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軟土地區地鐵施工要注意什麼問題
地鐵施工時主要的不良地質體為:
1)暗挖隧道穿過淤泥、軟土段時易出現坍方;建於淤泥、軟土上的地面建築物若承載力不足,隧道施工對土體的擾動將使地面沉陷量大而破壞地面建築;
地鐵施工時要特別注意的是:
1)在許多地段要防止地面過大的下沉,特別是區間隧道通過居民樓或重要建築物下時,深基坑旁有重要建築物時,地面較大的不均勻下沉將使地面建築物遭受破壞;
-----------------------------
在軟土地層修建地鐵車站,需要盡快恢復上部路面交通時,車站基坑施工方法宜選擇( )。
A.明挖法
B.蓋挖法
C.盾構法
D.淺埋暗挖法
【答案】:B
【建設工程教育網名師權威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蓋挖法施工技術。蓋挖逆作法是基坑開挖一段後先澆築頂板,在頂板的保護下,自上而下開挖、支撐和澆築結構內襯的施工方法。蓋挖逆作法施工基坑暴露時間短,用於城市街區施工時,可以盡快恢復路面。
答案及解析由網校老師整理而成,據學員反映部分網站未經許可擅自轉載,且出現內容錯誤,請大家以本網為准。
-----------------------------------------------------------------------
淺談軟土地區地鐵盾構施工監測控制技術
引言
隨著城市發展,城市中的高層建築日趨增多,密集度越來越大,能夠被利用的城市地面空間已經越來越少,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迫在眉睫,為緩解日益擁擠的交通,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城市地下軌道交通工程方興未艾。盾構法隧道施工是地鐵隧道施工常見施工方法,監控量測作為盾構施工的眼睛,是施工成敗的關鍵。
1 研究背景
某城區地鐵隧道採取盾構法施工,在施工前期勘察中,發現施工場地上方有天然氣管道一條,盾構隧道和管道相交的位置位於A站以西238m的位置,管道位於區間隧道上行線第210,211環,下行線第206,207環上方。因盾構下穿段管道埋深無相關資料記載,施工之前採用管線儀對其位置進行大致測定,之後採用鑽探勘測得其深度,為確保天然氣管道安全,鑽探使用鑽頭為塑料鑽頭。鑒於該區間軟土地質特徵,在盾構隧道施工過程中,易發生區域性地面沉降;盾構在軟土地層中穿越天然氣管道,地面沉降不易控制,直接導致管道變形不易控制,極易造成管道破裂等事故。該區間隧道埋深為12m,管道的埋深為1.0m。
2盾構施工原理及監控量測必要性
盾構法工作原理是:盾構機刀片在前面切削岩體時,盾構外殼在隧道開挖前端進行預先支護,形成外部支撐;盾構機在盾構外殼的支護下繼續向前開挖岩體和拼裝隧道管片襯砌;盾構外殼由內部結構支承,而盾尾部分則無內部結構進行支承,故盾尾需及時拼裝隧道管片襯砌;盾構機掘進或調整方向是通過頂在己經拼裝完成的隧道管片襯砌上的液壓千斤頂操作的。在地質環境較惡劣時,通常還需要利用其它相應措施對盾構掘進前方工作面進行土體改良。
盾構隧道施工監控量測是盾構施工過程的一部分,是指導施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隧道設計和施工過程是處理好土力學、岩體力學等各種力學問題的過程,施工現場監控量測直接記錄和反映著各種力學作用現象,為施工提供第一手資料。一方面通過對監測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直接指導隧道施工;另一方面根據監控量測數據,做到動態設計,隨時對不合理的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提高施工質量,不斷提升隧道工程建設的水平,不斷優化盾構隧道施工技術。
3地鐵盾構監控量測施工措施
盾構監控量測是盾構施工成敗的關鍵,監測內容及方法在不同施工條件下有所不同。
(一)一般條件下的沉降及水平位移監測
一般條件下的地鐵盾構監測施工,應根據地鐵施工現場的實際條件,按照一定的施工等級分別對基準點、施工基點及沉降監測點進行控制。當基準點和監測點兩者之間形成閉合或者是與水準路線附合後,應取兩次監測數值的平均值,並將該平均值當作初始高程值,與此同時,在對水準線路進行觀測時應與基準點或者是施工基點保持同步,監測得出的各項數值結果的偏差應控制在相關要求范圍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另外,對於地鐵普通部位的水平位移監測,應採取小角度觀測法對地鐵盾構普通部位的各個基點進行監測,監測達到相關施工要求合格後,應利用高精度電子全站儀對已經監測過的各基點之間的小角度及距離進行准確測量,並精確計算各基點與實際基準線之間存在的偏差,計算得到的偏差就是地鐵盾構垂直線路方向的位移量。
(二)地鐵盾構關鍵部位沉降監測
地鐵盾構關鍵部位沉降監測一般採用電水平尺法,電水平尺具有較全面的功能及良好的效果。電水平尺在安裝時緊貼被測對象的,不會對行車帶來影響,同時能自動讀取監測數據,適合於行車封閉路段時進行全方位連續的沉降監測。電水平尺具有較高的精度,利用該工具對地鐵盾構關鍵部位進行監測,能夠捕捉小到1」的傾角變化,使用電水平測量出來的數據具有較高可靠性。在地鐵盾構關鍵部位沉降監測過程中將多個電水平尺首尾相連進行測量,能夠准確計算出地鐵盾構的絕對位移,並且根據這些測量數據可推斷出地鐵盾構的沉降斷面。此外,在盾構監測中運用電水平尺與數據採集器進行相互配合,能夠實現盾構實際狀況的連續監測,實時掌握盾構施工中的沉降變化,如果遇過大或者影響盾構施工安全的沉降量,即啟動自動報警功能。綜上,電水平尺在盾構各個部位沉降測量中的應用給盾構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4監測控制具體研究方法
