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推理(有或然性,結論不一定對)
假說演繹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才疏學淺,見笑。
❷ 高中生物中的研究方法 例如假說演繹法 像這樣的都有什麼 怎麼區分
一、對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
1、假說:假設的意思,指科學研究上對客觀事物的假定的說明,假說要根據事實提出,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成為理論。恩格斯曾經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充分說明假說在自然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2、演繹:有發揮的意思,如演說、演繹,一種推理的方法,是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跟「歸納」相對。
3、歸納:一種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繹」相對。
4、類比:一種推理的方法,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做出他們在其他特徵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其結論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證明。
5、推理:邏輯學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的(結論)過程,有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
6、假說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
7、類比推理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而在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裡尚未發現)也相同的一種推理。類比推理的結構可表示如下: A有屬性a、b、c、d ,B有屬性a、b、c ,推出結論B有屬性d 。例如科學家在研究光的性質時,曾將光與聲進行類比。聲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其原因在於它有波動性。後來發現光也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因此推測光也可能有波動性。
二、例說假說演繹法的一般流程
上午第一節課的上課鈴響了,小王蓬頭垢面,匆匆忙忙的闖進教室(發現現象),老師猜想,小王今天早晨起床完了,沒有來得及吃早飯(做出假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小王在臨近中午的時候會出現飢餓、注意力不集中等低血糖症狀(演繹推理)。果然,小王在上午第四節課的時候坐立不安,經詢問得知,小王確實因為時間關系沒有來得及吃早飯(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當然我們的假設也可能不正確,如小王是因為學校停水沒來得及洗刷造成的,也就是說假說演繹的正確與否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
三、遺傳定律發現過程中的假說演繹法
1、雜交實驗,發現問題
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作親本雜交,結果雜交後的子一代總是高莖的,將子一代自交後,經統計,發現出現了3高:1矮的性狀分離比。對其它對的相對性狀也作了以上實驗,發現這是一個共性,即子一代都是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性狀分離,並且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數目比例大致為3:1。
2、提出假說,解釋現象
孟德爾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遺傳因子相互分離的假設。即:生物的性狀是有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在子一代中一個遺傳因子能夠掩蓋另一個遺傳因子的作用;生物體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因此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受精時,雌雄配子是隨機結合的。
3、演繹推理,深入探索
依據上面的假說,子一代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不同的遺傳因子,它們應當各自對立、互不混雜。子一代可以產生兩種不同類型的配子(雌雄均如此),分別含有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並且數目相等。當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發生受精作用時,子二代會出現三種不同類型的遺傳因子組成,比例為1:2:1,其中含有顯性遺傳因子的表現為顯性性狀,不含顯性遺傳因子的表現為隱性性狀,這樣,子二代就出現了3:1的性狀分離比。
4、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孟德爾的假說和演繹合理的解釋了他做的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但是,作為一種正確的假說,僅能解釋已有的實驗結果是不夠的,還應該預測到另一些實驗的結果。根據其假說和推理,如果子一代是雜合子,就可以產生兩種不同類型的配子,比例為1:1,如果用只能產生一種配子的隱性個體與子一代進行雜交,預期雜交後代會出現兩種表現型,且比例是1:1,孟德爾在預測了如上實驗(測交)的結果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了多次實驗,發現結果與其預期的結果相符,從而驗證了其假說的正確性。
5、歸納綜合,總結規律
在反復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後,確定了孟德爾假說的正確性,後人總結歸納其假說,得出了孟德爾第一定律──基因的分離定律。
四、類比推理一例──基因在染色體上
1、認真觀察,發現事物的共性
美國科學家薩頓觀察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時發現,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基因)的分離過程和細胞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過程非常相似,即基因的行為和染色體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基因行為
染色體行為
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
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過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形態結構
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
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
在配子中成對的基因只有一個
在配子中成對的染色體只有一條
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體細胞中成對的染色體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自由組合
