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肝癌腹水怎麼辦,肝癌腹水怎麼治療
補充人血白蛋白、利尿劑以及抽腹水都屬於西醫治療方法,治標不治本,很難對肝腹水採取有效治療,往往一段時間後基本上沒有任何辦法,中醫中葯在治療肝腹水方面一直有獨到之處,下面是中國臌症丸信息網上面的有關肝腹水的介紹和治療:
肝癌腹水:腹水是局限性水腫的一種,是指過多的液體在腹腔內積聚。多種惡性腫瘤均可出現腹水,在腫瘤基礎上出現的腹水稱為惡性腹水。肝癌腹水的產生,與患者常伴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關系密切,肝癌患者的腹水可迅速發生或緩慢出現,在腹水量較少時,患者可無自覺症狀,當腹水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可發現腹部膨隆,腹脹及輕微腹痛。腹水增長較快或大量腹水時,患者感腹脹明顯,並可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食慾不振、飽脹感、下肢浮腫等症狀,此系肺、胃腸道及腹腔內靜脈、淋巴系統受壓所致。大量腹水壓迫腎臟時,患者尚可出現尿少、血壓下降,表情淡漠、嗜睡等,此為腎功能受損的表現。
肝癌患者一旦出現腹水,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但並不意味著已無治療價值,仍應積極治療,已求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為尋求最佳治療方案創造條件。肝癌患者出現腹水必須積極控制腹水的增長,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並為肝癌的徹底根治創造機會。
摩羅臌症丸治療肝癌腹水效果顯著,絕大多數能夠達到腹水完全消除,一般服用3到5天見效,一個星期之後到半個月左右,腹水出現明顯消失,服用1-2個療程腹水基本消除,鞏固服用,腹水不在復發。在腹水消除的同時,結合在腫瘤治療上的突破,病人生命質量會有大幅度提高。有少數患者通過單獨服用臌症丸達到腫瘤消除,完全康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㈡ 治療肝腫瘤的一切辦法
肝臟腫瘤有哪些?是怎樣分類的?
肝臟是腫瘤好發部位之一,良性腫瘤較少見,惡性腫瘤中轉移性腫瘤較多。原發性腫瘤可發生於肝細胞索、膽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層組織,轉移性腫瘤中多數為轉移性癌,少數為轉移性肉瘤。根據瘤組織來源不同,將肝腫瘤分類如下:
良性腫瘤:肝細胞腺瘤、肝管細胞腺瘤、腎上腺殘余瘤、血管瘤、錯構瘤、其它,如中胚層組織的良性腫瘤(脂肪瘤、纖維瘤、混合瘤等)。惡性腫瘤:(原發性腫瘤)、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腎上腺殘余癌、血管肉瘤、其它肉瘤(轉移性腫瘤)轉移癌轉移肉瘤。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潤。在後下方,右葉中較小的節所為方葉和尾葉,兩者位於於左 右縱溝之間,方葉在橫溝之前尾葉在橫溝之後。
什麼叫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我們一般所謂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數發現於成年人,多見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以前認為單個居多,自從超聲顯像問世以來,所觀察到的常為多個。肝左右葉均可發生,以右葉較多見。
肝血管瘤一般有多大?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自針尖大小至人頭大,大者可占滿腹腔。多數小於4cm。但有報導最大的可達60cm,重20kg。一般來說直徑>=10cm者為巨大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病理特徵如何?
肝血管瘤外觀呈紫紅色或藍紫色。可呈不規則分葉狀。質地柔軟或富有彈性感。切面示蜂窩或海綿狀,有血栓及纖維疤痕區,偶伴鈣化或整個血管瘤呈鈣化。疾病末期象疤痕,因而稱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瘤要分為哪幾型?
根據纖維組織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為以下四型:
(1)海綿狀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窩狀、充滿血液、鏡檢顯示大小不等囊狀血竇、其內充滿紅細胞,時有血栓形成,血竇之間有纖維組織隔,纖維隔內見有小血管及小膽管,偶見被壓縮之肝細胞索。纖維隔及血竇內的血栓可見鈣化或靜脈石。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閉合,纖維間隔組織較多呈退行性改變。
(3)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活躍,易致惡性變。
(4)肝毛細血管瘤,血管腔窄,纖維間隔組織多。
肝血管瘤易合並哪些疾病?
本病可同時合並肝硬化,肝癌、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及其它臟器血管瘤或肝、胰囊性變。
肝血管瘤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如何?
本病的發病原因至今還不十分清楚,經我院長期臨床研究發現大致有以下幾種:
(1) 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引起毛細血管擴張。
(2) 肝組織局部壞死後,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後形成空泡。
(3) 肝內持久性局限性靜脈淤滯,引起靜脈血管膨大,形成海綿狀擴張。
(4) 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5) 先天性血管瘤發育異常,多數有家庭遺傳傾向。
肝海綿狀血管瘤發病學怎樣?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見的肝良性腫瘤。可以說發生在肝臟的血管瘤幾乎全為海綿狀血管瘤。1863年Virchow首次報告。該病遍及全世界,屍檢中發現率為 0.4%~7.4%,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尤以30~45歲居多,男女發病率比例為1:0.6~10。其發病部位:據151例資料統計,右肝葉47.20%,左肝葉36.4%,其它如尾、方、副葉11.2%,兩肝葉同時受累5.2%。單發性66.4%~90%,多發性10%~33.6%。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有關肝血管瘤的形成發生,一般多認為糸胚芽的錯構所致,即中胚層的血管糸組織在胚胎發育時發生障礙和異常。從瘤周肝組織中可見到血管腔擴大,管壁內無平滑肌,結構亦與正常血管不同,類似錯構的血管。此外,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肝細胞局灶性壞死後血管發生囊狀擴張,肝臟區域血流郁積,也可能使血管形成海綿樣擴張。另外,臨床資料證實, 肝血管瘤與女性激素關系密切。如女性發病年齡較早,牙齦、皮膚的血管瘤在妊娠期生長快。
肝血管瘤是怎樣生長的?會發生癌變嗎?
