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頭部面部的骨骼的發育多少歲定型
定型時間:
臉型的大致定型是靠骨骼來定的。人的臉部骨骼發育基本樣式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除非考慮整形。一般頭骨的發育在16到18歲就要完全定型了。
能否改變:
描述骨骼的生長基本不受外力影響的,除非是很小的時候。
一般18歲左右就基本定型很難再有什麼改變了,不過通過鍛煉可以使其肌肉發達一點是有可能的,但一直要堅持的,不堅持的話又會恢復原來的形狀。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的是18歲以後進行進一步發育,我們俗話說的好,23,竄一竄。25,鼓一鼓,也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是覺得自己的臉型也不是很滿意,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整容整形來實現。
B. 怎樣抑制面部骨頭的生長
顱面部的骨頭生長無法人為控制。
一般來講,人的頭骨在出生時就已經基本定型,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看上去頭比較大的原因。
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顱面部的骨容積會稍有增大,但是形狀已經不可改變。
如果您已經成年,控制面部骨頭的目的是為了美容,那麼除了手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改變面部骨形狀。
如果您還在發育期,那麼千萬不要隨意控制骨生長!顱面部的骨生長相當緩慢,隨意調控的話,有可能不但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妨礙其他部位,比如身高和四肢比例。
對於成人來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肢端肥大症導致的面部失調,如果您近幾年來顱面部增大,臉型出現明顯改變,可以考慮此病並就醫。
不過,我感覺,您提這個問題應該是從美容角度出發^_^,因此,我的建議是,不要聽信一些廣告或者偏方,吃任何東西都無法抑制顱面部骨生長,如果實在對臉不滿意,做美容手術是比較靠譜的選擇。
祝您美麗!
補充:
之所以長大後的樣子和小時候差的比較遠,是因為小時候的顱骨沒有撐開。
舉個例子來說,小時候的顱骨就像一個沒有吹的氣球,樣子已經不可改變了,但是卻還需要進一步長大。隨著年齡增長,顱骨漸漸被撐開,最後完全定型,就像一個氣球被吹成了最終的樣子。
沒有吹的氣球,和吹滿了的氣球,樣子必然有一定的不同。
在刑偵學上,利用顱骨的這種生長特點,專家們可以從失蹤者幼年時的照片推斷出他長大後的樣貌,顱骨形狀是相當不容易被改變的遺傳表達之一。
呵呵,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
C. 口腔正畸學的圖書目錄
第一篇 基礎篇
第一章 顱頜面部生長發育學
第一節 顱頜面部生長發育基本概念
第二節 顱頜面部生長發育研究
一、顱頜面生長發育的研究路徑
二、顱頜面生長發育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顱頜面部生長發育控制理論
一、顱頜面生長發育的控制假說
二、顱頜面生長發育控制理論的發展方向
第四節 顱頜面各部位生長的特點與發育機制
一、面部的生長發育
二、頜骨的生長發育
第五節 顱頜面部生長發育學與口腔正畸臨床治療
一、顱頜面生長發育與早期治療
二、顱頜面生長發育與正畸治療時機選擇
三、顱頜面生長發育與正畸矯治限度
四、顱頜面生長發育與保持
第二章 口腔正畸生物力學及材料力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牙移動的生物力學機制
一、牙移動的控制原理
二、牙周膜中的應力分布
三、牙體阻力中心的性質和位置
四、矯治力與牙移動
五、最適力和應力
第三節 矯形治療的生物力學機制
一、上頜復合體的矯形治療
二、下頜骨的矯形治療
第四節 口腔正畸臨床中的生物力學
一、打開咬合的生物力學
二、前牙轉矩控制的生物力學
三、拔牙間隙關閉的生物力學
第五節 口腔正畸材料力學
一、彈性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能
二、影響弓絲和彈性元件力學性質的因素
三、影響托槽力學性質的因素
第六節 展望
一、錯牙合畸形發生及治療的基礎研究
二、正畸臨床相關的生物力學研究
三、交叉學科中的應用前景
第三章 口腔正畸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牙周組織結構與正畸牙周組織改建
一、牙周組織結構與功能
二、牙齒萌出過程中的牙周組織改建
三、咬合過程中的牙周組織反應
四、正畸牙齒移動與牙周組織改建
五、不同矯治力作用下的牙周組織反應
六、機械力對牙周組織的損傷
第二節 機械力與骨組織生物學改建
一、機械力對骨組織的生物學影響
二、正畸骨改建與機體骨代謝
第三節 正畸牙周組織改建的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基礎
一、正畸牙周組織改建的相關細胞
二、正畸牙周組織改建的相關調節因子
三、正畸骨改建的分子調控機制
四、正畸生物學研究進展
第四章 循證醫學與口腔正畸
第一節 循證醫學概述
一、循證醫學基本概念
