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牛腸斷端吻合術
腸斷端吻合術:首先切除壞死腸管,腸切除線應在病變部位兩端5~10厘米的健康腸管上,近端腸管切除范圍應更大些。展開腸系膜,在腸管切除范圍上,對相應腸系膜作V形或扇形預定切除線,在預定切除線兩側,將腸系膜血管進行雙重結扎,然後在結扎線之間切斷血管與腸系膜。在預定切除腸管線兩側鉗夾無損傷腸鉗,距健側腸鉗5厘米處切斷腸管,切斷腸管的斷面應盡量多保留腸系膜側腸壁,並注意結扎腸系膜側三角區內出血點。
助手扶持並合攏兩腸鉗,使兩腸斷端對齊靠近,檢查擬吻合的腸管有無扭轉。首先在兩斷端腸系膜側與對腸系膜側距腸斷緣0.5~1.0厘米處,用1~2號絲線將兩腸壁漿膜肌層或全層作一25厘米長的牽引線,使兩腸斷端對齊便於縫合。
用直圓針對兩腸斷端的後壁在腸腔內由對腸系膜側向腸系膜側作連續全層縫合,連續縫合接近腸系膜側向前壁折轉處,將縫針自一側腸腔黏膜向腸壁漿膜刺出,而後縫針從另側腸管前壁漿膜刺入,復而又從同側腸腔內黏膜穿出,自此,用康乃爾縫合前壁,至對腸系膜側與後壁連續縫合起始的線尾打結於腸腔內。
完成第一層縫合後,用生理鹽水沖洗腸管,手術人員洗手消毒,轉入無菌手術。第二層用間斷倫巴特縫合前、後壁。系膜側和對腸系膜側兩轉折處,必要時可作補充縫合。撤去腸鉗,檢查吻合處是否符合要求,最後間斷或連續縫合腸系膜游離緣。
② 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的手術方法
以粘膜下隧道吻合法為例:
選擇手術體位
病人取仰卧頭低位,使盆腔內的腸管向上移,便於操作。
選擇切口部位
恥骨上腹部中線偏左切口。
分離並切斷輸尿管
進入腹腔後用紗布墊將小腸覆蓋、堵塞、推開,將輸尿管前的後腹膜切開,露出輸尿管,並於盆腔輸尿管最低位或距病變適當處切斷,將遠端結扎。近端輸尿管內置輸尿管導管暫時引流尿液,減少腹腔污染(圖1)。 形成結腸帶隧道
選擇部位合適的乙狀結腸段,在其上選擇合適的結腸帶做一長3~4cm的縱行切口,切開漿膜及肌層,在粘膜下層向兩旁潛行分離各約1~1.5cm,使成一隧道(圖2)。注意止血,不要分破粘膜。
修整輸尿管近端
將輸尿管近段分離,但不可將輸尿管周圍組織完全剝離,以免影響血運。輸尿管近側斷端周圍組織則需分盡,並縱行剪開1.5cm,然後將管口修成橢圓開的斜面,這樣可使吻合口擴大3倍,保證引流通暢。
吻合輸尿管乙狀結腸
在乙狀結腸漿肌層的最下端將粘膜切一小口,與輸尿管端橢圓形斷面等大,將兩處切口對齊,作端側吻合,先用4-0鉻制腸線將輸尿管全層和腸壁粘膜層邊緣的上下兩角各縫一針,再做間斷縫合約8~10針縫合兩緣(圖3)。 縫合隧道
輸尿管安置在隧道內後,將輸尿管壁與隧道內腸壁肌層用細絲線固定2~3針,以減少吻合口張力(圖4)。然後,將腸壁的漿肌層用細絲線間斷縫合4~5針,以包埋輸尿管於隧道內(圖5)。 縫合後腹膜
最後將後腹膜切口內側邊緣縫合在吻合線的外側,再將外側後腹膜縫合在吻合線的內側,使吻合處重新位於腹膜外(圖6)。
一般先做右側吻合,然後再在吻合口近側的乙狀結腸適當部位做左側輸尿管的吻合。 1、在分離輸尿管時,應注意保證血運,以免術後發生管壁壞死。
2、在進行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時,應注意將二者的粘膜層均縫到,以防術後漏尿。
3、輸尿管位置要擺正,防止扭轉。
③ 外科的縫合方法