肝血管瘤的生長方式,多數是通過瘤體本身的不斷擴張的血管腔而增大。瘤周組織肝竇被動擴張,淤血,肝細胞索受壓、萎縮、纖維增生,故瘤周界限清楚,不象惡性腫瘤呈滑潤性生去,一般瘤體本身不發生惡變。
肝血管內皮瘤發病如何?有何症狀?
本病亦較少見。多發生於新生兒,女性多見。常伴有其它器官的血管瘤,尤其皮膚血管約佔50%。臨床上主要表現是肝臟腫大,高排出量心衰和多處皮膚血管瘤貧血。肝臟大小與心衰不成比例,在心衰治癒後肝臟仍然腫大,1/3病人出黃疸,偶可聞及肝臟上的血管雜音,腫瘤偶然可自發破裂,也可合並血小板減少。
肝血管內皮瘤危及生命嗎?
肝血管內皮瘤雖然細胞學上為良性肝臟腫瘤,但因瘤體壓迫,破壞肝組織和肝內動靜脈分流出現的高排出量心衰常使70% 的嬰兒在數月內死亡。瘤體內血管腔內為一層或多層內 皮細胞襯里,腔內充滿血液,易破裂導致死亡。因此、威脅生命的最難以處理的充血性心衰和腫瘤破裂。肝血管內皮瘤的自然病程是早期生長迅速,隨後逐漸退化,如果兒童生存,腫瘤可完全消退。
肝血管瘤臨床上有症狀嗎?
一般來說,早期小血管瘤患者多無症狀,故早期不易發現,常於正常體檢或檢查其他病變時偶然發現,患者平時可在生氣著急等情緒劇烈變化、飲酒、勞累後感覺肝區輕微不適,並伴有上腹飽脹、曖氣等症狀。
肝血管瘤臨床表現如何?
肝血管瘤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生長的部位、大小、生長速度和瘤體對肝臟的影響,發生的並發症有關。其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臨床分為隱匿型和症狀型。隱匿型:絕大多數患者因瘤體小、無症狀、多在查體和剖腹中偶然發現。尤其近年來,無損傷性檢查方法普及檢出率增多。症狀型有各種症狀:上腹隱痛不適、厭食、惡心、嘔吐,類似慢性肝、膽、胰、胃腸病;也可長期發熱、冷戰、盜汗,類似肝膿瘍、結核、這些可能與瘤體內出血、血栓形成或感染有關。
肝血管瘤壓迫鄰近臟器會出現什麼症狀?
肝血管瘤瘤體較小時,一般不會壓迫鄰近臟器。當腫瘤增大時可壓迫、推移鄰近臟器,出現各種症狀。如壓迫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腸,會出現吞咽困難、腹脹、腹疼、噯氣等症狀;壓迫肝和膽道可致膽囊積液、梗阻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下腔靜脈受壓可致腹水,孕婦則可影響分娩。
肝血管瘤並發的合並症有哪些?
肝血管瘤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合並症,只是當瘤體破裂出血時才出現嚴重合並症。如膨脹的血管瘤瘤體破裂(外傷、粗暴體檢、分娩時急產、人工呼吸擠壓胸部等造成腹腔內出血、休克。尤其是自發破裂出血極易誤診,延誤治療死亡率極高.瘤體內出血侵蝕肝內膽道造成膽道出血,是膽質血症的原因之一.表現為右上腹絞痛、發熱、黃疸、消化道出血。帶蒂的腫瘤可發生蒂扭轉、導致腫瘤壞死,疼痛、發燒、虛脫。嬰幼兒可合並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纖維蛋白原缺乏症,引起致命的出血、溶血。造成凝血因子缺乏的主要原因為巨大的瘤體內血流緩慢,消耗、破壞血小板及凝血酶原,及某些因素影響下血小板減少所致。也可因血管瘤內動靜脈分流,回心血量增多,心臟負擔加重,而出現嚴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高達
肝血管瘤檢查時有何特徵?
多數有症狀型者可在上腹捫及包塊,鈍圓、光滑柔軟、囊性感、無壓痛、隨呼吸上下移動並與肝相連。個別患者包塊質硬,偶然在瘤體上聽診可聞及傳導的血管音。
肝血管瘤危及生命嗎?
血管瘤自發性破裂腹腔內大出血是嚴重的並發症也是這種病人的死亡原因。病人突然出現急性腹痛,伴有休克,因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在血管瘤竇內不斷出現纖維--血凝塊而導致循環中大量纖維旦白原的消耗,出血不易止住。死亡率高達80%。年齡愈小破裂的機會愈大。一組報告6例嬰兒竟有5例發生出血其中3例死亡。
肝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如何?
肝血管瘤的自然病程至今仍不很清楚。但從長期隨訪的病人可察到腫瘤生長十分緩慢,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發生退行性變,瘤內血管栓塞,瘤體局灶壞死、液化、纖維化、鈣化。
肝血管瘤會自然破裂嗎?導致其破裂的原因有哪些?