二、循證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
第二節 系統評價、Meta分析及Cochrane系統評價概述
一、系統評價
二、Meta分析
三、Cochrane系統評價
第三節 循證口腔醫學文獻信息的分布
一、電子資料庫
二、醫學專業資料庫及網站
三、手工檢索的相關書籍
第四節 循證醫學在口腔正畸中的應用
一、從循證醫學角度定義口腔正畸學
二、用證據回答口腔正畸中的臨床問題
三、循證醫學在正畸領域應用的現狀
……
第二篇 診斷篇
第三篇 矯治技術篇
第四篇 口腔正畸相關交叉學科篇
D. 面部的提升的最佳方法
中面部嫩膚
這種面部提升術通常採用內窺鏡進行中面部嫩膚。它可以采內窺鏡進行中面部嫩膚,同時這種方法是採用頭皮切口,將頰部組織上提,並固定在後面的顳部。
內窺鏡入路
這種面部提升術方法是採用內窺鏡入路在耳前方內側做切口。通常是在頭發的底部從一側耳朵到另一側耳朵做切口來完成,發跡內小切口通過內窺鏡來完成的。
離顱最近的懸吊
這種面部提升術是採用靠近顱的懸吊方法(MACS),術後瘢痕比較面部提升要短。切口在耳前。而不超過耳後,繼續在向前離眼眉水平約8cm—9cm。直接向上牽拉。以抵消重力向下的作用。這種方法的懸吊力很強,並具有長期療效,因為皮膚剝離有限或者未做剝離,此手術能在局麻下完成,恢復期短,比許多標准除皺術更受患者歡迎。
E. 人的相貌是怎樣形成的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面部特徵或臉部形態。既然相貌是父母給的,那就一定與遺傳有關,因此可以說基因決定相貌,確切地說,是父母的基因決定一個人的相貌。但是,父母的基因是如何決定相貌的呢?現在,一些研究結果正在回答這個問題。
荷蘭鹿特丹市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的曼弗雷德·凱瑟爾研究團隊利用人的三維頭部核磁共振成像和二維肖像照片來繪制面部標志,以此來估計面部特徵。隨後他們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這種分析被用於尋找更頻繁的出現於人類特殊聯系中的基因變異。而且,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也有助於解釋為何同卵雙胞胎的相貌近乎完全一樣。同時,與毫不相乾的人相比,兄弟姐妹的臉面也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繪制了1萬名來自不同國家有歐洲血統的人的面部特徵,然後採用基因組關聯尋找這1萬人與面部形態有關的基因。結果發現,有5個基因可以決定人們的相貌,或者說這5個基因對人的臉型有顯著影響。其中3個基因與顱面部的發育和疾病有關。
凱瑟爾認為,這個結果意味著人們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可能僅僅通過一個人遺留下來的DNA就能推斷其臉型,而且根據DNA就能繪制出一個人的肖像。
盡管現在研究人員還不能完全解釋這5個基因是如何決定人的相貌的,但大致分析認為,這5個基因與9個面部特徵有關,這9個面部特徵與人的額骨、上頜骨、下頜骨、顴骨、眶骨、鼻骨等有關,而這些頭面部骨頭發育的成熟與否以及成形的大小和高低等,都決定著一個人的相貌。例如,眯眯眼就與眶骨有關,是因為眶距較小造成的。
垃圾基因也能決定相貌
垃圾基因是指基因組中95%~98%的不編碼任何蛋白質的基因。但是,現在的研究發現,占據基因組絕大部分區域的垃圾基因並非垃圾或沒有功能,而是未被認識的寶藏。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垃圾基因的功能之一就是調節基因的活動,如同一道指令一樣,控制著基因。
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主要表現之一是每個人的相貌並不相同。既然相貌是由基因決定的,而且垃圾基因也參與和調控編碼蛋白的功能基因,因此人的相貌也可能由垃圾基因來調控。這個推測現在在動物身上得到證實,從而也可推論,人的相貌不只是上述5種基因決定,而是由其他一些垃圾基因和與相貌有關的功能基因共同決定。
美國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所的阿克塞爾·維塞爾研究團隊發現,小鼠的垃圾基因中有一些被稱為增強子的基因片段可以像開關或放大器一樣影響小鼠面部基因的作用。例如,眼睛的大小、鼻子是否挺拔、頭顱的形狀等可能都與這些被稱為增強子的基因片段密不可分。
維塞爾等人通過對小鼠胚胎的實驗發現,能對小鼠頭部發育起影響作用的增強子有55個,其中,有一些對小鼠的相貌(臉部形態)產生重要的影響。於是,他們培育了缺少3個已知增強子的轉基因小鼠,然後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來描繪這些小鼠56天大時的頭顱三維圖像。圖片顯示,轉基因小鼠的頭顱在長短和寬窄上都與普通小鼠不同,前者的頭顱或長或短些,或顯得更窄或更寬些。而且,如果刪除轉基因鼠的這些增強子並不引起齶裂、下巴突出或其他問題,只是面部的細微結構有調整。
這個結果提示,垃圾基因中的增強子也可以決定人的相貌。當然,人類基因組中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增強子,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臉型的形成。研究人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增強子怎樣發揮作用,但垃圾基因與人的相貌肯定是有關聯的。
進化形成人的相貌?
