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施工現場安全檢查的方法及安全檢查的方式是什麼
一、安全檢查的內容與頻次
(一)安全檢查主要內容
1.安全目標的實現程度;
2.安全生產職責的落實情況;
3.各項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
4.施工現場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防護情況;
5.生產安全事故、未遂事故和其他違規違法事件的調查、處理情況;
6.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和其他要求的執行情況。
(二)安全檢查的形式與頻次
安全檢查按組織形式可分為管理層的自查、互查以及對下級管理層的抽查等;按照檢查頻次可分為日常巡查、專項檢查、季節性檢查、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等。
1.日常巡查
工程項目部每天應結合施工動態,實行安全巡查;總承包工程項目部應組織各分包單位每周進行安全檢查,每月對照《建築施工安全檢查標准》,至少進行一次定量檢查;項目安全員或安全值班人員對工地進行的巡迴安全生產檢查及班組在班前、班後進行的安全檢查等。
2.專項檢查
企業或項目部每月應對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安全職責落實情況至少進行一次檢查,並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傾向性問題、安全生產狀況較差的工程項目,組織專項檢查。專項檢查應結合工程項目進行。如溝槽、基坑土方的開挖、腳手架、施工用電、吊裝設備專業分包、勞務用工等安全問題,專業性較強的應由技術負責人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專項作業負責人和相關專職部門進行。
3.季節性檢查
企業應針對承建工程所在地區的氣候與環境特點,組織季節性的安全檢查。季節性安全檢查是針對施工所在地氣候特點,可能給施工帶來的危害而組織的安全檢查,如雨期的防汛、冬期的防凍等。每次安全檢查應由主管生產的領導或技術負責人員帶隊,由相關的部門聯合組織檢查。
二、安全檢查標准與方法
(一)安全檢查標准
1.可結合工程的類別、特點,依據國家、行業或地方頒布的標准要求執行。
2.依據本單位在安全管理及生產中的有關經驗,制定本企業的安全生產檢查標准。
(二)安全檢查方法
1.常規檢查
常規檢查是常見的一種檢查方法。通常是由安全管理人員作為檢查工作的主體,到作業場所的現場,通過感觀或輔助一定的簡單工具、儀表等,對作業人員的行為、作業場所的環境條件、生產設備設施等進行的定性檢查。安全檢查人員通過這一手段,及時發現現場存在的安全隱患並採取措施予以消除,糾正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
常規檢查依靠安全檢查人員的經驗和能力,檢查的結果直接受安全檢查人員個人素質的影響。因此,對安全檢查人員個人素質的要求較高。
2.安全檢查表法
為使檢查工作更加規范+將個人的行為對檢查結果的影響減少到最小,常採用安全檢查表法。
安全檢查表(SCL)是事先把系統加以剖析,列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確定檢查項目,並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製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這種表就叫做安全檢查表。安全檢查表是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和查明各種危險和隱患,監督各項安全規章制度的實施,及時發現事故隱患並制止違章行為的一個有力工具。
安全檢查表應列舉需查明的所有可能會導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每個檢查表均需註明檢查時間、檢查者、直接負責人等,以便分清責任。安全檢查表的設計應做到系統、全面,檢查項目應明確。
3.儀器檢查法
機器、設備內部的缺陷及作業環境條件的真實信息或定量數據,只能通過儀器檢查法來進行定量化的檢驗與測量,才能發現安全隱患,從而為後續整改提供信息。因此,必要時需要實施儀器檢查。由於被檢查的對象不同,檢查所用的儀器和手段也不同。
三、安全檢查的工作程序
(一)准備工作
1.確定檢查的對象、目的、任務;
2.查閱、掌握有關法規、標准、規程的要求;
3.了解檢查對象的工藝流程、生產情況、可能出現危險、危害的情況;
4.制定檢查計劃,安排檢查內容、方法、步驟;
5.編寫安全檢查表或檢查提綱;
6.准備必要的檢測工具、儀器、書寫表格或記錄本;
7.挑選和訓練檢查人員並進行必要的分工等。
(二)實施檢查
1.訪談。通過與有關人員談話來查安全意識、查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等。
2.查閱文件和記錄。檢查設計文件、作業規程、安全措施、責任制度,操作規程等是否齊全,是否有效;查閱相應記錄,判斷上述文件是否被執行。
