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研究方法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
1、目的性
教育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稱為觀察研究。一個明確的觀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動指向,制約著研究者觀察的前前後後。觀察前,研究者確定觀察任務,觀察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給變數下定義;觀察中,研究者盡量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收集能夠回答觀察任務的事實材料。
2、計劃性
觀察研究之前,研究者應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制定研究計劃,對觀察的對象要有確定的范圍、明確的指標,以求全面地把握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即對觀察的時間、對象、范圍、儀器、記錄方法、過程、注意事項、變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計劃、安排,保證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周密的觀察計劃可以使觀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強所獲得資料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3、選擇性
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研究,由於有明確的觀察任務、觀察目標,不是一般地、隨意地感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任何對象,在加上觀察時間和精力的局限,在觀察活動中,研究者必須根據觀察需要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只有做到對觀察對象有所甄別,才能獲得符合觀察需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材料。研究者要從復雜多變的現象中選擇典型對象、時間,以獲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決特定問題。
4、自然性
強調在「自然狀態」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是觀察的最突出特點。與實驗法相比較,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自然。保證觀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觀察研究中,研究者應努力避免妨礙事件自然發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觀性 由於在自然狀態下不對觀察對象進行干預和控制,因而能夠保證所觀察資料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感性認識上升為正確理性認識的前提。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實質上是研究者對教育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觀察的客觀真實性將直接影響觀察分析的正確性。
二、教師正確運用觀察法要做到:
1、上課
親自為學生上課,是觀察學生最普遍、最經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觀察途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觀察,獲取信息之准確、豐富是其他途徑不能比的。很多教師已深有體會和備受其益。
2、聽課
聽課的目的是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情況與學生學的情況,可以直接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特徵。此外通過聽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解了解教師的備課情況。這是教學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價課堂教學優劣經常採用的途徑。
3、參加有關活動(參與觀察)
如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身臨其境」,考察師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了解校風、學風的情況。在參與觀察中,不能讓觀察對象知道和察覺觀察意圖,這樣才能觀察到想要知道的本來面目。
4、實地參觀考察
觀察學校的自然環境、校舍建設、設備儀器和清潔、衛生、紀律制度、校風教風等,並觀察學校教學、生活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運轉情況,這是參觀學習的外地人員或上級領導者經常採用的途徑。 列席學校各種會議或召開座談會,傾聽學校領導、中層幹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組長和學生的發言,觀察會場氣氛和大家的情緒;查看反映學校以前運轉情況的各種資料,如計劃、教案、作業、檔案等,可以了解該校辦學思路、辦學水平、教改情況和團結情況等,這是教育督導人員經常採用的途徑。
② 什麼是流行病學調查
據網路搜索結果顯示,流行病學調查是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的調查研究。主要用於研究疾病、健康和衛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通過這些研究將提出合理的預防保健對策和健康服務措施,並評價這些對策和措施的效果。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病因學研究二、疾病預防與控制
③ 流行病學調查內容有哪些
流行病學基本上可看作預防醫學的一門分支科學,也是其它醫學領域越來越常用的方法學。意義為「去訪問」,引申為去訪問一個社區會發生那些異常的疾病或遇到哪些嚴重的衛生問題。
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健康和衛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的方法學。通過這些研究將提出合理的預防保健對策和健康服務措施,並評價這些對策和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學研究
一、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分類
從邏輯推理的角度來看,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可分為歸納和演繹。「流行病學基本上是一門歸納性的科學」(Frost,1941)。流行病學從 「描述」與「分析」兩方面來體現它的歸納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貫穿描述。