進化形成人的相貌
基因決定人的相貌,但是基因也是在人類的生存和進化中積淀而成的,所以,人的進化和生命史也影響著人的相貌。
人既然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人類較早時候的相貌就與靈長類動物相似。不過,對照猴子和黑猩猩,人的面貌和善得多。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現在人的臉部沒有那麼多的皺紋,同時人的嘴不是前凸的。
人的嘴不前凸而是與臉面基本保持在同一個維度或平面上,這才讓人的面孔遠離猙獰,顯得平和與友善。那麼,人的嘴是因什麼原因向後收而與鼻子眼睛處於同一個平面的呢?答案是,人類的飲食和咀嚼為今天的容顏打下了基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馬克·斯賓塞等人對南方古猿的頭顱進行三維掃描後發現,距今25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擁有用牙齒開啟堅果的能力,這一本領可以使他們在環境改變時,尋找新的食物,也因此而改變了容顏。研究人員把南方古猿頭顱和鼻子的數據與早期人類的數據相整合,製作了一個顱骨和牙齒的虛擬模型。研究人員再對黑猩猩進行觀察,並測量它們的肌肉如何工作,然後將這一原理加入到模型當中,再與獼猴的模型進行比較。
比較的結果是,人的祖先南方古猿的前磨牙較大,牙齒琺琅質厚重,以及琺琅質堅固地附著在磨牙上,說明那時他們的食物要比之前所吃的小型種子和堅果更大。堅硬的乾果和種子等一些應急食物在氣候改變和食物缺乏的時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資源。因此,現代人用工具解決的問題在早期人類祖先那裡是用嘴巴來解決的。南方古猿常用前臼齒撕咬東西。臼齒就是頜部後面的牙齒,即磨牙。
南方古猿的臼齒擁有較平的研磨面,說明他們取食比較堅硬食物(例如硬的水果和硬殼果)。粗壯型的臼齒尤其碩大,被稱為「磨石臼齒」。這種牙齒自然把臉部的面積擴大了,使得他們具有較大的臉以及強大的肌肉附著,嘴也向前凸出。
然而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使得從南方古猿分出來的一支形成了直立人(路徑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後者與前者在牙齒上有了區別。南方古猿是後部牙齒大,而直立人是後部牙齒縮小,前部牙齒增大增強。後部牙齒縮小使得咀嚼時後部牙齒用得較少,於是下頜骨及面部相關骨骼結構縮小,人的吻部自然向後明顯收縮。早期人類外凸的吻部收縮後,其面容就與靈長類有了顯著的差異,形成了平正而和善的面容。
直立人前部牙齒的擴大並非只是與咀嚼食物相關,也似乎與用嘴來咬緊和銜住物品有關,也可能與制備動物性食物有關,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將其分割成小塊,或是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盡管有多種解釋,但直立人的後部牙齒縮小和前部牙齒增大卻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成就了今天人類的短吻和眼、鼻的位置以及和善的面孔。
人臉源自魚臉?