3.現場觀察。對作業現場的生產設備、安全防護設施、作業環境、人員操作等進行觀察,尋找不安全因素、事故隱患,事故徵兆等。
4.儀器測量。利用一定的檢測檢驗儀器設備,對在用的設施、設備、器材狀況及作業環境條件等進行測量,以發現隱患。
(三)通過分析作出判斷
掌握情況(獲得信息)之後,要進行分析、判斷和驗證。可憑經驗、技能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必要時需對所做判斷進行驗證,以保證得出正確結論。
(四)及時作出決定進行處理
作出判斷後,應針對存枉的問題作出採取措施的決定,即提出隱患整改意見和要求,包括要求進行信息的反饋。
(五)整改落實
存在隱患的單位必須按照檢查組(人員)提出的隱患整改意見和要求落實整改。檢查組(人員)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復查,獲得整改效果的信息,以實現安全檢查工作的閉環。
(六)考核與獎懲
1.對安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應定人、定時間、定措施組織整改,並跟蹤復查。
2.企業和項目部應依據安全檢查結果定期組織實施考核,落實獎罰,以促進安全生產管理。
四、安全檢查資料與記錄
(一)項目部
1.項目應設專職安全員負責施工安全生產管理活動必要的記錄。
2.施工現場安全資料應隨工程進度同步收集、整理,並保存到工程竣工。
3.施工現場應保存資料:
(1)施工企業的安全生產許可證,項目部專職安全員等安全管理人員的考核合格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復印件;
(2)施工現場安全監督備案登記表,地上、地下管線及建(構)築物資料移交單,安全防護、文明施工措施費用支付統計,安全資金投入記錄;
(3)工程概況表,項目重大危險源識別匯總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家論證表和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匯總表,項目重大危險源控制措施,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4)安全技木交底匯總表,特種作業人員登記表,作業人員安全教育記錄表,施工現場檢查表;
(5)違章處理記錄等相關資料。
(二)施工企業
1.項目部應根據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時將生產安全和職業健康保證計劃實施記錄與資料移交企業保管。
2.企業應建立並保存安全檢查和改進活動的資料與記錄;項目部應將安全管理資料與記錄及時歸檔。
B.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以下這些:
方法一、危險材料識別
識別出哪些東西是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或爆炸性材料等,找出它們所在位置和數量,處理方法是否適當。
方法二、危險工序識別
找出所有涉及高空或高溫作業、使用或產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業是否已經制定有關安全施工程序以控制這些存在安全危險的工序,並評估其成效。
方法三、用電安全識別
包括檢查電氣設備安裝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插座插頭是否嚴重超負荷、電線是否老化腐蝕、易燃工作場所是否有防靜電措施、電器設備有無定期維修保養以避免散熱不良產生熱源等。
方法四、工作場地整理
檢查工場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是否堆積大量的可燃雜物(如紙張、布碎、垃圾等),材料有否擺放錯誤,腳手架是否牢固等等。
方法五、工作場所環境安全隱患識別
工作場所由設施、工具和人三者組成一個特定的互相銜接的有機組合的環境,往往因為三者之間的聯系而可能將安全事故的危害性無限擴展。識別環境中的安全危險性十分重要,如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人員是否能立即撤離,電源是否能立即切斷等等。
方法六、安全事故警報
找出工作場所是否有安全事故警報裝置或安排,並查究它們能否操作正常。
方法七、其它識別
留意工作場所是否有其他機構的員工在施工,例如:當裝修工程進行,裝修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均可增加安全隱患。
風險管理的方法
一、反應性方法:當一個安全事件發生時,很多IT專業人員感到惟一可行的就是遏制情形,指出發生了什麼事情,並盡可能快地修復受影響的系統。反應性方法可以是一種對已經被利用並轉換為安全事件的安全風險的有效技術響應,使反應性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嚴密性,可幫助所有類型的組織更好地利用他們的資源。
二、前瞻性方法:與反應性方法相比,前瞻性安全風險管理有很多優點。與等待壞事情發生然後再做出響應不同,前瞻性方法首先最大程度地降低壞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C. 常見的軟體測試安全方法有哪些
