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應如何保護古建築
2.1搞好城市規劃
要保護好古建築,首先要搞好城市規劃,城規若有失誤,將造成古建築無法估量的損失。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築受到嚴重破壞。據資料介紹,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洛陽、長沙等城市的古建築保護現狀實在令人憂慮,許多本應得到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築,卻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如何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好得加強古建築的保護,已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義大利的做法是「讓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們借鑒。在法國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著12 16世紀建築的古老巷區,區內有250棟保護建築。19世紀以後建設的建築,在風格上也與古建築十分協調。在國內,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實例。如寧波在月湖地區進行城市綠化建設時,就曾有過是否全部拆除原有舊民宅之爭。深入調查的結果是,發現那裡競有北宋時期的「高麗使館」遺址等幾座極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如果當時不深人調查,換來的稱贊只是一時的,留下的遺憾卻是永遠的。再如杭州市近年啟動的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工程,就是市政府下決心調整規劃、撤消房地產開發項目才保全下來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事關社會各界,但首要的責任在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各市政府皆應把保護古建
築作為第一要任。
2.2提高科技含量
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古建築的原狀、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古建築修復中要充分認識到其特殊性,並保證在保護和修復過程中不改變古建築的歷史、有形與無形等特徵,這是至關重要的。古建築保護的每一項干預、修復活動均需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前期周詳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調查、勘測、記錄、分析等為基礎和前提,並開展相關的多學科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相互配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古建築進行研究,有助於達到對古代建築保存的科學認識。在古建築的修復過程中,當傳統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任何現代科技。相對於傳統技術,現代科技可更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古建築,採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如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與復原開始用於古建築保護中,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科技手段雖然有上述優勢,但不能代替傳統技術,甚至不應該設想去改造它,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各展所長,各有側重。
2.3增強保護意識
古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市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古建築才能永久長存。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提高對古建築保護的認識,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質。
3 結語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的作用。保護古建築,讓古建築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後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神聖天職!
⑵ 如何保護古建築的建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文物古建築及其周邊環境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保護古建築合理開發和利用,對於城市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意識到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重要性,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只有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文化的長久持續、國家的文明富強,才能促使國家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如何保護古建築的建議:
1尊重建築原貌,力求真實再現
保持建築最原始、最本然的面貌,是我們保護文人故居最根本的出發點。我們研究歷史,一切都要從「古」出發,因此我們要保持歷史建築的原汁原味,才能讓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進而可以了解、深入地研究歷史人物,讓古為今用,歷史文化才得以傳承。
2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築的文化內涵
每一座古建築一定都有它背後的故事,房屋的主人也必定有家喻戶曉的作品流傳於後世。通過文物古建築,我們要讓遊客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建築,更要讓遊客了解到文人的故事,引導更多的人閱讀名人的作品,了解古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讓中華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3從法律開始,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早在18世紀中葉,英國就出台了有關保護文物的法規,在這一方面,中國的起步相對較晚。進入21世紀以來,國務院、國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都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的條例,但是效果並不是十分明顯,就南京來說,文人故居的保護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因此,加強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執法,是保護文人故居最強有力的保證。並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人民的需求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加強對國家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就是加強社會的文化建設,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有利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4引進科技人才,促進保護現代化
現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通過科技手段引進科技人才,促進名人故居保護現代化。引進高知分子,致力於網路平台專門管理和文物價值開發兩個方面。網路平台管理主要分為前期開發和後期運行。前期開發需要引入專門的人才,後期應當對部門內部人員進行培訓,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中,文物價值開發是重中之重,也是文物古建築保護的一大核心。國內對於名人故居保護十分精通的人數量很少,再加上國內對於名人故居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國內可借鑒的管理案例少,相關人才也少。國家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培養相關人才。
⑶ 中國古建築的保護的措施與方法有哪些例如仿古、搬遷、改造。還有什麼方法和措施啊多列出幾點越多越好
1.增強公眾古建築保護意識。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工作應該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成立專門的古建築保護團體,宣傳我國傳統建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古建築保護范圍中的人民群眾能配合政府部門,共同實現對古建築歷史文化意義的保護。
2.古建築保護與新城市建設並駕齊驅。古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不斷進行城市更新,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古建築保護與城市改建並重的原則,合理規劃古建築保護范圍,在城市大規模改建過程中加強對古建築本身及其周邊文化的保護,城市建設在總體上應該與古建築的風格保持協調。
3.加強對古建築的維護。由於我國古建築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損壞原因是木材的腐爛,定期對古建築進行維修和修復十分重要。對古建築的維護應該堅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築本身和它所代表的歷史性和美學性,仿照古代建築風格,利用現代科技使古建築維護過程中的環境。人為損壞程度降到最低。
4.加強對古建築的消防防護工作。對古建築的消防工作要做到防患於未然,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可能發生的概率,發生火災時盡可能地減少對建築的損壞。加強對電源和火源的管理,對於古建築內的供電系統設計應該把安全擺在第一位;根據不同的火災撲救需要設置並合理布局不同的消防器材;加大火災預防技術的應用,使用各種有效的探測報警系統。
