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泥漿處理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處理泥漿的方法有很多,處理的比較徹底的就屬用泥漿處理設備了,我推薦綠優景的泥漿處理設備
『貳』 污泥的處理方法
污泥處理 污泥濃縮後含水率可降為95%~97%,近似糊狀。濃縮可以達到污泥的減量化。重力濃縮法用於污泥處理是廣泛採用的一種方法,已有50多年歷史。機械濃縮方法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此方法佔地面積小,造價低,但運行費用與機械維修費用較高。氣浮濃縮於1957年出現在美國。此法固液分離效果較好,應用已越來越廣泛。
污泥濃縮的方法主要有重力濃縮法、氣浮濃縮法、帶式重力濃縮法和離心濃縮法,還有微孔濃縮法、隔膜濃縮法和生物浮選濃縮法等。 利用重力作用的自然沉降分離方式,不需要外加能量,是一種最節能的污泥濃縮方法。重力濃縮只是一種沉降分離工藝,它是通過在沉澱中形成高濃度污泥層達到濃縮污泥的目的,是污泥濃縮方法的主體。單獨的重力濃縮是在獨立的重力濃縮池中完成,工藝簡單有效,但停留時間較長時可能產生臭味,而且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污泥;如果應用於生物除磷剩餘污泥濃縮時,會出現磷的大量釋放,其上清液需要採用化學法進行除磷處理。重力濃縮法適用於初沉污泥、化學污泥和生物膜污泥。
污泥處理 :離心濃縮法的原理是利用污泥中固、液比重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離心力進行濃縮。離心濃縮法的特點是自成系統,效果好,操作簡便;但投資較高,動力費用較高,維護復雜;適用於大中型污水處理廠的生物和化學污泥。
2) 污泥處理
穩定處理的目的就是降解污泥中的有機物質,進一步減少污泥含水量,殺滅污泥中的細菌、病原體等,消除臭味,這是污泥能否資源化有效利用的關鍵步驟。污泥穩定化的方法主要有堆肥化、乾燥、厭氧消化等。厭氧消化:在污泥處理工藝中,厭氧消化是較普遍採用的穩定化技術。污泥厭氧消化也稱為污泥厭氧生物穩定,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原污泥中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形式存在的高能量物質,也就是通過降解將高分子物質轉變為低分子物質氧化物。厭氧消化是在無氧條件下依靠各種兼性菌和厭氧菌的共同作用,使污泥中有機物分解的厭氧生化反應,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好氧消化污泥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與活性污泥法極為相似。當外來養料被消耗完以後,微生物靠消耗自己的機體來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這就是微生物的內源代謝階段。細胞組織在好氧條件下的內源代謝產物為CO2、NH3、H2O,而NH3會在有氧條件下進一步氧化為硝酸鹽。污泥好氧消化的反應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達:
C6H7NO2+7O2→5CO2+NO3-+3H2O+H+
上式中C6H7NO2為細胞組織的元素組成。
此法降解程度高,無臭穩定,易脫水,肥份高,運行管理簡單,基建費用低。但運行費用高,消化污泥量少,降解程度隨溫度波動大。 :堆肥技術探討始於1920年,堆肥系統可分為三類:條形堆肥系統、靜態好氧堆肥系統和裝置式堆肥系統。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中含有大量促進植物和農作物生長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肥效較好,經過堆肥處理可以達到穩定化、無害化及資源化的目的。堆肥是一個由嗜溫菌、嗜熱菌對有機物進行好氧分解的穩定過程,其特點是自身可以產生一定的熱量,並且高溫持續時間長,不需外加熱源,即可達到無害化。堆肥的一般工藝流程主要分為前處理,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和後處理四個過程。經過堆肥化處理後,污泥的性狀改善,含水率降低(小於40%),成為疏鬆、分散、細粒狀,可殺滅病原菌和寄生蟲(卵),便於貯藏、運輸和使用。