從是否關心軟體內部結構和具體實現的角度劃分(按測試分類):白盒測試、黑盒測試、灰盒測試
(1)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是一種按照程序內部邏輯結構和編碼結構,設計測試數據並完成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
(2)黑盒測試:又稱為數據驅動測試,把測試對象當做看不見的黑盒,在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的情況下,測試者僅依據程序功能的需求規范考慮,確定測試用例和推斷測試結果的正確性,它是站在使用軟體或程序的角度,從輸入數據與輸出數據的對應關系出發進行的測試。
(3)灰盒測試:是一種綜合測試法,它將「黑盒」測試與「白盒」測試結合在一起,是基於程序運行時的外部表現又結合內部邏輯結構來設計用例,執行程序並採集路徑執行信息和外部用戶介面結果的測試技術。
從是否執行代碼角度:靜態測試、動態測試
(1)靜態測試: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介面等來檢查程序的正確性。
(2)動態測試:是指通過運行被測程序,檢查運行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異,並分析運行效率、正確性和健壯性等性能指標。
從軟體開發的過程按階段劃分有: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回歸測試
(1)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程序模塊或功能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檢驗程序各模塊是否存在各種差錯,是否能正確地實現了其功能,滿足其性能和介面要求。
(2)集成測試:又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是單元測試的多級擴展,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序測試。旨在檢驗軟體單元之間的介面關系,以期望通過測試發現各軟體單元介面之間存在的問題,最終把經過測試的單元組成符合設計要求的軟體。
(3)確認測試:又稱有效性測試。任務是驗證軟體的功能和性能及其它特性是否與用戶的要求一致。對軟體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已經明確規定。它包含的信息就是軟體確認測試的基礎。
(4)系統測試:是為判斷系統是否符合要求而對集成的軟、硬體系統進行的測試活動、它是將已經集成好的軟體系統,作為基於整個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人員、數據等其他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5)驗收測試:以用戶為主的測試,軟體開發人員和質量保證人員參加,由用戶設計測試用例。不是對系統進行全覆蓋測試,而是對核心業務流程進行測試。
(6)回歸測試:是指修改了舊代碼後,重新進行測試以確認修改沒有引入新的錯誤或導致其他代碼產生錯誤。
D. 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包括哪些試驗
文檔介紹:專業資料參考首選食品毒理學基本知識與安全性評價概述第一節概述一、毒理學的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毒理學( toxicology )是一門既老又新的學科,是研究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對機體負面影響的科學。其起源可追溯到數千年前, 古代人類應用動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以狩獵、戰爭或行刺, 如我國用作箭毒的***就已經為毒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歐洲工業生產的發展, 勞動環境的惡化, 發生了各種職業中毒。學者們在研究職業中毒過程中促進了毒理學的發展。 20 世紀 50 年代由於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 大量化學物進入人類環境, 這些外源化學物對生物界、尤其是對人類的巨大負面效應引起了關注,如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水俁病事件、 TCDD 污染以及多種化學物的致癌作用等等,使毒理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 此後化學物中毒機理的研究也伴隨著生物學、化學與物理學的發展而廣泛展開, 以至目前毒理學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形成了眾多的、交叉的毒理學分支學科。