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甲基哌嗪是哪類危險品
易燃易爆類
2. 格列衛的葯代動力學
伊馬替尼的葯代動力學是在25~1000㎎劑量范圍,在單劑量和達穩態後評價的。伊馬替尼劑量在25~1000㎎范圍內,其平均曲線下面積(AUC)的增加與劑量存在比例性關系。重復給葯的葯物累積量在達穩態時為1.5~2.5倍。吸收伊馬替尼的平均絕對生物利用度為98%,口服後血漿伊馬替尼AUC的變異系數波動在40~60%之間。與空腹時比較,高脂飲食後本葯吸收率輕微降低(Cmax減少11%,tmax延後1.5小時),AUC略減少(7.4%)。分布約95%與血漿蛋白結合,絕大多數是與白蛋白結合,少部分與α-酸性糖蛋白結合,只有極少部分與脂蛋白結合。整個機體內的總體分布濃度較高,分布容積為4.9L/kg體重,但紅細胞內分布比率較低。體內組織中有關葯物分布情況僅來源於臨床前的資料。腎上腺和性腺中攝取水平高,中樞神經系統中攝取水平低。代謝人體內主要循環代謝產物是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在體外其葯效與原葯相似。該代謝物的血漿AUC是原葯甲磺酸伊馬替尼AUC的16%。伊馬替尼是CYP3A4的底物,又是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C19的抑制劑,因此,可影響合用葯物的代謝。(見【葯物相互作用】)。消除伊馬替尼的消除半衰期為18小時,其活性代謝產物半衰期為40小時,7天內約可排泄所給葯物劑量的81%,其中從糞便中排泄68%,尿中排泄13%。約25%為原葯(尿中5%,大便中20%),其餘為代謝產物,在糞便和尿中活性代謝產物和原葯的比例相似。特殊患者群的葯代動力學成人群體葯代動力學研究表明,性別對葯代動力學無影響,體重的影響也可略而不計。給予同樣的劑量(400㎎/天),GlST患者其穩態時的葯物暴露量是CML患者的1.5倍。依據初步的GIST患者的群體葯代動力學研究,伊馬替尼的葯代動力學有3項指標的變化(白蛋白、WBC和膽紅素)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影響。低白蛋白水平降低清除,正如較高的WBC水平。但是這些影響並不足以斷定劑量需要調整。兒童用葯兒童和青少年260㎎/m2和340㎎/m2的使用劑量會產生同樣的葯物暴露,分別相當於成人的400㎎和600㎎。以340㎎/m2/天的劑量經每日一次重復給葯後,第8天和第1天的AUC(0-24)比揭示出有1.7倍的葯物蓄積。老年用葯據報道在一項超過65歲的患者大於20%的臨床研究結果,年齡對葯代動力學沒有明顯的影響。器官功能不全伊馬替尼及其代謝產物幾乎不通過腎臟排泄。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漿暴露量略高於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增加約1.5—2倍,與血漿AGP水平增加1.5倍相符,AGP可與伊馬替尼牢固結合。由於伊馬替尼幾乎不經腎臟排泄,故腎功能不全和腎功能正常患者的伊馬替尼原葯清除率大概相似(見【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盡管葯代動力學結果顯示有個體差異,但與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對伊馬替尼的平均暴露量未見增加(見【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
3. N-甲基哌嗪的介紹
N-甲基哌嗪又名1-甲基哌嗪。無色液 體。分子量100.17。沸點138℃。相 對密度0.903 (20/4℃)。折射率1.4378。閃點42℃。溶於水、乙醚、乙醇。為有機合成中間體。在醫葯工業中製取抗菌素類葯物甲哌利福黴素、抗精神病葯三氟拉嗪等。由六水哌嗪經甲基化反應而得。
4. N-甲基哌嗪的生產方法
由六水哌嗪經甲基化反應而得。將六水哌嗪及鹽酸加入反應鍋中,加熱至45℃,滴加甲酸和甲醛的混合液。加畢,在50℃左右反應2-3h,再升溫迴流,至二氧化碳氣體不再逸出為止。冷卻至80℃,加入鹽酸,加熱蒸酸至干。稍冷後加入甲醇,加熱迴流30min,趁熱過濾(濾渣為哌嗪二鹽酸鹽)。濾液回收甲醇至盡,殘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pH=14,蒸餾,得含水甲基哌嗪。加苯加熱迴流帶水至盡,分餾,收集132-140℃餾分,得無水甲基哌嗪。收率約50%。
5. 參考文獻合成的化合物,合成路線怎麼寫
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1)化學名為(S)-(-)-9-氟-2,3-二氫-3-甲基-10-(4-甲基-1-哌嗪)-7氧代-7氫吡啶駢〔1,2,3-de〕〔1,4〕苯駢?嗪-6-羧酸,是氧氟沙星的(S)-(-)異構體,它的抗菌活性為氧氟沙星的2倍,毒副作用小,成為第三代氟喹諾酮抗菌葯中最優秀的品種之一,最早由日本第一制葯株式會社開發上市〔1,2〕.
