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汝窯瓷器的鑒定要點都有哪些啊希望能得到比較專業且詳細的回答!
汝窯瓷器是官窯系統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30餘件,約佔全世界總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
二、 胎釉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
跟多詳細回答建議你去博寶藝術網看看,裡面還有在線專家可以幫你鑒定寶物,希望能夠幫到你
② 汝窯瓷器特點和鑒別方法
宋代汝瓷敲擊時,聲響消沉。由於汝瓷是高嶺土燒造的,布局不堅密。現代汝瓷仿品敲擊時,聲響洪亮。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於汝窯釉料有紅瑪瑙成份。現代汝瓷仿品,無論怎麼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質感而有玉質感。這是瑪惱釉的重要特徵。而現代汝瓷仿品則相反,有玻璃質感無玉質感。
1、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筆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鏡重復調查,30餘件汝瓷,件件如此,無一例外。現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沒有氣泡,因而能夠這么說,但凡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無氣泡瓷器,紛歧定是汝瓷。
2、宋代汝瓷的比重比現代汝瓷仿品的比重小。任何物體遇熱膨脹,遇冷收縮,汝瓷器通過近千年的熱脹冷縮,就會呈現物理學上的「膨化表象」,比重變小。筆者通過測驗,宋代汝瓷的比重在2.0-2.2之間,而現代汝瓷仿品則在3.0之上。
3、宋代汝瓷敲擊時,聲響消沉。由於汝瓷是高嶺土燒造的,布局不堅密。現代汝瓷仿品敲擊時,則宣布洪亮嘹亮的聲響。
4、宋代汝瓷有規范的蟹爪紋。由於螃蟹是立行,不是匍匐,在沙難上會留下一個個孤立的小洞,而宋代汝瓷立確是「汁中棕眼隱若蟹爪」。現代仿品則看不到這種蟹爪紋。
5、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於汝窯釉料有紅瑪瑙成份,所以汝瓷釉面才幹反映出淡淡的赤色。現代汝瓷仿品,無論怎麼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6、宋代汝瓷器大多數是天青色。由於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皇帝在居室看到一隻天青色瓷器,非常高興,窯廠投其所好,所以大多數汝瓷貢品為天青色,即有粉青、卵青、灰青,都離不開天青這個基調。現代汝瓷仿品,還未仿出宋代汝瓷的天青色。
7、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質感而有玉質感。這是瑪惱釉的重要特徵。而現代汝瓷仿品則相反,有玻璃質感無玉質感。
③ 怎樣正確區分宋代汝窯瓷器的真假
後世仿汝窯者始於宣德官窯,署有宣德官窯款,其釉色較宋汝透亮,紋片較宋汝密而規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窯,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紋片多為蟬翼紋,少有大紋片和無紋片的。
唐英時的仿品鑒別時也很容易,因為宋汝為無光釉,清仿品則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隱現一圈藍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偽,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則屬清代特有,且御窯廠產品多書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為鑒定提供了方便。
(3)華山論鑒宋代汝窯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產於汝州市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地位。
存世的古代汝瓷,認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④ 宋代汝窯瓷器鑒定方法
摘要 、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筆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鏡反復觀察,30餘件汝瓷,件件如此,無一例外。現代有的仿汝瓷同樣沒有氣泡,因此可以這么說,凡是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無氣泡瓷器,不一定是汝瓷。
⑤ 如何鑒別汝窯的真偽
汝窯茶具鑒別方法:
1、造型方面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
仿品顯得呆滯,缺乏神韻。尤其是採用注漿成型者,更缺乏神韻。所仿汝窯三足弦紋樽往往胎體過厚。
2、釉質方面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仿品的釉質很難達到與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帶有乳濁感,普遍偏向「鈞釉」,釉色也多偏藍。釉面不是無開片就是開片無不及而過之。
3、製作工藝方面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
仿品的支釘痕不是過大就是過小,釘痕的顏色往往過白。
(5)華山論鑒宋代汝窯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汝窯茶具的釉色:
1、汝窯茶具天青釉
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睛後,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
2、汝窯茶具月白釉
如月輝閃耀,清雅素靜、光澤柔和、富有水色,沉實大度、靜穆高華、淳樸敦厚,充滿神韻,柔美玉潤,手觸有明顯酥油感覺,汁水瑩厚,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月白汝瓷以傳統手工藝製作,以手工拉坯、修坯等多道工藝製作成型,精密細膩,厚薄有度,胎骨勻稱。釉面細膩溫潤,光滑如脂,如雲朵之無暇,不染纖塵的純潔。
⑥ 被譽為「宋瓷之冠」的汝窯該如何鑒別
宋徽宗趙佶筆下的「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形象描繪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瓷的精美外觀。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譽。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超過20厘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南宋以降,更因汝窯傳世作品稀少,而釉色獨特,後世對於汝窯瓷器又有「宋瓷之冠」美譽。在當今社會有很多仿製汝窯的贗品,這叫眾多收藏愛好者總會遇到「坑爹」的經歷,那麼汝窯又該如何辨別呢?
