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方法

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5 17:06:25

❶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的圖書目錄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前言
第一編 博物館學基本理論和博物館歷史
第一章 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二章 博物館學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博物館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博物館功能與類型
第五章 博物館歷史
第六章 當代博物館
第二編 博物館專業工作
第七章 藏品徵集、鑒定和管理
第八章 藏品計算機管理
第九章 藏品保護
第十章 陳列研究與設計
第十一章 陳列藝術
第十二章 動態陳列和高新科技運用
第十三章 博物館觀眾
第十四章 博物館教育與服務
第十五章 博物的科學研究
第三編 博物館管理
第十六章 博物館管理是多樣性系統工程
第十七章 人事、財務、安全的管理與規章制度
第十八章 博物館自籌資金的考察
第十九章 博物館建築
第四編 博物館信息化
第二十章 資料庫建設和通用網路平台
第二十一章 標准化和文物知識工程
第二十二章 博物館建築智能化
第二十三章 數值化博物館
第二十四章 博物館信息化系統工程觀念
附錄一 博物館法規
附錄二 學習參考書目
附錄三 中國博物法規
後記
修訂本後記

❷ 博物館為什麼需要重視幼兒觀眾

一個小女孩仔細觀看赫希洪博物館舉辦的展覽

早期學習計劃提高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參與度,其中包括成年觀眾。雖然表面上看來這些課程是為8歲以下的兒童設計,但據史密森早期教育合作小組的教育工作者觀察,大齡兒童及陪伴的成年人由於參與了早期學習計劃,他們會對博物館藏品的熱情更高。為什麼會這樣呢?

博物館機構的專業性可能會讓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心生怯意。

成年觀眾表明,他們在欣賞某些藝術品和展品時,「不明白自己所見何物」,或者覺得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有誤」。而邀請孩子們進入博物館參觀緩和了這種不安的氛圍,因為孩子們思維開放,富有創造性,能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赫希洪博物館開展了「故事時光」項目,邀請幼兒探索當代藝術。最近的一個項目中,孩子們欣賞了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的抽象畫作《天空之野》(Field for Skyes)。

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幅巨作,積極踴躍地描述畫作中不同區域的顏色和形狀,由此展開了一場關於抽象藝術的小討論。觀察所得迅速轉化成想法。孩子們關注不同分區內的形式和顏色,想像自己看見了動物、樹木還有水。隨後成年觀眾加入小組,受到孩子們的啟發,他們眯著眼睛觀察畫作,然後激動地說道:「啊,我看見了!」其他參觀者走過展廳的時候,也同樣停下來,仔細地觀察這幅畫。

孩子們積極參與並且發揮想像,絲毫不擔心犯下什麼錯誤,讓成年人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博物館的藏品和展覽才會更有意義。

幼年時期是培養兒童學習、社交和認知重要技能的關健時期,這對他們未來是否取得成功具有決定作用。

博物館將著手為兒童未來的成功提供培育項目和支持。博物館面向幼年觀眾開放,可以更好地為所在社區服務,為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提供更加強大可靠的參觀體驗。

幼兒觀眾是確保博物館未來成功的關鍵群體。在幼兒時期形成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可以塑造一個年輕人將來對博物館的看法、支持和貢獻。幼兒是未來潛在的觀眾、專業人員和捐助者。那麼,孩子如何在博物館獲得良好體驗呢?博物館必須從社區開始,為他們提供相關的、有意義的參與體驗。

作者簡介

安娜福格森欣德利(Anne Forgerson Hindley)

美國史密森學會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幼兒教育協調員,擁有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碩士學位。工作主要涉及:培養積極的身份認同,消除種族主義和偏見,在高度多樣化、不公平的社會環境下培養健康、勇敢和善良的兒童,以恰當方式向幼兒介紹非裔美國人的歷史。

辛西婭拉索(Cynthia Raso)

史密森早教創新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on in Early Learning)副主任,擁有喬治華盛頓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博物館和其他非正式的學習環境如何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蒂法妮麥格蒂根(Tiffany McGettigan)

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藝術實驗室(ARTLAB+)項目教育專家,致力於打造完全包容、開放的博物館空間和項目。她擁有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教育碩士學位,目前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研究生課程,探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她重點關注存在智力或認知障礙的兒童及青年人的家庭。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❸ 文博綜合是要看什麼書

