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二發包子的鑒別方法

二發包子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3 06:25:48

㈠ 包子饅頭,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有什麼不同

一次發酵溫度低,時間長,28度;二次則要求較高溫度、濕度,迅速發酵,38度
第一步:攪拌面團。
面團攪拌就是揉面。在整個麵包製作過程中,面團的攪拌是最基本的步驟,也是決定麵包製作成敗的第二大重點。具體內容參見前帖:麵包面團怎麼揉。
第二步:基礎發酵
發酵是決定麵包成敗的第一大重點,面團在基礎醒發的過程中,麵筋得到充分的氧化,使面團的延伸性更好。基礎發酵對口感、柔軟度已經形狀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內容參見前帖:麵包發酵那點事。
第三步:面團的排氣、分割和滾圓
發酵的好的面團,如果有很多大的氣泡,需要輕輕的用手將這些氣泡壓出稱為排氣。也有些面團發酵的很均勻就可省略這一步。分割是根據配方需要將大面團分割成小分量的面團,通常一個小麵包標准大小是60克,也可以分割成50克或40克一個。分割後的面團不能立即成型,必須要滾圓,也叫搓圓,通過滾圓使面團外表形成一層光滑表皮,利於保留新的氣體而使面團再次膨脹。滾圓每個小面團還有利於在成型時面團的表面不會被粘連,使麵包成品表皮光滑,內部組織也更加均勻。搓圓時盡可能不用乾麵粉,以免麵包內部出現大空洞,搓圓時用力要均勻並迅速。
第四步:中間鬆弛
有的配方也稱為中間發酵,其實這個時間很短,大約十分鍾。這個過程並不是要等面團發酵,而是讓分割滾圓後的面團恢復柔軟和彈性,便於接下來的整形,所以稱為鬆弛更貼切。注意鬆弛的時可以放在室溫,但要覆蓋濕毛巾防止小面團變干表面結皮。
第五步:整形
整形也叫成型,就是把經過中間鬆弛的面團做成需要的形狀。圓形、橄欖型是比較常見的形狀。更復雜的整形手法也花樣繁多,但是對於初學者還需要多多練習,畢竟整形是否到位跟前幾步驟的操作有密切的聯系。
第六步:最後發酵
最後發酵,又稱二次餳發(以中間鬆弛不算發酵計算),或三次發酵(以中間鬆弛算做二次發酵計算)。把整型好的面團排入烤盤,不再移動位置,放入溫暖濕潤處發酵至原體積的1.5-1.8倍。最後發酵的理想溫度為35度左右,濕度為75%。時間大約是30-45分鍾。
第七步:最後發酵
一般小麵包的烘烤溫度是18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偏上層烤10-15分鍾。吐司類的大麵包烘烤溫度是170-18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層烤約40分鍾。起酥麵包的烘烤溫度為21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偏上層,烤15分鍾左右。脆皮麵包烘烤溫度為220度,放在烤箱中層烤20-30分鍾。具體的時間和溫度可參考配方。

如何判斷包子面醒發好了,謝謝了

第一種

從面團的體積來判斷。因為一般來說基本發酵完成的面團,體積都是未發酵好之前的2倍左右。

第二種

可以用手指沾點粉在面團上戳一個洞。如果發現這個洞出現快速回彈的現象,那麼就代表這個面團還沒有發酵完成,這種情況下,可以放到陽光比較充足的地方加快它的發酵速度。如果說戳下去的洞就保持那樣的狀態,那就說明,這個面團的發酵已經到位了。

以下是饅頭的具體做法。

主料:麵粉500克

輔料:細砂糖一勺、酵母粉5克、清水適量

1、講酵母和糖放入麵粉中,一點點加水把麵粉攪成棉絮狀。

㈢ 包子二次醒發的竅門是什麼

包子二次醒發可直接放在鋪了蒸布的蒸格上或放在揉面的桌子上醒(包子上蓋保鮮膜或濕布保濕)大概20分鍾左右。

溫度低的季節,可在蒸鍋里燒一些溫熱水,溫度為不燙手,將造型好的包子放在蒸格上,將蒸格放在蒸鍋上醒發,20分鍾後提起包子是否變輕,體積增大二倍,可適當延長醒發時間。