肝血管瘤是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自然病程長,大多數病人終生無症狀,據臨床觀察及有關資料顯示, 肝血管瘤發生自然破裂的機會是相當罕見的,但由於種種原因肝血管瘤破裂亦可見到一般來說瘤體大於30cm或嬰兒患者易引起破裂。常見的原因有外傷,穿剌,剖腹活檢,舉重,妊娠,分娩時急產,人工呼吸擠壓胸部等,這些誘因均可增加腫瘤破裂的機會。
參考資料:中國肝血管瘤網
㈢ 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穿孔破裂,均應早期診斷,早期手術處理。十二指腸壁血腫,經2~3周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十二指腸梗阻症狀不能緩解者,也應即時手術治療。延遲手術時間,可使死亡率明顯增加。
1.一般處理可疑十二指腸損傷者,應立即給予:①禁食、胃腸減壓;②靜脈補液;③應用有效抗生素;④血尿常規、澱粉酶檢查,配血;⑤監測血流動力學及其他生命體征變化,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⑥如有休克應積極抗休克治療,並留置導尿管;⑦穿透性損傷者,應引流、收集腸道流出物,清創包紮傷口,內臟脫出者予以適當保護;⑧診斷有困難者,可行腹穿、腹腔灌洗等;⑨做好術前准備。
2.手術處理原則近年來,隨著對腹部復雜、嚴重的或多臟器損傷的處理以及重症感染的控制和腹室綜合征概念的認識,臨床上對嚴重十二指腸損傷患者剖腹探查的理解和要求已有更新。對呈現死亡三聯征患者,即:低體溫(<35>15mmol/L),凝血機制障礙(血小板<75109=""l=""pt="">15秒)等,臨床不要求手術一次完成損傷的治療。
(1)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原則上一期處理病灶和行胃腸重建術。方法:①如為單純十二指腸損傷可行修補術,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或帶蒂的空腸管修補術或幽門隔外術或十二指腸憩室化術;②如合並胰腺損傷可行十二指腸修補或切除吻合術、幽門隔外術或憩室化手術或損傷的胰腺遠側端切除術,少數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慎用)。
(2)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原則上以治療損傷,控制污染源為主。方法:①紗墊壓迫止血,迅速關閉消化道破口,暫時關閉皮膚切口;②繼續置ICU復甦搶救,穩定循環,糾正低體溫及酸中毒和凝血機制紊亂等,一般需36~48h;③等待「死亡三聯征」參數基本正常後,再行胃腸道重建術。十二指腸外傷基本手術原則。
3.手術方法手術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病人全身情況,外傷的時間、十二指腸損傷部位、類型、程度以及是否有合並傷,尤其是胰腺損傷等。大多數十二指腸損傷可行修補術治癒,但伴胰、膽道、大血管等復合傷,尤其是診斷延遲時,則不僅傷情復雜,而且在處理上十分困難,需全面考慮確定。
剖腹探查時,發現十二指腸周圍腹膜後血腫,腹膜後十二指腸側緣有空氣並觸及捻發音時,結腸系膜瘀斑、水腫、呈玻璃樣腫脹,脂肪壞死、出現皂化斑,後腹膜組織變色(膽汁樣液體變其綠色、出血變暗黑色等)等情況之一,又有十二指腸外傷史者應做Kocher切口,切開後腹膜,廣泛遊離十二指腸及胰頭部,則可能發現損傷病灶所在。然後根據全身情況和局部情況而定手術方案。
(1)單純修補術:適用於裂口不大、血運良好、縫合後無張力者。但應有十二指腸內、外減壓措施,預防十二指腸瘺。十二指腸減壓有如下方法:①將胃腸減壓管置入十二指腸腔內,持續吸引;②十二指腸造瘺,持續吸引。造瘺管應從十二指腸壁另戳孔引出,而不宜從破裂縫合處直接引出,後者容易形成十二指腸瘺。經十二指腸造瘺,持續吸引減壓的方法最直接可靠,臨床中應用較多且效果滿意;③胃造瘺持續吸引,同時行空腸上段造瘺;將導管逆行送入十二指腸,持續吸引,又稱逆行十二指腸減壓術,可單獨應用。上述十二指腸減壓常要求配合應用腸腔外引流,進一步預防十二指腸瘺。另外,進行十二指腸減壓後,為維持術後營養可同時安置空腸造瘺管。
(2)修補加空腸襻漿膜層覆蓋或帶蒂漿肌層瓣覆蓋:對缺損較大,但尚可拉攏縫合者,可採用橫向縫合以防止腸腔狹窄。為預防損傷腸壁修補術後癒合不良可加以上術式。在修補縫合時應盡可能清除無生機的腸壁組織,覆蓋時應完全遮蓋修補處並盡可能縫合於正常腸壁上,以確保損傷部位癒合。皮執民等在做十二指腸曠置術胃竇切除時,保留胃竇製成漿肌層帶蒂瓣;或不做十二指腸曠置術時,採用空腸漿肌層帶蒂瓣修補十二指腸較大缺損30餘例,僅1例因感染發生腸瘺。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採用了有效的覆蓋加固,仍需進行有效的十二指腸腔內減壓和外引流。
(3)十二指腸吻合術:適用於十二指腸完全橫斷或部分橫斷或穿孔較大者,因單純修補易發生狹窄,故在局部清創後作對端或側側吻合。對端吻合前必須充分游離十二指腸,以免吻合後張力過大,而致吻合口崩裂形成高位腸瘺。側側吻合口要夠大,以免狹窄、梗阻。
(4)十二指腸空腸Roux-en-Y吻合術:適用於缺損較大、不適合於做吻合術或直接做修補術者,可行十二指腸空腸Roux-en-Y型吻合。將空腸距屈氏韌帶約15cm左右切斷,遠端空腸從結腸後式結腸前上提至十二指腸做Roux-en-Y端側或側側吻合術。
(5)十二指腸段切除吻合術:多用於損傷不能修補時,可將其切除後,行端端吻合術,尤其是第4段損傷,要盡量地切除受損部分。若張力過大無法吻合,可將遠端關閉,利用近端與空腸行端側吻合術;或關閉兩端,行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但均需加行空腸端側Y形吻合術。
(6)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或幽門隔外術: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又稱十二指腸曠置術。其主要目的是使修補好的十二指腸不再接觸來自胃的內容物,爭取盡早良好的癒合。
幽門隔外術(pyloricexclusion),最早由Summers於1930年介紹。但Jordan於20世紀70年代初首先應用於臨床。Vanghan於1983年報告128例的經驗,其十二指腸瘺的發生率為5.5%。該手術包括:①修補十二指腸損傷;②幽門環縫閉(經胃切口,用不吸收縫線或縫合器,或用7號絲線交鎖胃全層縫閉);③胃空腸吻合。
完整的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主要應用於嚴重的十二指腸損傷或合並胰腺損傷,但無主胰管損傷者。1968年由Beme介紹於世。該手術較復雜,包括:①修復十二指腸損傷;②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胃竇部切除術);③膽總管造口術;④十二指腸置管減壓和腹腔引流術;⑤迷走神經切除術。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相比,此術式較安全,手術死亡率低(16%),術後十二指腸瘺、胰瘺發生率低(14%),許多作者推崇應用。筆者認為該術式雖創傷稍大,但療效好,若配合其他手術一並進行,更能提高療效,筆者在臨床上多次使用該術式,術後未見腸瘺發生。