文物學概論
1.文物學概述
1)文物學的對象和任務
文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產生於對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學科的建立又促進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發展。文物學的任務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規律,探討文物的價值和藝術,指導文物的實踐工作。
2)文物學的重點和聚集
主要關注和了解文物學的萌芽、文物學的發展、文物學的理論深化等階段有代表性、有影響的流派、代表性專家、主要學術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統理論。
2.文物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1)研究文物的價值
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可以補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活動,而且還反映了這些活動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產生的社會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內容:
證史作用
正史作用
補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討以下內容:
文物教育的特點
文物教育的場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類
分類是根據不同標准,對文物的同與異集合成類的過程。文物的分類方法較多,主要有時代分類法、區域分類法、存在形態分類法、質地分類法、功用分類法、屬性(性質)分類法、來源、價值分類法等等。此外還包括4)研究器物與遺跡、5)研究文物鑒定、6)研究文物保護、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隊伍建設、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遊等內容。文物分類有利於文物保管,有利於文物的宣傳,有利於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1)文物學研究的理論
辯證唯物論
歷史唯物論
文化進化論
定位論和系統論
2)文物學研究的方法
一般社會科學方法
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
4.文物學的發展簡史
1)文物學的萌芽
2)文物學的產生
3)文物學的發展
5.文物的性質
1)文物的定義
2)文物的內涵
3)文物的時限
6.文物的定名
1)文物的定名原則與方法
文物定名的原則
文物定名的方法
7.文物管理與保護
1)文物管理的內容
2)文物保護管理措施
3)文物管理機構的設置
4)文物的管理
文物管理原則與方式
文物的法制管理
館藏文物的管理
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
文物調查與管理
考古發掘的管理
私人收藏文物的管理
文物出境的管理
文物市場的管理
8.文物保護技術
1)傳統文物保護技術
2)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文物
3)文物保護中的專門技術
9.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
1)制定保護規劃
2)加強保護管理
10.文物工作人員的管理
11.文物保護的科研與文物保護科技的應用
12.文物保護方針
主要參考書
李曉東:《中國文物學概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博物館學概論
(一)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1.博物館學是研究博物館的性質、特徵、社會功能、實現方法、組織管理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律的科學。
2.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標本與人類文化遺存,以進行社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包括博物館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也包括博物館社會功能的演進、內部機制的運營和相互作用的規律。
3.博物館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館藏品、陳列、觀眾以及各項工作及相互關系,博物館事業建設各個方面以及各級各類博物館之間的關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二)博物館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
1.博物館學的學科性質屬於社會科學。
2.博物館學的相關學科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目錄學、管理學等等。
3.博物館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學方法、一般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歷史法、調查法、比較法等)、具體研究方法。
(三)博物館學簡史
了解外國博物館學簡史和中國博物館學簡史
(四)博物館功能與類型
1.博物館的概念: 文化部發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一章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准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2.博物館的特徵包括(1)、實物性,沒有實物就不能成為博物館;(2)、直觀性,這是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博物館特有的傳播方式;(3)、廣博性,萬事萬物都成為博物館收藏對象,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十分廣博。
3.博物館的功能有收藏、研究、教育。
4.博物館的類型可分為五大類:(1)、歷史類;(2)、藝術類;(3)、科學類;(4)、綜合類;(5)、其他類型
(五)博物館發展史
了解外國博物館發展史和中國博物館發展史
(六)當代博物館
了解當代中國博物館和當代世界博物館
(七)博物館藏品的搜集和鑒定
1.所謂博物館藏品是博物館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根據自己的性質,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
2.博物館藏品的搜集是博物館根據其性質、特點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有目的地不斷補充文物或標本的基本業務工作。
3.博物館藏品鑒定的主要任務是辨明真偽,考證內涵,評定價值末葉應包括定名和定級。其目的在於幫正藏品的科學性,為國家保護真實的科學文化財富。同時,也為博物館藏品的科學管理、公開展出、研究利用,把好真偽這第一道「關口」,並提供藏品的價值、名稱、時代、級別等鑒定成果。
(八)博物館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護藏品的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二是方便研究和利用,使藏品的內涵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要求制度健全、帳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九)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管理
了解其概念、原理和意義。了解其工作步驟與方法