石灰穩定技術石灰穩定技術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投加石灰的條件下,保持一定pH值及一定時間,可以殺滅傳染病菌,並防腐與抑制臭氣的產生。該技術操作簡單、成本較低,處理後較容易脫水。污泥最終處置可採用農用或者衛生填埋。
將污泥發酵成有機肥,如再加入部分牛糞等,就會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加菌。1公斤金寶貝肥料發酵劑可發酵4噸左右污泥+牛糞。需按重量比加30-50%左右的牛糞,或秸稈粉、蘑菇渣、花生殼粉、或稻殼、鋸末等有機物料以便調節通氣性。其中如果加入的是稻殼、鋸末,因其纖維素木質素較高,應延長發酵時間。菌種稀釋:每公斤發酵劑加5-10公斤米糠(或麩皮、玉米粉等替代物)拌勻稀釋後再均勻撒入物料堆,使用效果會更佳。2、建堆:備料後邊撒菌邊建堆,堆高與體積不能太矮太小,要求:堆高1.5-2米,寬2米,長度2-4米2、拌勻通氣。金寶貝肥料發酵劑是需要好(耗)氧發酵,故應加大供氧措施,做到拌勻、勤翻、通氣為宜。否則會導致厭氧發酵而產生臭味,影響效果。4、水分。發酵物料的水分應控制在60~65%。水分判斷: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印但不滴水,落地即散為宜。水少發酵慢,水多通氣差,還會導致「腐敗菌」工作而產生臭味。5、溫度。啟動溫度應在15℃以上較好(四季可作業,不受季節影響,冬天盡量在室內或大棚內發酵),發酵升溫控制在70-75℃以下為宜。6、完成。第2-3天溫度達65℃以上時應翻倒,一般一周內可發酵完成,物料呈黑褐色,溫度開始降至常溫,表明發酵完成。如鋸末、木屑、稻殼類輔料過多時,應延長發酵時間,待充分腐熟。發酵好的有機肥,肥效好,使用安全方便,抗病促長,還可培肥地力等。 污泥脫水是整個污泥處理工藝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其目的是使固體富集,減少污泥體積,為污泥的最終處置創造條件。為使污泥液相和固相分離,必須克服它們之間的結合力,所以污泥脫水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能量問題。針對結合力的不同形式,有目的採用不同的外界措施可以取得不同的脫水效果。污泥脫水與干化包括自然脫水、機械脫水和熱處理干化。
污泥經濃縮、消化後,尚有95%~97%含水率,且易腐敗發臭,需對污泥作干化與脫水處理。常用脫水方法有自然乾燥和機械脫水兩種。利用蘆葦等沼生植物也可以進行較好的脫水。 該技術創新採用污泥洗滌工藝,首先洗出污泥中有機物質,分離無機物質污泥土,再將有機污泥濃縮進行高溫厭氧消化處理。沉澱污泥經過洗滌洗出污泥中一半固體無機污泥土,減少了一半生物處理量,節省工程投資和處理費用;單獨處理有機污泥,去除了無機污泥土在反應器中的沉澱,減少了設備磨損和反應器的維護;沉澱污泥經過洗滌洗出污泥中大部分容易沉澱的重金屬和無機污泥土,提高了有機肥的品質;洗滌出的污泥土還可生產路面彩磚、透水磚。其他創新工藝:超高溫厭氧消化、多級厭氧消化、沼渣漂浮等,污泥生物處理速度提高了幾倍和沼氣產量提高20%以上。
沉澱污泥生物處理系統,工程設計創新採用地埋式、緊密型、多級消化反應器設計,幾個獨立的厭氧消化反應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節省建築材料,採用混凝土結構造價低廉。國內外現有的厭氧消化反應器普遍採用地上式結構,地上式結構能使配備設備便於維護和有利沼渣排放預防沼渣沉澱。該生物處理系統工程設計很好地解決了配套設備的維護和沼渣沉澱,系統配備設備少,只需要幾台水泵,就是水泵壞了更換一台用不完20分鍾,保證設備檢修不停產;沉澱污泥經過洗滌去除了容易沉澱的無機污泥土,有機污泥經吹浮系統作用全部漂浮不會沉澱。地埋式厭氧消化反應器不僅投資少、不佔用土地,而且還能防地震、防雷擊和使用壽命長、減少消化系統的熱量損失。