1合成路線設計
化合物(1)的合成文獻〔3〕報道按起始原料可分為兩大類:方法一,由2,3,4,5-四氟苯甲酸為原料,經醯氯化後與丙二酸二乙酯縮合、部分水解脫羧、與原甲酸三乙酯縮合、(S)-(+)-2-氨基丙醇置換、環合、水解後與4-甲基哌嗪縮合精製而得〔4,5〕;方法二,以2,3,4-三氟硝基苯為起始原料,先合成關鍵中間體(S)-7,8-二氟-3-甲基-3,4-二氫-2H-1,4-苯駢?嗪,再與乙氧亞甲基丙二酸二乙酯縮合、環合、水解、上甲基哌嗪精製而得〔6~8〕.方法二盡管與目前國內氧氟沙星的合成工藝近似,但關鍵中間體(S)-7,8-二氟-3-甲基-3,4-二氫-2H-1,4-苯駢?嗪的合成存在步驟長、收率低、光學純化難度大等缺點,難以適合大量制備.方法一因國內已有2,3,4,5-四氟苯甲酸及(S)-(+)-2-氨基丙醇工業品供應,成為不對稱合成左旋氧氟沙星較為理想的選擇,故採用方法一作為試制路線,並對合成工藝進行優化和改進,以2,3,4,5-四氟苯甲酸為原料,經8步反應製得左旋氧氟沙星,總收率為39.2%,最終產物結構經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DEPT,MS鑒定.合成路線見圖1.
Fig.1The synthesis route of levofloxacin
2實驗部分
熔點採用北京泰科儀器有限公司的XT-4雙目顯微熔點儀測定,溫度未經校正.元素分析用美國PE-240C型元素分析儀.紅外光譜儀為Nicolet 170SX型.熱重分析用美國PE-7系列熱重分析儀.核磁共振譜用Bruker AM 500 MHz核磁共振儀測定,d6-DMSO為溶劑,TMS為內標.質譜用VG-ZAB-HS GC-MSZ質譜儀測定.旋光度用WZZ-1自動指示旋光儀測定.
2.12,3,4,5-四氟苯甲醯基乙酸乙酯(5)的合成
化合物(2)38.8 g(0.200 mol)、SOCl2 150 mL(2.05 mol)、DMF 0.4 mL依次加入到反應瓶中,攪拌加熱迴流5 h,常壓蒸出過量的SOCl2,加甲苯40 mL再減壓蒸幹得化合物(3).