(十)博物館陳列與展覽
1.概念:「博物館陳列(Display),是以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供觀眾觀覽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
2.陳列和展覽的區別:我國博物館學主張,陳列也叫基本陳列,系指與本館性質和任務相適應的,有自己的獨有展品和陳列體系的,內容比較固定並常年對外開放的陳列。而展覽也叫專題展覽,系指內容專一,小型多樣,短期展出,可以經常更換的展覽。
3.陳列的基本原則:
(1)與本館性質和任務相適應,突出館藏品特色、行業特性和區域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和文化含量;
(2)合理運用現代技術、材料、工藝和表現手法,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
(3)展品應以原件為主,復原陳列應當保持歷史原貌,使用復製品、仿製品和輔助展品應予明示;
(4)展廳內具有符合標準的安全技術防範設備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損害的展出設施;
(5)為公眾提供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6)陳列展覽的對外宣傳活動及時、准確,形式新穎。
4.陳列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1)總體研究與設計;
(2)內容研究與設計;
(3)藝術形式研究與設計;
(4)輔助展品和設備的設計與製作;
(5)陳列的現場安裝與布置;
(6)陳列開放前現場的評估和開放准備;
(7)每個工作階段的評估和展出後的總結。
(十一)博物館觀眾
博物館的每一項工作(陳列、講座等),因主題、內容、藝術形式、活動方式、舉辦時間和所適合文化程度的局限,總是會對廣泛觀眾中某一部分觀眾最合適,這一特定群體就是舉辦這項活動所面對的主要服務對象。在國際博物館學界稱之為陳列展覽或某項活動的「目標觀眾群」。
觀眾調查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調查和間接調查兩種。所謂直接調查包括口頭調查、直接觀察、座談會等形式;所謂間接調查主要是通過調查表、設觀眾留言簿等方式。
所謂博物館之友,是為支持、幫助和贊助博物館而建立的熱心公共事業的公眾性團體。
(十二)博物館的科學研究
主要包括藏品及其相關學科研究以及博物館學研究
(十三)博物館經營管理
了解博物館管理體制與法規
了解博物館人事管理和博物館經費管理
(十四)數字博物館
了解其概念、功能、意義、要素、分類和特點。
主要參考書
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考古學概論
一、考古學概述
(一)考古學的對象和任務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地下出土的物質遺存,需要從對這些物質文化的解讀來了解古代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活動,以重建和補充中國古代的歷史。
(二)考古學的誕生和發展
考古學的誕生和發展,了解古物學、金石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北歐三期論的誕生,從進化考古學向文化歷史考古學的發展,當代考古學發展的新趨勢。
二、考古學基本概念
(一)考古學分支與種類
對象時代分支如史前考古、歷史考古等,方法分支如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分子考古、實驗考古等,專題分支如環境考古、人類體質考古、動植物考古、聚落考古、城市考古、農業考古、工業考古、陶瓷考古、建築考古、美術考古、宗教考古、公眾考古等。
(二)考古的年代學
了解考古學各種斷代方法,三期論、地層學、類型學、動物化石、樹木年輪和紋泥等相對斷代方法,以及碳14、鉀氬法、古地磁、鈾系法等絕對斷代方法的基本原理
(三)考古發掘
了解考古發掘的規范與操作,水平和垂直發掘,探方和層位的控制,以及出土文物的採集、保存和記錄。
(四)遺址的類型
了解考古發掘的遺址類型,舊石器時代的曠野遺址、洞穴遺址、石器製造場、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墓地、窖穴、灰坑、青銅時代的居址、廟宇、宮殿、貴族墓葬、村落和平民墓地,歷史時期的城址和墓葬。
(五)考古材料的整理
了解考古材料的野外處理,分類,類型學方法、考古學文化的定義,
(六)考古學的闡釋
文化歷史年表,文化關系,傳播遷移,文化生態,文化動力
三、中國考古學知識
(一)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和舊石器文化,各時期重要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早、中晚期代表性文化。
(二)新石器時代
了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時期的主要考古學文化,掌握各考古學文化的年代范圍、地理分布,主要的文化特徵如陶器、石器、玉器、經濟形態、聚落分布和葬俗等。
(三)青銅時代
夏商周三代主要考古學文化及其時空框架,主要文化的特點如陶器、銅器、玉器,主要城址和墓葬。
(四)鐵器時代
了解秦漢至宋元時期的城址和重要墓葬特點,玉器、鐵器、金銀器,陶瓷考古,佛教考古,建築考古等。
四、技術、工具與其他文物
(一) 石器技術與種類
打制石器的技術和主要類型,舊石器技術的發展。磨製石器的發展和主要類型及功能,了解兩種石器技術原料、加工、和分析研究的特點。
(二)陶器技術及種類
了解陶器加工的特點,技術的變遷,原料處理、形制特徵、加工技術與用途的關系,手工、慢輪和快輪的區別與意義。
(三)金屬技術及種類
銅器和鐵器的生產、種類、用途。
五、重建歷史
(一)重建史前生計
從環境、動物、植物、器物、人類骨骸(食譜分析)和工具來提煉人地關系的信息,了解人類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的轉變。
(二)重建史前的社會
從聚落形態來了解社會復雜化,人口規模、經濟形態、聚落規模和等級、墓葬規模和等級、廟宇、城址和紀念性建築的特點和發展。
(三)探索古代人類的思想
了解墓葬的安置、紀念性建築、玉器、青銅器奢侈品的象徵意義,隨葬品和墓室壁畫如何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宇宙觀和生死觀。
六.發掘、保護與利用
了解考古發掘是一種破壞,地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人類活動和盜墓成為地下文化遺產保護嚴峻的挑戰,建立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開展公眾考古教育活動。
主要參考書
張之恆主編:《中國考古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文物保護學概論
一、博物館環境學
(一)博物館環境學的任務
溫度、絕對濕度、相對濕度、光照度、光源的紫外線比例和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等基本概念。相對濕度、光照度、光源的紫外線比例的測量儀器。
(二)博物館環境對於文物損壞的影響
(三)對於保存各類文物推薦的環境參數
二、文物儀器斷代的主要方法及使用的要點。
(一)如碳-14法的原理和應用
(二)熱釋光法的原理和應用
三、文物材質和結構的現代分析方法
(一)X熒光分析(XRF)的原理和應用
(二)X衍射分析(XRD)的原理和應用
四、國際通用的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原則
根據威尼斯憲章的精神,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原則為:
(一)不改變文物的原貌,保持其原真性,修復部分與未修復部分有明顯區別。
(二)修復時,應該保留器物老化產物(如青銅的銹蝕產物),使之 「修舊如舊」。
(三)保護或修復的方法(或使用的材料)應該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四)使用的保護或修復材料應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投入實用。