非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自由組合
2、深入思考,依據共性作推理
薩頓根據發現的以上現象,將孟德爾遺傳定律形成配子過程中基因的行為變化與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做了深入類比分析,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出推論,即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說,基因就在染色體上。
3、實踐檢驗,團結合作出真知
類比、假說、推理後得到的結論並不具備邏輯上的必然性,不管它有多麼的合情合理,在沒有實踐的檢驗之前,還都僅僅是假說,不能作為定律來使用,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努力,終於在1909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紅眼與白眼這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將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用實驗證明了基因確實在染色體上。
五、科學方法給我們的啟示
現代遺傳學把遺傳因子稱為基因,把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稱為等位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稱為顯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稱為隱性基因。我們應當深刻體會,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配子形成過程和受精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不知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也並不清楚遺傳因子是什麼,孟德爾提出的假說是超越時代的一種非凡的設想,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的,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孟德爾所處的時代,生物學所採用的常規研究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先進行觀察和實驗,再分析結果,然後提出假說,這種方法被稱為歸納法;另一種是先提出假說,然後用實驗來證實或否證,這種方法被稱為演繹法。孟德爾在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針對已有的事實,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更重要的是設計實驗驗證假說,並在不同植物的雜交實驗中分別驗證了假說的正確性,從而使其假說變成普遍的規律。這一科學方法的深入應用,為進一步研究更復雜的遺傳現象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手段,其價值並不亞於遺傳規律本身,它對後人的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無論是孟德爾、薩頓還是其他科學家,他們對科學的執著熱愛,對生產生活的密切觀察、深入思考等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尤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僅有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且敢於依據事實,大膽假說、推理,敢於向傳統挑戰,這在科學研究和發展中及其重要的。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流程,還應當激發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大膽探究,用所學知識去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❸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與技巧
一、掌握高中生物的學習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的學習有自身的規律,掌握這些生物的學習規律將有助於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也要遵循認識規律。我們需要明白人的認識都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積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學習不能急於求成、一步到位,需要持續地努力,一定可以准確掌握生物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學習生物還需要有濃厚想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之後,學生會發現高中生物學起來真的很有趣。
二、突破高中生物學習的難點
有些生物知識比較復雜,但是因為過於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些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因為實驗更能加深同學們對生物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同學們可根據書本上的內容多做一些生物小實驗。
生物學習中有許多知識的難點存在於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而學習的時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能使知識一目瞭然。思維越離開具體事物,就越加抽象。有些生物的知識,與現實聯系比較少,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藉助圖形 、標本 、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提升知識的理解效果。學習生物時,零散知識條理化 ,理論知識具體化、一般問題特殊化等突破難點的方法,都是高中生物學習的好方法。
三、善於對高中生物的知識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可以將知識分塊學習。學習之後再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生物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於理解和記憶,並且可以綜合運用。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路。要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要面面俱到。
四、善於對高中生物知識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因為認識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只有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才能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才能運用知識解決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後者正是中學生的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
