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溶源性細胞的特點和檢測方法

溶源性細胞的特點和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4 21:30:02

① 溶菌性反應和溶原性反應的定義是什麼

溶原性又稱溶源現象。宿主細菌感染噬菌體後,並不開始合成更多的Ifs菌物質的一種噬菌體和宿主細菌之間的關系。
噬菌體將在細菌染色體的某個特定部位插入並連成一體(格合),從而形成一個涪菌源、並與染色體一起復制和在每次細胞分裂時傳遞到子代細胞中去。在這一原噬菌體階段,病毒染色體組表達被阻遏,噬菌體DNA從行為上不能在細菌染色體的特定區域中區別出來。隨著噬菌體的自發的營養性發展,會使一小部分溶源性細胞發生溶解,放出許多噬菌體顆粒,這種變化也可靠誘變劑或紫外光照射引起、溶源化會引起細菌的某些特性的遺傳性能的改變
噬菌體吸附到宿主細胞表面之後,注入DNA,噬菌體的DNA進行復制及蛋白質的合成,並組裝成噬菌體顆粒,最後使寄主細胞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顆粒的過程。當子代噬菌體增殖到一定數量(20-1000個)時(噬菌體晚期基因可編碼合成一種溶菌酶),使細菌裂解,噬菌體釋放游離,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細菌。稱溶菌周期,約25min。

② 溶源性細菌有哪些特點病毒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大多數烈性噬菌體(virulentphage)在感染敏感細菌細胞後,經過一個潛伏期(eclipseperiod),即細胞內營養生長和繁殖循環後,便可引起宿主細胞裂解,並釋放出成百上千的噬菌體粒子,這就是所謂的噬菌體裂解反應(lyticresponse)然而有一些溫和噬菌體除了能產生裂解繁殖外,它的基因組還可以被整合到宿主染色體DNA上,並且長期存在於宿主細胞中。整合後的噬菌體基因組能隨宿主DNA一起復制,當細菌分裂產生子代細胞時,其子代染色體DNA中都帶有整合的噬菌體基因組,這種噬菌體基因組的整合作用就稱為噬菌體的溶原化(lysogenization)。染色體DNA上整合有噬菌體基因組的宿主細胞,不會因為噬菌體感染而發生裂解的這種現象稱為溶原現象(lysogenesis),整合有噬菌體基因組的宿主細胞叫做溶原菌(lysogen),而被整合的噬菌體基因組叫做原噬菌體(prophage)。

③ 細菌被溶源化的機理

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後,與其寄主細胞「共存」的現象。在這些寄主細胞中,找不到形態上可見的噬菌體,侵入的溫和噬菌體以其基因組附著在細菌染色體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體(見溫和噬菌體),並與細菌染色體一道復制,隨著細菌的分裂傳給每個子細胞,使其成為溶原性細胞(或稱溶原菌)。每個溶源性細胞產生的子細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溶源菌有時在細胞分裂中可失去原噬菌體而成為非溶源性細菌。原噬菌體不同於營養期噬菌體,沒有感染力,但它一旦脫離細菌染色體,就開始復制而引起細菌裂解。原噬菌體附著在染色體上,對細菌一般無不良影響,而且常賦予溶源性細菌某些特性。例如具有產生噬菌體的潛在能力;具有不再受同源噬菌體感染的「免疫性」以及其他新的生理特性,例如不產毒素的白喉棒狀桿菌在被β噬菌體感染而發生溶源化時,成為產毒素的致病菌株。溶源性細菌培養中,大多數細菌中的原噬菌體不進行營養期繁殖,但有少部分(10-3~10-6)細胞中的原噬菌體可自發脫離細菌染色體,進行營養期繁殖,導致細菌裂解,釋放成熟噬菌體。由於此過程頻率低,故溶源性細菌培養中,只有少量游離噬菌體存在。用理化因素處理,可使整個群體裂解,並釋放出大量噬菌體。在噬菌體研究的早期(1921年),就有人發現了溶源性菌株的現象,但直到1943年,才由洛沃夫(a.lwoff)首先在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中得到證實。現已從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多種芽孢桿菌中分離得到了溶源性菌株,並成為研究原核生物基因重組的實驗基礎。

④ 誰知道溫和噬菌體與溶原性細胞的關系主要是關系啊>..

