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鑒定古瓷器
鑒定瓷器的真偽除了親身實踐外,還要多看有關的書籍,多去大拍賣行參觀預展,多請教專家和內行。有時買到一件有爭議的東西也是好事,那說明它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一些古瓷鑒定的主要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斷代:即鑒別某件古瓷的相對燒造年代,又叫「分期斷代」、」器物排隊」,古瓷中,多數器物上沒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決斷代問題,後者有辨別真偽的問題和偽品的仿造年代問題。對景德鎮古瓷的斷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時代來區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後半期,明朝與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號來分期。但按照帝王年號分期是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決不意味著產品所具的特徵是隨著帝王的更換而變化的,而是隨著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和生活習慣的變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漸漸變化著的,是沿著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藝術發展常規變化著的。所以我們在斷代時,掌握產品演變的總趨勢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學上的廣泛應用,近十多年來已使用了「烈釋光(TL)法」測定古瓷的燒造年代,誤差可達到10%以內,但這種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鑽孔取出少量的標本,有損害器物。另外,對那些「後加彩」、「後燒款」,或受到過暴曬、加熱等干擾的器物,是不太適用的。在目前情況下採用目測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學儀器對古瓷斷代推廣了,也必須和人的實際鑒定經驗相結合,正如醫學上先進的診斷儀器不能完全代替醫生的臨床診斷一樣。
2、斷真偽:名窯產品影響其他窯口的生產,這是在商品生產中常見的事,如景德鎮五代生產的」蟹殼」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窯青釉瓷的影響,但這並非仿古生產,從古瓷鑒定角度來說,是屬於窯口的問題,不屬斷真偽的內容。斷真偽是區分有意仿製前代產品的贗品。即把「仿古器」與「真器」識別出來。景德鎮明朝成化御窯廠仿宋朝龍泉哥窯紋片瓷極似。清末和民國,仿古生產有不少專門的小作坊,有的達到了亂真水平,此時的對外貨易也幾乎成了古董貿易了。解放以後,仿古瓷生產仍然是瓷業生產中的一部分。這樣一來,致使傳世的」古瓷」中贗品充斥,魚目混珠。我們在古瓷鑒定時就要認真去做「去偽存真」的工作了。
3、斷優劣:即鑒別古瓷的質量和價值。質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燒制時所造成的或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種種毛病,如變形、裂痕、沖口、陰黃、粘釉、磨釉、縮釉、剝釉、剝彩、脫彩、漏彩、補彩等。價值--是指某件古瓷的歷史、科技、藝術方面的價值。歷史價值是說該產品帶有絕對的燒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對的燒造年代,可作為斷代的依據;能證明某一品種的創燒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證實中外技藝交流或反映某一歷史事實等。科技價值是說該產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藝發展進程和瓷業科學技術成果的;能反映瓷業的革新、創造和高超的技藝等。藝術價值是看構成產品美的三個基本要素:瓷質、器型、裝飾的藝術處理是否高,三者之間是否和諧統一,能否代表某時期的陶瓷藝術水平和藝術風格,此外,國內外稀少的產品也往往是珍貴品。
4、斷窯口:即鑒別產品的產地。唐代陸羽《茶經》,在品茶時同時評論了不同產瓷地區的茶碗,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這是在古文獻中較早以瓷產地來稱道產品的窯口的名稱也相隨而生,隨著瓷業的發展,窯口的命名方法也越來越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方法。
(1)以燒造地點來命名。如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江西吉州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這種命名方法較為普遍。
(2)以某窯的主技者的姓氏來命名。如景德鎮唐代的陶(玉)窯、霍(仲初)窯,明代的崔公窯、周(丹泉)窯,清代的郎(廷極)窯、年(希堯)窯、唐(英)窯等。
(3)按燒造年代來命名。如景德鎮明代御窯通常分別叫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等。
(4)按產品的攸用者的身份來命名,如官窯、民窯、樞府窯等。所謂官窯,是生產專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來賞賜入貢國及使臣,或賞賜群臣、親貴)的各種瓷器的窯,也稱御窯。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窯,景德鎮元代的「御土窯」、「樞府窯」,明、清的御窯(又叫官窯、廠官窯)。所謂民窯,是為了滿足國內外廣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產民間用瓷的民營手工業作坊。
同時期的不同窯口產品,有差別明顯的,亦有相近的,這需要我們去加以區分。產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斷窯口主要是看產品的胎、釉特徵,其次是看工藝、造型和裝飾等諸因素。
古瓷鑒定的方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應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的方法是目測鑒定古資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與裝飾分類,或把不同時代的碗進行系統的排比,或把不同時代的五彩、青花、單色釉等分別進行系統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運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鑒定的五點依據,去解決鑒定的以上四點主要內容。
對某一時代的產品尚未取得「標准器」的情況下,則採用」看兩頭、印證中間」的方法。如美國波普氏在鑒定洪武青花時,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樂,宣德有官窯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樂、宣德青花瓷特徵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為任何時期的產品必然會帶有許多「承前啟後」的因素。鑒定時前看後想,左右思量是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來的。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區別