(7)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該術式創傷大,在急診情況下施行,故術後並發症多,病死率高,只適用於少數十二指腸第2段嚴重碎裂並傷及胰頭,又無法修補,而血流動力學穩定者,故筆者認為採用該術式應慎之又慎。
(8)漿膜切開血腫清除止血術:適用於十二指腸壁間血腫,出現腹膜刺激征或持續梗阻,經保守治療無效者。通常情況其黏膜完整,僅清除血腫、止血、修補漿肌層破裂處,但應建立腸腔減壓、破損處引流,預防可能發生的十二指腸破裂。
總之,十二指腸損傷可供選擇的術式雖多,但術者應根據患者傷情、生命體征狀況以及術中、術後康復條件和術者本身對手術的熟練程度加以選擇。無論選用何種手術,有效的腸腔減壓和徹底引流是保證癒合的關鍵。
4.創傷性十二指腸瘺的治療十二指腸損傷術後可發生多種並發症,除常見的一般腹部手術並發症之外,十二指腸瘺的發生率較高(0%~13%,平均為6.6%),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病死率為6.5%~12.5%)。因此,為了提高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效果,必須預防十二指腸瘺的發生以及早期、正確地處理十二指腸瘺,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高警惕,及早發現:十二指腸損傷術後1~2周內,隨時都應注意和觀察病情的變化,尤其是存在發生十二指腸瘺的因素者。下列諸點為十二指腸瘺易發因素:①傷後未能即時診治,延遲手術處理長於傷後24~48h,尤其是腸壁炎症、水腫明顯者;②術中腸壁血運欠佳,縫合口有張力或對合不佳;③十二指腸後側壁損傷,因其較固定,又無漿膜,組織修復和癒合能力差;④十二指腸腔內減壓不理想,未能有效地引流胰液、膽汁等消化液;⑤術後發生十二指腸腔內高壓,如十二指腸排空障礙、腸壁組織水腫或腸腔機械性梗阻等致腸腔內消化液積聚,或同時存在胃幽門口緊閉,則十二指腸閉襻內壓力增高,可使創傷修復處或吻合口崩裂、滲漏等。
(2)十二指腸損傷術後出現下列徵象應考慮十二指腸瘺的存在:①術後腹膜炎體征加劇;②術後上腹部或膈下有局限性感染或腹腔膿腫形成;③腹腔引流量增加或含膽汁樣物,並出現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④腹部引流口或切口裂開處周圍皮膚灼痛、糜爛,有時從傷口可見破裂的腸管或黏膜外翻和腸液流出。
(3)進一步檢查,協助診斷:對懷疑十二指腸瘺者,只要病情允許應做進一步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十二指腸瘺或伴腹內感染和膿腫,以及是否有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營養不良、敗血症等。可酌情選用:①胸腹X線檢查,了解胸腔情況以及膈肌位置、活動度等;②B超、CT等影像檢查;③血生化、血氣分析、血培養、分泌液細菌學檢查等。
(4)了解十二指腸瘺的部位、大小、瘺的走行、瘺遠側腸道有無梗阻等,可採用:①口服炭末試驗,觀察傷口或引流排出物的改變及其出現的時間和量,有助於診斷瘺的存在,並可估計瘺的位置和大小;②瘺管造影,可在瘺出現後1周左右,採用水溶性造影劑檢查;③胃腸造影檢查,多用於瘺管形成後,擬行手術關閉瘺之前進行,有助於手術方案的選擇。
(5)設計合理的處理方案:創傷性十二指腸瘺形成後,可丟失大量的消化液,導致水電酸鹼平衡失調、營養障礙、維生素缺乏等,或伴腹腔感染、膿腫、消化道出血、腸梗阻以及腹部皮膚糜爛或切口裂開等。因此,處理上維持正常的生理平衡,積極控制感染(及時引流膿腫,灌洗膿腔,合理選用有效的抗生素),營養支持治療(早期多採用TPN,2~3周後選用EN,維持正氮平衡),抑制消化液分泌和促進蛋白質合成等措施在治療十二指腸瘺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採用生長抑素和重組人生長激素同時應用治療十二指腸瘺,能有效抑制十二指腸液、胃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從而減少漏出液,增加瘺口癒合機會,並且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同時生長激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調動機體癒合潛能,加速缺損修復。被認為採用生長抑素和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腸瘺是當前葯物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明顯提高腸瘺治癒率和減少病死率。
(6)恰當處理十二指腸瘺:可根據十二指腸瘺的變化規律,採用早期(1~2周)吸引,中期(2~3周)堵,後期補(>4周)的原則。①瘺口局部,可採用雙套管負壓吸引,瘺周圍皮膚可塗抹氧化鋅軟膏等保護。隨時根據瘺進展情況,逐漸調整導管口徑和深度,必要時可更換較細的膠管引流。②選擇醫用黏合膠或橡皮片等堵塞法,對低排出量較小的瘺口可試用。③手術時機的選擇。一般說來,經過上述處理,多數創傷十二指腸瘺可閉合。只有在高排出量(>200~500ml/d)或未行十二指腸內容物轉流術(憩室化或幽門隔外術)以及未行腸腔內減壓術並持續治療不癒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時機的選擇:瘺管已得到適當處理,感染得到控制,同時對瘺管有所了解,瘺口的遠側腸管無梗阻,全身情況有所改善後進行。一般多在瘺形成後3~6個月行關瘺手術。④手術方法可酌情選用:瘺管切除和修復術,空腸襻漿膜貼敷和帶血管蒂空腸片修補術,Roux-en-Y空腸十二指腸瘺端側吻合術。⑤術後治療:持續胃腸減壓和十二指腸減壓,保持腹腔引流管通暢,糾正或維持生理平衡,補充營養和維生素,糾正低蛋白血症,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肺部並發症等措施。
(二)預後
十二指損傷預後與傷後診治時間、有否其他合並傷等密切相關,據報道,十二指腸損傷在24h之內手術,其病死率為5%~11%;超過24h手術者,病死率上升為40%~50%,更有高達65%的報道;合並其他臟器的損傷以及大血管的損傷,其預後更差。
㈣ 肝癌的化學治療有哪些
(1)全身化療:全身化療是肝癌葯物治療最基本的方法,應用廣泛,可採用口服、靜脈注射、腹腔注射、腹腔動脈或肝動脈灌注以及灌腸等多種途徑給葯。目前治療肝癌的常用化療葯物有氟尿嘧啶(5-Fu)及其衍生物、多柔比星(阿黴素)、順鉑(DDP)、絲裂黴素(MMC)等。
