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格式塔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1、同型論
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
2、完形組織法則
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
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3、心理發展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
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
學科背景
20世紀初,由於種種原因,心理學的中心開始由歐洲向美國轉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卻出現於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當時德國的社會歷史背景。
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相對比較晚,但是自1871年德國統一後,德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英、法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德國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都是強調統一,強調主觀能動性。
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也都受到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傾向於整體研究,心理學自然也不能例外。
㈡ 格式塔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理論)是作為心理學術語的格式塔具有兩種含義:一指事物的一般屬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個別實體,即分離的整體,形式僅為其屬性之一。
也就是說,「假使有一種經驗的現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關系,這種現象便稱為格式塔。」
總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變的現象,而是指通體相關的完整的現象。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於任何元素之內。
(2)心理學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格式塔創始人介紹
1、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生於1886年3月18日,逝於1941年11月22日)美籍德裔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專著於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與推廣,著有《思維的成長:兒童心理學導論》、《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等著作,在兒童生理發展、記憶論和人格學說方面作了傑出貢獻。
2、沃爾夫岡·柯勒(Wolfgang Kohler),生於1887年1月21日,逝於1967年6月11日。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靈長類行為研究的先驅。
柯勒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㈢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有:
1、批判元素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以構造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元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學家稱構造主義心理學為磚泥心理學,也即心理是磚,由聯想(泥)粘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構造心理學用內省把人的心理還原為元素是人為的,並不能揭示心理的實質。
2、促進人本主義興起: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整體論,這一觀念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就曾在韋特海默的指導下學習整體分析的方法,並最終形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整體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同樣,人本主義的幾個著名代表人物也都強調對象的整體體驗和描述。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3、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即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貢獻。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心理的內部機制,強調從整體上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進行模擬研究,這一點可以說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
其次是對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的貢獻,如知覺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知覺研究才推動知覺心理學脫離感覺心理學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同樣,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也很有成就,頓悟說也成為人類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一個學習理論。
4、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場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引入心理學的,這一思想後來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立都以此為出發點。
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卓有成:效的實驗現象學方法為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實驗現象學方法及其變種已成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普遍採用的有效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格式塔」一詞源自德語「Gestalt」,意即「整體」、「完形」。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似動現象的實驗研究,並提出了完形主義的觀點,格式塔心理學由此於德國創立。
(3)心理學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反對把意識分成元素,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2、「格式塔」是德文「完整」的譯音,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整體不是由若干元素組合而成的,相反,整體乃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他們提出了知覺中的許多組織原則,試圖解決格式塔的生理基礎問題。
3、他們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的分析,並把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稱之為「磚塊和灰泥的心理學」。
格式塔組織原則: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包括感知覺、學習、人格和發展心理學等等,今天著重講的,就是有關感知覺的格式塔組織原則。要了解格式塔組織原則,首先分清心理學上有關感覺和知覺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1、感覺:感覺是客觀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其他一切心理現象的基礎。
2、知覺: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
韋特海默、考夫卡等人在研究知覺時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格式塔(完形)。
