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紙是怎麼做的
用植物纖維製造。
紙,用植物纖維製造,是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非編制物。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莎草紙」並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這樣製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Ⅱ 紙巾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紙巾是日常生活用品
成分:有氯、漂白粉、酒精、木漿及可再生資源。
製作過程:
用原生木漿製造生活用紙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其柔軟性較好的目的,廠家會在漿料加入一定的原生短木漿纖維,而短纖維與其他長纖維的結合不是非常牢固,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會有極少量的短纖維逸出,也就是俗稱的「掉紙粉」。
而在用原生草漿或回收紙漿製造生活用紙的過程中,某些廠家為了達到提高柔軟性、降低生產成本之目的,在漿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滑石粉。所以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滑石粉極易掉出來,這就是俗稱的「掉粉」。
Ⅲ 餐巾紙是什麼材料做的
我們生活中需要用的紙有卷紙、抽紙和餐巾紙,想要做衛生紙加工的朋友經常詢問的是加工卷紙的衛生紙加工設備,其實只做卷紙衛生紙加工,未免有些局限了,雖然衛生紙的銷量比較大,使用人群比較廣泛,但想要做紙品加工,應將眼光放到各個收入階層的消費者,而餐巾紙在城市中的銷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做餐巾紙加工,到城鎮、城市中才能找到更大的市場。餐巾紙因為檔次稍高,所以採用的原材料也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加工餐巾紙用的原材料是哪些吧。
衛生紙加工設備中加工餐巾紙用的原材料是大軸紙,大軸紙的種類可以分為脫墨紙、甘蔗漿紙、竹漿紙、混漿紙、木漿紙等,其中以脫墨紙的質量最差,每噸的價格也比較低,生產出來的紙售價也比較低。從農村市場上來看,質量高的木漿衛生紙成本比較高,售價也比較高,所以這種紙不見得會有多少人願意使用,而脫墨紙成本比較低,從價格上考慮,比木漿紙更經濟實惠,所以更多人願意買便宜的脫墨衛生紙,這樣看來在農村加工餐巾紙最好用脫墨紙作為原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所用的衛生紙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擦嘴用的餐巾紙。無論是飯店、酒店等地方,所用的餐巾紙檔次都在提升,如果選用最差的脫墨紙也是不合適的,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銷售的市場選擇不同材質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其中質量最好的原材料便是木漿紙。
做餐巾紙加工,不僅原材料重要,加工設備更重要,一台優質的餐巾紙機設備更能讓產品顯得精緻,無瑕疵。而不管是什麼樣的原材料,都可以用衛生紙加工設備加工,目前市場上加工衛生紙的設備用的最多的是1880型衛生紙復卷機,一套包含有復卷機、切紙機和封口機三台設備,整套配合才能生產出成品。1880型衛生紙復卷機,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不僅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更有優勢,而且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在增加產量的同時降低紙品損耗。
Ⅳ 紙是由什麼做的(簡單)
好一些的紙是樹木磨成紙漿製成的,如平常的高級面巾紙
還有用廢紙回收之後磨成紙漿再造成紙,現在有的報紙用的就是這種紙
有的是用麥秸桿磨成紙漿做的紙,這種紙質比較差一般包裝用的紙箱就是這種
當然用蘆葦也可以,比如東北就有!還有南方在甘蔗榨季用甘蔗渣造紙!
從理論上說,只要是含有纖維的植物都可以用來造紙!但是現實中考慮成本以及環保,就必須纖維足夠多,產量足夠大才可以!
植物,先做成紙漿後,漂白,然後混入滑石粉,硫酸鋁,等進入紙機,經過網部,壓榨,烘乾,捲曲,就成形了!然後在根據客戶需要,或者捲成或大或小的紙輥!或者切開!
