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官窯怎麼鑒定啊從哪幾個方面鑒定呢怎麼估價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里外披釉並有紋。類似哥窯瓷容易混餚,但仔細看能辨清。在燒制方法上為墊燒(使用匣缽裝燒,底部有墊圈)或裹足(釉將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釘燒。支釘燒制底部留有支釘痕,支釘數為三、五、七個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
製成的宋官窯瓷胎骨有厚薄兩種,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窯瓷胎土細膩溫潤,特別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燒成胎後其質如同古代筆硯(端硯石類),有筆硯胎之說。如用砂紙打磨可感十分細膩滑潤,絕不含砂,玉質感直追或類似古筆硯的效果。這一點,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的書中對宋官窯瓷所用胎土已經說得很明白:「澄泥為范,極其精緻」,就是指宋官窯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別細膩精緻。而澄泥,特別是古澄泥這種極細之物是專門用來製作澄泥硯的,其彌足珍貴至今已無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細膩如筆硯效果的宋官窯瓷胎對於現代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3、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在第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彌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制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後世仿品無法做到的。
4、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復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顏色品種。另還有其它多種顏色。
5、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開片的角邊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邊、四邊、五邊、六邊,形成沒有規則的不等形。開片的邊彎曲迴旋多變化,開片的角或鈍或尖形狀各異。第二種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開片大小相差不太大,開片角邊情況同第一種(此第二種開片情況可以布滿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種為開冰裂片(類似冰或雲母層層開裂)、百圾碎片,屬於紋片較小面積差不多瑣碎且光澤感強的一類(從近年出土遺存和傳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較特殊的明顯帶有汝窯性質和宋官窯特徵的冰裂紋、百圾碎紋器物,被藏界借稱做汝官窯瓷。官窯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稱的汝窯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這種叫法不一定合適)。這類器物釉層比通常汝瓷稍厚一點,帶有一定光澤和略微透明度,胎色為香灰,燒制方法也是支釘或墊燒,裹足或露足.
6、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迴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幅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有的器物常有一條紋從底部曲折延伸到頂部不斷,或中途又折返回來到底部,也有稱這種紋為牛毛紋的(除顏色如下一條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強調的是其形態多變化)。但大多為普通的開片紋,有稱其為龜背紋,依據開片大小走勢形成,或其包圍面積大小差不多,或差異較大。但總體上說,紋路狀態比較活泛。
7、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最著名為鱔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鱔魚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來於裂紋中自己從內部逐漸生成的,是自然變化的結果,即胎內老色長久滲出所為,在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就像深夾於縫隙間的褐色的已凝結的老銹(褐色偏紅或偏黃有深淺,屬於牛毛紋的其色有的線段深、有的線段淺、有的線段變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態),其間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紋,再過幾百年也會逐漸生成鱔血的顏色(如一些器物鱔血紋並未全布滿或連續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紋正處在延續生成變化中)。鱔血色這種老銹感對鑒定非常有效,往往對一件真品的屬性起到極關鍵的作用。此外,白裂紋器物也不少,其紋色屬白或無色態。
8、汽泡:以失透潤澤型為例。其特點如古人形容該類宋官窯瓷汽泡時所說的「聚沫攢珠」形態,放大鏡下可見如吹出的液體沫般一個泡緊挨一個泡,如下面三種:
1)細密形。汽泡極細小密集。30倍放大鏡下彷彿密集細小針尖緊擠在一塊兒。80倍放大鏡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層,上層汽泡彷彿從被煮爛霧化的米粒肚子中鑽出,而下層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霧狀背景之中。
(2)霧態形(難見汽泡型)。30倍放大鏡下平潤模糊如霧態。能見一些極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難看到汽泡。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處球形白色霧團中埋藏有數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攢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專把這類在30倍放大鏡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為無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鏡下可見汽泡密集緊挨如陣,泡比第一種略大些,個別偶爾可見一兩個大汽泡在某一區域,可稱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鏡下可見多層泡,大泡於上,中小泡於下,泡外均為霧態充斥粘連。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窯瓷汽泡的「聚沫攢珠」態,在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淺大小層次,而在30倍放大鏡下則顯平齊、緊密,這種兩重性特點或稱做有「立體感」,是現代仿所達不到的。
