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診斷肌肉萎縮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診斷肌肉萎縮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23:00:52

㈠ 肌肉萎縮是如何鑒別診斷

針對肌萎縮診斷的問題其實回答起來並不簡單,要根據肌肉萎縮的表現和心肌酶檢測以及肌電圖結果來判斷。首先應判斷是肌源性肌萎縮,還是神經源性肌萎縮,然後再根據症狀特點,肌肉萎縮累及的部位以及發病快慢,還有免疫系統檢查等結果來判斷具體的疾病。有些疾病比較復雜,可以經過肌肉活檢或配合基因檢測明確診斷。總而言之,肌萎縮的診斷是非常復雜的事情,需要有專業醫生根據臨床表現,結合心肌酶、肌電圖、肌肉活檢,甚至結合基因檢測結論進行嚴謹分析,然後得出正確結論。因此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避免耽誤診斷和治療。

㈡ 肌肉萎縮做什麼檢查可以確診

引起肌肉萎縮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上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也就是說從脊髓的前角細胞開始往下的任何一部分結構發生病變,都可以導致肌肉萎縮;另外全身營養障礙、內分泌失調、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肌肉結構異常等也會引起肌肉萎縮;此外,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肌營養不良症、運動神經元病、多發性肌炎、格林巴利綜合征等疾病也會導致肌肉萎縮。詳細情況,到當地大醫院神經內科咨詢一下看看,

二、體格檢查

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 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范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2、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盡量放鬆。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范圍擴大。多見於下運動神經元病變、某些肌病如廢用性肌肉萎縮。

3、肌萎縮的伴發症 如骨關節的變形,皮膚症狀,沿神經走行有無壓痛及腫物等。注意有無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的分布、范圍和性質如深、淺感覺障礙或復合感覺障礙,感覺分離等,萎縮肌肉有無自發性疼痛和壓痛等。

4、注意有無全身性疾病 如腫瘤、糖尿病、惡性病變等。

三、輔助檢查

1、全身性肌肉萎縮 考慮是全身性疾病所致應根據患者提示做相應的檢查如呼吸系統檢查、消化系統檢查、血和尿糖檢查,自身免疫系統檢查等。惡性腫瘤導致的肌肉萎縮常有肌電圖異常。

2、神經源性肌萎縮 根據萎縮范圍和分布確定檢查,一般肌電圖、相應部位的 CT或MRI、腰穿檢查、神經肌肉活檢等。

3、 肌源性肌萎縮 應檢查肌電圖、血清肌酶系列、血鉀、血清抗體、尿肌酸檢查,肌肉活檢等。

㈢ 右腿肌肉萎縮應該怎樣檢查

肌肉萎縮要進行下列幾項檢查:
1、肌肉力量檢查,正常的肌力是Ⅴ級,所有低於Ⅴ級的肌力都屬於病理性的改變。
2、肌張力檢查,肌肉萎縮的患者,其肌張力會降低,如果合並了上運動神經元損害,也有可能會出現肌張力增高。
3、肌肉圍度測量,要對患者的肌肉容積進行評估,要使用皮尺測量肌肉圍度,多在小腿、大腿、上臂或者下臂進行。
4、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這也是客觀檢查當中最主要的項目,主要明確肌肉損傷是否存在,引起損傷的原因是神經源性還是肌源性。
5、病理檢查,可以直接取肌肉切片,進行肌肉病理活檢,幫助明確患者疾病原因。
6、血液指標檢查,要完善血液肌酶譜以及C反應蛋白、血沉等風濕免疫炎症方面的檢查,主要用來鑒別是否存在肌肉炎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疾病。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㈣ 怎樣判斷自己肌肉萎縮

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出現營養障礙,導致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從而使肌肉的體積減小。肌肉萎縮的診斷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狀、體征及一些相關輔助檢查,診斷並不困難。臨床上可表現為大小腿肌肉、肩胛帶肌肉、肌源性面部肌肉、骨間肌或魚際肌肌肉出現萎縮。輔助檢查包括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檢查、誘發電位檢查、徒手肌肉力量檢查、肌張力檢查以及肌肉圍度測定等。