包子醒發到位,用開水蒸15分鍾,醒發不夠,冷水蒸,水開後蒸15分鍾。醒發好的包子出鍋後飽滿不回縮不皺皮。

一般包子店可放發酵箱,定在醒發檔位就可很精準達到要求,沒發酵箱相對而言就差些溫度和濕度都不會太精準,這里推薦用蒸鍋進行二發,把鍋里水加熱到70度左右鍋里環境溫度濕度就可達到要求,但每十分鍾左右還得再加熱,如醒發二籠以上每隔十分鍾上下籠屜還要交換一下。

㈣ 用面肥發面做包子頭次和二次發酵什麼區別

一、材料
麵粉300克、肥面100克、鹼0.5克、水150克
二、做法
1.提前一天從冰箱冷凍室取出酵頭,放室溫解凍(我在室溫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拌入面團發酵)。
2.將和好的面團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4個半小時後面團是原來的兩倍多大。
3.從面團中取出100克留作下次的酵頭,然後放入鹼面充分揉勻,分成七個小面團,滾圓。
4.二次發酵20分鍾(二次發酵可以時間在長些),鍋中水開後上屜蒸12分鍾。

㈤ 一次成形的包子與二次餳發包子區別

相比之下,二次醒發的包子發的更充分,包子的行也更加飽滿。

㈥ 做饅頭的第2次發酵很重要,那這個標准該如何判斷


包子、饅頭是我們常吃的麵食,製作這些麵食的核心技巧就在於發酵,可以說面團發酵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包子、饅頭的成功率。


而在稍微有了一些製作經驗之後,在製作包子、饅頭的時候,不僅要讓面團進行恰當的初次發酵,還需要讓包子和饅頭的生坯在蒸制之前進行二次發酵。這個小細節會較為顯著的改善成品的口感和外觀,這次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關於發酵、二次發酵的秘密吧。


關鍵點之三:有些做法不要二次發酵


泡打粉和老面製作的面團,其實都不用進行二次發酵,這兩種情況下就算進行了二次發酵也沒有多麼明顯的效果。


首先,泡打粉的「發酵」過程是一個化學變化,只要有水就會立刻被觸發,十分的高效快捷。而有一些雙效泡打粉會在受熱的時候進行第二次氣體釋放,所以時間和氣體的存儲量對泡打粉發面來說並不多重要,也就不需要額外進行二次發酵了。


其次,老面雖然發酵原理也是利用其中的酵母菌,可它的菌群復雜、發面會產生酸味,這就導致老面發酵結束之後需要揣鹼來中和酸味。但是食用鹼不僅會中和掉酸味,於此同時還會破壞一些維生素,並且抑制、甚至殺死酵母菌,這就導致老面饅頭二次發酵的效果並不算明顯,而且老面饅頭更加瓷實、有嚼頭。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關於蒸饅頭、包子二次發酵的問題解答了,如果有所幫助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收藏。

㈦ 為什麼有的人做出來的包子松軟好吃,我的就不是

經常有朋友問,為什麼我做的包子沒有外面的軟?為什麼一開鍋包子就塌了?為什麼我的面發好了,做出來的包子沒有發起來?這次就一次回答了吧。

最主要的問題是發酵沒有最到位,做包子也要兩次發酵,面團揉好後讓其發到兩倍大,做成包子後放入蒸鍋後還要讓其再發酵,兩次發酵的包子口感那才叫棒,那個軟棉啊,你都不相信這是你自己做的包子,比外面的加了雜七雜八添加劑的包子不知道好吃多少。