(五)在沒有合適方法,又非緊急必須時,可採用保守的環境控制方法。
(六)保護和修復過程要做好記錄。
(七)在修復中,不允許任何臆造。如對於缺失部分,如沒有足夠的根據,就不能實行配補。
五、能運用文物保護學的基本知識和保護原則來分析和解決一些保護的現實問題。
(一)相對濕度的計算
一個密閉性較好的陳列櫃的體積為2立方米,10℃時櫃內含有11克水蒸氣,試問其相對濕度為多少?由於錯誤地安裝了照明系統等原因,致使櫃內的溫度升高至30℃,此時的相對濕度是多少?如在櫃內同時展出金屬和木質藏品,問哪一種藏品可能出現危險?請舉例說明,這種危險可能的是哪種類型的?
(二)溶液的配製
已知乙醇的比重是0.7893,如何較簡便和近似地地配製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0%的苯並三氮唑的乙醇溶液1000毫升。
(三)光照的控制
為了保護紙質藏品,在博物館光照方面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1.選擇光源:盡可能選用無紫外線的文物燈,至少限制光源紫外線比例。
2.控制光照度,使之小於50勒克司。
3.使用熱敏或聲控制光源,只有在觀眾接近藏品時,部分光源才點亮。
4.使用藏品和復製品輪流展出,以減少總的光照量。
主要參考書
周靜 羅雁冰 康忠鎔編:《文物保護學基礎》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王蕙貞編著:《文物保護學》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❹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的內容簡介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
一、博物館學——是研究博物館的性質、特徵、社會功能、實驗方法、組織管理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二、博物館學研究的內容:
1、研究博物館藏品、陳列、觀眾以及各項工作及相互關系,博物館事業建設各個方面,以及各級各類博物館之間的關系等等。
2、研究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發展的關系。
三、博物館學的研究方法:
1.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
2.運用一般科學研究法(分析與綜合法、歷史法、調查法、比較法);
3.注意跨學科研究;
4.注意新的科學方法論的運用。
四、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社會
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博物館要具備四個條件:(具有藏品;要有基本陳列;向社會公眾開放;要有經營管理
藏品、開展社會教育的專業人員。)
六、博物館的特徵:(實物性、直觀性、廣博性)。
七、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
八、博物館的基本任務:
1.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學研究;
5.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
九、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5年,張謇)。中國第一個國立博物館(1912年,蔡元培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
1935年4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在北京成立。1982年3月,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
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
1868年1月,法國傳教士韓德到上海,創辦「徐家匯博物院」,即自然歷史博物院。
十、博物館藏品徵集的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要從博物館的性質出發;從保護國家科學文化財富出發;從陳列需要出發)。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體系(填補缺門、這種藏品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豐富)。
3.科學的計劃性(館藏品現狀調查;陳列和研究需要的調查;徵集來源的調查)。
4.加強預見性。
十一、藏品徵集的主要途徑:
考古發掘、田野採集、民族學調查徵集、社會調查徵集、收購、接受捐贈、交換、調撥、接受移交、借展。
十二、藏品的原始記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項目:
名稱、流傳經過、地點、時代、所屬關系、用途、質地、保存情況、徵集者和徵集時間、評價、參考文獻。價值較高的文物還要拍照、錄音、錄像。(記錄要真實准確;文字要規范、字跡要清楚、記述要明確通順;
十三、藏品鑒定的主要任務是辨明真偽、考證內涵、評定價值,也應包括定名和定級。(第
一道關口是把握好「真偽」。
文物鑒定的方法:憑傳長期經驗的傳統直觀法、考證法、調查法、運用現代技術裝備的科學檢驗法。(首先要掌握當時的時代特徵)
歷史文物定名,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時代、款識、作者;特徵、紋飾或顏色;類別、器形或用途)。
文物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般。
十四、藏品的科學管理,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這些步驟除鑒定、定名、定級外,
主要是:等級、分類、入庫排架、編目、統計、建檔、檢查和清點。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護藏品的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內涵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藏品管理必須做到:制度健全、帳目清楚、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十五、藏品保護的基本原則:保持其原狀。
1.消除隱患保護健康的原狀;
2.預防性保護為主;
3.適當的應用新技術、新材料。
4.繼承弘揚傳統的文物修復保養工藝。
十六、影響文物質量的環境因素:
環境氣候、空氣污染、光線輻射、昆蟲危害、微生物繁殖等。
十七、按陳列內容劃分,我國博物館的陳列主要有以下幾類:
社會歷史類陳列、自然歷史類陳列、藝術類陳列、科學技術類陳列。
按陳列場所,可分為室內陳列、室外陳列。
十八、組織陳列的基本原則:
1.先進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
2.先進的科學性和用於創新的精神;
3.藝術性和普及性;
4.增強精品意識,創作陳列精品;
十九、舉辦陳列的工作程序:
1.總體研究與設計;
2.內容研究與設計;
3.藝術形式研究與設計;
4.輔助展品和設備的設計和製作;
5.陳列的現場安裝與布置;
6.陳列開放前現場的評估和開放准備;
7.每個工作階段的評估和展出後的總結。
二十、力求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實現先進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高度和諧統一,是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是藝術形式設計的基本原則。為了實現這一原則,藝術形式應達到以下幾點要求:
1.創造一個良好的展出與參觀環境;
2.正確的理解展出主題和展出內容;
3.組織好展品,給它們以恰如其分的展出位置;
4.展出藝術形象要具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5.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
6.整體完整統一下的多樣變化;
7.要富有藝術感染力;
8.要善於借鑒、用於創新。