㈤ 如何判斷自己肌肉萎縮

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盡量放鬆。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范圍擴大。多見於下運動神經元病變、某些肌病如廢用性肌肉萎縮

㈥ 肌肉萎縮應該怎麼診斷

肌肉萎縮的調護

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調暢肢體氣血,恢復肢體功能活動是痿證調護的關鍵。肢體活動功能訓練可採用主動練功和被動練功兩種,從內容上可有傳統體育訓練、生活作業訓練等不同。若肢體瘦削枯萎,運動無力,不能步履,卧床階段可採用卧位被動練功,隨時變換姿勢,防止「畸型」發生。
繼則採取主動練功訓練,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練功。根據病情,可選用相應的導引、按摩、氣功以及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鍛煉方法。生活作業方法更為實用易學。若上肢活動障礙者,採用寫字、投擲、接球、彈琴、編織、撥算盤等,若下肢活動受限者,採用踏三輪車、縫紉等作業訓練方法。 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不良,肌肉體積較正常縮小,肌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神經肌肉疾肥大。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

肌肉萎縮分類

1.按發病機理分類
(1)由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等病因產生的肌肉萎縮。
(2)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引起的肌肉萎縮,此種分類臨床意義不大,因病因一時難以明確。
2.根據肌肉萎縮分布分類:
(1)全身彌漫性肌肉萎縮;(2)頭面部肌肉萎縮;
(3)頭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縮;(4)上下肢遠端肌肉萎縮;
(5)限局性肌肉萎縮
3.根據導致肌肉萎縮的原發病變分類
(1)神經原性肌肉萎縮(2)肌原性肌肉萎縮(3)廢用性肌肉萎縮。神經原性肌肉萎縮主要指脊髓前角細胞及末梢神經等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屬於原發性神經原性肌肉萎縮。三者又彼此互相關連,而上運動神經元性病變雖也出現肌肉萎縮,有人將其列為繼發性,晚期為廢用性萎縮。肌原性肌肉萎縮是指肌肉本身病變引起的。廢用性肌肉萎縮尚可郵於全身消耗性疾病。

肌肉萎縮患者的保健措施

肌萎縮患者由於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褥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肌萎縮患者除請醫生治療外,自我調治十分重要。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葯膳,如山葯、苡米、蓮子心、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3、勞逸結合。忌強行性功能鍛煉,因為強行性功能鍛煉會因骨骼肌疲勞,而不利於骨骼肌功能的恢復、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4、嚴格預防感冒、胃腸炎。肌萎縮患者由於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肌萎縮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無力、肌跳加重,特別是球麻痹患者易並發肺部感染,如不及時防治,預後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腸炎可導致腸道菌種功能紊亂,尤其病毒性胃腸炎對脊髓前角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使肌萎縮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復或加重。肌萎縮患者維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復的基礎。

肌肉萎縮的中醫治療

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縮、肌無力、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遺症等,均屬於「痿證」的范圍,「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辟」之稱。
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㈦ 醫生是如何診斷肌肉萎縮的

肌肉萎縮的判斷,主要根據患者的體格檢查,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同時進行一些輔助的檢測,是能夠明確診斷肌肉萎縮的。對於肌肉萎縮應該注意發病的部位,起病的快慢,還有病程的長短,這樣只能分別出是急性還是慢性的。肌無力與肌肉萎縮的關系,是有無肌肉跳動和疼痛活動的,有的患者會出現活動後,症狀有所加重,還是減輕,是不是伴有一些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以及糖尿病,消耗性疾病,還有尿毒症、外傷,葯物應用史和中毒史,有沒有特殊的遺傳家族史,還要注意感染史和接種預防史。

㈧ 治療肌肉萎縮的方法具體有哪些

肌肉萎縮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治療:
第一、首先應治療原發疾病,如神經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縮,應通過治療神經疾病,恢復神經正常傳導功能。如因關節疾病引起的周圍肌肉萎縮,首先應治療關節疾病,恢復關節的正常屈伸活動;
第二、肌肉進行功能鍛煉,包括靜力性收縮練習,每日完成500-1000次,每次維持收縮5-10秒鍾。自重訓練,每日完成6-8組,每組12-16次。抗阻力訓練,每日完成6-8組,每組12-16次;
第三、加強營養,尤其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攝入,保證肌肉在功能鍛煉後可以進行組織修復和體力恢復。肌肉萎縮後通過鍛煉,需要3個月才可以看到明顯變化,肌肉圍度及力量明顯增加。