氟尿嘧啶(5-Fu)是治療消化系統腫瘤最常用的葯物,它在體內轉變為氟尿嘧啶脫氧核苷,可以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斷尿嘧啶脫氧核苷酸轉變為胸腺嘧啶脫氧核苷,干擾DNA的生物合成,主要為S期特異性葯物。但氟尿嘧啶(5-Fu)在體內轉化為氟尿嘧啶核苷酸後,能摻入RNA中干擾蛋白質的合成,對其他各期細胞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單用氟尿嘧啶(5-Fu)對肝癌療效不確切,據報道,氟尿嘧啶(5-Fu)單葯治療肝癌的有效率多在20%以下,患者生存期為2~5個月。氟尿嘧啶(5-Fu)的衍生物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自20世紀60年代應用臨床以來,發現其副作用為氟尿嘧啶(5-Fu)的1/7~1/4,化療指數為氟尿嘧啶(5-Fu)的2倍,對肝癌治療的有效率可達30%以上,患者生存期延長、腫塊明顯縮小、AFP水平下降,對原發性肝癌具有一定的療效。氟尿嘧啶(5-Fu)靜脈注射一般為10~12mg/(kg?d),連用3~5天後,劑量可減半,隔日靜脈注射一次,總量可達6~8g。替加氟(FT207)為800~1200mg/d,分四次口服,靜脈給葯15~20mg/(kg?d)。
多柔比星(阿黴素)具有一個蒽環平面,可以嵌入DNA鹼基對之間並緊密地與DNA結合,因而在核酸中含較高濃度。由於其嵌合導致DNA空間結構改變,抑制DNA及DNA依賴性RNA的合成,是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葯物。在多柔比星(阿黴素)蒽環中可能存在的電子還原成游離基,具有高度活性,是殺死癌細胞的機制之一。目前認為多柔比星(阿黴素)是治療肝癌最有效的化療葯物之一,它進入體內後,在肝內聚集濃度最高,停留時間長,這一葯代動力學特點有利於對肝癌的治療。臨床應用多柔比星(ADM)治療肝癌較多,普遍認為它對肝癌具有較好的療效,顯效和有效率多在10%~30%,能使肝癌縮小或消退。多柔比星(ADM)治療肝癌的療效與地域有一定的關系,它對非洲肝癌療效優於歐美。另有報道認為多柔比星(ADM)療效與HBsAg有關,HBsAg陽性者療效較好,其機制不清。多柔比星(ADM)顯著的副作用是對心臟的毒性作用,這對多柔比星(阿黴素)的應用有一定的限制,長時間應用或一次性大劑量治療時,需注意監測患者心臟變化,如在治療過程中發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徵象或心電圖肢體導聯QRS波群電壓低於治療前的70%時,應立即停止用葯。多柔比星(ADM)衍生物表柔比星(表阿黴素)與多柔比星(ADM)相比,具有高化療指數、低毒性的特點,尤其是在心臟毒性方面,副作用小。多柔比星(ADM)應用累積量在,與碘化油混合,緩慢灌注,使癌灶受到缺血和化療葯物的雙重打擊。目前,這種治療方法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是一種最佳的治療手段。
化療與肝動脈結扎:對腫瘤治療的機制與化療栓塞相同,主要在開腹探查時用於治療已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
緩慢釋放型葯物:將化療葯物製成緩釋小顆粒或應用脂質體包裹,提高腫瘤灶內葯物濃度,延長持續時間,以提高治療效果。
微型動脈泵給葯:通過埋置在皮下的微型動脈泵給葯,使肝癌組織內保持高濃度葯物,有利於腫瘤細胞的殺滅,具有方便、簡單、並發症少等優點。
血管收縮劑:一些研究指出,肝動脈給葯的同時應用全身血管收縮劑,由於肝癌癌腫內新生的血管舒張和收縮調控能力差,所以應用血管收縮劑後癌組織血液量相對較正常肝組織多,抗癌葯進入癌組織的濃度更高。所以,血管收縮劑可作為動脈灌注化療的增效劑。
有人應用血管緊張素Ⅱ介導的肝動脈升壓化療栓塞(IHCE)對原發性肝癌進行治療,結果顯示:IHCE治療後肝癌縮小50%以上者為57%,而TAE治療僅為33.4%(P<0.01)。IHCE後二期手術切除及腫瘤壞死率達86%,而對照組僅為61%,兩者差異顯著(P<0.01);IHCE治療組未出現嚴重並發症。結果表明應用血管緊張素Ⅱ可提高TAE的療效。
④栓塞物:理想的栓塞物應具有永久保持栓塞而不被吸收,無局部及全身反應;栓塞物質能達到腫瘤的末梢動脈;不透X線,易於觀察;操作簡便等特點。
目前所用的栓塞物質尚不能全部滿足上述條件,臨床上最常用的栓塞劑為碘化油,碘化油對肝癌組織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可選擇性地滯留於腫瘤組織內,並能栓塞腫瘤組織的末梢血管。它既可以作為栓塞劑單獨使用,又可與抗癌葯物混合成乳劑,作為抗癌葯物的載體,將抗癌葯物導入癌組織內,緩慢而持久地發揮效力。另外,它還可作為放射性核素的載體,其用量根據肝癌大小而定,一般劑量為5~20ml。其他尚有明膠海綿、肌肉組織、脂肪組織、液態硅膠、聚乙烯醇海綿、磁控金屬顆粒等。由於碘化油是一種末梢血管栓塞劑,當肝癌組織存在動-靜脈瘺時,碘化油可經動靜脈進入肺循環,引起肺栓塞,此時宜先注入明膠海綿等再注入碘化油。臨床研究表明,化療+碘化油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腫瘤縮小率為55%,一年生存率達10%;化療+碘化油栓塞+明膠海綿栓塞治療組患者腫瘤縮小率79%,其中5%患者腫瘤基本消失,一年生存率45%。
⑤TACE的治療:TACE治療可以將化療葯物與碘化油製成乳劑,灌注到瘤區內,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TACE治療方法。目前應用較多的方法是採用夾心麵包法,即先用灌注少許碘油或含葯碘油乳劑,再灌注大劑量抗癌葯物,繼之再灌注含葯碘化油,最後注入明膠海綿。
夾心麵包法可提高癌灶局部化療葯物濃度,作用持久,並能阻斷腫瘤血管側支循環的建立。如同時應用血管收縮劑如血管緊張素Ⅱ,療效更好。對多血供肝癌,應將多支供血動脈全部進行栓塞化療。治療次數和間隔時間要依具體情況而定,關鍵是TACE的質量。腫瘤形態、門脈癌栓及治療方法、次數和間隔時間對原發性肝癌的累積生存率影響很大,對這類患者應採用「個案化治療」。
對巨塊型肝癌癌周部的供血主要由門靜脈系統提供,經TACE或TAE治療後門靜脈血供會出現代償性增加,因此,單純行TACE或TAE難以使腫瘤完全壞死。
許多學者主張對肝癌同時行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栓塞化療。雙重栓塞化療除TACE禁忌證外,對門靜脈-肝靜脈瘺、伴有結節性肝硬化或主瘤區超過半肝不宜採用。
雙重栓塞范圍較大,可能損害部分肝實質,影響肝臟儲備功能。
除肝功能酶譜變化外,血清cAMP可作為一項觀察指標,當cAMP低下時應加強採取保護肝功能措施。
臨床和病理表明,雙重化療栓塞後主瘤體、子結節及侵犯包膜的腫瘤壞死率明顯增加,復發率下降,患者生存期延長。據國內報道,一年生存率達66.6%,較單純TACE治療有所提高。
由於門靜脈血流壓力較低,且門靜脈系統缺乏瓣膜,在操作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栓塞劑反流,造成非靶區血管栓塞,尤其要避免門靜脈主幹發生栓塞。
㈤ 十二指腸上動脈壓迫綜合症怎麼治
十二指腸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又叫良性十二指腸淤滯,是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過小影響胃十二指腸排空所致的綜合征。保守治療的方法就是通過營養支持增加體內脂肪,擴大動脈夾角解除對十二指腸的壓迫。本病不影響孕產,且你23歲以後至今5年未發,可以放心懷孕。但要注意孕產和哺乳期適當的營養補充,防止體形消瘦後本病再度發作。