根據縫合部位組織的解剖、功能特點和要求以及外觀需要,外科縫合有多種方法:,有單純縫合、褥式縫合、內翻縫合、外翻縫合、這些縫合法都有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之分,還有荷包縫合、半荷包縫合, 以及皮膚美容的內縫合等。
④ 縫合的常見縫合方法
使切口創緣的兩側直接對合的一類縫合方法,如皮膚縫合。
(1)、單純間斷縫合
操作簡單,應用最多,每縫一針單獨打結,多用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腱膜的縫合,尤其適用於有感染的創口縫合。
(2)連續縫合法
在第一針縫合後打結,繼而用該縫線縫合整個創口,結束前的一針,將重線尾拉出留在對側,形成雙線與重線尾打結。
(3)、連續鎖邊縫合法
操作省時,止血效果好,縫合過程中每次將線交錯,多用於胃腸道斷端的關閉,皮膚移植時的縫合。
(4)、8字縫合
由兩個間斷縫合組成,縫扎牢固省時,如筋膜的縫合。
(5)、貫穿縫合法
也稱縫扎法或縫合止血法,此法多用於鉗夾的組織較多,單純結扎有困難或線結容易脫落時。 使創緣部分組織內翻,外面保持平滑。 如胃腸道吻合和膀胱的縫合。
(1)、間斷垂直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倫孛特(Lembert)縫合法,常用於胃腸道吻合時縫合漿肌層。
(2)、間斷水平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何爾斯得(Halsted)縫合法,多用於胃腸道漿肌層縫合。
(3)、連續水平褥式漿肌層內翻縫合法:又稱庫興氏(Cushing)縫合法,如胃腸道漿肌層縫合。
(4)、連續全層水平褥式內翻縫合法:又稱康乃爾(Connells)縫合法,如胃腸道全層縫合。
(5)、荷包縫合法:在組織表面以環形連續縫合一周,結扎時將中心內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於癒合。常用於胃腸道小切口或針眼的關閉、闌尾殘端的包埋、造瘺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6)、半荷包縫合法:常用於十二指腸殘角部、胃殘端角部的包埋內翻等 。 使創緣外翻,被縫合或吻合的空腔之內面保持光滑,如血管的縫合或吻合。
(1)、間斷垂直褥式外翻縫合法:如鬆弛皮膚的縫合。
(2)、間斷水平褥式外翻縫合法:如皮膚縫合。
(3)、連續水平褥式外翻縫合法:多用於血管壁吻合 。 可分為皮內間斷及皮內連續縫合兩種,皮內縫合應用眼科小三角針、小持針鉗及0號絲線。縫合要領:從切口的一端進針,然後交替經過兩側切口邊緣的皮內穿過,一直縫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後抽緊,兩端可作蝴蝶結或紗布小球墊。常用於外露皮膚切口的縫合,如頸部甲狀腺手術切口。
其縫合的好壞與皮下組織縫合的密度、層次對合有關。如切口張力大,皮下縫合對攏欠佳,不應採用此法。此法縫合的優點是對合好,拆線早,癒合疤痕小, 美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除縫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閉合創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閉器,醫用粘膠,皮膚拉鏈等。
⑤ 醫用縫合方法 外科醫用縫合針法