生物無處不在,無處不用,只要細心,定能學好、學活,考取理想的學習成績。學習高中生物,不能埋頭苦背是多動腦、多研究才是好方法!
❹ 簡析幾種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高中生物教學中有哪些有趣的教學方法?答: 1.上好第一課緊緊抓住學生。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課,上好了緒論課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緒論課時,我不拘泥於課本,另外列舉大量的身邊事例,激發學生求知的願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述生物的基本特徵等知識時,我就介紹了1998年洪水泛濫的原因、「多利羊」的產生過程、非典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種瓜只能得瓜,種豆只能得豆等等許多同學們感興趣的現象,使他們一開始就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留住學生。 3.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感染吸引學生。
❺ 高中生物應該怎麼學
高中生物應該怎麼學?學生應該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重視形成知識結構
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能脫離知識而憑空產生。零散的、支離破碎的知識累積難以發展能力。只有系統化和結構化了的知識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如何才能形成知識結構呢?一些優秀學生在生物課的學習中,特別重視對所學知識的歸納與總結。
具體的做法是:每學一節內容,就整理出本節的主要概念和核心理論,學完一周就歸納一下本周的重點知識,等學完一章後就做一個單元的整理,力爭做到章章清和節節清。但是,這並不代表題題寫、課課問。在教學過程中,我常會遇到一問就是一個小時而成績不見提高的學生,其實,這就是不重視把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的結果。
四、重視實驗操作能力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許多理論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許多同學遇到實驗題總覺得「想不到、做不好」,而優秀的學生在遇到一道復雜的實驗題時為什麼總會有清晰的思路?答案就在於這類學生具有很強的實驗操作能力。無論是顯微鏡的使用,還是裝片的製作,或者是物質提取與鑒定,其操作科學規范,並且對每一步驟的認識和理解都比較到位。他們不僅重視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訓練,而且重視實驗原理的理解,能夠把實驗與所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❻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
方法有兩個,一是歸納,二是做題。
首先講講歸納,這是我個人最推崇的方法。因為我高三這一年花在比賽上的時間很多,沒有嚴格地按照老師的進度很系統的復習,但知識歸納幫助我將系統的整理知識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復習效率,達到比較好的復習效果。我的生物知識歸納包括基本知識的歸納、習題歸納和特殊知識點歸納。
基本知識的歸納就是把書本上的所有知識點有條理的羅列出來,解釋各個術語的含義,列出它包含的的種類或分支的方向,並清晰地標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種知識歸納能幫助你准確的理解並牢固的掌握課本的知識。做這個歸納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些參考書上的歸納,像優化設計上的歸納就很不錯,大家可以以之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體的東西,尤其是書上的例子補充進去。我高二的時候做了全部自己寫的那種歸納,上高三不久,就在優化設計上對它給出的框架做了補充。
做這種歸納的最重要意義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你讀透課本。這種基本知識歸納只不過是把書上的要點和例子抄在一起,但這個過程你要翻書,幾本書一起翻,就可以對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表述做比較,這可以幫助你更透徹的了解這個知識點;而想做一個比較完整、美觀的知識歸納,就必須知道什麼知識點放什麼位置,這就要弄清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個過程又幫助你更好的掌握這些知識點,理清思路。最後再抄寫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識歸納最大的用處是在做的過程中幫助你熟悉課本、掌握知識點,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後看。課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課本讀的滾瓜爛熟。
習題歸納就是把做過的錯題、好題、經典的題目歸在一起,然後寫出每道題目的關鍵,如某個知識點或某種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錯題則寫出出錯的原因,尤其是要寫明是哪個知識點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把題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覺得自己沒那麼多時間,可以在那道題目旁邊做個記號,並寫上我剛剛提到的「題目的關鍵」。考試前認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兩種歸納的基礎之上,便做著兩種歸納的歸納,也就是特殊知識點的歸納,把基本知識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難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識點或例子另外抄寫來,還有把習題歸納中常錯的、易錯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識點也一起抄下來,這樣就組成了特殊知識點歸納。平時在聽完課,做完習題後應該著重做基本知識點歸納和習題歸納,而在准備考試的時候,應該先看一邊書本,再看一遍知識歸納,一邊看一邊把重點要點寫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識歸納,最後就只看這本特殊知識歸納。如果時間允許,邊看邊把記不住的打上記號,到了最後的最後就只看有記號的。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知識點過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為這些知識本來就爛熟於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經過這樣抄一遍,看幾遍也都攻下來了,所以上考場的時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高考前兩個星期就是先花了一個星期把書本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識歸納,然後接下來那個星期就看特殊知識點歸納和習題歸納(我是看卷子的)。
然後講講做題。
練習題的選擇:主要做好老師發的卷子,自己再有一兩本就可以了(根據自己能力,難度可稍大)
常用:優化設計、黃岡考典、易錯題寶典、龍門書局(實驗!)