㈣ 格式塔心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明顯。它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著稱,強調格式塔的組織、結構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成是被動的刺激反應器。這些觀點對認知心理學有重大影響,如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等。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另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整體觀察法與實驗現象學方法。
整體觀察法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同型論、完形組織法則、學習理論、心理發展、人格理論等。
1.同型論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
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總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問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4.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5.人格理論關於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主張研究直接的生活經驗,主張把直接的生活經驗材料與實驗資料結合起來,如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容的直接描述,並把這個方法稱為現象學方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馮特和鐵欽納只承認經過嚴格訓練的被試的內省,也不同於行為主義只重視實驗室實驗的做法,卻與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相一致。
㈤ 格式塔心理學是怎樣的
1、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原則(figure-ground)當我們觀察的時候,會認為有些物體或圖形比背景更加突出。
2、接近或鄰近原則(proximity)接近或鄰近的物體會被認為是一個整體。
3、相似原則(similarity)刺激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強度等物理屬性方面比較相似時,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組織起來而構成一個整體。
4、封閉的原則(closure)有時也稱閉合原則。有些圖形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殘缺的圖形,但主體有一種使其閉合的傾向,即主體能自行填補缺口而把其知覺為一個整體。
5、共方向原則(common fate)也稱共同命運原則。如果一個對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運動,那這些共同移動的部分就易被感知為一個整體。
6、熟悉性原則(familiarity)人們對一個復雜對象進行知覺時,只要沒有特定的要求,就會常常傾向於把對象看作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則的內容或圖形。
7、連續性原則(continuity)如果一個圖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連接在一起的,那麼這些部分就相對容易被我們知覺為一個整體。
8、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人們總是將世界知覺為一相當恆定以及不變的場所,即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東西,落在視網膜上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不會認為是這個東西變形了。恆常性包含了明度、顏色、大小、形狀的恆常性。
㈥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理論體系
編輯
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研究對象是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研究方法
整體觀察法
格式塔心理學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㈦ 西心史中,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分別的研究對象、方法是什麼
1、格式塔:格式塔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活動都是先驗的「完形」,即「具有內在規律的完整的歷程」,是先於人的經驗而存在的,是人的經驗的先決條件。人所知覺的外界事物和運動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動物的智慧行為是一種新完形的突然出現,叫做「頓悟」。
2、構造主義:這個學派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實驗生理學的影響,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3、行為主義:一反傳統心理學,而主張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觀點,主張心理學不應只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像"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而應去研究那種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即人的行為。
4、機能主義:堅持以心理活動或心理機能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反對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大多屬哲學思辨,缺乏實驗根據,被視為機能主義的興起。
相關信息:
構造主義一詞是鐵欽納在美國和威廉.詹姆斯的機能主義論戰時採用的概括。
1884年,詹姆斯為《心靈》雜志撰寫一篇文章,題為《論內省心理學的某些忽略》。在文章的附註中,提到「心理構造」一詞,原話是:「純粹的紅色或黃色的感覺元素,及其他心理構造的元素沒有存在的根據,因為它們都不是心理的事實」。
並於1898年發表《構造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一文,闡述了構造心理學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正式提出「構造心理學」一詞以與機能心理學相對立。
㈧ 格式塔理論在教學中如何應用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在設計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呂傑 (原載《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3期)
摘要:以中央美術學院的《意Gestalt境》課程教學為例,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從課堂教學結構及教學過程中的格式塔現象,移情設計「意境」。在組織學生著作閱讀、報告分析、論文寫作及設計實踐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格式塔效應使每一個同學的原有認知被喚醒,知識領域的擴張,使學生的個體心裡產生變化。學習整體的一部分與部分之間帶有「渾沌空間」,同學踴躍參與發言,相互刺激、相互激盪,形成一種「場」,這種「場」與中國文化中所提倡的「意境」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在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意境」我認為有知識意境和設計意境多層含義。但又不能單用「渾沌」來解釋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的課程教學。從教學過程分析「Gestalt」與「意境」關系,解讀「意境」含義。
關鍵詞:格式塔 意境
「『Gestalt』一詞源自德文,中文讀寫為『格式塔』。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之意即『形式』。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之意即『任何分離的整體』。格式塔之意似乎指物體及形式和特徵,但不能譯為『結構或構造』。詞義豐富,難有對等的英文譯法。考夫卡將其譯為『完形』;在我國,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1]
格式塔心理學始於視覺領域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范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等過程。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其主要觀點是:個體所感知的對象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體相關且具有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其特性又不包含於任何元素之內。格式塔的知覺觀有兩個核心內容:①知覺涉及比較與判斷,具有整體和不可分性。②知覺是一種「整體情境」,它有別於並大於它的部分之和。