食品毒理學是現代毒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二、基本概念 1、毒理學: 經典毒理學是研究化學物質的測定、事故、特性、效應和調節的中毒有害作用機理和保護作用的一門學問。主要研究內容是外源性化學物的有害作用及機理。現代毒理學是研究環境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對生物體毒作用性質、量化機理和防治措施。 2 、衛生毒理學(hygienic toxicology) : 是從衛生學角度,利用毒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人類生產和生活可能接觸的環境因素( 理化和生物因素) 對機體的生物學作用, 特別是毒性損害作用及其機理和防治措施的科學。為工業毒理學、環境毒理學、食品毒理學的統稱。也是毒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3 、食品毒理學: 應用毒理學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及其作用機理的一門學科; 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長期效應的慢性食源性危害; 涉及從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及銷售的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食物生產的工業化和新技術的採用,以及對食物中有害因素的新認識。食品毒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生物試驗採用各種哺乳動物、水生動物、植物、昆蟲、微生物等, 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動物,如小鼠、大鼠、狗、家兔、豚鼠和猴等。可採用整體動物、離體的動物臟器、組織、細胞、亞細胞甚至 DNA 進行。②人群和現場調查, 即採用流行病學和衛生學調查的方法, 根據已有的動物實驗結果和環境因素如化學物的性質, 選擇適當的指標, 觀察生態環境變化和受試因素接觸人群的因果關系、劑量一反應關系。 4 、毒物: 在一定條件下,較小劑量就能夠對生物體產生損害作用或使生物體出現異常反應的外源化學物稱為毒物。食物中的毒物來源有:天然的或食品變質後產生的***等、環境污染物、農獸葯殘留、生物***、以及食品接觸所造成的污染。 5、外源化學物( xenobiotics ): 是存在於外界環境中, 而能被機體接觸並進入體內的化學物; 它不是人體的組成成分, 也不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近來, 確切的概念應稱為「外來生物活性物質」。專業資料參考首選 6 、毒性: 是指外源化學物與機體接觸或進入體內的易感部位後,能引起損害作用的相對能力, 或簡稱為損傷生物體的能力。也可簡述為外源化學物在一定條件下損傷生物體的能力。 7、「三致」作用: 指致突變、致畸、致癌作用。三、表示毒效應的常用指標 1、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 LD50) : 較為簡單的定義是指引起一群受試對象 50% 個體死亡所需的劑量。因為 LD50 並不是實驗測得的某一劑量, 而是根據不同劑量組而求得的數據。故精確的定義是指統計學上獲得的, 預計引起動物半數死亡的單一劑量。 LD5 0 的單位為 mg/kg 體重, LD50 的數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強;反之, LD50 數值越大, 毒物的毒性越低。毒理學最早用於評價急性毒性的指標就是死亡, 因為死亡是各種化學物共同的、最嚴重的效應, 它易於觀察, 不需特殊的檢測設備。長期以來, 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認方法。 LD50 在毒理中是最常用於表示化學物毒性分級的指標。因為劑量—反應關系的「S」型曲線在中段趨於直線,直線中點為 50% ,故 LD50 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 值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如動物種屬和品系、性別、接觸途徑等, 因此, 表示 LD50 時, 應註明動物種系和接觸途徑。雌雄動物應分別計算,並應有 95% 可信限。 2、絕對致死劑量( absolute lethal dose , LD100 ) :指某實驗總體中引起一組受試動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劑量。 3、最小致死劑量( minimal lethal dose , MLD 或 MLC 或 LD01 ) :指某實驗總體的一組受試動物中僅引起個別動物死亡的劑量,其低一檔的劑量即不再引起動物死亡。 4、最大耐受劑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 MTD 或 LD0 或 LC0 ): 指某實驗總體的一組受試動物中不引起動物死亡的最大劑量。 