❺ 誰能解答一下博物館的功能是什麼謝謝~!

功能: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七項。形態上包含建築物、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戶外史跡、古城小鎮博物館化、長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視聽館、圖書館、表演館、檔案資料館等皆可納入。

內容上一般分為美術館、歷史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地區性博物館及特別專題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內容以各表其獨特風格與收藏為方法。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以教育推廣為重要目標,努力於社區民眾的公共關系。在展示的目標上除了介紹知識,並引發觀眾美感經驗,進而認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

(5)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博物館的評估定級:

200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確定故宮博物院等83家博物館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2年11月15日,國家文物局核定中國國家博物館等17家博物館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5月21日,經過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的重新定級評估,北京天文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國海軍博物館和華僑博物院因未達到國家一級博物館標准,被取消國家一級博物館等級,降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7年1月19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第六屆七次理事長會議審議核准,北京天文館等34家博物館躋身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7年5月18日,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儀式舉行,北京天文館、偽滿皇宮博物院等34家新晉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領取了標牌和證書。

❻ 湖大 文博專碩 復試用書

一下是官網的考試大綱:
《文博綜合》考試大綱
一、文物學概論
文物學的對象、任務。
文物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文物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文物學的發展簡史。
文物的性質。
文物的定名原則與方法。
文物管理的內容、文物保護管理措施、文物管理機構、文物的管理。
文物保護技術。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
文物工作人員的管理。
文物保護的科研與文物保護科技的應用。
文物保護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二、博物館學概論
博物館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內容。
博物館學的學科性質、研究方法。
博物館學簡史。
博物館的概念、特徵、功能、類型。
博物館發展史。
博物館藏品的定義、搜集、鑒定的主要任務。
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目的、要求。
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意義。
博物館陳列與展覽的定義與區別。陳列的基本原則。陳列工作的基本程序。
博物館觀眾。「目標觀眾群」。觀眾調查研究方法。博物館之友。
博物館的科學研究。
博物館管理體制與法規。博物館人事管理和博物館經費管理。
數字博物館的概念、功能、意義、要素、分類和特點。
三、考古學概論
考古學的對象和任務。考古學的誕生和發展。
考古學分支與種類。考古的年代學。考古發掘。遺址的類型。考古材料的整理。考古學的闡釋。
中國考古學知識:人類起源和舊石器文化,各時期重要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早、中晚期代表性文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時期的主要考古學文化,各考古學文化的年代范圍、地理分布,主要的文化特徵如陶器、石器、玉器、經濟形態、聚落分布和葬俗等。夏商周三代主要考古學文化及其時空框架,主要文化的特點如陶器、銅器、玉器,主要城址和墓葬。秦漢至宋元時期的城址和重要墓葬特點,玉器、鐵器、金銀器,陶瓷考古,佛教考古,建築考古等。
打制石器的技術和主要類型,舊石器技術的發展。磨製石器的發展和主要類型及功能。兩種石器技術原料、加工、和分析研究的特點。陶器加工的特點,技術的變遷,原料處理、形制特徵、加工技術與用途的關系,手工、慢輪和快輪的區別與意義。銅器和鐵器的生產、種類、用途。
重建歷史:重建史前生計與社會。探索古代人類的思想。
考古發掘、保護與利用。
四、文物保護學概論
博物館環境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環境對於器物毀壞的影響。
文物的現代科技斷代的主要方法。
文物材質和結構常用的現代分析方法。
國際通用的文物保護和修復的原則。
運用文物保護學的基本知識和保護原則來分析和解決一些保護的現實問題。

❼ 博物館學跟心理學的關系

博物館專業學科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對博物館藏品的研究。可是我們在重視博物館「物」的研究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人」即博物館觀眾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這無疑影響了博物館學應用理論的發展。所以可以從宏觀方面把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博物館學的應用理論研究中來,初步提出建立博物館心理學之淺見,以期引起博物館學界研究者重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觀眾的行為,以及形成和影響觀眾參觀博物館行為的心理因素,包括動機、態度、意願和期望等。

❽ 急求博物館基礎知識

我也不知道博物館基礎知識是什麼,我自己找了一些資料,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博物館基本知識
1、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博物館的社會職能:

1.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它實物資料

2.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學研究

5.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

博物館的特徵

以實物為基礎,組織形象的陳列,進行直觀的宣傳教育。實物性、直觀性同學術性的相互結合構成博物館的顯著特徵。

博物館的類型(共分為5大類):

歷史博物館、紀念博物館 、文化藝術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2、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歷史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3、什麼是博物館?
什麼是博物館?
(英)彼得•伍得希德,傑弗里•斯坦思菲爾德 宋向光譯