要點:
多做
精做(高考題,實驗設計題,經典實驗題)
簡答題要認真對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練表述和實驗設計注意事項)
歸納
做過的題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沒做一樣
課上課下多和同學老師討論
聽課
做好預習
聽課時記一些特殊的例子,自己預習是沒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
講卷子時不管做沒做對都要留心,主要記下一些技巧性東西和每道題的考點
及時提問
以上是復習准備的方法,是知識錄入,那考試時應該怎樣把知識提取出來呢?我想,首先應該確信自己每個知識點都弄懂了,遇到一個問題時,要做的就是把答案從大腦中提取出來。看到一個題目,先把握住這道題要考的是什麼知識點,然後以這個知識點為關鍵詞,搜索若干個出相關的知識點,就像在網上搜索資料一樣;簡單的題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來了,而復雜的題目則需要在搜索出來的知識點中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適的知識點。後一種方法在生物考試中尤為重要,因為生物這門學科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聯系性,生物體各種形狀和功能的聯系決定了我們學的各個知識點的聯系,也決定了試題答案要求全面。生物試卷中更多的是多選題和簡答題,全面和體現聯系是取得高分的關鍵。牢固的基礎知識、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開闊靈活的思路則是學好這門課,考出好成績的根本。
上面介紹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我覺得不僅適用於學習生物,也適用於學習其他科目,當然要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而不斷改良。我的學習方法,像知識歸納,是要花很多時間和心血的,我並不十分聰明,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勤奮來收獲更多的知識。勤奮、付出,是每一個求學的人都必須做到的。
❼ 高三生物學習方法
生物雖說是理綜的,但是我們一般叫他理科中的文科···
所以,要背的,要記得東西很多,舉個例子: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一個選項會出現很多,就說藻類中,有的是原核有的又是真核,這些事要記得···說白了,是死的··· 但是,不要矯枉過正,一些過於偏的,一開始就不要記,可以參考今年的高考大綱···弄個大致的內容
既是理科,要理解的東西不少,甚至記也有N多技巧,就說人體必需氨基酸,不就有口訣:攜一本單色書來,這是老師教的,很多自己就可以編,因人而異····
說說我的學習方法,准備三樣:書,筆記,一本詳盡的練習冊···
以書為綱,任何考試都要回歸課本,不僅僅是生物···
首先把課本中該記得,改劃的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來,把概念記一遍,然後拿出練習冊,前面不是有基礎鞏固嗎?不要吵答案····對了,有聽說過 世紀金榜 嗎?個人覺得非常好用,寫完後對答案,把正確答案寫上去,記得用紅筆····
筆記的作用很大,老師上課時沒特別是高三復習都以提綱的形式···這對做筆記是很好的,不要嫌麻煩,知道的再抄一遍,學習嘛,無非就是鞏固鞏固再鞏固····
筆記還有作用,就是錯題訂正···對與任何一課都適用···養成好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就習慣了
練習冊上的題目錯了一定要把分析過程寫上去····
還有練習冊中的例題是精華,不要暴殄天物,好好看
捨得花時間,堅持最重要
❽ 高中生物課本中的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
系統分析----林德曼、賽達伯格湖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研究
假說演繹----孟德爾、摩爾根
建立模型----沃森克里克,DNA分子結構;種群J、S曲線數學模型
類比推理----薩頓:基因與染色的平行關系
觀察----------細胞學說的建立
❾ 高中生物實驗 有哪些可以研究方法
首先要明白三個觀點:
1、學習生物要有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第一位老師,有了興趣,才會積極而愉快地投入,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
2、要親其師。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學生喜歡這個老師,那麼這個老師所教的這門功課成績他肯定不會差。
3、要從高一抓起。高一是起點,是基礎。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學習就不困難,就象登一座塔,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著階梯一步步上來,其實並不困難。
高中生物到底怎麼學:
1、 掌握規律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於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線粒體學習就應緊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迭形成嵴,擴大了膜面積,有利於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並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2、觀察比較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不僅可以獲得新知,也能驗證已知。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有效地發揮觀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而我們生物學的原理、規律都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來的。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生物中能比較的東西很多,如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冬眠與夏眠等等。比較時注意對比較對象全面了解,然後確定比較項目,並做到簡明扼要,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兩類生理過程,可從場所、條件、過程、結果、意義等進行全面了解。通過比較有利於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中學生物概念多,易混難記,比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3、綜合歸納教師授課尤其是新授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遺傳的物質基礎知識可按中心法則這一主線串聯。抓聯系,如神經細胞與腦、脊髓聯系點在於神經細胞分細胞體、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組成:腦、脊髓灰質等。抓特點,就是要抓重點抓主流。綜合歸納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不是大雜燴,應該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4、靈活運用這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認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學了才真正有用。運用知識解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後者正是中學生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如高中學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弄清了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行為的變化,運用這些知識就可用來判別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圖。學了生態學等知識在自家嘗試建設生態小區,發展庭院經濟等等。只要有心,生物無處不在,無處不用,定能學好,學活。
5、還需掌握好的記憶方法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見的幾種。
a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b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例如記微量元素:鐵錳硼鋅鉬銅這六種元素,可以用諧音記憶鐵猛碰新木桶,這樣就記住了,而且不容易遺忘。
c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以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獨列出,然後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明顯,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6、最後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所說的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