有研究者認為人臉源自魚臉
相貌或臉面並非只是人類所獨有,從鯊魚到松鼠等所有脊椎動物都有臉面,因此,人的臉面也有一個演化的過程,那麼人臉最早是在何時何地擁有可以識別的現代形狀,也即今天我們所說的相貌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等人初步解開了這個謎,他們認為,人臉最初起始於魚臉,這種魚就是「初始全頜魚」,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遠古魚類,它可能是最早「有臉」的生物。這種魚大約在距今4.4億至3.6億年之間統治著全球的海洋、河流和湖泊。
動物臉部的形成首先是有上下頜骨,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頜骨(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占現生脊椎動物種類的99.7%。而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盾皮魚綱、棘魚綱現在已全部滅絕。研究人員認為,硬骨魚綱是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起源,因為人臉上的每塊骨頭都能從硬骨魚頭上找到對應骨骼。但是,如果能找到比硬骨魚更早的魚類,就能找到人臉的最早起源。
比硬骨魚更古老的是盾皮魚,後者除了頜骨不與人類的同源,其鼻子、額頭上的骨骼都可以與人的骨骼對上號,不過,從盾皮魚到硬骨魚之間又缺少進化的過渡品種。2010年,朱敏等人在雲南曲靖市郊瀟湘水庫附近的農田中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一條完整的古魚類化石。這條魚被視為從盾皮魚到硬骨魚之間的過渡品種。
從進化的角度審視這條初始全頜魚,就可以看到人臉的全部要素,因為它有上下頜骨,讓人可以依稀看到4億多年前人類臉部骨骼最早出現時的樣子。例如,初始全頜魚擁有前上頜骨、上頜骨和齒骨等頜部結構,這些骨骼都是決定臉部的骨骼,這也意味著初始全頜魚有可能是最早擁有現代頜骨構造的生物。從進化角度而言,這條古魚的臉部就是人類面部在演化史上的首次亮相。
所以,人臉的形成和演化可以簡單地表述為:4億多年前,盾皮魚中的一支進化出了更復雜的頜骨,並向硬骨魚類演化,成為全頜魚。後來盾皮魚和全頜魚全部滅絕,但當時全頜魚進化出的臉部骨骼結構卻延續至今,包括魚類、蛙類、鳥類、嚙齒動物(如鼠類)以及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和人類,都繼承了全頜魚的臉部骨骼和由這些骨骼所形成的原始臉面。而且,人的臉面也與這些動物的臉面有許多相似性,否則,人類的語言詞彙中就不會出現獐頭鼠目、尖嘴猴腮等詞彙
所以,人的相貌或臉面最早是來源於全頜魚。(作者:王曉冰)
F. 顱面復原是如何實現的
古人顱面三維復原頭像。CFP供圖 古人顱面三維復原頭像。CFP供圖 最新復原的東甌王彩色圖片。 徐凱新聞背景日前,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成功復原了一張中國古代越王勾踐後裔東甌王的彩色圖片。此前,趙成文曾運用顱像還原技術,根據古屍的顱骨還原了很多古代人物生前容貌,知名作品包括長沙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清代香妃等,引起了海內外關注。 事實上,利用顱骨復原一個人的面貌,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 1877年,德國解剖學家沙夫哈森最早提出了根據顱骨復原面貌的設想。他的基本想法是,在顱骨的不同位置上,人的面部軟組織厚度是基本一樣的,這樣,只要我們掌握了顱骨不同位置上的面部軟組織厚度經驗數據,就可以根據一副顱骨,來復原一個人的面貌。 1883年,德國學者維爾克首次對13具男性屍體的頭面部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定。 而首次把這一設想付諸實踐的,是瑞士解剖學家維爾黑姆·希斯。 1895年,德國萊比錫市的聖約翰教堂決定重建和擴建。教會當局准備趁著這次重建和擴建工作,將著名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的屍骨找出來。巴赫死後被埋葬在聖約翰教堂,但是,誰也不知道埋葬巴赫的確切位置,他們只是找到了一副最有可能是巴赫的屍骨。 希斯決定利用這具遺骸復原死者的面貌。他選取了24具男性自殺屍體,並對面部15個定位點的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量,然後將測量得到的數據和疑似顱骨交給雕刻家塞弗內。雕刻家根據這些數據雕刻了一具半身像。這具半身像和巴赫生前的畫像非常相似,這為該屍骨就屬於巴赫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運用科學方法根據頭骨復原死者的生前面貌。 泥塑面貌法取代了雕刻復原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用泥塑面貌法取代了雕刻復原法。 泥塑面貌法的基本步驟是,首先製作一個頭骨的石膏模型,根據解剖學參數在石膏模型上打下許多孔,在每個孔中插入一根木條,使木條向外突出的長度等於該處的軟組織厚度,眼窩處用塑料眼球填充,面部的肌肉則用一層層堆積起來的陶土表示,直到所有的木條被覆蓋,最後加上五官,進行整體修飾。 前蘇聯科學家格拉西莫夫寫作的《從頭骨復原面貌的方法》一書,較為全面、系統總結了顱面復原理論和方法。 格拉西莫夫認為,頭骨與面部之間的關系有四個特點。首先,每個人的頭面部都是由皮膚、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包裹頭骨構成。頭骨是容貌的構架,五官和頭面部的軟組織附著在頭骨的相應部位上,形態受頭骨各部位形態和結構關系的影響和制約。其次,頭面部的軟組織厚度,除面頰部變化較大以外,其餘部位比較恆定。第三,面貌特徵上的年齡變化和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特徵可以在頭骨上反映出來。第四,成年人的頭骨個體形態比較恆定。