㈨ 肌肉萎縮有哪些症狀 怎麼診斷肌肉萎縮

一、病史

對於肌肉萎縮應注意年齡、發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長短等;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發病,是逐漸進展,還是迅速發展。有無感覺障礙、尿便障礙,萎縮是局限性還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無力與肌肉萎縮的關系,有無肌肉跳動和疼痛,活動後是加重還是減輕。既往史應注意有無伴發全身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疾病。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外傷、飲酒、椎間盤脫出、脊髓炎、視神經炎,葯物應用史及中毒史等。有無特殊的遺傳性家族病史等。注意感染史和預防接種史。

二、體格檢查

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 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范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2、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盡量放鬆。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范圍擴大。多見於下運動神經元病變、某些肌病如廢用性肌肉萎縮。

3、肌萎縮的伴發症 如骨關節的變形,皮膚症狀,沿神經走行有無壓痛及腫物等。注意有無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的分布、范圍和性質如深、淺感覺障礙或復合感覺障礙,感覺分離等,萎縮肌肉有無自發性疼痛和壓痛等。

4、注意有無全身性疾病 如腫瘤、糖尿病、惡性病變等。

三、輔助檢查

1、全身性肌肉萎縮 考慮是全身性疾病所致應根據患者提示做相應的檢查如呼吸系統檢查、消化系統檢查、血和尿糖檢查,自身免疫系統檢查等。惡性腫瘤導致的肌肉萎縮常有肌電圖異常。

2、神經源性肌萎縮 根據萎縮范圍和分布確定檢查,一般肌電圖、相應部位的 CT或MRI、腰穿檢查、神經肌肉活檢等。

3、 肌源性肌萎縮 應檢查肌電圖、血清肌酶系列、血鉀、血清抗體、尿肌酸檢查,肌肉活檢等。

㈩ 怎麼確診肌肉萎縮

肌肉萎縮要怎麼才能確診
一、急性或亞急性肌萎縮。一般為神經原性萎縮,其發生的速度與神經損害的速度和程度有關。神經受損及中斷的越急、越嚴重,則肌萎縮發生的越快、越明顯。急性起病時肌萎縮發生於癱瘓之後,臨床以癱瘓的表現為主,如脊髓灰質炎、周圍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經痛性肌萎縮早期表現為肩胛附近的劇烈疼痛,繼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現肌張力降低、癱瘓及肌肉萎縮,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現單一的萎縮,呈鑲嵌式。
二、進行性四肢遠端性肌萎縮。常為神經原性肌萎縮,以四肢遠端為主,上肢於手的骨間肌,大、小魚際肌表現明顯,而下肢於脛前肌的萎縮表現較明顯。兩側基本對稱,常發生於癱瘓之前,為單一的症狀。常見的疾病有運動神經元病的肌萎縮側索硬化型和進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頸椎病所致的上肢遠端的無力和肌萎縮。腓腸肌萎縮症表現為下肢大腿下1/3處為界的肌肉萎縮,伴有深淺感覺障礙,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另外,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麻風以及慢性前角灰質炎都可致四肢遠端的進行性肌萎縮。肌肉病的萎縮性肌強直和遠端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也表現為四肢遠端的肌萎縮。
三、進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縮。常為肌原性萎縮,以四肢的近端及軀干肌明顯,常表現為肩胛帶肌和骨盆帶肌的萎縮和無力。如頸肌的無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撐才能將頭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縮構成翼狀肩胛。骨盆帶肌的萎縮無力形成特異的『鴨步』步態。

閱讀全文

與診斷肌肉萎縮的主要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下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677
數字萬用表電容測量方法 瀏覽:590
電腦怎樣復原系統文件和設置方法 瀏覽:645
小產串門怎麼破解方法 瀏覽:439
電商拍照構圖方法和技巧 瀏覽:922
15乘以3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1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