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動滑輪一定省一半的力嗎不省一半得力的原因是因為摩擦力還是因為動滑輪的力臂改變
應用一個動滑輪來提升重物(或者產生拉力),可以節省一半的力量,原因在於「動滑輪」是用兩根繩子子沿同一方向產生合力來與重物(或相反方向的力)相平衡,每一根繩子只需要承擔重物一半的重量,所以有「使用一個動滑輪,只拉動一根繩子,可以節省一半的力量」的說法,但是在「只拉動一根繩子,省一半力的同時,「力」移動的距離要增加一倍」才能得到所需要的「功」。這個「省力」不是因為「摩擦力」大小、或者杠桿作用裡面的「力臂」變化,而是使用動滑輪後,一個動滑輪使得「拉力」由兩根繩子分擔,兩個動滑輪組產生的拉力由2×2=4根繩子分擔,滑輪組增加一個動滑輪,繩子上的拉力就減少到原來的一半。
從「力的合成」可以知道,如果動滑輪兩側的拉繩與滑輪產生的力量作用方向不平行時,拉動一側繩子的力量就不可能「省一半」。
Ⅱ 自行車滑輪是怎麼回事
自行車滑輪的原因是飛輪里的千斤頂已經斷了或者支撐千斤頂的彈簧老化,無法彈起千斤頂,導致飛輪滑輪。如果不想麻煩,直接就更換飛輪,如果想維修,就要將飛輪拆解後看情況更換千斤頂片或是彈簧。
Ⅲ 為什麼動滑輪可以省力 請講出原因!
1.滑輪(包括動滑輪)都屬於杠桿
2.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
而動滑輪的動力臂比阻力臂長..
所以動滑輪可以省力..
樓主..如果想知道更詳細...建議你去看一下...初二物理下冊的內容..
上面寫得很清楚
Ⅳ 求文檔: 用動滑輪吊物時兩邊的鋼繩為何總是繞在一起有何解決辦法
鋼絲繩安裝的時候沒有按照規范去操作,導致鋼絲繩內部產生應力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解決辦法一:
司機在操作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向打結的反向轉兩圈,會減輕纏繞程度。
解決辦法二:
鋼絲繩纏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吊物體的時候,受力不均勻,吊起來的時候一頭輕一頭重,吊離地面的時候就會打轉了,所以在吊裝前就把盡量的受力鋼絲繩綁到物體的兩端可能會好些。
解決辦法三:
參考隨車配置的詳細操作說明書,裡面也有講這個問題,按照廠家給出的解決方案解決。
解決辦法四:
很多有經驗的司機師傅給出的方案是:把固定在臂頭上的卡子去掉,反轉幾圈!
解決辦法五:
更換不旋轉鋼絲繩,不過價格較貴,但是總體上從性價比,安全性來講我們還是推薦辦法五,即用不旋轉鋼絲繩替代,有18*7,35*7!
更多鋼絲繩技術參數請參考鋼絲繩行業網
Ⅳ 為什麼動滑輪可以省力
1、因為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
2、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等於2倍阻力臂的省力杠桿;
3、由力的作用線到支點的距離叫做力臂。根據公式F1L1=F2L2可得,力臂越長力就越小。
綜上所述可知:動滑輪由於兩段繩子皆受力,相當於兩倍力矩的省力杠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所以省力。
(5)動滑輪的原因和解決方法擴展閱讀:
動滑輪相關特點:
1、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是鉤碼升高的距離的2倍,即費距離;
2、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3、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4、在生活中不能忽略動滑輪本身的質量,所以在動滑輪上升的過程中做了額外功,降低機械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動滑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省力杠桿
Ⅵ 初中物理滑輪的原理講解
基本原理是這樣的,一根繩子上張力處處相等,數一下一個滑輪上繞了幾根繩子,滑輪是受力平衡的,如果滑輪一端兩根繩,另一端一根繩,那麼這就是動滑輪省一半力的原因。其他的滑輪組不論多復雜,都可以用這個原理解釋
Ⅶ 【動滑輪】省力原因
動滑輪省力是因為杠桿原理,
物體的力臂是半徑,動力的力臂是直徑。
Ⅷ 探究動滑輪特點實驗中 運用什麼 研究方法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研究動滑輪特點」的實驗時,操作完全正確,並記錄數據如下表,分析數據後發現,實驗結果與課本中「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的結論不符.你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說明兩點)
人在提升重物時把動滑輪也提起了,所以動滑輪重是引進誤差的最主要原因;
由於轉軸之間有摩擦,繩也有一定重量,導致拉力增大.
故答案為:動滑輪重不能忽略;存在摩擦力;繩重的影響.(寫出其中兩條即可)
Ⅸ 動滑輪省力原理是什麼
動滑輪省力原理是:
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是鉤碼升高的距離的2倍,即費距離。
不能改變力的方向。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另外,在生活中不能忽略動滑輪本身的質量,所以在動滑輪上升的過程中做了額外功,降低機械效率。
歷史:
關於滑輪的繪品最早出現於一幅公元前八世紀的亞述浮雕。這浮雕展示的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滑輪,只能改變施力方向,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施力,並不會給出任何機械利益。在中國,滑輪裝置的繪制最早出現於漢代的畫像磚、陶井模。在《墨經》里也有記載關於滑輪的論述。
古希臘人將滑輪歸類為簡單機械。早在西元前400年,古希臘人就已經知道如何使用復式滑輪了。大約在西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在著作《機械問題》里的第十八個問題,專門研討「復式滑輪」系統。阿基米德貢獻出很多關於簡單機械的知識,詳細地解釋滑輪的運動學理論。
據說阿基米德曾經獨自使用復式滑輪拉動一艘裝滿了貨物與乘客的大海船。西元一世紀,亞歷山卓的希羅分析並且寫出關於復式滑輪的理論,證明了負載與施力的比例等於承擔負載的繩索段的數目,即「滑輪原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動滑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