5、最小有作用劑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或稱閾劑量或閾濃度: 是指在一定時間內, 一種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 能使某項靈敏的觀察指標開始出現異常變化或使機體開始出現損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劑量,也稱中毒閾劑量。 6、最大無作用劑量(maximal no-effective dose) : 是指在一定時間內, 一種外源化學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 用最靈敏的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 未能觀察到任何對機體的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 也稱為未觀察到損害作用的劑量。最大無作用劑量是根據亞慢性試驗的結果確定的,是評定毒物對機體損害作用的主要依據。四、劑量、劑量—效應和劑量—反應關系劑量: 既可集體接觸化學物的量, 或在實驗中給予機體受試物的量, 又可指化學毒物被吸收的倆量或在體液和靶器官中的量。大小意味著生物體接觸毒物的多少, 是決定毒物對機體造成損害的最主要的因素。效應: 即生物學效應, 指機體在接觸一定劑量的化學物後引起的生物學改變。生物學效應一般具有強度性質,為量化效應或稱計量資料。例如,有神經性毒劑可抑制膽鹼酯酶,酶活性的高低則是以酶活性單位來表示的。效應用於敘述在群體中發生改變的強度時, 往往用測定值的均數來表示。反應: 指接觸一定劑量的化學物後, 表現出某種生物學效應並達到一定強度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的比例, 生物學反應常以「陽性」、「陰性」並以「陽性率」等表示, 為質化效應或稱計數資料。例如,將一定量的化學物給予一組實驗動物,引起 50 %的動物死亡,則死亡率為該化學物在此劑量下引起的反應。「效應」僅涉及個體, 即一個動物或一個人;而「反應」則涉及群體, 如一組動物或一專業資料參考首選群人。效應可用一定計量單位來表示其強度;反應則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劑量- 反應關系, 是指不同劑量的毒物與其引起的質化效應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劑量-反應關系是毒理學的重要概念, 如果某種毒物引起機
E. 前的安全性評價試驗項目包括哪些
臨床前的安全性評價(drug safety evaluation,DSE),是指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的一系列試驗研究,主要觀察和測定葯物對機體的損害和影響程度,為評價候選葯物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在臨床試驗、新葯審批准上市後仍將進行葯物的安全性評價研究;臨床試驗是應用小樣本,新葯批准上市後的不良反應監測是應用大樣本的人體安全性評價。
臨床前的安全性評價包括:(a)急性毒性試驗——單劑量和/或多劑量短期給葯。給葯劑量向一定范圍增加,以確定試驗化合物不產生毒性的最大劑量、發生嚴重毒性的劑量及中等毒性的劑量水平。(b)亞急性或亞慢性毒性試驗——最少為兩周給葯、3個或更多劑量水平和2個物種。(c)慢性毒性試驗——用於人體一周或以上的葯物必須要有90~180天的動物試驗表明其安全性,慢性疾病治療葯物必須進行一年或更長的動物試驗。(d)過敏性、溶血性和局部刺激試驗。(e)依賴性試驗。(f)「三致」試驗,即致癌性研究(當一個化合物具有足夠的前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時才進行)、生殖毒性研究(撫養和交配行為、胚胎早期、早產和產後發育、多代影響和致畸性)、基因毒性或誘導研究(測定葯物是否引起基因突變或引起微粒體或DNA的損傷)。
F. 系統的安全性的驗證方法有哪四種
驗證一個系統的安全性,基本方法如下:
1.考核認證的階層
2.反向操作的容許度
3.運行的時限節奏
4.信息分配的機制
尚有其他進階方法
G. 軟體測試如何做安全性檢查呢,比如輸入什麼特殊字元
針對應用安全(網站類型)
第一步 收集信息,你需要了解,一般有多少個url地址及頁面、請求的情況等等(一般在你完成功能測試後,已經知道了)
第二步 分層檢查 簡單的來的話,分2層,頁面層,針對輸入框進行跨站、SQL注入等字元的進行檢查,這是比較常規的方式,在完成這個一個層面的檢查後,你可以針對請求層來進行檢查,一般問題是出在隱藏的傳遞屬性上,因為,開發常規會對輸入的參數進行前後台字元校驗,而對於默認的傳遞參數會忽略掉,而這就是漏洞的所在
第三步 猜測性測試,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服務中間件的測試,我們會根據IIS、weblogic、apache等應用中間件的默認響應頁面進行猜測,還有一些錯誤信息頁面,比如黃頁中的信息,這些都是應該避免