「博物館」一詞源於古希臘文「mouseion」,該詞原意為「思考之所」或「繆斯的寶座」。羅馬時代,「博物館」指從事哲學討論的場所。劉易斯的研究告訴我們,「博物館」一詞在十五世紀被重新使用,當時用以專指「偉大的羅倫索」的私人收藏,羅倫索是文藝復興時期統治佛羅倫薩城邦的梅迪西家族的成員之一。十七世紀,「博物館」被廣泛地用於指稱私人鑒賞家的收藏。十八世紀以後,「博物館」的詞義發生明顯的變化,重要用來指那些專門從事保護和陳列社會所有的收藏品的文化事業機構。
十八世紀末,「博物館」一詞的釋義為存放和陳列文化遺產的物品的建築,而不再僅僅注重藏品自身。近年來,隨著露天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由於此類博物館的藏品不僅包括大量的實物物品,也有許多建築物,因此,館舍要素在博物館定義種的重要性逐漸削弱。在當代,一般認為「博物館」一詞還包括「藝術館」。
歷史上,人們還曾使用過其它一些詞彙,它們常被作為博物館的同義詞。「畫廊」一詞在十六世紀時使用較為普遍,它源於義大利語「galleria」,用以特指那些平面為長方形的,且常用於陳列繪畫和塑像的房間,與義大利語的「museo」一詞不同。「museo」是指那些主要用於陳列青銅器皿、雕刻藝術品和其它珍稀藝術品的場所。「密室」一詞則用來形容鑒賞家的私人收藏和存放裝飾藝術品的房間。德語中也有一些用於區分自然標本收藏、藝術品收藏和歷史標本收藏的專有名詞。
由於自名為「博物館」的社會文化事業團體的表現形式異常繁多,以至於使人們很難把握它們的共同之處。當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博物館定義見於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該章程於1974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11屆國際博協會員大會上被通過。這個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陳列有關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物證。」
博物館的定義服務於多種目的。那些為博物館專業團體所採納的博物館定義,其主要作用是規定團體成員所應具備的資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為精確的博物館定義為這些團體所接受,其主要作用是在工作準則中對博物館職能的規定,以及用於對博物館資格的審查,同時也作為促進建立專業人員標準的一個重要步驟。英國博物館協會於1984年通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博物館定義:
「博物館是為公眾的利益而收集、記錄、保護、陳列、闡釋物質證據與之相關的信息的機構。」
這一定義於1988年為英國博物館與美術館委員會所接受,作為該委員會組織起草的全英博物館登記辦法中的「博物館」定義。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62年通過的博物館定義是: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組織臨時性展覽,該機構應享有免交聯邦和州所得稅的待遇,向社會開放,由代表社會利益的機構進行管理,為社會的利益而保存、保護、研究、闡釋、收集和陳列具有教育和欣賞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價值的標本,包括藝術品、科學標本(有機物和無機物)、歷史遺物和工業技術製成品。符合前述定義的機構還包括具備上述特點的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天象廳、歷史文化學會、歷史建築和遺址。」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70年制定的「博物館資格審查辦法」中「博物館」定義的文字表述於此略有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均有附加解釋條文,對定義正文中的某些詞彙加以進一步的規定。此外,博物館定義中還經常有一些小的改動,以反映博物館事業和所處環境的變化。還需明確的是,上述博物館定義多指公共博物館,即由公共經費支持的博物館。但是,許多私立博物館和「獨立」博物館同樣適用上述定義。我們應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即公共博物館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許多當代公共博物館源於私人收藏,那些私人收藏主要是為了滿足收藏者個人的興趣。
什麼是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研究的緣起似乎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時關於博物館工作方法的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時尼克里阿斯撰寫的《博物館技術》(1727年),該書討論了藏品分類、藏品保護和藏品資源等問題。
盡管有關博物館學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少這方面的專著,但在一些國家中已開始探討博物館學研究的初期情況及發展。英國萊斯特大學第一位博物館學博士學位獲得者蒂勒的博士論文題目為「博物館學及其傳統:英國的經驗,1845-1945」。這篇論文回顧了英國博物館學研究的歷史。美國的卡士曼(1984)和馬爾特(1987)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表明,博物館學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由博物館個別工作人員進行的,對他們的首創精神和成果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描述。
「博物館學」一詞的使用時間並不太久,在大學中開設博物館學專業課程始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博物館學」是一個比較概括的詞彙,它包含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兩項主要內容,也可以說它是研究博物館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各個方面的一門學問。劉易斯曾指出,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這兩個詞彙的出現是比較早的。如1776年門德斯•德•考斯特在其著作中曾使用「博物館技師」一詞。1878年,德國垂斯登曾刊行一份關於博物館學的刊物。國際博物館協會在1972年曾對「博物館學」和「博物館技術」作了如下解釋:
「博物館學是關於博物館的科學。它致力於研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博物館在社會中的作用,博物館研究,藏品保存,教育和組織機構的特定組織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同種類博物館的分類研究。簡而言之,博物館學是一門分支學科,它主要注重對博物館的目的和組織的研究。」
「博物館技術是與博物館學有關的技術方法的總匯,它包括博物館各方面工作的方法和實際操作。」
當代博物館學反映著博物館的兩項最基本的且又相互關聯的職能,其中之一是搜集和保護自然標本和文化遺物,另一項職能也是與此緊密聯系的,即通過陳列、教育、闡釋等活動使公眾能接觸、利用這些物品,達到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理論和時間使博物館學的一項主要內容,近年來得到逐漸完善,其內容也日漸復雜,這是由於博物館必須遵從日漸增多的國際和國家法規、協議、公約,以及有關搜集活動和文化財產所有權轉移的准則。博物館藏品管理事務受到重視,也反映處公眾對用公共經費支持的文化事業機構日益關注的現實。