「宋瓷之冠」的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鑒定176203,56036因產於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瓷始燒於唐,興盛於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因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亦稱「汝官瓷」。汝瓷製作工藝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燒成技藝高超,由於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窯口,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北宋後期,由於宋金戰亂而失傳。元以來,歷代仿燒不斷均難成功,所以彌足珍貴,成為稀世珍寶。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從傳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並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徑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腹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
汝窯被譽為「宋瓷之冠」的美譽,但是現存世上完好的成品卻少之又少。由於汝窯的諸多特徵,使得復活面臨嚴峻的考驗。即便這樣,我們應該謹記汝窯的辨別方法,防止買到贗品。」相關環保部門專門的檢測顯示,由於配備環保材料,廣東「復活」的汝瓷突破了傳統汝瓷過於厚重和因為著色而鉛鎘等重金屬超標的問題。不過,科研人員表示,雖然採用了新工藝和新材料,讓天青釉汝瓷告別了十窯九不得、時隱時現的時代,但是廣東「復活」的汝瓷出窯合格率仍很低,特別是效果理想的產品仍然需要「天時、地利、人巧」。這很大程度也決定了廣東「復活」的汝瓷和古代的「汝瓷」一樣顯得彌足珍貴。據悉,古代汝瓷全世界現僅存65件,其中48.5件存放在中國,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
⑦ 宋汝瓷的特點如何鑒定的方法
天青釉:指汝窯青瓷多呈淡天青色,釉層均勻較薄,釉質滋潤,呈現玉質的半乳濁狀。用30—40倍的放大鏡下觀察,可見到“廖若晨星”般稀疏明亮的大氣泡。汝瓷的色澤,呈現出一種天青和淡天青色,經實驗可知汝瓷的這種釉色要在比較低的溫度下燒造而成,這種青瓷色調呈現一種平和、淡雅的氣韻,很符合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意識,。這種淡天青釉對以後朝鮮半島高麗青瓷的發展影響很大。近年的仿品釉層較真品厚,色澤多發天藍色,是在釉料中配入另外的呈色劑,與真品的淡雅天青色有一定距離,放大鏡下觀看,仿品氣泡多如魚子般細密並糾集成片。
蟹爪紋:指釉面上多有細碎開片紋,開片往往呈魚鱗狀,形象地講,這種開片很像照相時對焦不準產生的重影現象。
香灰胎:胎色為香灰色,類似燃燒後香灰的色澤,說明當地胎泥的含鐵量比較大。有機會上手殘片標本會發現,其燒制火候似乎普遍不甚高,質地比較純凈,但斷面手感一般比較粗糙,。
芝麻釘:在裝燒工藝上,汝窯多採用滿釉裹足和支釘燒的方法。支釘痕細小如芝麻粒,近年的仿製品支釘痕普遍較真品大,大如綠豆且多做成圓點狀,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的仿燒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釘痕小而稍扁,一頭有尖,酷似芝麻形狀,其數量多見三、五個,少見六個。另外,鑒定中還需注意一個細部特徵,真品釘痕為白色,與汝瓷的香灰胎色並不一樣,說明宋人製作支釘採用了質地純凈的瓷土原料,這種硬質白瓷土含氧化鋁較高,從而使汝瓷細小支釘的耐火強度得以保證。
近年考古發現表明,汝窯中心區位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宋代屬汝州管轄),並揭示出了大量燒瓷遺跡、遺物,從而解開了汝窯燒造地之謎,但其究竟是官營御用窯還是供御的民窯場仍存在爭議,古今稱頌的汝瓷一般指北宋晚期哲宗元佑元年汝窯始奉宮中之命燒制的淡天青釉瓷,當然,在奉命燒制淡天青汝瓷之前,汝州當地就已經有了窯場,燒制一些民用白瓷和青瓷,奉燒汝窯是在其基礎上興建起來的,但這些民汝瓷多模仿耀州窯青瓷,並未形成獨立的藝術風格。
汝瓷的發展,接受了越窯秘色和耀州窯淡青釉的'影響,與禹縣和汝州鈞窯中的天藍乳濁釉有密切的關系。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融匯上述名窯之長,燒出了勝似美玉的優美青瓷,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爐、鵝頸瓶、銅鑼形瓷碟和盤、盞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器物的圈足普遍外卷,用途多為造型輕巧、優美、釉色青雅的觀賞性青瓷器皿,完整器存世的數量極少,距汝瓷燒制時間很近的南宋人周輝已有“近尤難得”之感嘆。 汝瓷的特徵古人總結為四點,即天青釉、蟹爪紋、香灰胎、芝麻釘
北宋汝窯青瓷盤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徑21.4厘米,足徑15.5-15.7厘米 。