以設計一個日處理600噸含水量80%的沉澱污泥洗滌、生物處理廠 為例,處理能力、污泥含水量與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廠(2010年全國示範工程第一名)完全相同,與其相比僅需要20%投資。處理廠日常運營費用較低,處理污泥產生的副產品沼氣發電創收,沼渣製成有機肥料創收,污泥土生產路面彩磚、透水磚創收,生物處理沉澱污泥不要政府補貼資金和污水處理廠支出污泥濃縮費、運輸費,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處理廠日常營運費用與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廠相比,處理一噸含水量80%的沉澱污泥節省政府補貼資金135元(全國最低價)和污水處理廠支出的污泥濃縮費、運輸費總計在200元以上。沉澱污泥洗滌、生物處理廠佔用土地面積少,籌建在污水處理廠中,適合各種規模的污水處理廠,較小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可添加當地餐廚垃圾、化糞池垃圾、市政下水道污泥及周邊企業、村鎮小型污水廠污泥一起處理,增大處理規模實現盈利。國內外現有污泥處理技術還沒有能夠達到免費處理、處置污泥的水平。 (wetairoxidation簡稱WAO)
污泥處理技術
濕式氧化法是在高溫(125℃~320℃)和高壓(0.5~20MPa)條件下,以空氣中的氧作為氧化劑,在液相中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或小分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由於剩餘污泥在物質結構上與高濃度有機廢水十分相似,因此這種方法也可用於處理剩餘污泥。剩餘污泥的濕式氧化法處理是濕式氧化法最成功的應用領域,有50%以上的濕式氧化裝置應用於剩餘污泥的處理。 這一工藝是由日本的H·Yasui等學者提出的。此工藝中,剩餘污泥的消化與污水處理在同一個曝氣池中同時進行。工藝分成兩個過程,一個是臭氧氧化過程,另一個是生物降解過程。
從二沉池中沉下來的污泥,一部分直接迴流到曝氣池中,另一部分則是先進行臭氧處理然後再迴流到曝氣池。污泥經過臭氧處理後,能夠提高其生物降解性,在曝氣池中與污水同時進行生物處理。而且在經臭氧處理後,將有一部分污泥(1/3)被無機化。因此,只要操作適當,可以使污水處理過程中凈增污泥量與無機化污泥量相等,從而可以達到無剩餘污泥的目的。 高速生物反應器技術是在利用土壤處理污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處理污泥,由於系統是開放的,因而會受到氣溫和土壤濕度的影響,使土壤利用的時間和區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美國SWEC公司在80年代開始研製開發高速生物反應器,該技術將污泥的脫水、消化和干化相結合,將土壤處理的整個過程放置在室內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中進行。Texaco經過近20年的研究開發,使高速生物反應器技術成熟並得以推廣。整個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是生物反應器,它由二個區域組成:上半部分是污泥與土壤相混合的區域,使污泥負荷達到均一化,污泥的有機部分在這一區域中被生物降解;下半部分是氣、液分離區,使液體不滯留於土壤中,以增加氧的傳遞率。高負荷率的污泥通過該系統的處理,污泥中的有機組分將降解70%~80%,懸浮固體濃度去除率達到45%~60%。從沉澱池排出濃度為5000~30000mg/L的污泥都可以直接進入該系統中,而不需要任何的預處理。相比於其它生物處理技術,該系統所需能量較少,可以連續運行,並能保持最佳溫度以利於微生物的降解,特別適合於受自然條件限制或土壤濕度大的污泥處理過程中。
『叄』 污泥脫水用什麼辦法處理好
污泥脫水要看你脫水後的污泥處置方法了,要是堆肥的話,脫水程度不要求太高的,壓濾機脫水過後就可以堆肥處理了,要是用於焚燒,那麼含水率要低於50%才可以,因為濕污泥燃燒需要添加輔助燃料,經濟性不好,這樣的脫水有很多方法的如流化床、也有上面說的方法、還有近幾年出現的改性之後壓濾脫水、太陽能幹化等等。 主要要看你污泥的主要成分還有脫水後的污泥處置的方法來選定了。
『肆』 關於目前泥漿脫水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泥漿使用帶式壓濾機脫水,壓濾機可以把含泥量大的污水干濕分離,泥餅干度達到%20.
