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勸學》課文最後一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請簡要說明。
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運用三組對比分別從積與不積舍與不舍用心一與用心造三個角度展開論證。
這篇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
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
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
(1)高一語文勸學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擴展閱讀:
《勸學》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文中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
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
Ⅱ 勸學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勸學》用了比喻論證,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來比喻學生和師長之間的繼承關系,學生若努力學習,一日可能超過師長;《勸學》還用了對比論證,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進行對比,表現了堅持對於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的賞析
《勸學》全文以「性惡論」為基礎,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
Ⅲ 勸學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勸學
《荀子》第1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
第2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
Ⅳ 《勸學》的論證方法
第三段從學習態度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強調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是:注重不斷積累,做到堅持不懈,用心專一。在論述學習要注重不斷積累這個道理時,首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兩個比喻,自然地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結論。
這是從正面設喻的,它強調了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的重要性。緊接著從反面設喻,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形象地說明在學習中如果不重視積累,就不能學有所成,獲得成功,從反面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
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積」與「不積」,態度不同,效果迥異,足以證明注重不斷積累的重要性。
整體賞析
這篇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文章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闡述學習的必要性和需要選擇好的學習環境。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
「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Ⅳ 勸學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結合文章闡述
略 通過設喻論證的手法在先秦諸子文章中可以舉出很多,顯示了諸子為普及自己的學說而作的努力,用如此之多來自生活的事物作比喻,也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及人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寫作本文的目的是說服人們不怕困難努力學習,作者注意用恰當的論述方式打動讀者。 本文闡述道理,以常見的事物或現象設喻,深入淺出闡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現出來,讓讀者容易接受。設喻為說理服務,結合緊密,靈活有變。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車輪製作法為喻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設喻說理緊密結合,形式多樣:有的寓道理於比喻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和「鍥而不舍」等;有的反復設喻,說明道理,如連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五個比喻,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設喻方式富於變化,把道理說得更加具體明白:有的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等;有的正反設喻,如「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騏驥」和「駑馬」、「蚓」和「蟹」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比喻全是生活中的常見事物或現象,與當時社會的認識水平相適應,照顧到了當時讀者的生活經驗,因而形象可感。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不舍」、「跂而望」、「登高而招」等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議論說理要「以理服人」,讓讀者思考並接受自己的正確觀點,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服人」不是壓制,也不是簡單地宣傳重復,要善於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現出來。 全文氣勢通暢,「破」得徹底,立論正確嚴密,表達富於變化。環環相扣,前後照應。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替運用,錯落自如。為論述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文章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從三個方面作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症結。先以「古之聖人」的「從師而學」與「今之眾人」的「恥學於師」作對比,再以人們為子「擇師而教之」與自身「則恥師」作對比,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對比。三組比較形成鮮明對照,彰顯不從師而學的荒謬,對不良風氣作了有力的批判。
Ⅵ 勸學最後一段應用了哪些論證手法結合內容作簡要分析
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
Ⅶ 簡析《勸學》是怎樣運用對比和比喻論證來增強說服力,使道理更加生動形象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並加以論述。"學不可以已"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具體論述其重要性,即學習可以提高、改變素質,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這一部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5個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論證學習的重要作用。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是:學習可使人增長才乾的本領,可以改變人的品性。 這一部分也運用了比喻論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5個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論述學習應持的態度。闡述學習應持的態度是:逐漸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不躁。這一部分仍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等10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