5.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我國古建築保護理論知識薄弱,專業性人才缺乏。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城市規劃研究生遺產保護方向等涉及古建築保護規劃類專業,但是並沒有像熱門專業那樣受廣大學子的青睞,願意學習此專業的人才也屈指可數。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員培養,提高古建築保護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向國外學習先進的古建築保護理念和修復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來解決新時期我國古建築保護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開創古建築保護的新局面。
⑷ 中國古建築主要研究哪幾方面
中國古建築
1、主要形式:殿、堂、亭、台、樓、榭、軒、閣、枋、廊。
2、主要樣式: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卷棚、盔頂、錄頂等。
3、主要特點: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⑸ 如何系統地學習中國古建築相關知識
發展方面,粗略了解的話可以讀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如果想更深入,建工社出版五卷本《中國建築史》十分詳細地匯總了營造學社成立至今幾乎所有資料,全部讀完則對古代建築史的發展歷程有完整的了解。對漢代建築感興趣還可以讀《楊鴻勛建築考古論文集》以及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如果希望了解發展背後的原因,強烈推薦張良皋著《匠學七說》。傅熹年的《建築史論文集》、王貴祥《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以及張十慶《從帳幔裝修到小木裝修》、《建築與傢具_古代傢具結構與風格的建築化發展》等論文也值得一讀。
這里主要試著回答一下古建築中設計原理的部分如何系統學習。(這里強烈建議大家先將審美、風水、文化等因素排除,畢竟純粹從這些出發去分析古建築的文章,看完感覺好像什麼都研究了但又什麼都記不住……可以嘗試單從技術層面與空間層面理解古代建築,而後再試圖從技術層面反思形成審美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潘谷西《中國建築史》教材,對事物有一個大概認識。
此後,林徽因《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可以作為設計原理學習的綱領排在首位。盡管梁思成與林徽因都寫了《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但梁文更注重的是宏觀層面對於中國建築史的梳理,較少談設計;而林對設計的敏感使其在林版《論中國傳統建築的幾個特徵》中從較細微的部分切入,更多談的是設計原理,屬於微觀層面。
在此之後,可以梳理木結構的結構邏輯,推薦張十慶《從建構思維看古代建築結構的類型與演化》。把握原理,首先應從邏輯區分。從建造邏輯上看,木結構分為兩類,即層疊邏輯的井乾式建築與連架邏輯的穿斗式建築——井乾式建築無柱,所有屋頂荷載均可看做疊梁承擔;而穿斗式建築中(原生穿斗)無梁,橫向構件只承擔連接作用,所有質量由柱直接傳遞至地面。而後世所提抬梁式、插梁式、廳堂式、殿堂式等概念均可看作井干與穿斗的疊加狀態。
由於井乾式與穿斗式屬於原生木結構,而井乾式由於其局限性較差以及工藝相對簡單,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暫時不討論。從穿斗結構入手,可以更易於理解木材的力學性質、木建築的加工方法、構成方式與所面臨的幾個具體問題。注重理解穿斗建築中簡易四阿或歇山頂的做法,從屋角構架的處理明確防水(腐)、交圈、整體性等基本問題,也深入理解穿斗建築中如何穿、如何斗(湊)、以及位於同一高度兩枋相撞時相互避讓的原則。這里推薦東南大學朱光亞主持編撰的《福建傳統大木匠師技藝研究》以理解木材的基本性質與加工的方式、以及一些施工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重慶大學碩士論文《渝東南土家族民居及其傳統技藝研究》(非唯一,重慶大學在那幾年做了很多關於土家族民居技術的碩士論文)可以作為補充,了解穿斗建築的適應性問題。從穿斗入手,理解木建築基本原理、了解基本型穿斗的局限後,再去看傳統大木建築將容易許多。
在此之後可以嘗試閱讀《營造法式》,從大木作兩卷及配圖中理解何為常規做法,但時刻警惕。《營造法式》是一本為規范工程造價而編寫的書籍,其中所提的處理方式均為當時的常用做法而非標准做法,並且盡管將不同進深的各架椽屋細分並繪制不同的側樣,但其中並未討論什麼情況下應當匹配何種屋架,而這其中的選擇則均為設計問題。
⑹ 中國古建築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是什麼
傳統建築美學與藝術傳承
⑺ 中國古代建築群設計的方法,特點
古代建築主要建築結構形式: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3、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4、 面寬與進深: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5、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6、 柱高與柱徑: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7、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8、上出、下出(出水、回水):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台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9、步架、舉架: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餘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佔一份,檐步架各佔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採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10、常見古建築的構造外觀方式 :
⑴、硬山建築: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硬山建築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築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築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後廊式建築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築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硬山建築,也有不少大式的實例,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築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於一般的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築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⑵、懸山式建築 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於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築。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築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後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後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後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於垂花門。
⑶、廡殿建築 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採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⑷、歇山建築 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築中,歇山建築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歇山建築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無論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築,都大量採用歇山這種建築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築,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的,足見歇山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築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築與懸山建築的有機結合,彷彿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一座廡殿頂上。因之,它兼有懸山和廡殿建築的某些特徵。如果以建築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麼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築形象和特徵,如屋面分為前後兩坡,梢間檁子向山面挑出,檁木外端安裝博縫板等;下段則有廡殿建築的形象和特徵。無論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這些基本特徵。盡管歇山式建築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徵,但對構成這種外形的內部構架卻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種構造形式。這些不同的構造與建築物自身的柱網分布有直接關系,也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及檁架分配有一定關系。
⑸、攢尖建築 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建築在古建築中大量存在。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屬攢尖建築。在宮殿、壇廟中也有大量的攢尖建築,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攢尖宮殿式建築。而天壇祈年殿、皇穹宇則是典型的圓形攢尖壇廟建築。在全國其它地方的壇廟園林中,也有大量攢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