因此,根據這些固定的特點,用頭骨來復原亡者的生前容貌是可行的。 計算機輔助顱面復原目前最普遍 刻雕像也好,捏泥人也好,這兩種顱骨面相復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藝術創作,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比較高,工作量也很大。而藉助計算機強大的處理和存儲能力來進行顱骨面相復原,已經成為目前最普遍應用的方法。 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為面貌復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面貌復原提供了良好的三維可視化開發平台;醫學影像技術如X光透視、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進步,使獲得更全面、更精確的顱面部數據成為可能。人們嘗試將這些新技術結合用於面貌復原的研究中,開發出許多新的面貌復原方法,大大提高了復原的效率及復原結果的准確性。 計算機輔助面部復原的基礎是有關的知識庫。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是恢復面貌的依據,因此建立一個面部軟組織厚度的資料庫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對顱骨檢測獲取的信息,比如說男性20歲至35歲、蒙古人種等已知條件,我們就可以從庫中按照有關規則推理出所需的相應數據。軟組織厚度的數據只能實現面部輪廓的復原,下一步是實現對面部施加五官的操作,為此我們還需一個五官的資料庫。由於顱骨的某些特徵會決定五官的類型,因此還應該建立一個規則庫以檢測顱骨和五官間的解剖關系。 技術還在不斷進步發展中 但是,這些計算機面貌復原軟體都不能顯示出被復原者的表情,以至於有些復原出來的模型根本無法辨認。為了使復原模型具備獨特的表情和個性,德國的計算機科學家編制出一種可以根據顱骨快速復原面貌,並且賦予復原後的模型一定個性的軟體。這套軟體的奇妙之處在於可以讓復原的面相模型表現表情。所有人的面部都有24塊肌肉,我們所有的表情都是這24塊肌肉整體運動的結果。這套軟體可以讓復原後的面相模型上的面部「肌肉」活動起來,模擬死者生前所具有的各種表情。 顱面復原技術廣泛應用於刑偵、考古等領域。當然,顱面復原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實,因為面部上可變的細節太多了。鼻子、眼睛、嘴、耳朵等五官含有較多軟組織成分,為此重建結果可能和實際有較大的偏差;頭發的顏色、眉毛的形狀、男子面部的須發,對於面部有很大影響;傷疤、痣、皺紋、文身,佩戴的首飾、眼鏡,以及許多不能從顱骨上推斷出的信息也都能影響復原的面部。與原人一模一樣的面部幾乎不可能產生,顱面復原技術也只能產生一個近似的面部。一個復原的面部圖像即使不完全像原人,只要它的真實程度能在公眾中產生一定的反響,有助於對死者身份的認證,就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復原。 延伸閱讀我國專家獨創性研究引發國際關注 在顱面復原技術上,我國專家也有很多獨創性研究探索。1993年,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的趙成文教授開始研製第一代「警星CCK人像模擬組合系統」軟體,開創了國內利用計算機再現死者生前容貌的先河。1998年,該軟體通過專家鑒定,隨後又升級為第二代和第三代。趙成文教授開發的這套軟體協助破獲了數百起案件,其中有很多是全國性的重大案件。 2002年,趙成文教授利用這套軟體,成功地為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進行相貌復原,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在復原辛追(1972年馬王堆的一具女屍)面相的過程中,趙成文教授獨辟蹊徑地利用了美術學中的「三庭五眼」理論。他首先將辛追顱骨的X光片掃描進電腦中,然後在上面畫出眼內側線、眼外側線、鼻翼線、鼻底線、發際線、眉弓線、口裂線和下顎線、中心線等主要特徵線。他認為只要確定了這九條線,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五官的位置長度、寬度和大小,面部基本特徵也就確定了。接下來,趙成文教授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屍體照片、解剖學結構理論和多年積累的經驗,確定了辛追的基本面部特徵為:杏核眼、雙眼皮、小尖鼻、薄唇嘴、狐尾眉和肥垂耳。最後,從資料庫中盡可能地選擇相同的五官進行拼配,進行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後,就得到了一個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丞相夫人辛追的面貌復原圖。
G. 貴陽醫學院口腔醫學系的教研機構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研室:人員情況:共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助教2人。博士2人,碩士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
教學內容:口腔頜面外科學是口腔臨床醫學的主要課程之一,涵蓋的內容包括口腔頜面外科麻醉、牙及牙槽外科、牙種植外科、口腔頜面部感染、口腔頜面部損傷、口腔頜面部腫瘤、唾液腺疾病、顳下頜關節疾病、頜面部疾患、先天性唇齶裂、牙頜面畸形以及口腔頜面部後天畸形和缺損。口腔頜面外科學是研究上述疾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的一門學科。
主要學科帶頭人
口腔頜面外科學方向:宋宇峰教授(博士、院長)
馬 洪 教授、(碩士、科主任)
口腔內科學教研室:人員情況:共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助教2人,博士1人,碩士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