Ⅳ 造紙的過程(要簡單的易懂的|)
第一步,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到這里的工作,我們專業上叫作「制漿」。
概括起來就是:切碎--蒸煮--磨--篩選--漂白--洗滌。
第二步,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
的濃度。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專門的設備(專業上叫「流漿箱」)噴到網子(專業上叫「成形網」)的面上,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專門的輥子(專業上叫「壓榨輥」)擠壓,最後貼在許多個大鐵鋼(專業上叫「烘缸)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概括起來就是:篩選除渣--稀釋--上網--壓榨--乾燥--卷取--復卷--成品打包入庫
整個制漿造紙過程中還會在特定的地點加入化學助劑,比如助慮助留劑、增強劑、施膠劑、殺菌劑、消泡劑、保潔劑等等。
另外,用廢紙造紙和用樹類草類造紙有些許不同。主要體現在制漿工段上。
若用廢紙造紙,就不需要蒸煮了。直接把廢紙捆丟到一個大設備裡面(專業上叫「碎漿機」),加入設定量的水,然後把設備開起來,不久廢紙就會被攪爛。其他的基本工序差不多不變。
Ⅵ 紙巾用什麼材料製造出來的
紙巾的原材料比較多,比如:再生紙,甘蔗漿紙,混合漿,木漿紙等等,這些原材料紙都要經過餐巾紙機再次加工才能成品。
Ⅶ 紙是用什麼做的怎麼做出來的
先將原料,包括樹木、廢紙等搞碎,加水加熱做成類似糊狀的紙漿,然後倒入模具中壓制烘乾形成紙張,白紙需要加漂白劑。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傳真紙是用什麼做的啊?熱敏紙又被稱為熱敏傳真紙、熱敏記錄紙、熱敏復印紙。 製造原理 熱敏紙也是一種加工紙,它的製造簡單地說就是在優質的原紙上塗布一層「熱敏塗料」(熱敏變色層)。僅此變色層所用的化學葯品就有十幾種,並且按不同的比例配製。
人民幣紙張主要成份是短棉絨,紙張光潔、堅韌、耐折、挺度好,並有一定的抗化學腐蝕性,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使用而不易損壞,油墨是鈔票印製中的主要構成成份之一,第四套人民幣使用了多種防偽油墨,如無色熒光油墨、同色異譜油墨、磁性油墨等。
Ⅷ 請問有誰知道自己做紙的具體方法(那種很粗糙的舊黃的紙)
材料:包裹食物用的錫箔紙、剪刀、削尖的鉛筆、一些廢報紙、有蓋的罐子(一個比較厚實保溫的容器)、金屬淺盤(我用的是烤箱的烤盤),(如果沒有,可以用大瓷盤)、三勺玉米粉(棒子麵)、以及你能想到的可以把你的玉米紙變得更獨特的任何添加劑!(圖1)
原理:紙是由含有纖維素的原材料(木頭、稻草、亞麻、大麻、棉花等)製成的。在生產紙張的過程中,人們選用像碎木塊這樣的原材料,製造出一種由水和纖維構成的黏稠混合物———紙漿。然後,將干紙漿壓製成一張張的紙。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選用的原料是易得的玉米粉。
時間:1天(操作時間1小時,等待時間3小時)
成本:人民幣1元以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難度:簡單
製作步驟:
1. 剪三條約15cm寬的錫箔紙,折疊成15cm見方,這決定了成品玉米紙的尺寸(你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決定錫箔紙的造型,比如一顆心、一雙手、一隻貓咪或乾脆你的側影)。
2. 在地上鋪個軟墊子,用削尖的鉛筆尖端,或利用一枚胸章背面的針,在錫箔紙上刺出間隔約1cm的孔,這些孔可以方便地排水,能讓玉米紙快速乾燥。
3. 把廢報紙盡可能撕碎,放進罐子,注入3/4的熱水(70度以上)後蓋上蓋兒,燜3個小時,令罐子里的紙漿變濃稠。其間,要用筷子把紙漿弄細碎一些;不必使用攪拌機,留一些字句的片段也很有趣。
4. 把三勺玉米粉用開水調勻,兌入紙漿;為了讓玉米紙更添情趣,我在裡面加了些香水。當然,如果你想加入更多的創意,還可以選擇乾花、閃閃發亮的金箔紙片、幾粒黑芝麻,甚至你的幾根長發。(圖2)
5. 把錫箔紙在烤盤里鋪好,用勺子把紙漿充分攪拌後,盛到錫箔紙上,把錫箔紙完全覆蓋住;看起來紙漿會很厚,沒有關系,用勺子或你的手指把紙漿推勻。
6. 在地上鋪報紙,小心地把托著紙漿的錫箔紙取出,平移到報紙上,這時候,錫箔紙上的排水小孔開始發揮作用,你會發現下面的報紙很快濕透,需要不斷替換。注意取放半成品玉米紙的時候要溫柔,不小心就容易發生移位。等到紙漿的表面看上去成了六七成干,而不再濕淋淋,就可以小心地在上面鋪上一張廢報紙並稍加壓力,輔助吸走更多的水分,並把玉米紙表面壓平整。(圖3)
7. 等到玉米紙八成干,就可以懸掛在通風的地方晾乾,玉米紙開始翹邊的時候就可以小心取下來,用幾本厚書壓平(圖4)。
●自由發揮
如果你想製作其他形狀的玉米紙,可以在裡面添一勺白乳膠以增加韌度,用勺子整理成想要的形狀,放在通風處吹乾。
http://bkb.ynet.com/article.jsp?oid=20101393