1、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如玉;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塗或浸,但釉面蒼白,在放大鏡下見傷痕。(2)用獸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狀紋。(3)用茶水加少量食鹼久煮或煙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銹入釉,偽造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紋飾,真者用筆(刀)流利自然,偽者則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損,易變色,或只留下痕跡;新瓷金色鮮艷,光澤耀眼。
5、古瓷中的低溫鉛釉,釉面可見一層銀色,瓜皮綠釉較明顯,新瓷則無。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達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圍有"彩虹"般的光暈,有的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會出現此現象,但年歲愈久則愈明顯。
7、舊胎後掛彩自光緒以來多見,解放後很少。是否屬後掛彩,著重看如下幾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當時彩色特徵;(2)紋樣的布局、形象、用筆等是否有當時的風格。後加彩多畫得拘謹、呆板、纖細、缺乏當時的風格。(3)紋樣是否壓著了釉面傷痕,有這種現象的必然是後加彩;(4)後掛彩的彩色一般光澤度強。此外,後加款、換底、換款、換口、補彩、修補器物殘缺等現象也在鑒定中常遇見,都必須認真發覺。
望採納,謝謝
『貳』 怎樣鑒別宋代影青釉瓷器
宋代影青釉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盤碗多覆燒,紋飾題材、布局方法明顯受定窯影響。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影青釉瓷器的鑒別技巧。
胎質鑒定:影青釉即青白瓷的真偽鑒定,首先得鑒其瓷質,因為湖田窯的器物瓷質極好、質量極高,有的幾乎達到了胎薄如紙、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視通透見指,宛如極富水頭的白玉。而仿品則沒有這種感覺,觀之察之不具水頭白玉、不清晰、朦朦朧朧。
釉面鑒定: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刻畫花鑒定:影青釉的刻畫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底腳露胎器或覆燒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釉大都為出土文物,所以多少有些土銹,如果這些土銹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叄』 宋代湖田窯影青瓷器如何鑒別鑒定,怎麼鑒別鑒
景德鎮湖田窯的影青瓷器的特點是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同時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謝謝
『肆』 湖田窯影青瓷的特點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重要特徵。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
鑒別方法:湖田窯瓷器首先從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窯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勻,積釉處多發青色,上手後潤滑挺括,叩之清脆悅耳。而仿品施釉均勻,釉薄而無神,上手後發飄,發色青綠不一,摸之釉面發澀、發黏。
二從湖田窯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滿釉的,多為墊燒,由於胎土細潔,所以墊燒處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況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緻密,黑褐色色斑多為人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發軟,為提高檔次還多有滿釉現象,正如這件仿品的底足一樣,圈足很矮,滿釉但無神。
三從湖田窯瓷器工藝上來看。湖田窯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圖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處釉水有厚有薄,積釉現象明顯。而湖田窯瓷器仿品多為機器印製,做工死板但很精細,一般圖案較清晰,釉色均勻但偏薄,無積釉與沉著感。
『伍』 淺談幾種影青釉瓷器的鑒定方法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工們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一種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於青瓷和白瓷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稱青白瓷,晚清以後一般稱為「影青」,晚清以至民國初年出版的瓷書又有「隱青」「映青」「印青」等名稱,所指均為青白瓷。景德鎮窯雖然始燒於五代,但發展極快。北宋時,影青瓷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到南宋,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制瓷名師雲集景德鎮,使其制瓷規模和質量都得以快速地擴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景德鎮影青瓷窯系。元青花燒製成功以後,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輝煌的主演角色。
那麼怎麼去鑒定影青瓷的真假呢?景德鎮王掌櫃為提供以下幾種方法。
胎質鑒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偽鑒定,首先得鑒其瓷質,因為湖田窯的器物瓷質極好、質量極高,有的幾乎達到了胎薄如紙、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視通透見指,宛如極富水頭的白玉。而仿品則沒有這種感覺,觀之察之而是不具水頭白玉、不清晰、朦朦朧朧。
釉面鑒定: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乾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
刻劃花鑒定: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
底腳露胎器或覆燒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銹,如果這些土銹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