㈥ 十二指腸壓迫症
因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所引起的十二指腸梗阻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梗阻多無胃腸道前驅症狀,常繼發於軀干石膏固定、牽引或卧於過度伸展的支架上之後,主要表現有急性胃擴張徵象。慢性梗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症狀為嘔吐,多在飯後出現,嘔吐物含膽汁和所進食物。症狀間歇性反復發作,緩解期或長或短,症狀可因體位的改變而減輕,如側俯卧、胸膝位等,這是本病特徵。嘔吐時多不伴有腹痛,或僅有上腹悶脹不適。緩解期間可能有進食後飽脹、易疲勞、無力、神經過敏、厭食及情緒不穩定等表現,長期反復嘔吐則導致消瘦、脫水和全身營養不良。
非手術治療
凡診斷為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者,應先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在急性發作期給予靜脈補充營養、禁食、鼻胃管減壓和抗痙攣葯物。症狀緩解後,可進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逐步改為軟食,飯後即採取俯卧位或右側卧位,用上述方法治癒的報道日見增多。營養改善和體重增加使腹膜後間隙的脂肪沉積,或可使症狀有所改善。
手術治療
上述治療失敗後,採用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種:①游離十二指腸懸韌帶;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③十二指腸復位術。
第一種方法收效甚微,僅適於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而造成十二指腸受壓的病例,但臨床上已很少應用。
第二種方法雖被廣泛採用,但效果常不能滿意。將橫結腸向上翻轉後切開橫結腸系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腸第三部,取距離十二指腸空腸曲約10~15cm的一段空腸與之作側側吻合(見圖25-19)。最後,將橫結腸系膜的切口邊緣縫到十二指腸壁上,以防十二指腸空腸的吻合口回縮而形成內疝。
不宜採用胃空腸吻合術,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腸淤滯。
近年來推廣十二指腸復位術,尤多應用於兒童患者。手術方法是游離右半結腸和整個「C」型十二指腸袢,包括腹膜後的第三、四部,直達腸系膜血管的壓迫處,並松解十二指腸懸韌帶,再將十二指腸和空腸在腸系膜血管後方使安置在腹中線的右側(見圖25-20)。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切開腸壁,而僅將近側小腸和結腸回復到在胚胎期尚未轉位前的位置。游離十二指腸時需切斷血管,注意十二指腸的生機。
㈦ 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措施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門靜脈高壓症」造成側枝循環形成所致。病本在肝臟,如中晚期肝硬化、肝癌等。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以後很容易因為食物刺激而破裂,從而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
治療上用葯物無效,可採取手術,把食管胃底靜脈的主幹結扎,或採用更高級的「門體靜脈分流術」,降低曲張靜脈內的壓力,從而減少出血機會。
1、戒酒
2、吃少渣易消化的質軟的食物,以防食物劃破彎曲的靜脈叢。蔬菜要切碎制軟。避免使用纖維高的根莖類菜。肉類使用嫩的肉絲肉末制軟,採用燉煮蒸等方法。不用油煎炸的食物,主食以發酵的軟食如麵包、發糕及饅頭易消化為好。避免吃堅硬粗糙的食物,如粗雜糧、生菜生果,以及帶骨刺的雞魚類食物。少吃產酸產氣的食物:如紅薯能使胃酸增加,產氣食品如蘿卜蒜苗等易引起脹氣。禁食強刺激性調味品,如辣椒等。
3、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腹壓。
(二)勞逸結合、情緒穩定
1、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2、既要重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又要培養樂觀心情;由於患病時間長、病情反復以及對預後的擔憂,常常精神負擔較重,情緒不穩定。現代醫學已發現,情緒與肌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用樂觀、積極態度對待疾病、對待人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1.為什麼肝硬化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
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導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的主要機制為:80%以上的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可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門靜脈或肝靜脈阻塞,可加劇門靜脈高壓,導致已曲張的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可加重肝功能損害,使肝硬化程度加重,導致門靜脈高加劇;當肝癌病灶位於肝門部時,可壓迫門靜脈主幹,也可使門靜脈壓升高。
(2)凝血機制障礙
肝癌患者由於正常肝組織減少,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減少,凝血機制發生障礙。由於脾功能亢進,血小板破壞增加,凝血機制也會發生障礙。此外,癌栓進人血液後,很容易引起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引起消化道出血。
(3)胃腸黏膜糜爛
肝癌患者由於門靜脈高壓,常造成胃腸道淤血、動膜水腫糜爛,引起出血。
2.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
肝硬化並發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多發生於中年男性,大多數患者有慢性肝病、黃疸、血吸蟲病或慢性酒精中毒病史。發病前,絕大多數患者無明顯先兆或不適,有些病人在嘔血前有上腹飽脹感。本病致嘔血量較多,多呈鮮紅色,涌吐而出,有些病例呈噴射性嘔血。
一旦發生嘔血,家屬應立即將患者送往醫院採取急救措施,同時矚患者去枕平卧,禁熱食及其他蛋白質性食物。