教學內容 :口腔內科學是口腔醫學的一門主要臨床學科,主要內容是介紹牙體硬組織疾病、牙髓病、根尖周病、根周病和口腔粘膜病的病因、症狀、診斷、治療和預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學生通過對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臨床技能的訓練和臨床實習,能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畢業後可以正確檢查和獨立診斷牙體牙髓疾病,基本掌握常見病的治療方法。
主要學科帶頭人
口腔內科學方向:蔡 揚 教授(博士、科副主任)
梁 燕 教授(碩士)
王金生副 教授(科主任) 唐正龍 教授(博士、科副主任)
口腔正畸學教研室:人員情況:共有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碩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人。
教學內容:口腔正畸學的教學目的是結合顱面的生長發育的基本理論及口腔頜面、牙列的解剖生理、遺傳學等,闡明錯牙合畸形的發生、發展、表現、危害及分類,診斷、及矯治。學科既注意專業基礎研究-顱面部的生長發育病因學、矯治力學、及矯治中的組織反應,又注意臨床理論研究--- 診斷分析方法、矯治技術手段的應用及常見錯合畸形的預防和治療。
口腔修復學教研室
主要學科帶頭人
口腔正畸學方向:張軍梅 教授(副處長)
徐衛華 教授(科副主任)
人員情況:共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博士1人,碩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
教學內容:口腔修復學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牙體缺損、牙列缺損及牙列缺失的修復原則和修復方法。另外也介紹了牙體解剖、口腔生理與牙合學、口腔頜面部缺損的修復治療、牙周病的修復治療及顳下頜關節疾病的修復治療、牙列缺損或缺失的種植義齒修復等內容。
主要學科帶頭人
口腔修復學方向:王 永 教授(科主任)
董 強 副教授(博士)
H. 林新平的介紹
林新平,男,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顱面部生長發育及直絲弓矯治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1984年畢業於浙江省麗水衛生學校口腔專業,1989年考取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原湖北醫學院)碩士研究生,1992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口腔正畸學博士學位。2003年被評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4年入選溫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選。多次被選派赴國外從事科研工作,1997年英國威爾士大學牙學院訪問學者,2000年挪威奧斯陸大學牙學院客座研究員。
I. 為什麼你的孩子會越長越丑
身邊的老人常常說,凡是小時候特別好看的孩子,都是越大越不好看,凡是小時候難看的孩子,都是越大越好看,這是規律。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們會發現,本來自家漂亮可愛的寶寶怎麼越長越丑了。真的是有這個規律嘛?其實孩子的長相有先天的條件,更有後天的影響。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但有的孩子因牙齒畸形直接影響到面型,在發育期卻看似日漸變「丑」,但是在小孩子小時候,一些不注意的小習慣,都會影響到他們面貌的。
一、顱面發育時速差
在人小時候,整個頭部最大的骨頭就是頭蓋骨,而顴骨和頜骨則尚未長大成型,面部肌肉也沒有長開,因此處於經常被忽略的地位。(我們對小孩子的印象往往是大頭小臉)。等到成年以後,因為顴骨、頜骨和面部肌肉全部發育,如果發生顴骨橫張、頜骨橫張和面部肌肉擠壓眼部等情況,就會嚴重影響相貌。
從眼眶下緣向後與耳孔形成連線,這就是顱面分界線,它將人的頭部一分為二,上面為顱腦部,下面為頜面部。出生後顱面部生長發育時速差極為明顯,即顱腦部出生時已發育很多,10歲左右已發育完成,受後天因素的影響小。而頜面部則主要是在出生後加速發育,直至成人。生長發育量大而且周期長,因此受多種因素的干擾而變化多端,直接影響容貌外觀。
二、遺傳特性逐漸顯露
反合牙即「地包天」、小下巴、暴牙等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地包天」難看但不一定難矯,隨著年齡的增大,面型輪廓展開並顯現出來,並逐漸加重;牙齒擁擠錯亂、牙散在間隙、先天缺牙等遺傳病因則是在乳牙被恆牙替換後逐步暴露出來。統計表明,遺傳因素導致的頜面畸形約占總數的1/3。這類畸形做父母的要客觀面對,提早帶孩子到口腔正畸醫生處診斷治療,可進行預防性阻斷治療。
三、後天因素影響多多
一些急慢性疾病及長期消化不良等均可導致顏面生長異常。頜面部畸形1/3來源於此,如吮指習慣、吐舌習慣、咬唇習慣、偏側咀嚼等。多個牙齲齒,牙周病也是顏面部的宿敵,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1、國外的研究表明,一直用嘴呼吸的話,只要2-3年就有可能就會對孩子面容造成巨大的影響
例如佝僂病、鼻呼吸道疾病迫使兒童長期用口呼吸,孩子的面型長的越來不美麗。主要是長期用嘴呼吸,就會造成臉部向「下」發展,臉變得窄而長,下巴開始向後退縮,遠離了過去完美和自然的位置;因為下巴後縮的原因,鼻子顯得更大,同時鼻孔也會變大臉頰肉也顯得下墜。所以,當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一直用嘴呼吸的話,一定要注意了。千萬要及時糾正這個壞習慣,不然等孩子長大了,後悔都來不及了!
