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事務分析
太空泛,無法回答
B. 什麼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辨證論
辨證論:通過對事物的邏輯分析,確定其間關系性。通過推導使事物自身的矛盾顯現出來,這種內在矛盾的顯現是通過事物的內在運行得以實現的(說白了,是在人的認識過程中被生發出來的。因此矛盾的本身在於人的先驗性認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對世界哲學思考的最終要歸於一種對於自身認識,我們稱之為反思。)也就是時間性的,而非在以靜止的、世界化的方式自相矛盾。但是為了到達所需求的認識,同時又必要地承認反思中矛盾的不可避免,所以在對立中要尋求一種正反調和。
方法論:我們通過方法論來探求一種認識事物的普遍方法。這種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原則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趨向性的理念。
認識論:這與方法論的區別在於它是一種反思,是先驗的,而非可操控的。因此認識論本身的目的是接近認識的真實情況,而非規定認識的途徑。這樣以認識去認識自身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自相悖反的含義,就如同你在沒有鏡子的條件下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因為你正用自己的眼睛在看。所以這種思考的最終要進入先驗心理學,所得出的結論是概念性的,而不能從實體世界中被發現,因為決定結論的構成物都在經驗出現之前就已經在發揮作用。如果要對其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那麼就是:認識自己是怎麼在認識的。
本體論:事物的本質。對於這個領域並不容易獲得一個明晰的概念。因為每一種哲學都在對於本質的認識上有自己獨到的解釋,甚至可以說各種哲學派別的分歧之處就在於本體論的定義。古代的哲學家始終在試圖道清事物和世界的本質,但是最終卻發現對本質的本質都沒有得到一個共通的意見。形而上學問題也多是在這個地方轉圈子。諸如世界是一還是多?
雖然將這幾個領域分開了,但是他們之間以契合的形式在相互依存著,相互影響著。常常要在其中有機地過渡。諸如我們通過辯證關系發現矛盾,通過這種矛盾的生成論追溯到自身的認識論,再通過自身的認識缺陷來設定出新的方法論,通過方法論來通過事物的內在運行使存在的本質得以開顯。
C. (論述題)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在分析事物時提出什麼樣的要求
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
在無限的宇宙中,聯系不是個別事物之間暫時的、特殊的關系,而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節,都體現著普遍的聯系。
世界的統一性
聯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唯物辯證法所說的聯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運動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聯系。
世界的統一性是無限多樣的,世界的普遍聯系與此相一致,也包含豐富的特殊性的普遍。具體的事物、現象及其過程是多樣的,它們的具體聯系也具有多樣化的形式。
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一些思想家曾以不同方式探討過聯系的問題。但總的說來,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學觀點曾長期占據重要地位。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真正明確而完整地闡明了普遍聯系原理及其在科學世界觀體系中的地位。
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關於事物、現象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特徵之一。恩格斯說,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普遍聯系的原理為人類在總體上和細節上深入地把握世界的辯證本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D. 談論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有哪三個要素
你的事物這個概念太廣泛,事物包羅萬象。從目前方法論的角度看,對事物進行分析主要2種方法:一種是原子論,另一種是系統論。採用哪種方法要看分析的對象和分析所要達到的目的。分析事物的構成元素屬於原子論的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尋找基元(構成事物的最初的基本元素),再從局部基元研究發現對事物(整體)的影響,從古至今大部分方法屬於原子論的方法,如物理、化學等具體的方法,這些方法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元素與事物,元素與元素之間可以切割,單獨進行分析。但對生物體,原子論的方法就不適應了,任何一個元素被切割,整體(事物)將失去其存在或失去其功能,這需要系統論的方法,在這里就不多說了,你可以查閱有關系統論方法原理的書籍和資料。你主要關心的是揭示事物的規律,至於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符合什麼規律就要看你研究的對象屬於什麼性質的了,如:物理性質的一定符合物理學的有關規律,經濟類的一般符合價值規律和供需規律等。為了揭示事物的規律,再具體一點,就要看你研究、分析事物的具體目的了,是想知道事物的構成、誰決定誰;還是事物相互作用和影響;或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等。總之,所謂規律就是了解事物與事物,事物與構成的基元之間的關系,或本質聯系,能夠揭示或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就等於基本掌握了事物的規律了,如果能夠量化它們之間的關系(數學模型)那就更完美了。
E. 內容和形式的方法論意義
1. 內容和形式的含義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和結構以及表現方式的一對范疇。
內容是指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即事物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決定的事物的特徵、成分、運動過程、發展趨勢的總和。形式是把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組織結構和表現內容的方式。
內容是事物的存在基礎,而形式則是它的表現方式。事物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有自己的不同內容。事物的形式也是無限多樣的。根據形式與內容聯系的程度,大體上可將事物的形式分成兩類:一類是外在形式,它與事物內容不是直接相關的,其改變一般不會直接影響到內容的變化;另一類是內在形式,它與事物的內容緊密相關。內在形式的變化,往往會對內容的存在與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
2. 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
首先,內容和形式相互對立。對於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來說,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內容和形式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就事物的矛盾關系而言,內容屬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而形式則屬於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居於服從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因此,內容與形式具有明確界限,不能混淆和顛倒。
其次,內容和形式相互統一。第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事物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內容,沒有無形式的純粹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空洞的形式。事實上,同一內容往往有多種形式,同一形式往往表現不同的內容;新內容可能利用舊形式,舊內容可能採取新形式。第二,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一方面,內容決定形式,任何形式都是適應一定內容的要求而產生的,有什麼樣的內容,就要求有什麼樣的形式;內容發生了根本變化,形式也遲早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另一方面,形式反作用於內容,當形式適合內容發展要求時,對內容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的作用;當形式不適合內容發展要求時,則對內容起消極的阻礙作用。比如,在生產方式的矛盾中,當作為形式的生產關系適合於作為內容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相反,當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第三,內容和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內容和形式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種關系中作為一定內容的形式,在另一種關系中可以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內容;反之亦然。第四,內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的矛盾運動。內容是比較活躍易變的,形式則相對穩定。活躍易變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形式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在事物發展的初期,由於形式是適應內容發展要求而產生的,形式與內容是基本適應的,此時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經過一段時間,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原來相對穩定的形式就會越來越落後於內容的發展,逐漸成為內容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二者就由基本適合逐步變為基本不適合,這時就產生了變革舊形式以適合新內容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經過變革,打破舊形式,代之以適合內容發展要求的新形式,形式與內容又達到新的基本適合。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這種「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功,始終貫穿於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事物就是在內容和形式這種循環往復的矛盾運動中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