泥漿脫水干化處理工藝主要有:真空吸濾、壓濾和離心分離。
(1)真空吸濾法效果較差,原因是泥漿沉降在下層,抽真空時,泥層變得較密實,水難於吸出。
(2)壓濾法效果尚可,但考慮如果用於現場需要配置壓濾機,但這種泥漿水含泥量很高,不適於用壓濾機,所以也很難用於施工現場
(3)廣州富一生產的泥漿處理專用分離機,特點是機密閉自動連續運行,不需要絮凝設備,適合於現場施工環境,可以從根本上取代目前原始落後的處理方式,提高處理效率,降低處理費用,保護城市環境,做到現場文明施工。
『陸』 建築工地廢棄泥漿水有什麼好的方法去處理
鑽孔樁施工泥漿棄漿處理方案:施工現場修建沉澱池,先將污水排入沉澱池,除去懸浮物、油類物質並進行中和處理,檢測達到排放標准後排入河流。在鑽孔灌注的過程中採用篩網,泥漿中的小碎石、砂等固體顆粒物進行分離,泥漿排到一沉池、二沉池至三沉池,充分沉澱。施工的過程中,利用挖掘機及時清理一沉池、二沉池、三沉池,清理出來的沉碴運至蒸發池中,等到自然脫水固化後,運至儲料場或棄渣場。對於廢棄的泥漿水,在泥漿水中加入絮凝劑,由於泥漿水是一種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微細泥顆粒的懸浮液體,高分子絮凝劑是一類水溶性的高聚物,將其與泥漿水混合時,由於絮凝劑具有架橋、網捕、吸附和電性中和等功能,可以破壞泥漿水的穩定性,使泥顆粒從水中迅速凝聚、沉降,從而達到泥水分離效果。泥漿碴混合物的處理:①在沉澱池中清理出來的沉碴,運至蒸發池中,讓其自然脫水固化。②脫水後的鑽碴或運到儲料場,或回填取土坑。③自然脫水固化後所形成干泥就地回填廢棄的泥漿池。沉澱泥漿碴運至蒸發池中,清水循環利用。
『柒』 污泥脫水原理和方法
污泥脫水原理和方法
污泥脫水的目的是進一步減少污泥的體積,便於後續的處理、處置和利用。污泥脫水去除的主要是污泥顆粒間的毛細水和顆粒表面的吸附水。污泥脫水的主要方法有自然干化、真空過濾法、壓濾法和離心法等。
1.污泥的自然干化
污泥的自然干化是一種簡便經濟的脫水方法,曾經廣泛採用,有污泥干化床和污泥塘兩種類型,它們都是利用自然力量而將污泥脫水的,適用於氣候比較乾燥、用地不緊張以及環境衛生條件允許的地區。干化場的特點是簡單易行,污泥含水率低,缺點是佔地面積大,衛生條件差,鏟運干污泥的勞動強度大。
2.過濾法
過濾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污泥機械脫水方法,主要有真空過濾法和壓濾法。
⑴真空過濾法
真空過濾法主要用於初沉池污泥和消化污泥的脫水,其特點是連續運行、操作平穩、處理量大、能實現過程操作自動化。缺點是脫水前必須經過預處理,附屬設備多、工序復雜、運行費用高、再生與清洗不充分,易堵塞。
真空過濾機有轉筒式、繞繩式和轉盤式三種類型,真空過濾機的主要設計參數是過濾機的產率,即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產生的干固體重量。
⑵壓濾法
壓濾法與真空過濾法的基本理論相同,只是壓濾法推動力為正壓,而真空過濾法為負壓,常用的壓濾機械有板框壓濾機和帶式壓濾機。
3.離心法
離心法的推動力是離心力,推動的對象是固相,離心力的大小可控制,比重力大得多,因此脫水的效果比重力濃縮好,優點是設備佔地面積小,效率高,可連續生產,自動控制,衛生條件好,缺點是對污泥預處理要求高,必須使用高分子聚合電解質作為調理劑,設備易磨損。
污泥的綜合利用與最終處置
1.污泥的綜合利用
污泥的綜合利用大致有以下幾種利用方式:
⑴在農業上應用
污泥中含有植物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有機物,因此污泥應用在農業是最佳的最終處置辦法。但污泥中含有病菌、寄生蟲、病原體及重金屬離子等,如果直接用作肥料,會對植物有危害作用並進入食物鏈影響其他生物,因此在把污泥用作農田肥料前,應首先進行穩定化處理較常用的處理方法是高溫堆肥。
⑵建築材料利用
污泥可用作制磚與制纖維板材兩種建築材料,此外還可以用於鋪路。
⑶污泥氣利用