上消化道出血的搶救原則是:支持療法,輸液,輸血, 以防止和糾正休克,使用相應止血葯物。搶救過程以輸血最為重要,並用含豐富凝血因子的新鮮血。搶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止血。方法包括葯物止血、機械壓迫(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內窺鏡下血管栓塞止血和手術止血。
①葯物止血: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及胃底靜脈出血,應設法降低門靜脈壓力,可口服心得安或靜脈滴注垂體後葉素,八肽加壓素及生長抑素。同時使用止血劑,如維生素K、安絡血、6-氨基乙酸、抗血纖溶芳酸及中葯白芨粉、紫珠草等。
②機械止血:主要為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如使用上述葯物仍無止血效果,而又不能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者應立即採用此法。如氣囊放置位恰當,可達到止血效果。應用時,胃囊充氣要多,一般充200-400毫升;食管囊充氣相對要少(80毫升),因為食管靜脈曲張多源於胃底靜脈,只要胃底靜脈被壓迫住,出血就可止。若出血仍不能有效止住,應繼續加大對食管囊充氣量。有人也主張胃管內注入生理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8毫克,以收縮胃粘膜血管,從而對氣囊壓迫後繼續出血者產生作用。為避免受壓粘膜損傷,應每壓迫 12小時即放氣1-2小時。壓迫止血措施一般不超過3天,3 天後仍有出血者應考慮採取其他措施。
③內窺鏡止血:對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可使用內窺鏡下硬化劑止血法。急性出血的止血率達 95%,對於止血部位的血管進行栓塞止血,如出血部位不易判定的,可在內窺鏡下噴撒凝血酶止血。
④手術治療:應用上述方法治療仍大量出血或反復出血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方法有:結扎胃底和食管曲張靜脈;橫切胃底部,再作胃-胃吻合術;若病人全身情況尚穩定者,可考慮作門靜脈或脾腎靜脈吻合分流手術。
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預防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見而又嚴重的並發症。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門脈高壓導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一經出血,來勢兇猛,死亡率高。其食管靜脈曲張程度越嚴重,發生出血的危險性越大。因此,肝硬化病人應行胃鏡檢查,了解食管靜脈曲張的程度和范圍,了解有無近期出血的可能性。
凡是已經發生過出血或經胃鏡檢查有重度食管靜脈曲張,尤其是近期有出血可能性的病人,都應採取預防出血或再次出血的措施。預防出血的方法很多,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是葯物預防出血。最常用的葯物是心得安(普奈洛爾)。心得安可減慢心率,降低心輸出量,降低門脈壓力。對於治療出血和預防出血均有較好的效果。常用劑量每次10-40毫克,每日3次口服。應從小劑量開始。用葯後心率較原來的心率減慢25%才能有效。服用心得安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有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糖尿病、竇性心動過緩以及嚴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應禁用。長期用葯可能使肝臟供血減少,少數可誘發肝性腦病(肝昏迷)。心得安口服後其代謝產物大部分在48小時之內經腎臟排匯,體內興支產生蓄積。欲起到預防出血的作用,必須長期服用。在用葯過程中不可突然停葯,否則,門脈壓力突然回升,有可能引起出血。如果需要停葯時,應逐漸減量。有的病人用心得安效果不佳,可加用心痛定或消心痛二葯聯用。如果用心得安有禁忌,也可單用心痛定或消心痛口服。這兩種葯也有降低門脈壓力預防出血的作用。應當注意的是上述葯物應該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4.肝硬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注意方面
(一)飲食
1、戒酒
2、吃少渣易消化的質軟的食物,以防食物劃破彎曲的靜脈叢。蔬菜要切碎制軟。避免使用纖維高的根莖類菜。肉類使用嫩的肉絲肉末制軟,採用燉煮蒸等方法。不用油煎炸的食物,主食以發酵的軟食如麵包、發糕及饅頭易消化為好。避免吃堅硬粗糙的食物,如粗雜糧、生菜生果,以及帶骨刺的雞魚類食物。少吃產酸產氣的食物:如紅薯能使胃酸增加,產氣食品如蘿卜蒜苗等易引起脹氣。禁食強刺激性調味品,如辣椒等。
3、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腹壓。
(二)勞逸結合、情緒穩定
1、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2、既要重視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又要培養樂觀心情;由於患病時間長、病情反復以及對預後的擔憂,常常精神負擔較重,情緒不穩定。現代醫學已發現,情緒與肌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用樂觀、積極態度對待疾病、對待人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㈧ 急!請問專業人事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常見並發症,可發生於晚期肝癌患者,也可發生於肝硬化合並早期肝
癌患者,是肝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據報道,112例老年肝癌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的並發率為13.39%,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住院病人中上消化道出血佔26.97%。約有15%-28%的肝患者直接死於上消化道出血,該並發症包括: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盲動膜糜爛或潰瘍出血、胃腸道轉移性腫瘤破裂出血等,引起的門靜脈高壓。胃部膜損傷有關,具體機制如下:
1.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肝癌常合並肝硬化或腫瘤壓迫門靜,導致
門靜脈高壓,門一體靜脈交通支開放,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門靜脈壓力在短時間內顯著增高或外力造成靜脈破裂,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此種出血速度快、量大,臨床上病人常迅速出現失血性休克表現。