還有一些屬於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腳的器物,因年代久遠其足腳底常含有一種褐黃色土沁(一種洇在胎骨中的帶褐黃色的土銹,含氧化鐵所致)由里向外滲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見滲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黃紅色或褐黃色。
靠近足腳的胎釉結合處往往屯積厚釉,有兩種情況:(1)結合處釉層邊緣一圈修整得大體上看去較齊整,但仔細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處,給人的感覺是既認真,又隨意,有點信手拈來的意思。這一種情況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結合處修得過於認真刻板齊整,其一圈看下來平直如一條線。再就是這種情況的宋官窯瓷胎釉結合處以下露出的足牆寬度有的器物為1至2毫米左右,有的為2至3毫米左右,最寬的北宋器物有達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結合處釉層邊緣齊整型。這一種往往由於施釉過足牆直達足腳底邊,釉屯至足腳邊緣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牆一圈齊齊埋住,細看卻還留有一線尚存,即所留足牆寬度最多不過1毫米左右。此種情況的結合處一圈很齊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藝相當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兩回事,可說是一個不解之謎。這一點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較時一定要認真看。
9、口部特徵:宋官窯瓷口部大多呈上揚狀態,口部邊沿比較尖薄,有刮手或擋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體。黑胎器物則呈現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稱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於歷史階段造型工藝不同或口沿較平潤不能使釉汁下淌則沒有明顯紫口。灰胎器物也沒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現。有的口部釉下淌較多在口部以下還形成一圈很明顯的屯釉現象。極個別器物還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窯那樣略施醬色護胎釉進行裝飾。--家世比為你解答,覺得好就給個採納吧!
2. 宋代官窯瓷器的特點,怎麼鑒別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圓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里外滿釉裹足支燒, 底有支釘痕,造型、 釉色與汝窯器相近,裝燒工藝亦與汝窯支燒法相同者,應是北宋汴京官窯製品。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制"。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後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厚釉工藝的使用導致裝燒工藝的改良,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即將碗、盤、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墊餅墊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與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窯圓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體粉青釉純正瑩澈,滿布冰裂紋片,寬圈足墊燒,是南宋郊壇官窯的晚期"紫口鐵足"作品。此洗備受清代皇室賞識,器底刻有乾隆御題詩。郊壇官窯燒制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周,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明清兩代,仿製宋官窯青瓷成風,以清代雍正朝景德鎮御窯仿官品為最。
3. 專家解讀宋代官窯瓷器鑒定
瓷器象徵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古流傳下來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種文化的流傳,而瓷器流傳的最為久遠。電視劇里總是會「傳家之寶」這一詞,在現實中,有許人手裡也保存著自家的寶貝,但有不少人會對手裡寶貝的真假性存在著疑惑,小編收集了網路上專家們對宋代官窯瓷器鑒定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家中的「宋代傳家之寶」的真假有所判斷。
官窯特徵
1,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也有灰白和米黃。
2,胎土淘洗精細,胎質細膩,有厚有薄,口沿釉薄處和足端無釉處分別呈現黃褐色,俗稱「紫口鐵足」。
3,釉色以青釉為主,有粉青、淡青、灰青和米黃,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佳。
4,釉面一般都不夠透亮,有的呈乳濁狀。
5,薄胎多施厚釉,厚胎多施薄釉,此為其重要特徵。
6,所開紋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演化為獨特的美學效果,其冰裂紋以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魚子紋更次之。
7,燒造工藝精細,器型仿古風氣濃厚,如琮式瓶、貫耳瓶、出戟樽以及觚、鬲、爐等。
8,薄胎厚釉者多採用墊餅燒,厚胎薄釉者多採用支釘燒,通體滿釉,圈足無釉,底部留有三到四個或更多支釘痕。
9,圈足一般都不太規則。
10,少有裝飾紋,僅有非常簡練的弦紋。
11,官窯和哥窯有時很難區別,但仔細分辨還是各具特點,並不影響投資效果。
12,後世仿品過多,但往往釉層較薄,紋片不自然,或者厚胎施厚釉,手頭過於沉重,「紫口鐵足」釉色不自然,或者圈足規整,釉層不溫潤。
宋代官窯瓷器鑒定方法
1.釉質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藝宴商城了解到,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2.紋片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3.胎色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4.底足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注意事項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代表著那個時代陶瓷藝術的最高峰。官窯多為宮廷專用器皿,主要有碗、盤、碟和盞托等,經過幾百年的時代變更,流傳下來的多為碗和盤這兩種。宋代官窯在市場上的售價大約為10萬到3千萬之間,主要看瓷器的完整程度,磨損是否嚴重等。古玩的愛好者都知道宋代官窯曾經被炒到很高的價格,所以官窯瓷器鑒定方法是一定要好好學習的。