底部鐫刻的御制詩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來形容宋瓷獨特的質感,贊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縱15.8厘米,口橫23.1厘米,底縱13厘米,底橫19.5厘米。
傳世唯一無開片紋路的水仙盆,器形完整,足以呼應明代鑒賞家曹昭眼中“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鑒賞觀。
北宋汝窯天青奩式爐
高15.3厘米,口徑23.8厘米。
造型和戰國漆器或漢朝青銅器雷同的奩式爐,形體碩大,具古雅的風格。南宋寵臣張俊獻給高宗的汝窯清單中,即包含此一器類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碗
高10.1-10.5 厘米,深7.6厘米,口徑15.9-16.2厘米,足徑8.1厘米。
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和陶瓷器中的蓮花式溫碗,造型不僅是宋朝的經典,它同時也深受高麗人士喜愛,成為高麗青瓷中流行的器類。[8]
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碟北宋汝瓷青瓷奉華碟
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10.1厘米。
底刻“奉華”兩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證南宋劉貴妃善畫,號奉華,又擁有大小兩枚奉華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傳經過
北宋汝窯青瓷洗
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徑12.9厘米,足徑9厘米。
乾隆皇帝在御制詩中,以“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來說明汝窯的生產背景,具體地表達皇帝對汝窯的認識。
北宋汝窯青瓷橢圓洗
高2.7厘米,深2.1厘米,口縱9.8厘米,口橫14.2厘米,底徑4.2厘米。
汝窯作品中,即少出現模印圖案的裝飾技法。和此品一樣者,分別典藏於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8]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縱15.8厘米,口橫23.1厘米,底縱13厘米,底橫19.5厘米。
從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曾出土看似專為燒造水仙盆而設計的橢圓形支燒工具看來,水仙盆應產燒於所謂的中心燒造區。但傳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是否因燒造過程滑落之故,還是其他不知明的原因,僅存留五枚支燒痕,形成非常不一樣的燒造特徵。
猜你喜歡:
⑧ 汝窯瓷器特點和鑒別方法 汝窯瓷器的特點和汝瓷的鑒別方法
1、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筆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鏡重復調查,30餘件汝瓷,件件如此,無一例外。現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沒有氣泡,因而能夠這么說,但凡宋代汝瓷,釉下無氣泡;無氣泡瓷器,紛歧定是汝瓷。
2、宋代汝瓷的比重比現代汝瓷仿品的比重小。任何物體遇熱膨脹,遇冷收縮,汝瓷器通過近千年的熱脹冷縮,就會呈現物理學上的「膨化表象」,比重變小。筆者通過測驗,宋代汝瓷的比重在2.0-2.2之間,而現代汝瓷仿品則在3.0之上。
3、宋代汝瓷敲擊時,聲響消沉。由於汝瓷是高嶺土燒造的,布局不堅密。現代汝瓷仿品敲擊時,則宣布洪亮嘹亮的聲響。
4、宋代汝瓷有規范的蟹爪紋。由於螃蟹是立行,不是匍匐,在沙難上會留下一個個孤立的小洞,而宋代汝瓷立確是「汁中棕眼隱若蟹爪」。現代仿品則看不到這種蟹爪紋。
5、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於汝窯釉料有紅瑪瑙成份,所以汝瓷釉面才幹反映出淡淡的赤色。現代汝瓷仿品,無論怎麼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6、宋代汝瓷器大多數是天青色。由於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皇帝在居室看到一隻天青色瓷器,非常高興,窯廠投其所好,所以大多數汝瓷貢品為天青色,即有粉青、卵青、灰青,都離不開天青這個基調。現代汝瓷仿品,還未仿出宋代汝瓷的天青色。
7、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質感而有玉質感。這是瑪惱釉的重要特徵。而現代汝瓷仿品則相反,有玻璃質感無玉質感。
⑨ 汝窯瓷器特點和鑒別方法
汝窯瓷器特點有:器型簡約、重量輕、香灰胎、釉層薄等。鑒別方法有:看器型、看胎質、看釉色、看開片、聽迴音等。
一、汝窯瓷器特點
1、器型簡約
汝瓷秉承極簡風格,造型協調圓滑、內斂不張揚,追求渾然天成的感覺,不會出現很多奇形怪狀和復雜的輪廓接耳等,這個是評判汝瓷的標准之一,宋代以後的瓷器和現代的鑄造工藝過度追求其造型。
2、重量輕
汝瓷傳承金銀器的造型和風格,精美程度可以和金銀器想媲美,製作工藝對重量的把控也是非常的嚴格,所以汝瓷的重量都比一般的瓷器要輕,而且非常薄,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吹彈可破!