2、睡不好也會影響孩子容貌
孩子睡不好,要注意可能是腺樣體和扁桃體肥大引起的。因為小孩的鼻咽部相對較小,當腺樣體肥大和扁桃體肥大時,鼻咽通道變得更窄,氧氣進入不足,會引發各種生理問題。睡眠障礙會引起兒童聽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面部發育異常。但家長對兒童睡眠障礙缺乏認識,不夠重視,很多孩子都是在看鼻炎、中耳炎等疾病時才被發現有睡眠障礙,病情拖延過久,原本漂亮的孩子會越長越丑,嘴唇上翹、眼距過寬,連鼻子也會變扁變塌。
3、給孩子剃胎毛、剪睫毛、刮眉毛、捏鼻樑
有些寶媽,閑得無聊總是覺得自己寶寶頭發不好,睫毛不長,眉毛眉形,鼻樑不高;然後就給他們剃了胎頭,給寶寶剪睫毛,刮眉毛,捏鼻子。
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寶寶的頭發數量在胎兒期已經決定了,發質與後期營養有關。盲目給寶寶剃光頭,有可能損傷毛囊,造成細菌感染。睫毛也不是越剪越長的,反而剪了會讓眼睛失去遮擋,容易進入灰塵,引發不適。
再者寶寶眉毛大約在3~6個月就會自行脫落,長出新的眉毛,2歲左右開始成型。如果過早的給寶寶刮眉毛,不小心留下疤痕,可能導致無法長出眉毛。還有鼻子更是骨骼決定的,並且存在一些遺傳基因,並不是隨便捏就行的。
俗話說,誰的孩子誰看著漂亮,不要盲目攀比孩子,另外也不要評價自己孩子丑俊,以後的社會更是整容瘋狂,原資原態的美還是最美,去挖掘孩子自身帶的寶,培養他們的價值,傳授給他們正能量!
J. 山大口腔考研考什麼科目,以大題為主嗎青醫呢
山大和青醫口腔考研考試科目相同,為: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52)口腔綜合 (--)無 以大題為主。考研大綱如下:352-口腔綜合
一、考試性質
考試力求全面、科學、公平、准確、規范地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以利用選
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口腔醫學專業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臨床技能,能從事臨床口腔醫學中所修專業(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的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考試要求
測試考生對於口腔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
三、考試內容
考試由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包括牙體解剖牙合生理和口腔局部解剖),口腔內科學(包括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和口腔粘膜病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組成。
1.口腔組織病理學
口腔胚胎學,口腔頜面部開始發育的時間,形成的各面突,面突聯(融)合的時間、過程,所形成的面部組織、器官及常見的發育異常;牙齒開始發育的時間,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組織、器官及其鏡下的組織學表現;牙體、牙周各組織的形成過程;口腔組織學,牙體、牙周、粘膜、涎腺各器官的一般組織結構及其結構特點;口腔病理學,口腔頜面部各組織器官常見疾病的病理變化及鑒別診斷。
2.口腔解剖生理學
口腔局部解剖:上、下頜骨、蝶骨、顳骨的形態結構和解剖特點;顳下頜關節的組成及
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顳下頜關節運動的開閉口運動特點,顳下頜關節運動中的生物力學作用,顳下頜關節功能解剖特點;表情肌、咀嚼肌、齶咽部肌各自肌群的位置、起止點、形態和功能;口頜系統的肌鏈及其臨床意義;腮腺、下頜腺、外腺、小唾液腺的位置、形態及其腺導管的走行、開口部位、臨床應用、神經支配、血管分布、淋巴迴流;頸總動脈的行程、頸動脈竇、頸動脈體的位置、性質及功能;頸外動脈及其分支的行程、分布、臨床應用;頸內動脈的行程;面前靜脈、顳淺靜脈、翼靜脈叢、頸內靜脈、面後靜脈、面總靜脈、頜內靜脈的起止、行程和屬支;顱內、外靜脈的交通及其臨床應用;腮腺淋巴結、下頜下腺淋巴結、面淋巴結、頦下淋巴結的位置、收集范圍及淋巴流向;頸外側群淋巴結的位置、收集范圍和淋巴流向;淋巴導管和胸導管頸段的組成、行程收集范圍及注入部;三叉神經分支的起止行程、分支、管理分布,及上、下頜神經在口腔內的分布及其變異;面神經管段的分支,面神經顱外段及其分支、分支的起止行程,分布區域及損傷時造成的面癱結果;掌握舌下神經的 纖維成份、分支、支配范圍及其臨床應用。