目前醫院外科縫合法主要有6類10種:1、單純間斷縫合法① 一針一線縫合:用於縫合皮膚、筋膜、皮下組織、胃腸道。② 8字縫合:分為外8字、內8字;兩針交叉的間斷縫合,適用於腱膜、肌腱和張力較大的組織及創面上較大出血點的縫合止血。2、單純連續縫合法① 單純連續縫合:縫線順著傷口連續縫合,用於腹膜、大的裂口縫合。② 連續鎖邊縫合:連續縫合過程中每縫合一針均將線繞過針尖部的縫合,呈鎖邊拉緊。用於胃腸吻合、甲狀腺切除後傷緣縫合,起對合及止血作用。3、 間斷外翻縫合:縫合後使創緣外翻,用於皮膚、血管、輸尿管吻合① 橫褥式縫合② 直褥式縫合4、連續外翻縫合:用於血管吻合。5、間斷內翻縫合:縫合後創緣呈內翻對合。6、連續內翻縫合:從一切緣外面選針,同側內面出針,越至對側從外面進針,內面出針;一般用於胃腸吻合① 連續內翻② 荷包縫合
⑥ 腸道問題
先採用保守治療,但不主張採用峻瀉劑和灌腸,而強調三多,多食粗製主食或富含食物纖維的水果蔬菜;多飲水每日總量達2000~3000ml;多活動。通過以上治療,一般患者的症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經過3個月正規非手術療效治療症狀無好轉、療效不明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以下3類:
經直腸內修補
患者取俯卧位,雙下肢下垂45º左右,下腹及恥骨聯合部略墊高。可採用腰麻或骶麻。用寬膠布粘貼雙側臀部,向兩側牽開,顯露肛門部。常規消毒臀部、肛門及陰道,用手指輕輕擴張肛門,以容納4~6指為宜。將直角拉鉤或S形拉鉤伸入肛門內,助手協助暴露直腸前壁。具體手術方法分2種。 直腸指檢
1.Sehapayah法:在直腸下端,齒線上方0.5cm處作縱形切口,長約7cm,深達粘膜下層,顯露肌層,根據前突的寬度,游離兩側粘膜瓣,為1~2cm。左食指插入陰道內,將陰道後壁向直腸方向頂起,以便於協助壓迫止血及防止損傷陰道,然後用2/0鉻制腸線縫合,進針點距中張的距離可根據前突程度而定,一般進針點選擇在前突的邊緣正常組織處可從右側肛提肌邊緣自外向內進針,再從左側肛提肌邊緣畢,用右手食指能觸摸出一條垂直而堅固的肌柱。縫合時針尖切勿穿過陰道後壁粘膜,以防發生陰道直腸瘺。最後修正兩側膜瓣,用鉻制腸線間斷縫合粘膜切口。直腸內置凡士林紗條,從肛門引出。 2.Khubchandani法:在齒線處作橫切口,工為1.5~2cm,在切口兩端向上各作縱作切口,每側長約7cm,成「U」字形。游離基底較寬的粘膜肌層瓣(瓣內必須有肌層),粘膜肌層瓣向上分離須超過直腸陰道隔的薄弱處。先做3~4間斷橫行縫合,橫行縫疊鬆弛的直腸陰道隔;再做2~3針間斷垂直縫合,縮短直愮前壁,降低縫合粘膜肌層瓣的張力,促進癒合。切除過多的粘膜,將粘膜肌層瓣邊緣與齒線間斷縫合,最後間斷或連續縫合兩側縱形切口。
經直腸閉式修補(Block)法
根據前突大小,用彎血管鉗縱行鉗夾直腸粘膜層,再用2/0鉻制腸線自下而上連 直腸
續縫合粘膜肌層,直到恥骨聯合處。縫合時應下寬下窄,以免在上端形成粘膜瓣影響排糞。該法僅適用於較小的(1~2cm)直腸前突。 經直腸入路修補直腸前突的優點:①方法簡便;可同時治療其他伴隨的肛管直腸疾病;②可用局麻完成手術;③更直接接近括約肌上區,能向前折疊恥骨直腸肌,重建肛管直腸角。該法缺點是不同是糾正膀胱突出或陰道後疝,有肛管狹窄者亦不是經肛門修補,合並以上情況者以陰道修補為宜。
直腸內封閉縫合法修補直腸前突
其手術要點是,在直腸前突處行雙重連續交鎖縫合,將該處直腸粘膜、粘 直腸