於另一個反應瓶中依次加入鎂粉5.0 g(0.206 mol)、無水乙醇50 mL、四氯化碳0.5 mL,加熱引發反應後,攪拌下滴加丙二酸二乙酯32.8 g(0.206 mol)和無水甲苯60 mL的混合液,30 min加完後於60℃繼續反應2 h,冷至-5℃後滴加化合物(3)的甲苯80 mL溶液,1 h加完後繼續在0℃攪拌反應2 h,傾入濃鹽酸90 mL和冰水90 mL的混合液中,分出有機相,水相用甲苯(50 mL×3)萃取,合並有機相,減壓蒸出甲苯得橙黃色油狀液體(4),在化合物(4)的反應瓶中加入水100 mL和對甲苯磺酸0.1 g(0.500 mmol),加熱迴流6 h,TLC檢測原料點基本消失〔乙酸乙酯-甲醇(V∶V=4∶0.5)為展開劑〕,冷至室溫,以二氯甲烷(50 mL×3)萃取,有機相用水洗至中性,無水硫酸鈉乾燥,減壓蒸幹得橙色液體(5)44.4 g,收率:84.0%(文獻〔4〕收率:93%),化合物(5)不經純化,直接用於下一步反應.
2.2(S)-(-)-9,10-二氟-2,3-二氫-3-甲基-7氧代-7氫吡啶駢〔1,2,3-de〕〔1,4〕苯駢?嗪-6-羧酸乙酯(8)的合成
在含有化合物(5)44.4 g(0.168 mol)的反應瓶中,加入醋酐82 mL(0.876 mol),原甲酸三乙酯66.6 mL(0.400 mol),攪拌加熱迴流4 h,並在反應中蒸出生成的乙酸乙酯,使反應完全,減壓蒸干後加二氯甲烷450 mL溶解,於室溫攪拌滴加(S)-(+)-2-氨基丙醇13.5 g(0.180 mol)和二氯甲烷50 mL的混合液,1 h滴完後繼續攪拌反應2 h,回收二氯甲烷並減壓蒸幹得橙紅色粘稠性油狀物(7),在含化合物(7)的反應瓶中加入DMF 400 mL及無水K2CO3 46.4 g(0.336 mol),在120℃攪拌反應8 h,減壓回收DMF後向反應瓶中加入冰水250 mL,攪拌析出固體,放置過夜,過濾,固體用水洗滌,以氯仿-乙醇(V∶V=3∶2)進行重結晶,烘幹得化合物(8)34.0 g,收率:65.4%,mp 254~256℃(文獻〔6〕mp 254~255℃).
2.3(S)-(-)-9,10-二氟-2,3-二氫-3-甲基-7氧代-7氫吡啶駢〔1,2,3-de〕〔1,4〕苯駢?嗪-6-羧酸(9)的合成
按文獻〔8〕操作,收率為:87%,mp>300℃(文獻〔8〕收率:88%,mp>300℃).
2.4(S)-(-)-9-氟-2,3-二氫-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氫吡啶駢〔1,2,3-de〕〔1,4〕苯駢?嗪-6-羧酸(1)的合成
化合物(9)28.1 g(0.100 mol)、N-甲基哌嗪26 mL(0.230 mol)、DMSO 75 mL依次加入反應瓶中,130℃加熱攪拌反應6 h,減壓回收DMSO及過量的N-甲基哌嗪,殘留物用95%乙醇重結晶,得淡黃色晶體(1)的半水合物30.3 g,收率:82%,(文獻〔8〕收率:75.06%),mp 224~226℃,〔α〕24D=-76.7°(c=0.39,0.05 mol/L NaOH)〔文獻〔7〕mp 225~227℃,〔α〕24D=-76.9°(c=0.385,0.05 mol/L NaOH)〕.TG分析:化合物(1)在35.466~82.453℃失重2.632%,相當於含0.5個結晶水(理論含0.5個結晶水值為2.430%).元素分析,實測值(%):C 58.29,H 5.72,N 11.16,F 5.07;理論值(%):C 58.32,H 5.72,N 11.34,F 5.13.IR(KBr)cm-1:3267(—COOH),3081(ArH),2974~2802(RH),1724.3(—COOH,CO),1621(7—CO),1542~1453(Ar—CC—),1395.6~1315.4(C—H,C—N),1291.8~1241.0(C—O,C—F),1089.9(C—N),927.5(—OH),802(C—H).1H-NMR(DMSO-d6)δ:15.22(1H,br