所謂分析性描述即人們常說的描述流行病學,是將所得資料按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以及不同人群特徵分組,將疾病、健康或衛生事件的分布情況真實地展示出來。其方法既基礎又靈活。人們往往會從其結論中獲得啟迪,引導人們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所謂描述性分析,從方法學上來看是指那些已發展成熟的方法如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以及數學模型研究。其實,人們對某一衛生事件深入的認識都需要反復經歷分析性描述與描述性分析的過程。在分析性描述的基礎上可以比較容易地開展描述性分析,而當一項或多項描述性分析結束後,往往需要對此在更高的層次上做分析性描述,如此循環不已,直至事物的本質得到充分的揭示,完成從具體描述到宏觀描述,從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的飛躍。
二、三類分析方法簡介
(一)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二)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三)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例如人們通過模擬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流行規律來預測AIDS/HIV對人類的威脅並比較不同干預策略預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流行病學的主要用途
流行病學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病因學研究
二、疾病預防與控制
④ 觀察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的區別
1、研究目的不同:實驗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觀察性研究
的目的是在自然狀態下對研究對象的特徵進行觀察、記錄,並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
2、研究做法不同:實驗性研究的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系嘗試性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檢驗,是一種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個或多個變數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數產生的效應。
觀察性研究的研究的研究者不能人為設置處理因素,同時受試對象接受何種處理因素或同一處理因素的不同水平也不是由
隨機化
而定的。
(4)觀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擴展閱讀:
觀察性研究的基本要素:在觀察性研究中一般只有2個基本要素:一個是研究對象,另一個是研究因素。在
描述性研究
中,研究因素是影響因素;在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稱為危險因素或暴露因素。
實驗研究的含義:實驗研究是一種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個或多個變數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數產生的效應。實驗主要目的是建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系嘗試性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檢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
-觀察性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驗研究
⑤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意義
流行病學調查究竟為何物? 對疾病防控有重大意義
家庭醫生在線 2020-2-22 14:12:13
疫情防控阻擊戰仍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成為阻擊戰的重中之重。作為疫情防控的基礎性源頭性工作,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全力以赴抓實抓細。流行病學調查的調查內容分為個案病例調查和聚集性疫情調查,目的是調查疾病感染來源,探索疾病特徵和判定密切接觸者。那麼,這里提到到「流行病學調查」為什麼這么重要?下面就來解答一二。
何為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調查是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的調查研究。主要用於研究疾病、健康和衛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通過這些研究將提出合理的預防保健對策和健康服務措施,並評價這些對策和措施的效果。
(一)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二)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三)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例如人們通過模擬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流行規律來預測AIDS/HIV對人類的威脅並比較不同干預策略預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從邏輯推理的角度來看,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可分為歸納和演繹。流行病學基本上是一門歸納性的科學。流行病學從 「描述」與「分析」兩方面來體現它的歸納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貫穿描述。所謂分析性描述即人們常說的描述流行病學,是將所得資料按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以及不同人群特徵分組,將疾病、健康或衛生事件的分布情況真實地展示出來。其方法既基礎又靈活。人們往往會從其結論中獲得啟迪,引導人們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也從流行病學調查得知,病例多可以追蹤到與確診的病例有過近距離密切接觸的情況,提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工作重點。
(責編:家庭醫生在線 )
展開剩餘內容
咨詢
分享
⑥ 實驗性研究和觀察性研究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特點不同、目的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數據的一種方法。
2、觀察性研究
是在自然狀態下對研究對象的特徵進行觀察、記錄,並對結果進行描述和對比分析。
二、特點不同
1、實驗性研究
選擇適當的群體,通過不同手段, 控制有關因素, 檢驗群體間反應差別。
2、觀察性研究
不向研究對象施加任何實驗因素(干預因素),可以將觀察對象按某種特徵分組,但不需隨機分組。三、目的不同
1、實驗性研究
①、紅酒與健康的關系,以哈佛大學醫學院溫迪·陳博士領銜的一項研究為例,他們對10萬名護士開展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比對乳腺癌患病風險與攝入紅酒的數量,以此得出兩者接近正比的關系。
②、觀察性研究,是護理科研的基本方法,也是實驗性研究的基礎,尤其是在預防醫學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通過調查研究直接觀察健康、疾病和行為事件的自然分布,從中分析決定分布的因素。