一些「高、精、尖」科學技術更多地被博物館所採用,這對博物館藏品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反映在藏品保存工作范圍的擴展。盡管藏品保存工作歷來被看作是藏品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來藏品保存工作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有本專業的專家、培訓課程、專業組織和學術理論。藏品保存工作內容也有明顯的改變,從側重對物品的維護、修復,轉變為「預防性藏品保存」;以及從對博物館環境(光線、氣候、和環境因素)的調控,發展到使由於環境因素導致的藏品劣變降低到最低限度。藏品保存工作已發展為專門學科,例如,1987年成立的下屬於國際博協的國際博物館藏品保存委員會包括有25個工作小組,涉及不同門類的博物館藏品以及藏品保存工作的不同方面。
此外,在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和藏品信息再現方面也發生了一場革命,這是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的結果,這也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並且正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已組織了專門組織、培訓課程和發行了定期學術刊物。
由於公眾對博物館事業日益關注,使得博物館更加重視公眾服務工作,這種狀況使一些學者注意對博物館觀眾、以及觀眾對博物館和博物館組織的各項活動的反應的研究。近期的研究項目包括人口統計學研究,對博物館觀眾(非觀眾)的動機和行為表現的研究,以及嘗試測度陳列設計手法及建築特色對觀眾的欣賞、學習和活動動機的影響程度。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就已開始這些方面的研究,但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方面的研究終止了。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才又重新開始隊商業性及臨時性展覽效果的評估研究工作,而且是有館外的學者主持進行。現在,許多博物館已將對本館的陳列和各項活動進行評估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並由本館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對評估工作日益重視的標志之一是在1985年成立了國際博物館觀眾研究圖書館。
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依靠完善的組織管理工作,博物館管理包括藏品管理、館舍和設備的管理、以及人員管理。有關博物館館舍管理的研究已進行多年,第一部專著於1950年出版。近年來出版的有關專著雖然多側重建築的形式,但越來越多的人們已注意到博物館建築的功能,即如何改善藏品安全和保管條件,為公眾提供適宜的設施,並滿足在博物館中進行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博物館學課題的組織
確定一種完善的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組織辦法是相當困難的。國際博協於1946年編制了博物館圖書文獻分類辦法,作為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博物館條目的擴充。國際博協的圖書分類辦法曾經過多次修改和擴充,這一辦法還為國際博協編制的「國際博物館學目錄」年刊所採用,其中包括八項主要條目:
一般博物館學,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物保護,
博物館和社會,
博物館(管理、人員、館舍設計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搜集、藏品檔案、研究、保存和保衛),
博物館,傳播和闡釋(公眾、陳列、教育和文化活動),
博物館類型,
國家和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活動。
博物館學研究課題的另一種組織辦法來自博物館培訓課程計劃。國際博協人員培訓小組和國際博協下屬的國際博物館工作人員培訓委員會為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制定了「國際博協基本教學大綱」(1980)。這一教學大綱已被廣泛採納,盡管通常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細微的改動。這一「基本教學大綱」包括九項主要條目:
博物館學介紹:發展史和博物館宗旨,
博物館的組織、工作和管理,
博物館建築、布局和設備,
博物館藏品:來源、相關記錄、修復和搬運,
科研工作、研究,
博物館藏品的保護與管理,
展示:陳列,
公眾,
博物館的文化和教育活動。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在編制教學大綱「博物館學學習要點」及相關參考資料時,採取了一種簡明的辦法,即:
博物館背景:涉及博物館的哲學、歷史和現實背景,包括博物館的組織、法律、服務對象和專業。
博物館藏品管理:涉及到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諸多方面,包括藏品搜集工作方針、搜集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搜集方式、藏品檔案、藏品庫房、安全保衛和保險、研究和利用。
博物館管理:包括博物館管理機構的構成和職責、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館舍和選址、設備和材料、以及工作經費。
博物館服務:主要關注於博物館為公眾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服務,包括陳列工作方針和實踐、博物館教育服務、博物館信息服務、「博物館之友」、義務工作者和商業活動。
博物館學和其它學科的關系
由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博物館,博物館學必須反映這些不同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些人認為博物館是藝術事業中的一部分,與戲劇和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認識從許多藝術事業管理課程中包括有博物館內容上得到反映;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屬於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與那些負責管理保護自然保護區、歷史遺址、歷史建築及歷史紀念物、紀念地的組織有密切的聯系,這是由於博物館藏品只有在「原生地」才能被完全地了解和理解。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博物館應屬於旅遊或休閑業,特別是那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博物館更應歸屬於此。而對那些教育職能發揮充分的博物館來說,則似乎應被視為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個專門部門。
博物館學與一些專門學科,如藝術、考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地理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例如,一為考古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視自己為在博物館中工作的考古學家;而一位藝術類藏品的管理人會認為自己是藝術史學者,而不僅僅是一位博物館藏品管理人。
此外,博物館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必須緊密依託於其它相關專業學科。如博物館藏品保存工作植根於化學和物理學;博物館建築研究則源於建築學;博物館陳列研究大量汲取了涉及理論和教育學的成果。鑒於很難將博物館學的分支學科與相關專業學科截然區分開來,一些研究者認為博物館學不是一門完全獨立的專門學科。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在這里討論。重要的是,人們已認識到博物館學是與其它相關專業學科緊密聯系的,而且不可能與之相分離。