s,—COOH),8.96(1H,s,5-H),7.56(1H,d,8-H),4.92(1H,d,3-H),4.58(1H,d,2βH),4.36(1H,d,2αH),3.26~3.36(4H,m,1,1′哌嗪環質子),2.44(4H,br s,2,2′哌嗪環質子),2.23(3H,s,N—CH3),1.45(3H,d,3-CH3).13C-NMR(DMSO-d6)δ:176.27(7-C),165.95(-COOH),155.38(9-C),146.06(5-C),140.03(11-C),132.01(10-C),124.72(12-C),119.55(13-C),106.55(6-C),103.21(8-C),68.01(2-C),55.25(哌嗪環2,2′-C),54.78(3-C),50.05(哌嗪環1,1′-C),46.01(N-CH3),17.88(3-CH3).13C-NMR(DEPT)δ:146.06(5-C),103.21(8-C),54.78(3-C)為CH碳原子;δ:68.01(2-C),55.25(哌嗪環2,2′-C),50.05(哌嗪環1,1′-C)為CH2碳原子;δ:46.01(N—CH3),17.88(3-CH3)為CH3碳原子.EI MS m/z:361(M+).
3討論
文獻〔4〕報道化合物(5)的合成以化合物(2)為原料經醯氯化後與丙二酸單一酯在丁基鋰作用下,於-55℃低溫下縮合,水解精製而得,收率為93%,但該合成方法成本高,反應條件苛刻,本文在參考文獻〔9,10〕類似物合成方法基礎上,由(2)經醯氯化後與乙氧基鎂丙二酸二乙酯縮合,用0.1%對甲苯磺酸部分水解脫羧製得,收率為84%.由(5)制備(9)時,本實驗在(5)與原甲酸三乙酯和醋酐反應時,將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使反應完全,並以無水K2CO3和DMF替代文獻〔5〕中的50%NaH和DMSO,以冰醋酸和鹽酸替代KOH進行水解,四步反應收率為56.9%(文獻〔5〕收率:23.5%),以DMSO替代吡啶為溶劑進行縮N-甲基哌嗪反應,收率為82%(文獻〔8〕收率為75.06%),以2,3,4,5-四氟苯甲酸計,總收率為39.2%,本研究對左旋氟沙星的工業化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 化工熱力學里的「偏心因子」具體概念是什麼
偏心因子採用改進的Rose釜測定恆壓(0.1013MPa)汽液平衡數據,實測數據經檢驗符合熱力學一致性。實驗結果採用Wilson方程、NRTL方程及UNIFAC方程進行關聯與推算,結果比較以Wilson方程最好。採用基團貢獻法估算哌嗪、N-甲基哌嗪的臨界性質和偏心因子,應用於上兩體系的汽液平衡計算以及用UNIFAC模型關聯與推算N-甲基哌嗪-哌嗪體系的汽液平衡均獲得滿意的結果。
7. N-甲基哌嗪的化學性質
無色液體。沸點138℃(140℃),相對密度0.903(20/4℃),折光率1.4378,閃點42℃,溶於水、乙醚、乙醇,與水、甲醇等任意比互溶,在水溶液中呈弱鹼性。 熔點 -6 °C 沸點 138 °C(lit.) 密度 0.903 g/mL at 25 °C(lit.) 蒸氣密度 3.5 (vs air) 折射率 n20/D1.466(lit.) 閃點 108 °F 儲存條件 Store under Nitrogen 水溶解性 soluble 敏感性 Hygroscopic BRN 102724
8. n-甲基哌嗪和水共沸嗎
晚上好,N-甲基哌嗪沸點是138度且與水互溶它是可以與純水形成共沸物的(極性溶劑能形成氫鍵就可以),這類似同樣縮寫也是NMP的N-甲基吡咯烷酮與水物理混合後的形態請酌情參考。因為NMP沸點比水高,精餾時是不是帶出來了一些?(實在沒找到NMP的圖就隨便貼了個2MP的,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