3. 內容和形式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掌握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對我們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既然內容決定形式,那麼,我們在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時,就必須注重事物的內容,著眼於事物內容的發展,反對那種脫離內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義。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內容發展的要求來決定對待形式的態度和行動。當一種形式基本上適合內容的發展要求時,我們要保持這種形式的相對穩定,不要任意地改變它;當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現有形式基本不適合內容的發展要求時,要及時地採取措施,變革舊形式,建立新形式,為內容的不斷發展服務。其次,既然形式反作用於內容,那麼我們在實踐中,就不能忽視形式的作用,要反對只強調內容而否認形式作用的形式虛無主義。應當在注重內容的前提下,善於選擇、利用和創造最適當的形式為內容服務,充分發揮這些形式對內容的促進作用以推動內容的發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F. 馬克思主義有哪些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G. 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是什麼
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日趨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
H. 事物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要注重把握分析事物的固有聯系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雖然是客觀的但是人們並非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固有聯系來建議新聯系 調整舊聯系。
3、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發展的狀況,一切以時間條件地點為轉移。
I. 專門方法論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聯系實際闡述原則的運用和效果。
高三政治—哲學常識主要原理與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
: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要處理好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
2.因果聯系原理
: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驕傲是原因,進步、落後是結果。要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總結經驗教訓,發揚成績、或避免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5.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規定次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與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
10.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
11.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於某些事情則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乾的思想和行為;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幹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進有退,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也體現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說明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進其發展壯大;說明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堅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滿懷信心地戰勝困難和挫折,向著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
★關鍵要點★
▲唯物論:
1.物質的概念: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質屬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有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存在。
3.意識能動作用包括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兩個方面。
4.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因素: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知識構成。
5.①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②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③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a.反對主觀主義;b.要堅持全面地、整體地、發展地看「實際」
6.主觀和客觀「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的實際,主觀和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濕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二者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
8.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徵):
1.聯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叫聯系。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是客觀的,所以人們不能否認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聯系。但人們可以改變條件創造條件,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四面八方」橫向的聯系是指空間上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系;「前後相繼」縱向的聯系是指時間上前後事物之間的聯系。
3.因果聯系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先行後續,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4.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種情況是,某一現象在這一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
5.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部分對整體的影響:部分會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
6.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
7.發展是變化,但變化不一定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判斷新舊事物的客觀標準是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
8.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區別:現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內在的,必須要經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聯系: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本質要通過現象才能表現出來,現象是規律的向導。
9.規律和規則、法律條文、規定的關系。(參考書本P76頁)
10.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含義及二者關系(參考書本P80頁)
▲矛盾(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無條件的,而統一是有條件的。「統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
3.矛盾是客觀的,不能製造也不能消滅,但可以解決,解決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狀態轉化成緩和狀態,並不是消滅矛盾。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還在於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7.認識事物的秩序: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轉化了,我們的工作中心也隨之轉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10.明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難點、易混點——切記!!!):