(一)監測點布置
地面監測點埋設,沿線路方向每5環布設一個監測斷面,橫斷面監測點布置3排,第一排位於200環,斷面監測點7個,第二排位於205環,斷面監測點3個,第三排位於210環,監測點3個,監測點間距2.4 m,在194環、202環分別埋設深層沉降監測點,埋設深度8m。
(二)深層分層監測技術
盾構機通過天然氣管道後,對200環、205環、210環監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掘進過程中地面下沉,通過後變化速率趨於0,並略有回升,最後保持穩定,地面最大變化量下沉5 mm。盾構機掘進推力800t左右、土壓0.12、出土量38方、注漿量都是3 m3,在埋深12 m的地層中此為合理掘進參數,地面沉降能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第200環斷面監測數據顯示,盾構機通過斷面過程中,地面隆起單次變化在1mm內,下沉在3mm內,沉降變化速率小。第205環斷面監測據顯示,盾構機通過斷面過程中,地面降起單次變化在2mm內,下沉在4mm內,沉降變化較小。第215環斷面監測數據顯示,盾構機通過斷面過程中,地面隆起單次變化在2mm內,下沉在5mm內,沉降比較穩定。在200環、205環、210環的累計沉降變數中,隆起最大值為4 mm,下沉最大值為5 mm,控制地面沉降在規定范圍之內。盾構機刀盤到達194環深層沉降管處,監測數據顯示,30號監測點隆起6 mm,通過後下沉6 mm,監測數據變化小,變化在2 mm左右,盾構機下穿時,對隧道上部2 m左右地層的擾動變化在6mm左右。盾構機刀盤到達深層沉降管處,上部2.3 m處上升4 mm,下部上升4mm,穿過管道後,上部變化在3 mm左右,下部變化2mm左右。
上述數據顯示,盾構機在穿越管道過程中,地下7 m處,沉降變化小。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刀盤對上部兩米左右部分土體擾動較小,變化值最大為5 mm左右。盾構通過後注漿對土體的擾動很小,變化在2 mm左右。在盾構機下穿天然氣管道的過程中,即196-203環推進過程中,對每一環進行了4次取樣,經過檢測,取土樣品不含油脂,土質無污染。天然氣管道沒有發生滲漏等現象。通過深層分層監測,最終保證了盾構順利穿越天然氣管道。
5 小結
盾構法是當前城市地鐵隧道施工中的常用方法,本工程運用深層監測技術對軟土地層中的盾構地鐵隧道施工進行了監測,將施工現場地下管線的地層實際變形情況實時反饋至操作面,直接用於調整施工參數和判定管線的安全情況。最終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並確保了管線的安全性,為以後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紀平.盾構法隧道施工的監測[J].建築與工程,2008(11)
[2]鄭淑芬.盾構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規律及控制措施研究[J].湖南:中南大學,2010
[3]馮超.地鐵隧道盾構施工引起的地表變形規律研究[D].陝西:西安科技大學,2011
『貳』 地鐵如何實施沉降監測,如果發生沉降如何實時監測的
沉降觀測即根據建築物設置的觀測點與固定(永久性水準點)的測點進行觀測,測其沉降程度用數據表達,凡三層以上建築、構築物設計要求設置觀測點,人工、土地基(砂基礎)等,均應設置沉陷觀測,施工中應按期或按層進度進行觀測和記錄直至竣工。隨著工業與民用建築業的發展,各種復雜而大型的工程建築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築物的興建,改變了地面原有的狀態,並且對於建築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這就必然會引起地基及周圍地層的變形。為了保證建(構)築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構)築物的安全性,並為以後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參數,建(構)築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現行規范也規定,高層建築物、高聳構築物、重要古建築物及連續生產設施基礎、動力設備基礎、滑坡監測等均要進行沉降觀測。特別在高層建築物施工過程中,應用沉降觀測加強過程監控,指導合理的施工工序,預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及時反饋信息,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一手資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築物主體結構的破壞或產生影響結構使用功能的裂縫,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沉降觀測記錄的內容為:工程名稱、不同觀測日期和不同工程狀態下根據水準點測量得出的每個觀測點高程與其逐步沉降量的記錄。
1)沉降觀測的儀器及方法