2.門靜脈高壓性胃部膜病變 肝癌患者常因合並有肝硬化或門靜脈癌栓,導致門靜脈高
壓,胃腸道靜脈血不能順利地經門靜脈人肝,造成胃腸道淤血。
3.凝血功能障礙 晚期肝癌患者,因癌細胞的廣泛浸潤和所合並的肝硬化,導致凝血因
子合成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加之胃腸道淤血,可有少量的滲血或廣泛的出血,難以自行止血,引起黑便、嘔血,或失血性休克,且止血治療療效欠佳。
4.肝癌合並胃十二指腸轉移 轉移性腫瘤表面破潰壞死,血管破裂,導致出血。
5.門靜脈癌栓導致門靜脈高壓 門靜脈癌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門靜脈,使其壓力升高,
也是導致門靜脈高壓的重要原因之一。
6.肝癌手術切除、肝靜脈結扎、肝動脈插管栓塞化療等肝癌治療手段,可導致門靜脈血流不暢,使門靜脈壓力增高,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引起出血。
二、臨床表現
肝癌患者,尤其是合並有肝硬化者,出血量較少時,可出現嘔血、黑便或柏油樣。當出血量大時,可出現噴射狀嘔血、鮮血便,或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出汗、黑蒙或暈厥,四肢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數、意識模糊等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長期少量失血的患者常伴有面色蒼白、乏力等表現。
三、診斷
診斷要點:已確診為肝癌,尤其是合並肝硬化的患者,出現嘔血、黑便、鮮血使或出血性虛脫的表現者,即可診斷為並發上消化道出血。血常規、大便潛血、胃鏡等檢查均有助於奔並的診斷。
四 、 治療
(一)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吸氧,卧床休息,進溫涼流質飲食,出血量大者應禁食;對體溫、血壓、
脈搏、呼吸、心率、大便顏色、大便量及嘔血情況等進行嚴密監護,對於嘔血病人應去枕平卧,頭偏向一側,防止血液吸入氣管發生窒息。
2.緊急止血
(1)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是目前臨床治療門靜脈高壓所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
血的傳統方法,是已明確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一般治療不易收效,又不能立即手術時的緊急止血措施。適用於神志清楚,配合良好的患者。該法有效率為50%-80%但放氣後再出血率高達50%。
(2)口服去甲腎上腺素液:胃內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可使胃黏膜小動脈強烈收
縮,吸收後經門靜脈在肝內代謝,不發生周身效應。常用劑量為8-10ml加人生理鹽水中,配製成100ml的溶液,最好冰至40C口服,每隔 1-2小時一次,出血控制後可改為每4-6小時一次。
(3)凝血酶口服:500-2000U,每4-6h一次 。
(4)胃內降溫:可使食管覬為表面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可灌服冰鹽水,或冰去甲腎上腺素。
(二)手術治療
適應證
(1)非手術治療無效,患者肝功能及全身情況尚可耐受手術者;
(2)患者無黃疽、腹水,腫瘤已先期切除或腫瘤較小、肝功能代償者;
(3)肝癌切除術前已有明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患者,預計在切除肝癌同時可耐受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治療手術,即使不能切除,亦可行肝動脈插管化療、肝動脈栓塞治療或腫瘤部分注射無水酒精硬化或微波治療等。
(三)中醫葯治療
(1)肝火犯胃,血熱妄行
主證:吐血如注,血色鮮紅或紫黯,口苦口於,心煩易怒,脅腹刺痛,或見腹部包塊,
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綠,脈弦數。
治法:清瀉肝胃,涼血止血。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葯物:龍膽草、澤瀉。本通。生地、黃岑、桅子、車前子、柴胡、當歸。並酌加白
茅根、藕節、旱蓮草、茜草、地榆、大小薊、丹皮等涼血止血葯物。
(2)氣虛血溢
主證:嘔血纏綿,時輕時重,血色淡紅,大便色黑,或呈柏油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脅腹包塊,固定刺痛,皮下瘀斑,舌質淡嫩,脈細澀或微弱欲絕。
治法:益氣攝血。
方葯:歸脾湯加減。
常用葯物:黨參、黃芪、白術、茯苓、木香、龍眼、酸棗仁、炙甘草、當歸、遠志、生
姜。大棗。可酌加白及、仙鶴草、烏賊骨、炮姜炭等以溫經固澀止血。
(3)肝腎陰虛,內熱熾盛
主證:面色晦黯,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身熱夜甚,煩躁不安,寐少夢多,嘔血纏綿,血色黯紅,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質紅線,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凝絡止血。
方葯:茜跟散加減。
常用葯物:西草根、側柏葉、仙鶴草、紫草、黃年、生地、玄參、丹皮、赤芍、阿膠、龜甲、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石料、天門冬、麥冬等。
㈨ 肝癌晚期治療方法有哪些
影響晚期患者生存期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治療是否及時,二是腫瘤惡性程度,三是治療是否得當。
一般如果可以手術,首選手術切除肉眼可見的腫塊,但癌症晚期患者往往伴有多個部位或多個器官的轉移,已經無法再手術切除。因為即便手術切除了原發病灶,其它部位的轉移瘤也可能沒有辦法切除。
但我們可以聯合免疫治療、靶向治療、放化療、中醫治療等方式,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通過正規而系統的治療,能夠使腫瘤降期,甚至有手術的機會,慢慢過渡為中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時機。
㈩ 肝癌侵犯十二指腸怎麼辦
肝癌一般的發現後都是晚期。大部分都存在有肝內轉移。您說的情況現在很不好。因為肝癌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治療方法。而且白蛋白還低。 門靜脈血栓的主要是看程度。現在已經不適合做手術治療。只能是保守治療延緩病情。如果血栓嚴重的需要介入治療。疼痛的口服止痛葯或者肌肉注射止痛。減輕病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