(1)深刻理解含義: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強調的是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許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種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強調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關鍵性詞語:
a.主要矛盾常常用這樣的詞語:中心、關鍵、重點、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這樣的詞語:性質、本質、主流、方向、主體等。
(3)明確命題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適用於「辦事情」,解決問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怎樣集中力量找出問題的關鍵,抓住重點,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適用於「看問題」,認識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與弊、優與劣、功與過、長處和短處等方面,針對事物的性質作出評價與判斷,強調對這個事物當前狀況的認識。
▲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只能是影響。
2.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
3.量變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不會發生質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4.適度原則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質,促成飛躍是要改變事物的性質。
5.質變不一定是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質變。
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7.唯物論與辯證法是統一的。辯證法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唯物論貫穿著辯證法的思想。
高二哲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一部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概念原理
第五課
概念: 1.人的自覺能動性 2.認識的根本任務 3.感性認識 4.理性認識 5.現象 6.本質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學理論 11. 分析 12. 綜合 13.合理想像 14. 創造性思維(創新)
原理
1、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內容]: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想、做、精神狀態。
[方法論]:充分而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反對]: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形而上學觀點。
2、 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內容〕: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自覺性。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或以現象代替本質,導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麼一無所獲,要麼事與願違。
3、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是事物個別多變的東西,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聯系在於:二者緊密相聯,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既要承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表本質;看不到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否認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4、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可以憑借感覺器官直接獲得的,是較為膚淺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通過理性思維才能獲得,相對於感性認識來說更深刻更可靠。
聯系:二者都是認識,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自覺地把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反對〕:淺嘗輒止,滿足於感性認識,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 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原理
〔內容〕:由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自覺追求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反對〕:克服錯誤思想意識的影響,與錯誤理論、謬誤進行堅決的斗爭。
6、客觀規律(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規律(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人在規律(條件)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條件的破壞作用,甚至創造條件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反對〕: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條件)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創造兩個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原理
〔內容〕:要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前提是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第二,關鍵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方法論〕: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積累感性材料;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反對〕:不肯付出艱辛勞動進行積累;不肯開動腦筋淺嘗輒止。
8、認識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原理
[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深度上認識要不斷深化,廣度上認識要不斷擴展,進程上認識要不斷向前推移,總之,認識要不斷向前發展。
[方法論]:要求深化、擴展、推移認識(發展認識),實現理論創新。
[反對]: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
9、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
〔內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
〔反對〕:只分不聯,或簡單機械相加、忽視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孤立片面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
10、為什麼要培養創新意識原理(合理想像和創造性思維)
〔內容〕:(1)含義:創新即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2)背景:21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
9月
J. 如何分析事物的發展規律
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范,從摸索到成熟。
凡事向遠看,會發現很多很多的東西,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從開始的生澀到後面越來越熟練,然後通過流量變現,掙錢就是這樣,如同十年前種下的果樹,結果後,都可以吃到果實,有酸有甜。自然界不變的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結果與方法論也具有時效性,也有不靈驗的時候,影響這些結果與方法論的局部因素太多了,除非這些結果與方法論是經過歷史的沉澱,與長期檢驗是具有持續性,重復性與可操作的時效性。
社會發展的規律:
倘若事物在其他方向上有不平衡現象,那麼我們就稱為「畸形」。畸形現象的存在是受外界事物突發的干擾,沖擊等因素而造成的。
事物不可能獨立地存在,我們所說的「整體」也是相對的,它與其他事物必然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受周圍事物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因素已基本確定。
社會發展規律按其作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存在於人類歷史一切階段並始終起作用的,屬於一般規律,如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只在歷史上某些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特殊規律,如階級斗爭規律。僅在某一社會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個別規律,如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