的方法有哪些
通過仔細觀察葯物的外觀性狀、色、嗅味的形態來識別葯物是否變質。如葯物出現下列情況,表明葯物已經變質,不能使用。 (1)片劑:白色葯片變黃,表面粗糙、鬆散或潮解,或有結晶析出。葯片上有斑點、糖衣層裂開、發霉、有臭味等。 (2)沖劑:如有發粘、結塊、溶化、有異臭等。 (3)膠囊及膠丸:如有明顯軟化、破裂、漏油、互相粘連等。 (4)糖漿:如有較多沉澱物或發霉等。 (5)粉針劑:瓶內葯粉有結塊,經搖動不散開,葯粉粘在瓶壁或已變色等。 (6)水針劑:葯液顏色變深、渾濁、沉澱或有霉點、異物、絮狀物等。
I. 識別假葯的方法有哪些
1、帶有」根治「的葯名多半是假葯
葯名暗示能根治某些疾病的多半是假葯,正規葯品名稱一般不會含有這些內容。例如「抗癌膠囊」、「皮癬一掃光」、「抗風濕葯酒」等。
2、文號不規范
目前葯品批准文號格式為「國葯准字—字母—八位數字」,字母包括H(化學葯品)、Z(中葯)、S(生物製品)、F(葯用輔料)等。像「葯衛監字000000號」、「葯消准字000000號」這樣的批准文號是不規范的。
3、說明書混亂
鑒別假葯時需看清說明書。葯盒上會有簡要的說明書,表述疾病治療范圍時,中(成)葯只能說「功能主治」,化學葯品制劑為「適應症」,生物製品是「作用與用途」或「接種對象」。假葯的說明書經常表述混亂,比如某中成葯介紹它的「適應症」是「牛皮癬等皮膚病」。
4、沒有有效期
如果從葯盒上找不到生產日期和有效期,也是一個「馬腳」。正規葯廠批號規范,有效期標注准確。如葯品生產批號為20080731,三年有效期,失效期2012年7月。
5、標記不明確
某葯品在葯盒正面的右上角標有黃色的「外用葯品」。正規葯品標注葯品分類,如處方葯、非處方葯(OTC)、特殊葯品(外用葯品、精神 葯品等),而且標注清晰、色彩規范。假葯或者沒有標注,或者標注文字圖案線條模糊、色彩運用不規范。比如,按規定「外用葯品」標注應為紅色,有些假葯卻是褐色或黃色。
6、包裝上有廣告
葯品包裝上是不允許隨意標注其他內容的。如廣告性質的口號、標題;超出說明書內容以外的宣傳資料等。如果遇到有宣傳以上情形的,可以懷疑為假葯。葯品生產地址、聯系電話等的一致性、真實性也是判定真假葯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