解決的方法大概有這么幾種。

1、擀包子皮。擀皮時要中間部分厚,應這樣理解,中間部分就不能擀,而是只擀四周,這是其一。

2、餡料的溫差。一般的做法是冷藏後就拿出來包,這樣餡與皮溫差太大,二發時,餡的冷溫度落在底部,致使包子底達不到發酵所需溫度。應該包之前,把餡料從冰箱拿出來達到室溫,再進行包制。

3、部子底部墊布太濕。二發時包子底部用的墊布太濕,致使其含水量過大。正確的做法刷油或擰干墊布水分,或用食品級墊紙等幹些的墊子。

注意水溫盡量控制在35以下。如果溫度高,酸鹼在面里起的作用就大,時間一長,酸味就會變重,而且蒸的包子顏色也會變暗,蒸不起來,面比較死;

將酵母倒入備好的水中,這樣更容易融開。如果想要發的快,每500克麵粉需10克酵母粉。一般建議在2.5克~10克之間;

加糖起到一個促進發酵的作用,建議用量是每500克麵粉放15克糖;

發面時間越長,面團里酵母和酸鹼同時起作用,當酸鹼度的酸味超過一定量時候,面就會變酸同時蒸出包子的顏色會變暗。

㈧ 包子饅頭的第二次發酵很重要,什麼標准能判定已經發酵好了呢

第一是看體積,如果面的體積是原來的兩倍大,那麼就是發酵成功了,第二個用手按按下去以後不回彈,那麼也說明發酵好了。

㈨ 二次發面做包子,每次都有很多塌陷的,求高手指點!

這是醒發出了問題,你過壓面機二十次面團壓死了,二次醒發沒到位,蒸包子時導致醒發持續,氣泡產生再破裂就塌了。
發面做好用35℃水,活好面,就上壓面機,面壓光就好,預計十次,然後就揪面團醒發,到兩倍大,包包子,二次醒發。經驗來自五餡包大師傅!

㈩ 生煎包醒發程度的判斷

一次醒發完成的判斷方法:發酵面團體積膨脹到2倍。
二次醒發完成的判斷方法:面團膨脹模具8分滿,即可開始烤制。

做法
材料:
發面團1份,豬肉餡,蝦皮50克,蔥(切末)3根,姜(切末)2片。
調味料:
A:醬油,香油各2大匙,鹽,米酒各1/2大匙,糖1小匙,胡椒粉1/2小匙。
B:蘇打粉,油各2大匙,糖3大匙,鹽1/2小匙。
C:麵粉2大匙,水1杯,調成糊狀。
製法:
⑴肉餡,蝦皮,A料,蔥末,薑末攪拌均勻,製成內餡。
⑵發面團加入B料搓成長條形,均勻為30等份,擀成圓形麵皮,分別包入1大匙內餡包好,收口捏緊。
⑶熱油2大匙,放入包好的包子,以小火煎至底部呈金黃色,淋入C料,加蓋煎6~7分鍾,撒上蔥、黑芝麻。

閱讀全文

與二發包子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發酵糯米飯發酵方法視頻 瀏覽:331
停車卡使用方法 瀏覽:829
電池充電方法有哪些 瀏覽:104
本田思域防盜模式快速解除方法 瀏覽:44
言語障礙治療的方法 瀏覽:933
編寫非標准檢驗檢測方法要求包括 瀏覽:958
緊鐵絲的方法視頻 瀏覽:171
啟動正念教育的正確方法 瀏覽:656
水三輪電機測量好壞的方法 瀏覽:877
恐龍的折紙方法視頻大全 瀏覽:897
台式機電腦降溫方法 瀏覽:89
淡水中鹽度的測量方法 瀏覽:462
marquez訓練方法 瀏覽:164
特曲八大名酒的鑒別方法 瀏覽:935
牛油火鍋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656
二胡的方法和步驟圖解 瀏覽:393
如何要債好方法 瀏覽:71
家用保險絲正確的安裝方法 瀏覽:167
搖桿使用方法 瀏覽:880
年度分解及計算方法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