膜下組織和肌層縫合一起,消滅直腸前壁囊袋。連續交鎖縫合要勒緊,以達到絞窄效果,從而引起粘膜壞死脫落,靠該處粘膜下和肌層組織使創面快速癒合。該類手術適用於中間位直腸前突,特點是快速、簡單易行、出血少,不足之處是有時前突封閉不完全,術後可復發。 必須注意,單純直腸前突較少,多合並有直腸前壁粘膜脫垂、直腸內套疊、會陰下降、腸疝等。治療時應同時治療合並疾患,否則將影響療效。另外,需認真做好術前准備和術後護理。術前3日口服腸道抗生素,術前2日進軟食,手術當日禁食,並清潔灌腸、沖洗陰道。術後繼續用抗生素或甲硝唑等預防感染,進流食,保持5~7天不大便。
直腸前突閉合術的手術步驟
手術步驟:行骶裂孔阻滯麻醉,麻醉生效後改折刀位(如伴有心肺疾患的老年患者改用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1∶10碘伏原液反復消毒直腸中下段及肛管,指力擴肛達4~6指,生理鹽水棉球拭凈術野。用肛門拉鉤將肛門向兩側及後側牽開,顯露直腸前壁。術者左手食指伸入陰道中探查直腸陰道隔薄弱部位,依據排糞造影及指檢判斷直腸前突的深度和寬度,用彎血管鉗縱行鉗夾直腸前壁黏膜,用0號鉻制腸線於血管鉗鉗尖上之直腸黏膜進針,起始部打結自上而下連續鎖邊縫合,每次進針、拉緊縫線前助手向下適度退出血管鉗避免打在血管鉗上影響鎖邊縫合的緊張度,至最後一針進針前縫線末端預留雙線長度出針後保持整個鎖邊縫合緊張,此時助手完全退出血管鉗,收緊線並把帶針線一端與預留雙線打結。每針縫合深度至黏膜下肌層。[1]
編輯本段手術前注意事項
腸道及陰道預備患者於手術前2d進流質飲食或無渣飲食,每晚洗腸1次~2次,術前1d禁飲食,只補液,術日晨清潔灌腸,以清除瀦留於直腸、乙狀結腸內的糞便。將積存於其中的糞便及液體消除干凈,同時在擦拭過程中可將脫垂黏膜復位,有利於直腸內容物排出。陰道預備,術前2d晨做陰道沖洗,沖洗後置陰道栓1枚,術日晨用0.1%利凡諾沖洗陰道,有陰道滴蟲、真菌感染者,給予葯物先行治療,手術應避開經前、經期,術前剃盡會陰部陰毛。
直腸前突造成的便秘如何治療
直腸突造成的便秘多見於中老年人,是由於多產、難產婦,直腸前壁 直腸前突
向前膨脹所致前壁肌層變薄,糞便進入直腸突出部分,不能由肛門排出,停止排便時,便又可回入直腸。 具體表現:出口梗塞便秘,盆腔內有沉重和疼痛感,排糞困難,用手指向後壓迫陰道後壁,可使糞便從肛門排出。診斷不困難。 該病般不需治療,若便秘影響到工作生活,則應行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如下
①直腸內切開修補術。 ②直腸內閉式縫合修補術。 ③陰道內修補和直腸陰道聯合修補術。 以上三手術,是最常用的直腸突出修補術。
術前護理事項
心理護理:患者便秘日久,對手術期望值較高,醫務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術後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如直腸陰道瘺、感染、出血等,以及術後注意事項,了解患者的思想狀況,積極加以安慰、疏導。 腸道准備:術前3d予半流質飲食,術前1d進流食,術前12h禁食,術前晚口服20%甘露醇250ml,然後喝2 000ml溫開水,服葯後密切觀察排便次數、量、性質,同時監測生命體征、皮膚、黏膜的變化,及早發現虛脫的先兆症狀,給予及時的處理。如排便不暢,於術前清潔灌腸。 直腸前突為出口梗阻綜合征之一,由於長期便秘,腹內壓增高,經產婦、中老年婦女會陰鬆弛,導致直腸陰道隔鬆弛,失去對直腸前壁的支持作用,使直腸前壁向前凸出,引起直腸前突。手術的目的是消除囊袋,加固直腸、陰道隔,恢復排便功能。術後護理的目的是鞏固療效,減少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