造紙「秘笈」
「再生紙是人人都能做的。」西瓜反復強調這點,於是,記者要求她演示一次製作過程。想像中十分復雜的步驟,其實很有趣。1小時不到,一張天藍色玫瑰再生紙就誕生了。
「造紙術」要准備的材料包括:廢紙片;干毛巾;電動攪拌器;定紙的絲網框;一個足以容納定紙框的塑料箱;海綿。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製作紙漿:將水注入塑料箱中。然後,將廢紙片撕成1英寸大小的碎片放入水中吸水,直到完全濕透。接著,在電動攪拌器中注入2/3滿的水,放入濕透的碎紙片,攪拌均勻。最後,將已打好的紙漿倒回到塑料箱中,再次攪拌至均勻平滑。西瓜邊演示邊介紹,做紙漿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紙漿越是平滑,成品紙也就越細致。而用不同色彩的廢紙打成紙漿,加入玫瑰花瓣或者茶葉梗子一起,就能造出各種顏色的玫瑰茶葉香再生紙,「這可是我的獨創哦!」
之後就要把紙漿變成紙頁:首先,將定紙框傾斜著浸到注入紙漿的塑料箱底部。浸沒時需要來回晃動定紙框。然後,讓定紙框盡量保持水平,將其取出紙漿液中,滴水晾乾。接著,拿來海綿,擦拭定紙框無紙漿的一面,以去處多餘的水分。擦拭時,注意定紙框的傾斜度,防止紙漿滑動。之後,把定紙框擱在容器邊上晾乾。
定製框上的紙漿是否平滑、厚薄是否適宜,決定了再生紙是否能夠製成。「這可全看下手的功夫呢。」西瓜說,做薄是最困難的,手法很有講究,一不小心,成品就成了碎片。
接下去平鋪毛巾,紙漿頁面朝上將定紙框放在毛巾上,將另一塊毛巾平鋪在紙漿頁上,用雙手和海綿按壓去除多餘的水分。之後,當紙漿頁足夠乾燥後,將其倒出於毛巾上,一層毛巾一層紙漿頁地疊放,繼續按壓排出多餘的水分。然後,將紙漿頁拿出,平鋪晾乾。
雖然也可以用熨斗熨干,但西瓜說她喜歡自然晾乾,因為這樣更能保持紙上原生態的紋路。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xj/family/userobject1ai1880456.html
Ⅸ 紙巾用什麼製做的
原料為木漿或紙漿
在用原生木漿製造生活用紙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其柔軟性較好的目的,廠家會在漿料中加入一定的原生短木漿纖維,而短纖維與其他長纖維的結合不是非常牢固,故在使用過程中,會有極少量的短纖維逸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掉紙粉」;而在用原生草漿或回收紙漿製造生活用紙的過程中,某些廠家為了達到提高柔軟性,降低生產成本之目的,在漿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滑石粉,所以,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滑石粉極易掉出來,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掉粉」。
Ⅹ 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紙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中國的文字向著簡化、工整、規范和易於鐫刻、復制的方向發展;織物、紙和墨的發明、發展和應用,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轉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轉印復制技術為基礎的蓋印和拓印以及織物印花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結合,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10)用什麼做紙巾的簡單方法擴展閱讀:
一、造紙影響
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白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
過去一般認為,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既然蔡倫造紙術改革之後不久,紙張就大量傳入西域、中亞,採用紙張書寫的也不限於漢人。
那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因傳播佛教而頻繁活動於此地的印度人,或與印度有關之中亞民族,必會接觸和使用紙張,因為紙張遠比當地傳統書寫工具樹皮、樹葉優越。
二、造紙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
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
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
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