2、觀察性研究
主要目的是建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系嘗試性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檢驗,是一種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個或多個變數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數產生的效應。
⑦ 簡述教育觀察研究的基本類型
(一)按觀察的情境條件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
自然情境中的觀察法:能收集到客觀真實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觀察對象的外部行為表現。具體包括自然行為的偶然現象觀察和系統的現象觀察。
實驗室的觀察:計劃嚴密,有利於探討事物內在的因果聯系。
(二)按觀察的方式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憑借人的感官,在現場直接對觀察對象進行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觀具體。
間接觀察:利用一定的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作為中介對觀察對象進行考察。
(三)按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參與性觀察:研究者和被研究對象一同處於相同的環境中,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在參與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的研究觀察。如:人類學家深入偏遠地區對落後地區部落和氏族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社會文化與藝術的研究。
非參與性觀察:不要求研究人員站到與被觀察對象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觀者」身份,可公開也可採取秘密的方式進行。非參與性觀察結論可能比較客觀,但易表面化,不易深入了解。
(四)按觀察實施的方法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結構式觀察:有明確目標、問題和范圍,有詳細的觀察計劃、步驟和合理設計的可控性觀察,能獲得翔實的材料,並能對觀察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它常用於對研究對象較充分了解的情況下。
非結構式觀察:對研究問題的范圍目標取彈性態度,觀察內容項目與觀察步驟不預先確定,亦無具體記錄要求的非控制性觀察。方法較靈活,但獲取材料部系統完整,多用於探索性研究及對觀察對象不甚了解的情況。
⑧ 簡述社區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1、觀察性研究
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例如人們通過模擬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流行規律來預測AIDS/HIV對人類的威脅並比較不同干預策略預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8)觀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的方法包括監測、觀察、假設檢驗、分析研究以及實驗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時間、地區、不同人群的分析。「決定因素」指影響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會、文化以及行為因素。「健康狀況」包括疾病、死因、行為如吸煙、對於預防措施的反應以及健康服務的提供和使用情況。
「特定人群」指那些有某些特徵的人群,即研究所關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學的研究目的——促進、保護、恢復健康
⑨ 簡介觀察法的主要類型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觀察分為不同的類型。一般都採用二分法進行分類。
1. 按觀察的情景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
自然觀察也稱現場觀察,通常採用紙和筆對偶然現象或系統現象作描述性的記錄和分析。
控制觀察又稱實驗室觀察或條件觀察。通常要求觀察程序標准化,觀察問題結構化。
2. 按是否藉助儀器和技術手段,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法就是觀察者直接運用自己的感官對研究對象的行為進行感知的觀察方法。
間接觀察是利用儀器或技術間接地對現象和行為進行觀測,從而獲取資料的觀察。
3. 按觀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觀察者的活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要求觀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加入到被觀察者的群體或組織中,進行隱蔽性的觀察。
非參與性觀察法則是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進行的觀察。
4. 按觀察過程是否事先確定具體觀察項目和觀察程序的嚴密程度,可分為結構觀察和非結構觀察。
結構觀察也稱正式觀察,是指在觀察前有明確的觀察目標、詳細的觀察內容和指標體系,能對整個觀察過程進行系統、有效的控制,並要求有完整的觀察記錄的觀察。是一種計劃嚴謹,周密,操作標准化的觀察非結構觀察也稱非正式,是一種無周密的觀察。
5. 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為為觀察內容,可分為自我觀察和客觀對象觀察。
自我觀察又稱內省觀察,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二為一。 客觀對象觀察只對主體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觀察
⑩ 最常用的觀察流行病學方法有幾種
有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數學模型研究三種
1、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10)觀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擴展閱讀
充分病因:指如果有某因素存在,則一定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必需病因:指某疾病發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該因素時該疾病就不會發生。
指根據研究需要,運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時間內、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狀態有關的變數,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有關因素。
特點: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時序上屬於橫斷面研究、不能得出有關因果關系的結論、一般不用於病程比較短的疾病、相關因素選擇與解釋有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