我不知道你問問題的背景,所以就我自己理解的來給你做回答吧:
1、溫和噬菌體是一類感染宿主細菌後不引起細菌裂解而與宿主細胞建立共生關系並隨細菌繁殖傳給細菌後代的噬菌體。
2、溶原性細胞是指含有溫和噬菌體的遺傳物質,但又不發生裂解的細菌。
3、兩者的關系,用文字我是這么描述的:溫和噬菌體是殖民者,溶源性細胞是殖民地。用比喻的說法是:溫和噬菌體是寄居蟹本身,溶源性細胞是寄居蟹和它寄居的貝殼加在一起。

⑤ 檢測溶原性細菌的意義

摘要 細菌染色體上整合有前噬菌體(或稱原噬菌體)並能正常生長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細

⑥ 溫和噬菌體的定義和特點.溶源性細菌定義、特點;怎樣檢測溶源性細菌

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後能使宿主細菌溶源化而不裂解的一種非烈性噬菌體 特點:核酸類型為雙鏈DNA;其DNA具有整合能力;整合了的DNA具有同步復制的功能 溶源性細菌:一類能與溫和噬菌體長期共存,一般不會出現有害影響的宿主細胞 特點:自發裂解,誘發裂解,免疫性,重復性,溶源轉變
檢測:將少數的溶源菌與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再與瓊脂性培養基混合後制一個平板,經培養後溶源菌就長成菌落.由於溶源菌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極少數個體會引起自發裂解,其釋放的噬菌體可不斷侵染溶源性細菌菌落周圍的指示菌菌落,於是就形成一個個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圍著這種獨特噬菌體.

⑦ 溶源性細胞形成的過程

噬菌體感染細菌後,並不是立刻利用細菌繁殖自己並使自己死亡,而是將自己的DNA整合到細菌DNA內,隨著細菌DNA復制而復制,這種細菌叫溶原菌.當某些條件下,比如細菌生存條件惡化,噬菌體又可以進入裂解途徑,將自己的DNA從宿主菌上切下,進而繁殖成大量子代噬菌體,細菌裂解.

典型的這類噬菌體: 喇嘛達(拉丁字母音譯,打不出來)噬菌體

⑧ 溶原性細菌有哪些特點

具有原噬菌體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噬菌體分為烈性噬菌體和溶原性噬菌體,在感染於寄主細菌細胞時,前者往往在菌體內增殖並將菌體裂解;後者則不使細菌裂解,

⑨ 什麼是溶源菌,它有何特點 如何檢出榮源菌

(1)溫和噬菌體侵染的宿主細胞稱為溶源菌。
(2)溶源菌是一類被溫和噬菌體感染後能相互長期共存,一般不會出現迅速 裂解的宿主細胞。
(3)將少量溶源菌與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後與瓊脂培養基混勻後 倒一個平板,經培養後溶源菌就一一長成菌落。由於溶源菌在細胞分裂過程中 有極少數個體會引發自發裂解,其釋放的噬菌體可不斷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圍的 指示菌菌苔,於是就形成一個個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圍著的 這種獨特噬菌斑。

閱讀全文

與溶源性細胞的特點和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外鑒別需要做方法確認嗎 瀏覽:712
鯊魚記賬使用方法 瀏覽:762
靈芝孢子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44
腸胃炎是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77
思泰克spi檢測方法 瀏覽:528
集合表示方法怎麼讀 瀏覽:415
國際投資研究的方法 瀏覽:555
緊膚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45
車痕蠟使用方法 瀏覽:522
ae注冊機使用方法 瀏覽:798
行進間中距離投籃訓練方法 瀏覽:723
考試偷分的正確方法 瀏覽:551
用什麼方法去投訴他 瀏覽:160
圖示坐骨神經痛的自我鍛煉方法 瀏覽:617
足球鎖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368
如何提高孩子磨蹭速度方法 瀏覽:453
乘法的簡便方法的題型 瀏覽:317
洋蔥去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218
畢業設計論文研究方法步驟及措施 瀏覽:170
測量齒輪參數的步奏方法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