污泥發酵產生的污泥氣既可用作燃料,又可作為化工原料,因此是污泥綜合利用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2.污泥的最終處置
⑴衛生填埋
污泥可單獨填埋或與其他廢棄固體物(如城市垃圾)一起填埋,填埋場地應符合一定的設計規范,應注意防止滲瀝水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注意填埋場地的衛生。
⑵投海
在沿海地區,可考慮把污泥投海,投海污泥最好是經過消化處理的污泥,而且投海地點必須遠離海岸。
⑶堆肥穩定
污泥的堆肥穩定就是利用嗜熱菌的作用,在有氧的條件下將污泥中有機物分解,寄生蟲卵、病菌殺滅,使污泥達到穩定。經堆肥後,污泥的肥效提高,並易於被農作物吸收,這樣既可充分利用污泥,又可將污泥作最終處置。
⑷焚燒
城市污水廠污泥的熱值約為煤炭的30%~55%,屬低值燃料。污泥焚燒是一種常用的處置方法。
⑸濕式氧化法
濕式氧化是將濕污泥在高溫高℃壓下分解其中有機物的一種處理方法。污泥經磨碎後,在污泥櫃中預熱到20~60℃,由污泥泵加壓,同壓縮機來的空氣混合後通過熱交換器,升溫到210~220℃,然後在反應器內進行濕式氧化分解。優點是氧化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氧化程度可以調節,降低了污泥的比阻,可直接過濾脫水。缺點是設備要求高溫高壓、建造費用高,設備易腐蝕。
;『捌』 如何快速讓大面積泥漿的水份分離出來,泥漿已呈糊狀。
泥漿池較大,脫水較困難。最經濟的方法是長時間自然乾燥。不過局限性太大。包括環境、季節兩方面。
先說環境,泥漿池如本身處在不易滲透或容易積水位置,就更難自然脫水。
季節方面,現在進入冬季,自然脫水相對不利。
解決方法:
如果場地不受限制,可以將泥漿清出散攤於乾地,自然風干脫水。場地不夠,可以少量多次進行。
另外,可以制備脫漿機進行泥漿脫水。
補充:你說的方法都不太適合,因為量太大了,成本太高!相對來說我說的方法已經是很經濟的了。
再給你提供一種比較經濟的方法:可以搭建一種類似土炕的大面積平台。將泥漿平癱於上。進行加熱烘乾。
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玖』 泥漿脫水用什麼設備處理
帶式壓濾脫水機、離心脫水機和板框壓濾脫水機
泥漿濃縮主要是指利用重力特點將出泥含固率有效提高,如果單純利用重力濃縮池對污水進行處理,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並且污水中的有機物會因微生物的作用而腐敗變臭,嚴重影響污水處理廠的衛生狀況。
因此,在實際處理過程中,當利用重力濃縮池將污泥的含水率降到94%~96%後,需要利用污泥脫水設備將污泥的含水率降至80%以下,以利於後期的運輸及處置工作。當前常見的污泥脫水設備有帶式壓濾脫水機、離心脫水機和板框壓濾脫水機。
1、帶式壓濾機一般由濾帶、輥壓筒、濾帶張緊系統、濾帶調偏系統、濾帶沖洗系統和濾帶驅動系統組成,由上、下兩條張緊的濾帶夾著污泥從一連串按規律排列的輥壓筒中呈S型彎曲經過,靠濾帶本身的張力形成對污泥的壓榨力和剪切力,把污泥中的毛細水擠壓出來,獲得含固量較高的泥餅,從而實現脫水,脫水出泥含水率通常控制在80%以下。
2、離心脫水機主要由轉鼓和帶空心轉軸的螺旋輸送器構成。污泥由空心轉軸送入轉筒後,在離心力作用下,立即被甩至鼓腔內。污泥顆粒由於比重較大,離心力也大,被甩貼在轉鼓內壁上,形成固體層;水分密度小,離心力小,在固體層內側形成液體層,固體層在螺旋輸送器的緩慢推動下,被輸送到轉鼓的錐端,經轉鼓周圍的出口連續排出,液體層則由堰口連續溢流排至轉鼓外,形成分離液排出。
3、板框壓濾脫水機是一種間歇性操作的加壓過濾備,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機架部分、過濾部分、液壓部分、吹脫系統、卸料裝置和電器部分,包含濾板壓緊、低壓進泥、高壓進泥、壓榨、反吹、濾板松開、卸料、洗滌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