原文載於《博物館學資料舉要》

❾ 博物館如何提高社會影響力淺談 詳細�0�3

博物館如何提高 社會影響力淺談 現在不少博物館觀眾寥寥,博物館對社會各界缺 乏較強的影響力。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如何把觀眾源 源不斷地吸引到博物館中來,是博物館工作者要認真 研究思考的重要問題。根據自身工作實踐,筆者認 為,一個博物館必須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非常到 位,才能在市場經濟社會下實現其根本價值,才能吸 引觀眾,有所作為。 一,扎實基礎工作,拓寬陳展思路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傳播知識活動 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向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手段。設 計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是 博物館發展和增加博物館觀眾流量的重要基礎。一個 博物館搞了一個基本陳列就認為大功告成,不去根據 新的考古發掘資料或研究成果,不斷地補充它完善 它,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面孔,連自己都不喜歡看, 怎能強求觀眾去喜歡昵?社會各行各業都在樹立服務 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我們的展覽,我們的講解也要 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使觀眾每次都有新感受,新收 獲,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廣大觀眾,增加博物館觀眾 流量,才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在基本陳列的基礎上多辦臨時展覽、專題展覽, 不斷有新的展覽推出,把握時事熱點,掌握社會信 息,用特色活動吸引觀眾,從而增加博物館觀眾流量 也是非常必要的。如藉助發生獅子座流星雨,社會上 口郭桂珍 U孚I)任眵 麓鞠琢長瓣 掀起天文熱,不失時機地搞一些天文知識展覽神州 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熱席捲全國,航天知識 展覽將會是廣大青少年的渴望。只有這樣,博物館才 能活起來,才會人氣旺盛,門庭若市,充滿生機。 二、強調多項互動。實現以人為本 加強博物館與其他部門的聯系,積極主動地去 爭取觀眾,是提高博物館社會影響力,增加觀眾流量 的重要途徑。學校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博物館是學 生的第二課堂。多年來,兩者之間聯系甚少,交流和 溝通的機會也不多,致使學校對博物館的陳列情況、 特色活動缺乏充分的了解,無法安排與博物館的合 作項目。而博物館在設計活動時,也不了解學校的需 求,因此在很多方面不能達到共識,使博物館教育資 源不能合理利用。博物館在設計展覽時應根據不同 學生的年齡特點,配合歷史教學,在講解內容上充分 利用文物的文化特色,改變以往就文物講文物的簡 單方法,把基本陳列的講解納入到中華文化的范疇。 如在介紹絲織品時,加強對中國古代傳統紡織起源 和發展的介紹在介紹鐵器時,加強對中國古代傳統 冶煉工藝的介紹;以此讓學生們了解我國悠久的歷 史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對每件文物都把它和中 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聯系起來,讓每件文物都從 一個側面反映當時的每一個創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 深遠影響。這種以點帶面,貫穿歷史發展連續性的講 文物世界W喇2005.5 65萬方數據 媾贛琢妖瓣 解方式,學生們不僅聽得懂,而且容易接受,增加了 他們課本以外的知識,同時也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民 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探索市場化途徑.培育經營意識 旅遊人群是博物館的重要觀眾來源。隨著人們 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 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之一,而博物館又擁有再 好不過的人文旅遊資源。與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 關系,讓博物館成為旅遊路線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環 節,使旅遊增添一份情趣,也使博物館有了固定的觀 眾來源。 籌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也是增加博物館觀眾流 量的有效方式。博物館集中了當地文物考古界的精 英,他們有著豐富的古字畫、銅器、陶器、玉器等文 物知識。廣大青少年及文物愛好者渴望了解這些知 識,應組織博物館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定期開展一 些文物鑒定、復制、裝裱等文物有關的知識講座;組 織_些書法筆會、收藏品展示、模擬考古挖掘、陶器 工藝製作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博物館增加一些 收益,另一方面普及了文物知識,增強了廣大青少年 在文物考古方面的興趣,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推動博 物館觀眾的Et益增多。 四,提高服務水平。加強自我宣傳 講解員是博物館形象的代表,是博物館與觀眾 之間摩隋的紐帶,同時講解也是展覽主題的延伸,是 內容設計的一部分,講解人員的講解水平,也影響著 博物館觀眾的流量。展覽設計人員所選出的內容與 觀眾需求之間肯定有一定的距離,而且展廳里的說 明詞只能達到使觀眾對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歷 史階段從完全不知到基本了解的目的,但是大多數 觀眾還是需要專職人員講解來加深他們的認識與理 解。講解不僅要使觀眾了解展覽的基本內容,還要講 出展覽內容背後動人的歷史故事。而且,講解員要了 解和認識觀眾,研究他們的參觀目的、動機和願望, 觀眾由於各自的生活環境、興趣、教育程度及文化背 景不同,其參觀目的也各不相同。了解這些,在講解 中靈活地按觀眾的需求來發揮,以使觀眾達到滿意, 這樣才能使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 加強自我宣傳,讓社會了解博物館是吸引觀眾 走近博物館的重要環節。許多博物館擁有其他部門 無可比擬的文物資源,所舉辦的各種展覽也不乏精 品,但長期的計劃經濟下的思維模式,存在著「酒香 不怕巷子深」,坐等觀眾上門的思想,往往不重視自 我宣傳工作。再看看其他行業,綿山風景區是近年來 山西搞得較好的風景區之一,他們充分利用電視、報 紙、網路等新聞傳媒手段,將綿山風光充分展示給觀 眾,讓人們都知道山西有一座有著仙境般美麗風光 的綿山。由此可見,利用各種傳媒進行一系列的輿論 宣傳,是將博物館走向社會,將觀眾引進博物館的重 要方法之一。 以上從幾個側面對博物館觀眾稀少,社會影響 力不高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_些粗淺認識,僅為拋 磚,希望能引出文博界同行的金玉之言,為博物館事 業的更快、更新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民俗博物館) 欄目主持/米武軍萬方數據

閱讀全文

與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下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677
數字萬用表電容測量方法 瀏覽:590
電腦怎樣復原系統文件和設置方法 瀏覽:645
小產串門怎麼破解方法 瀏覽:439
電商拍照構圖方法和技巧 瀏覽:922
15乘以3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1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