沉降觀測宜採用精密水準儀及銅水準尺進行,在缺乏上述儀器時,也可採用精密的工程水準儀(帶有符合水準器)和刻度精確的水準尺進行。觀察時應使用固定的測量工具,人員也宜固定。每次觀察均需採用環形閉合方法或往返閉合方法當場進行檢查。同一觀察點的兩次觀測差不得大於1mm,水準測量應採用閉合法進行。
採用二等水準測量應符合±0.3√n(mm)的要求;
採用三等水準測量應符合±0.6√n(mm)的要求。
(n為水準測量過程中水準儀安設的次數)
2)沉降觀測的次數和時間
沉降觀測的次數和時間,應按設計要求,一般第一次觀測應在觀測點安設穩固後及時進行。民用建築每加高一層應觀測一次,工業建築應在不同荷載階段分別進行觀測;施工單位在施工期內進行的沉降觀測,不得少於4次。建築物和構築物全部竣工後的觀測次數,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後每年1次,至下沉穩定(由沉降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判定)為止。觀測期限一般為: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當建築物和構築物突然發生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的裂縫時,應立即進行逐日或幾天1次的連續觀測,同時應對裂縫進行觀測。
建築物的裂縫觀測,應在裂縫上設置可靠的觀測標志(如石膏條等),觀測後應繪制詳圖,畫出裂縫的位置、形狀和尺寸,並註明日期和編號。必要時應對裂縫照相。裂縫寬度可用刻度放大鏡觀測。
3)其他
觀測點編號一欄內各測點的編號應與沉降觀測示意圖中的編號一致。
工程狀態:
對一般民用建築以某層樓面(或標高)為狀態標志;對工業建築以不同荷載階段為狀態標志。
每次沉降觀測,應檢查每一次觀測用相鄰觀測點間的沉降量及累計沉降量。如果沉降過大或沉降不均勻,應及時採取措施。
『叄』 趙文的科研項目
(1) 非平衡條件下岩石變形系統失穩特性的研究(1995-1997),主要參加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 沈陽市地鐵一號線施工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研究(2004-2005)項目負責人,地鐵工程指揮部。
(3) 沈陽站旅客出站地道工程基礎托換施工監測(2005),項目負責人,沈陽市鐵路局沈陽工程項目管理辦公室。
(4) 沈陽地鐵施工土工公害研究(2005-2007),項目負責人,沈陽市科技局。
(5) 沈陽市地鐵一號線黎明文化宮站及站後區間施工監測(2005-2007)項目負責人,中鐵九局。
(6)岩石破裂過程中能量場變化的數值模擬與紅外熱像實驗研究(2005-2007)(50174013),主要參加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7)沈陽市地鐵一號線第五標段施工監測研究(2006-2008),項目負責人,中鐵九局。
(8)沈陽地鐵盾構法施工引起的管線變形規律及地表沉降預測的新技術研究(2007-2008),項目負責人,中鐵九局。
(9)沈陽市地鐵二號線第11標段施工監測研究(2007-2009)項目負責人,中鐵十九局。
(10)城市地鐵全斷面富水砂層動態降水與施工安全控制技術研究(2007-2008),項目負責人,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11)復雜環境下地鐵車站施工技術研究(2009-2010),項目負責人,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12)富水砂礫層中盾構法施工技術研究(2009-2010),項目負責人,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13)大連地鐵一號線醫大二院站、黑石礁站、學苑廣場站暗挖法施工數值模擬分析(2009-2010),項目負責人,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14)大連地鐵車站暗挖法施工結構受力模擬計算與分析研究(2009-2011),項目負責人,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15)樓面板上吊裝大跨度管桁架及基坑開挖對下部盾構隧道的影響研究(2010-2012),項目負責人,中鐵九局。
(16)大頂山隧道下穿沈丹高速公路監測與力學分析(2012-2013),項目技術負責人,合作科研,中鐵十三局。
(17)沈陽華強基坑施工監測研究(2011-2014),項目負責人,華強集團。
(18)基於物聯網的地鐵施工安全實時監測技術研究(2012-2015),子課題負責人,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肆』 地鐵施工監測主要內容
鋼結構應力監測、大型施工項目應力變化監測、結構健康監測等。
施工監測的常見類型為鋼結構應力監測、大型施工項目應力變化監測、結構健康監測、基坑監測、大體積混凝土澆築溫度監測、軌道、碼頭監測、隧道圍岩位移監測等。
通過監控量測了解各施工階段地層與支護結構的動態變化,掌握施工過程中工程自身結構所處的安全狀態。通過了解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並根據對監測數據的處理、分析結果,採取工程措施來控制地表沉降,確保地面交通順暢和地面建(構)築物與地下管線的正常使用。
(4)地鐵施工變形監測技術方法研究擴展閱讀:
施工監測的相關要求規定:
1、製冷系統和鹽水系統的工作壓力,直接通過系統上安裝的壓力表量測。製冷系統和鹽水系統的溫度通過安裝的溫度計直接讀取或用測溫儀量測。
2、地下管線沉降監測點,以±lOmm作為累計報警值,±3mm作為日變數報警值。周圍建築物沉降累計沉降報警按地下管線報警值為參考,其差異沉降推算為房屋傾斜率報警值為1/300。
3、積累資料和經驗,通過監控量測了解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及自身變形(或受力)的基本規律,為今後類似工程提供借鑒依據和指導。
『伍』 隧道結構變形有什麼檢查方法你知道嗎
1、變形監測的精度,測量等級及精度取決於變形觀測目的、變形觀測體的級別以及預計變形量的「必要精度」。隧道施工期要求拱頂下沉的監測精度為0.1mm(相對於水準工作基點)。為了保證監測精度,作業組人員組成應精幹合理,整個變形觀測期間應以不更換觀測員和主要觀測儀器為佳,每次觀測次序和行進路線也應盡量相同。
2、測量儀器設備,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拱頂下沉監測用DS1型精密水準儀進行水準觀測和用TOPCN(拓普康全站儀進行測距三角高程觀測相結合。三維位移觀測法又可分為絕對坐標觀測法和相對位移觀測法。測量儀器設備的選擇要在滿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先進和經濟實用,要盡可能的應用快速高效的作業方法。3、隧道內監測基準點、工作基點和監測點的建立,我們應該盡可能布置較少控制點作為隧道內拱頂部分的監測點和基準點,監測點和基準點隨隧道開挖逐步向前布置。因隧道開挖過程所做導線點容易破壞,導線每周進行一次復核和延伸。
『陸』 變形監測的資料
變形監測或稱為建(構)築物變形測量,它是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貫穿於工程施工建設和營運整個過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變形。 主要因素有:1、基礎的原因(地質構造不均勻、土壤的物理性質不同、土基的塑性變形);2、環境的原因(地下水位的變化、大氣溫度的變化);3、外力的原因(建(構)築物本身的荷重、風、震動等)。 這些因素會導致工程建(構)築物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沉降、位移、撓曲、傾斜、裂縫等現象——變形。我記得特例有09年7月中旬,成都市「校園春天小區」原來距離就很近的兩棟樓房居然微微傾斜,靠在了一起。 還有2009年11月15日,一段杭州地鐵施工工地突然發生路面大面積塌陷事故,導致蕭山湘湖風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並下陷15米。 類型有: 靜態變形:主要指變形體隨著時間推移變形速度較慢,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被發覺的變形。 動態變形:主要指變形體在外界荷載的作用下發生的變形,其大小和速度與荷載密切相關。按變形特徵分: 自身形變:變形體自身形變包括:伸縮、錯動、彎曲和扭轉四種變形; 剛體位移:變形體剛體位移包含整體平移、整體轉動、整體升降和整體傾斜四種變形。按變形速度分: 長周期變形:指在較長時間段內發生的循環變形,如大壩在運營期受水壓/溫度等影響而產生的年周期變形。 短周期變形:指在較短時間段內發生的循環變形過,如高大型建築物在日照的作用下而發生的周日變形。 瞬時變形:是指在短時間荷載作用下發生的瞬間變形,如煙囪/塔柱等高大建築物在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變形等。按變形特點分: 彈性變形:當作用的荷載在構件的彈性范圍內而發生的變形一般為彈性變形,其特點是當荷載撤銷後,變形也將消失。 塑性變形:當荷載作用在非彈性體或者荷載超過了構件的彈性限度,則會產生塑性變形,其特點是當荷載撤銷後,變形沒有或者沒有全部消失。 在實際工程中,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會同時存在。
『柒』 地鐵施工監測方案執行標準是什麼
地鐵施工監測方案執行標准主要有:
1 地鐵限界標准 CJJ96-2003 技術
2 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GB50299-1999 質量
3 錨桿噴射砼支護技術規范 GB50086-2001 技術
4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GB50108-2002 技術
5 鐵路隧道施工規范 TBl0204-2002 技術
6 鐵路隧道施工技術安全規則 TBJ404-87 安全
7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4-2002 質量
8 建築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GB50300-2001 質量
9 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准 TB10417- 2003 質量
10 鐵路隧道噴錨構築法技術規范 TB10108-2002 技術
11 廣州地區建築基坑護技術規定 GJB02-98 技術
12 軟土地基深層攪拌加固法技術規程 YBJ-225-91 技術