3、香灰胎
汝瓷胎體的斷面接近香灰色,還原燒制時,汝瓷受氣氛和溫度的變化影響,胎體顏色深淺不同,部分足端有火石紅現象!
4、釉層薄
汝瓷的釉層非常薄,一般的汝瓷釉層在0.2mm到0.5mm之間,大件汝窯胎釉才在0.5MM左右;這個也是判斷汝瓷的關鍵點!
二、汝窯瓷器鑒別方法
1、看器型
器型是一件瓷器的最初構想,由於宋朝的經濟比較發達,搞文化設計的瓷器專家們也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器型設計思路。主要是以內斂、端莊、朴實無華這幾方面為主。簡單說一個宋汝窯瓷器放在那裡不認真研究,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了。
也恰恰是這樣的與世無爭、注重內修,造就了汝窯的稀有和珍貴所在。比如,一個小的橢圓筆洗,宋代瓷器專家都能將它做得類似小船一樣的精美、考究。
2、看胎質
通常大家都知道汝窯講求香灰胎之類的基本知識,我這里要講的是汝窯胎質的厚度、密度和胎質的製作工藝。汝窯的胎一般都是具有細小空隙的,放大了看就如同我們吃的發面饅頭一樣,胎質里有很多非常細小的氣泡,並且胎的厚度根據器物不同通常都是偏薄的,顏色是偏香灰般的灰白色。
宋人瓷器專家在製作的時候非常考究,無論是碗或者瓶類的圈底還是三足奩或者的水仙盆的足底,都是在主胎製作後粘結上去的,沒有直接一個胎做出來的。也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先把主體胎做好,然後再將底足粘接上去,然後才進行胎質的烘烤的。有部分汝窯器物能看出這樣的製作工藝的。
而且,胎質在製作過程中會有厚薄的細微變化,有的器物可以通過手感找到這樣的變化來。比如宋汝窯的大碗,在胎質厚薄方面就是這樣的變化的。
3、看釉色
宋汝窯的主要最具有代表的釉色是天青釉,但實際看到的顏色應該是類似水泥地面的顏色,主要以灰色為主了。宋汝窯的魅力也在於此,遠看是灰色,放在手中仔細端詳便有天青色了。 「雨過天晴雲破處」是有這樣的感覺的,實際再仔細端詳還會有淺淺的紅色的感覺。有部分出土的汝窯會有這樣的顏色感覺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氣泡都是稀疏的大大小小的氣泡,偶爾會有死氣泡。而且釉色一定是乳濁感的,偶爾會有紅色、粉色的部分可以看到,或許就是瑪瑙了。乳濁感的釉色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同北風吹過的散開漂移的白雲,絲絲縷縷、若隱若現。
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釉色中可以看到釉質的結晶顆粒,並且在釉色的表面有一種油膩的感覺。這類釉色不同於現在的玻璃釉色,是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而堆積出來的自然之美。部分出土汝窯的釉色會有土沁現象,自然土沁的釉色略微泛白,進入釉中。
很多器物的口沿、底足的釉色偏淺,會有部分胎體顏色的顯露,這部分的胎體顯露也是有釉色的,只是釉質很薄而已。
4、看開片
大家都知道魚鱗紋、蟹爪紋這樣的開片類型,現代仿品的魚鱗紋開片也很美的。而宋汝窯的開片是很自然的開片,沒有任何做作在裡面。比如魚鱗紋的開片是錯落有致的,部分的魚鱗片需要通過角度的變化來看到,而仿品的魚鱗片一般比較清晰可辨,並且有一種漂浮出來的感覺。
無論怎樣開片的汝窯瓷器,紋理都是很文靜不張揚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片紋都是飽滿的。通過顯微鏡看到這樣的片紋會看到有的像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有的直中有彎,有的如蟬翼粗細不勻。無論怎樣的開片都充滿了歲月的沉積,都彰顯出「安靜」、「自然」、「不爭」。部分汝窯沒有開片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
5、聽迴音
由於汝窯瓷器屬於半熟的燒造模式製作的,所以一般器型通過手指的輕輕敲擊聲音都是比較悶的感覺的,聲音如敲擊在木頭上而不是瓷器上的清脆的聲音。汝窯敲擊聲音的與眾不同,是大部分汝窯的主要特點,也有個別的汝窯器物由於胎體很薄,也會有一般瓷器比較清脆的聲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