這樣的方式比較繁瑣和復雜,當然如果有相關的測試工具話 相對可以比較快捷一點,首先它能幫助我們完成信息收集和第一輪的安全檢查,根據其的報告,我們可以深入的進行更深層次的安全檢查,提高我們的測試效率。
H. 安全性測試與可靠性測試有什麼區別
電氣安全性能試驗包括:耐電壓試驗、泄漏電流試驗、絕緣電阻、和接地電阻試驗。
可靠性試驗包括:老化試驗、溫濕度試驗、氣體腐蝕試驗、機械振動試驗、機械沖擊試驗、碰撞試驗和跌落試驗、防塵防水試驗以及包裝壓力試驗等多項環境可靠性試驗。
安科瑞電氣測試中心提供電氣性能、電磁兼容、電氣安全性、氣候環境、機械環境、IP防護、HALT/HASS(可靠性)、RoHS檢測、阻燃耐熱試驗、漏電起痕等。想要更多的了解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看下
I. 可靠性試驗包括哪些
電子產品可靠性試驗的方法及分類
一、如以環境條件來劃分,可分為包括各種應力條件下的模擬試驗和現場試驗;
二、以試驗項目劃分,可分為環境試驗、壽命試驗、加速試驗和各種特殊試驗;
三、若按試驗目的來劃分,則可分為篩選試驗、鑒定試驗和驗收試驗;
四、若按試驗性質來劃分,也可分為破壞性試驗和非破壞性試驗兩大類。
通常慣用的分類法,是把可靠性試驗歸納為五大類:
A.環境試驗B.壽命試驗C.篩選試驗D.現場使用試驗E.鑒定試驗
一、環境試驗
部分可靠性專著把樣品置於自然或人工模擬的儲存、運輸和工作環境中的試驗統稱為環境試驗,是考核產品在各種環境(振動、沖擊、離心、溫度、熱沖擊、潮熱、鹽霧、低氣壓等)條件下的適應能力,是評價產品可靠性的重要試驗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穩定性烘培,即高溫存儲試驗
試驗目的:考核在不施加電應力的情況下,高溫存儲對產品的影響。有嚴重缺陷的產品處於非平衡態,是一種不穩定態,由非平衡態向平衡態的過渡過程既是誘發有嚴重缺陷產品失效的過程,也是促使產品從非穩定態向穩定態的過渡過程。
這種過渡一般情況下是物理化學變化,其速率遵循阿倫尼烏斯公式,隨溫度成指數增加.高溫應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這種變化的時間.所以該實驗又可以視為一項穩定產品性能的工藝。
試驗條件:一般選定一恆定的溫度應力和保持時間。微電路溫度應力范圍為75℃至400℃,試驗時間為24h以上。試驗前後被試樣品要在標准試驗環境中,既溫度為25土10℃、氣壓為86kPa~100kPa的環境中放置一定時間。多數的情況下,要求試驗後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終點測試。
2、溫度循環試驗
試驗目的:考核產品承受一定溫度變化速率的能力及對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環境的承受能力.是針對產品熱機械性能設置的。當構成產品各部件的材料熱匹配較差,或部件內應力較大時,溫度循環試驗可引發產品由機械結構缺陷劣化產生的失效。如漏氣、內引線斷裂、晶元裂紋等。
J. 安全性測試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高壓測試;
2、絕緣阻抗測試;
3、接地阻抗測試;
4、泄露電流測試;
5、輸入測試;
6、安全標識的穩定性測試;
7、電容放電測試;
8、電路穩定測試;
9、限功率源電路;
10、限流源電路;
11、接地連續測試;
12、潮濕測試;
13、扭力測試 ;
14、穩定性測試;
15、外殼受力測試;
16、跌落測試;
17、應力釋放測試;
18、電池充放電測試;
19、設備升溫測試;
20、球壓測試。
(10)安全性驗證方法包括分析實驗擴展閱讀
全球各國都有自己的安規要求,許多國家還進行了強制認證,比如中國的CCC,歐盟的CE。也有些認證mark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許多廠商要求供應商對產品進行相關安規認證以增強市場安全形象,比如UL mark,VDE mark,Nemko mark,GS mark。這些安規logo都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
同時,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更加理性,已經不再盲目地追求價格的實惠和功能的強大,而更多的關注於產品的安全問題。如何獲得質量完備又對實用者無危害的產品,成了消費者逐漸看重的要素。為了世界更加安全,產品的安全認證勢必會越來越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人心。
通常,電子電器類產品包含的七大安全因素有:防電擊(electric shock),能量危險(energy related hazards),防火(fire),熱量危險(heat related hazards),
機械危險(mechnical hazards),輻射(radiation),化學危險(chemical hazards)。在安規認證過程中,產品需要滿足以上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