口腔的境界、分布、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標志;唇的境界、表面解剖標志、層次、及淋巴迴流、血供、神經支配;頰的層次及境界;牙齦的結構特點;硬齶的層次及結構特點;軟齶表面解剖標志、層次、構造及其神經分部;舌下區的境界、表面解剖標志、內容及其排列;舌乳頭分類、舌的肌肉、血管、淋巴迴流及神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特點;腮腺咬肌區的境界、層次及內容、顯露面神經主幹及其分支的標志;面側深區的境界及層次及內容;蜂窩組織間隙及其連通。頸部境界、分區、體表標志及體表投影;下頜下三角的境界、層次、內容及毗鄰;氣管頸段前方的層次及毗鄰、氣管切開術注意事項;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層次、內容、毗鄰;頸內外動脈的鑒別。
牙體解剖及牙合生理:臨床牙位記錄,一般應用名詞及表面解剖標志。各類牙齒的應用解剖,乳恆牙鑒別。牙體形態的生理意義,牙齒排列及牙合面形態特徵。各類牙合、頜位的定義、特徵、特點及意義。頜位之間的關系。下頜運動制約因素、運動形式及范圍。咀嚼運動過程及其生物力學杠桿作用,咀嚼肌力、牙合力及牙周潛力。咀嚼效率定義方法影響因素。磨耗及磨損。唾液功能。
3.口腔內科學
牙體牙髓病學:齲病的概念,齲病病因和發病過程,齲病臨床特徵、診斷和治療;牙體
硬組織非齲性疾病;牙髓及根尖周組織生理學特點,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檢查和診斷方法,牙髓病的分類和臨床表現,根尖周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活髓保存治療,感染牙髓的治療方法,根管治療術。
牙周病學:牙周組織的解剖和生理,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主要症狀和檢查,牙齦病和牙周炎診斷、治療和預後,牙周炎的伴發病變,牙周病的治療計劃設計,牙周基礎治療,牙周病葯物治療,牙周病手術治療和術後組織癒合,牙周病療效維護。
口腔粘膜病學:各種口腔粘膜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
療原則。
4.口腔頜面外科學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檢查;口腔頜面外科麻醉、鎮痛及重症監護;牙及牙槽外科;種植外科;口腔頜面部感染;口腔頜面部損傷;口腔頜面部腫瘤;唾液腺疾病;顳下頜關節疾病;頜面部神經疾患;先天性唇、面裂和齶裂;牙頜面畸形;口腔頜面部後天畸形和缺損。
5.口腔修復學
修復前的准備及處理,印模技術,嵌體與部分冠,樁冠,核樁冠,鑄造金屬全冠,烤瓷熔附金屬全冠,瓷全冠,固定橋,可摘局部義齒,全口義齒。
覆蓋義齒:概念,分類,生理學基礎,優缺點,覆蓋基牙的選擇及設計。附著體義齒:
附著體的分類,附著體義齒的組成,附著體的適應症。圓錐形套筒冠義齒:組成,適應症,生理學基礎及生物力學分析。種植義齒:概念,優點,種類。上部結構與基樁的連接頜面缺損修復:修復原則,修復特點。牙合與咬合病的修復治療:牙合異常的主要表現,食物嵌塞 的修復治療,調合的基本原則,咬合重建的概念。CAD/CAM:概念,在口腔修復的應用。
6.口腔正畸學
錯牙合畸形的臨床表現;錯牙合畸形矯治的標准目標;顱面部生長發育的研究方法;出生後顱面部生長發育的情況;上、下頜骨的生長發育情況;建牙合的動力平衡;錯牙合畸形與遺傳的關系;毛燮均分類法;錯牙合畸形的檢查診斷;正畸矯治過程中的組織變化;支抗在正畸治療中的意義;口內、口外矯形力;成年人與青少年正畸治療的不同;牙周病正畸治療注意事項。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
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2.答題方式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3.試卷滿分及考查內容分數分配試卷滿分為300分。其中口腔組織病理學50分,口腔解剖生理學50分(牙體解剖牙合生理25分,口腔局部解剖25分),口腔內科學50分(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頜面外科學50分,口腔修復學50分,口腔正畸學50分。
4.試題類型試題類型包括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