13 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JTJ0042-94 技術
14 建設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 GB50194-93 安全
15 建築工程樁基檢測技術規程 JGJ106-2003 試驗
16 鋼筋焊接與驗收規范 JGJ18-2003T 質量
17 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T114-97 技術
18 高強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CECS104:99 技術
19 工程測量規范 GB50026-93 測量
20 建築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 GB/T50328-2001 資料
21 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3-2002 質量
22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辦法 建設部141號文令 質量
23 建築施工場界雜訊限值 GB12523-90 安全
24 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 GB10070-88 安全
25 建築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GB50212-81 質量
26 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8-2002 質量
27 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標准 GB50152-92 試驗
28 城市測量規范 CJJ8-99 測量
29 地下鐵道、輕軌交通工程測量規范 GB50308-1999
『捌』 變形監測的成果表達式有哪些形式
1、簡述變形監測的任務和目的。(P1)
任務:確定在外力作用下,變形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變化的空間狀態和時間特徵。
目的:監測變形體的安全狀態,驗證有關工程設計的理論或地殼運動的假說,以及建立正確預報變形的理論和方法。
2、導致地表局部變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減弱變形的措施有哪些?舉2例。 原因: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活動(抽取地下水、採油和采礦等)會引起局部地表變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礦引起礦體上方岩層的移動,嚴重的會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 措施:工程建築物的三維變形監測 滑坡體滑動監測
地下開采引起地表沉陷監測
3、簡述滑坡體滑動的主要因素。(P3,9-12)
內在因素:岩石介質的各向異性、岩石結構的高度非均勻性、地形地貌以及地應力的復雜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溫度等因素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4、簡述倒垂線法觀測壩頂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鑽孔將垂線一端的鏈接錨塊深埋到岩基中,從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準點,垂線另一端與一浮體箱連接,垂線在浮力作用下拉緊,始終靜止於鉛直的位置,形成一條鉛直基準線。倒垂線的位置與工作基點相對應,利用安置在工作基點上的垂線坐標儀可測定工作基點相對於倒垂線的坐標,比較其不同觀測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點的位移。 5、舉例說明變形點的具體精度要求,舉三例。(P23)
(1)對於有連續生產線的大型車間,通常要求觀測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對於觀測點高程的精度,應在1mm以內。
(2)地鐵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許范圍根據不同情況為5-20mm
(3)懸索橋的基礎和錨碇的沉降變形只有幾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頂的位移則幾厘米至幾十厘米 (4)樓體最大沉降一般應小於16mm
(5)高速磁懸浮列車架空軌道撓度應小於1mm (6)滑坡變形監測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種工程設備一般要求變形監測的精度高達0.1mm 6