4. 宋代官窯是如何鑒定的
官窯的「開片」紋形成不同特徵的紋理,其中大而直的,好似冬天江河中的冰裂千變萬化,被譽為「冰裂紋」,又有些呈曲線分叉的,稱「蟹爪紋」。官窯瓷器另一個特點是胎體中含鐵量過高,致使燒成的器物多為深褐色和深紫色黑胎,又因其足底不掛釉,露出黑胎而稱作「鐵足」,其口沿部則因釉的流動而掛釉極薄,隱約透出帶有紫色的胎骨,被稱作「紫口」,「紫口鐵足」成為鑒定宋代官窯的一個依據,也使青瓷的釉色美得到充分的體現。
5. 南宋官窯瓷器怎麼分辨真假紫口鐵足金絲鐵線
官窯瓷器的紫口鐵足主要特點瓷器口呈灰紫色,足底呈黑色,仿製的底足的黑色非常整齊、光亮,沒有老瓷器的包漿的感覺,口部的紫口由於釉質的配置沒有掌握,一般紫口做的都很勉強,沒有真品灰紫色的感覺。南宋官窯金絲鐵線主要表現為大片的開線是鐵線,大片內的小開片是金絲。原因是古人對胎土的選擇、配料、加工以及釉料配方研發有獨特之處,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就是南宋官窯瓷器的「紫口鐵足」、「金絲鐵線」的大致區別。謝謝
6. 怎麼樣識別宋代官窯瓷器
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後銜接的,同出於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徵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於北宋官窯器胎質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是素麵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是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上,於宋王朝南遷後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展的關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質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裡面雜質較多。加上這種土內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後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採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都有。晚期多採用墊餅托燒。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窯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幾層甚至十幾層,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釉面有開片,以蟹爪紋為主,也有冰裂紋等,大多是較稀疏的淺黃色開片。在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范,追求精緻,不可越規。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 鑒於上述制瓷特點,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常顯粉狀而過於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感。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效果,釉面玻璃質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所以,凡器物無玉質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對於官窯器,明清時就有仿製。當時的仿品,一般胎色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塗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開片過於規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窯之美,因此,雖與官窯真品有別,但製作精良,也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樣值得收藏。近代以來的作偽之品,工藝粗糙,毫無審美價值,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時要小心剔除,勿為所騙。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7. 如何鑒別宋官窯瓷器的真假
宋官窯瓷器從明朝開始被仿製,特別是到清朝,博雅好古的雍正、乾隆父子,不但經常鑒賞把玩、賦詩贊美宮中珍藏的珍貴的宋官窯瓷器,還命御窯督陶官唐英努力仿造。在景德鎮藝人的研製下,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宋官釉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仿官釉當時稱為「仿鐵骨大觀釉」。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宋汝、官、哥釉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雍正、乾隆拿出宮中珍藏的宋汝、官、哥瓷器真品,派人送到景德鎮按樣仿製的;另一種是以汝、官、哥釉色製作新的器型,主要是各式瓶、尊等大件陳設。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月白等色,釉質瑩潤似玉,或無紋片,或有冰裂紋,連露胎處也塗成黑色,以反映宋代官窯器「紫口鐵足」的特徵。但總體風格沒有宋代的古樸渾厚,而帶有雍正、乾隆時期精緻秀麗的時代特徵。
宋官窯六棱花口洗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8. 請問宋代官窯如何鑒定從哪幾個方面鑒定呢如何估價
官窯鑒定方法:官窯分為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北宋官窯暫未發現窯址,南宋官窯窯址在浙江杭州。北宋官窯胎體是紫黑色的,足部不上釉,鐵骨外露。 鑒定官窯器主要從胎釉、支燒方法、紫口鐵足來辨別。
一,胎釉,北宋官窯的瓷器,胎體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呈粉青或者天青色,開大紋片。紫口,是指器口邊緣部分由於釉汁下垂,釉層較薄,透出黑骨胎,泛紫色,稱為紫口。簡單一點就是用礦物顏料施釉時,釉有流淌,才露出胎色,呈紫色,稱為紫口。反過來說,胎底露胎部分則呈黑色,為鐵足,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南宋官窯,開比較細碎的紋片。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
二,支燒方法,採用圈足墊燒與支盯支燒。
價值具體要以存世量稀缺性、品相、器形、同類型市場成交價,結合這幾個方面來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