格式 塔心理學家在「現象學」的指導下,以新穎而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內省法和實驗法,從而使他們的方法獨具特色。胡塞爾的「現象學」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哲學理論,「現象學」的觀察法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對主體所觀察材料不加粉飾,力求如實詳盡地加以描述,不用確定實在的事物和過程來研究經驗。考夫卡認為有客觀觀察法與經驗觀察法兩種。1、客觀的觀察法是與功能的概念相聯系的觀察,適用於自然科學。2、經驗的觀察法是與描述的概念相聯系的觀察,為心理學所用。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1、把直接經驗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自然觀察。2、對觀察到的經驗進行樸素而如實地描述,不做推測和解釋。3、對經驗進行質的分析,反對盲從地照搬自然科學的定量的和間接的方法,因為經驗難以用數量計算。4、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元素分析和刺激——反應公式,並將整體原則應用到實際的心理學研究之中。
如今在中國高等教育教學中,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的研究與應用更為廣泛,有應用於藝術教育的「藝術心理學」教學研究,也有應用於藝術設計的課程教學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的《意Gestalt境》課程教學,就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運用在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一個實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的客觀觀察法去分析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和建築技術。運用經驗觀察法進行教學導讀、報告演講。其教學過程所體現出來的現象、心理過程及整體情境的變化就是應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所強調的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教學形式、學習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知覺涉及比較與判斷,並把整體性原則應用到設計課程教學研究之中。
一、設計課程結構及教學過程中的格式塔現象分析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意Gestalt境》課程,是建築學院不同工作室、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一年級必修、二年級選修的專業公共課。課時安排為一個學期12周共48課時,每周安排一天連續4課時,理論課之餘的實踐練習時間完成建築空間的意境表現。定期課堂集中進行實踐作業講評。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結合哲學、美學、心理學、類型學等相關學說,分析建築流派思想。由導師指定系統相關的著作導讀。依次安排十六位同學閱讀、演講:「狂飆時代的美學」、「解構主義」、「結構主義」、「表現主義」、「新有機建築」、「存在空間建築」、「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建築的現代語言」、「建築空間」、「建築體驗」、「心裡類型學」、「類型學」、「建築類型學」、「人間詞話」、「藝境」等十六個主題。在同學的主題報告演講中,針對特色報告、關鍵詞語、代表性思想和觀點進行討論。報告人針對導讀內容及分析觀點,闡述一篇論文報告。師生共同分析研討來完成教學任務。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把課程的理論教學及結構組織形式:從讀理論、聽理論、分析理論、討論理論、到運用各種理論對學生的影響,最後完成學生自己的課題論文。理論教學強調:①師生互動、同學互相學習;②使學生具有新鮮感且師生投入較大興趣,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③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了解、學習、分析大量教師導讀的著作;④應具有系統性較強的理論分析;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表達能力及寫作講解能力;⑥達到教學的結構安排清晰嚴密、條理分明。設計課程的實驗教學過程及實驗環節分為三個階段:(1)認識材料、感知材料階段;(2)運用材料階段;(3)材料創作階段。實驗要求在同一種硬質材料的前提下,第一實驗階段是認識材料的屬性、材料的加工方法,掌握材料的可挖掘性和發展性。第二實驗階段是依據材料的屬性、加工材料的可挖掘性和發展性,搭建、摺合、建構一件具有多種結構語言,而非實用性建築的構件結構。第三實驗階段是創造一件屬於自己的、具有意境的、能自圓其說的、具有承載性和藝術性的建造空間。這種實驗過程的特點:①思想指導實踐;②體驗實踐;③突出主題。理論教學環節是從讀理論——聽理論——分析理論——討論理論——完成自己的理論。實踐教學環節是從認識材料——感知材料——運用材料——創作的材料運用。
我通過《意Gestalt境》課程的訪問學習,在系列的課程教學過程里,在課堂之外的圖書閱讀中,我看到並了解到了很多。也似乎給我較「虛」的感覺,但這種「虛」給我一直在思考、惴摸、追尋、捕捉。在教學中,導師對「意境」的解讀,運用了「解構主義」方法,並沒有一味地去說事物是「什麼」,更多的是說事物不是「什麼」,從而使你從中悟出事物的道理。並沒有隻強調其結果,而是更多強調其過程。通過整體而連續的學習過程使教學課堂的虛實之「境」由然而生。師生研究過程是:導師的導讀——同學們的報告講演——師生對報告的分析與解讀——實踐體驗。導師這種「似在非在」、「在而不在」的虛實相生之場景,猶如「意」之「虛」,「境」之「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各種理論及觀點分別在課題報告及材料加工這
㈨ 格式塔心理學的大致觀點是什麼
1、同型論:同型論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3、心理發展: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
4、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
(9)心理學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格式塔心理學的積極意義:
1、批判元素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以構造主義心理學為代表的元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
2、促進人本主義興起: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整體論,這一觀念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3、對社會心理學起到發展作用:場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引入心理學的,這一思想後來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立都以此為出發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格式塔心理學
㈩ 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
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學這一流派不像機能主義或行為主義那樣明確地表示出它的性質。綜合上述兩種涵義,它似乎意指物體及其形式和特徵,但是,它不能譯為「structure」(結構或構造)。考夫卡曾指出:「這個名詞不得譯為英文structure,因為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爭論的結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學界已得到了很明確而很不同的含義了。」
因此,考夫卡採用了E.B.鐵欽納(E.B.Titchener)對structure的譯文「configuration」,中文譯為「完形」。所以,在我國,格式塔心理學又譯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范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苛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中心;根據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等過程。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用格式塔這個術語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