7、建築物變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彈,也包括建築物的裂縫、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簡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點。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完成;可分4個階段: 第1階段是在施工期間,沉降速度較大,年沉降量達20-70mm;第2階段,沉降速度顯著減慢,年沉降量約20mm;第3階段,為平穩下沉階段,年沉降量約1-2mm;第4階段,沉降曲線基本水平,即達到了沉降停止的階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較慢,達到穩定時間較長,沉降在施工期間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壓縮性地基上建造建築物時,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載影響 (2)地下水影響 (3)地震影響 (4)地下開采影響 (5)外界動力影響
(6)其它影響,如地基土的凍融、打樁、降水等。 10、建築物變形監測內容有哪些。P137 (1)建築物沉降監測 (2)建築物水平位移監測 (3)建築物傾斜位移監測 (4)建築物裂縫監測 (5)建築物撓度監測
11、建築物變形監測周期一般是如何確定的?P137
(1)沉降監測周期應能反映出建築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如砂土層上的建築物,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根據這種情況,沉降監測周期應是變化的。在施工過程中,頻率應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種周期;到竣工使用時,頻率可小些,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間也可以按荷載增加的過程進行安排監測,即從監測點埋設穩定後進行第一次監測,當荷載增加25%時監測一次,以後每增加15%監測一次。
(3)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第1年監測4次,第2年2次,第3年後每年1次,直至穩定為止。
(4)觀測期限一般不少於如下規定: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
12、建築物是否進入穩定階段的判別標準是什麼?P137
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監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於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觀測工程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當建築物又出現變形或產生可能出現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時,應對他重新進行監測。
13、簡述一般性高層建築變形監測採用的等級及精度要求。P138
布設監測點時,應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基礎形式、結構特徵及地質條件等因素確定。
(1)監測點應布置在建築物沉降變化較顯著的地方,並考慮到在施工期間和竣工後,能順利進行監測的地方; (2)在建築物的四周角點、中點及內部承重牆上均需埋設監測點,並應沿房屋周長每隔10~12m設置一個監測點,但工業廠房的每根柱子均應埋設監測點。
(3)由於相鄰影響關系,在高層和低層建築、新老建築連接處,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4)在人工加固地基與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礎砌深相差懸殊出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5)當基礎形式不同時,需在情況變化處埋設監測點,地基土質不均勻,可壓縮性土層的厚度變化不一等情況需適當埋設監測點;
(6)在振動中心基礎上要布設監測點,對於煙囪、水塔等剛性整體基礎上,應不少於3個監測點;
(7)當寬度大於15m的建築物在設置內牆體監測標志時,應設在承重牆上,並且盡可能布置在建築物的縱橫軸線上,監測標志上方應有一定的空間,以保證測尺直立;
(8)重型設備基礎的四周及鄰近堆置重物之處,即有大面積堆荷的地方,也應布置監測點; (9)沉降監測點的埋設標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較為適宜,但在布置時應根據建築物層高、管道標高、室內走廊、平頂標高等情況來綜合考慮。同時還要注意所埋的監測點要讓開柱間橫隔牆、外牆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監測點無法檢測而影響監測資料完整性; (10)在澆築基礎時,應根據沉降監測點的相應位置,埋設臨時的基礎監測點。 15、簡述全站儀3維監測原理。P151-152
為了減少量測儀器高誤差對成果的影響,提高高程測量精度,可採用無儀器高作業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設測站基準點高程為
,儀器高為,定向基準點高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