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冉森派的簡介
冉森派也信奉所謂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說,認為必須對兒童嚴格管理, 防止「原罪」的發展。 但他們反對耶穌會學校對兒童橫加壓制和濫用懲罰,要求以同情的溫和的態度對待學生,主張通過教師的示範和親切的談話進行教育。因此, 他們主張每個教師只教 5、6 個學生, 以免照顧不周, 學校規模不大,稱為「小學校」。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單純注重拉丁語,主張以學習本族語言和近代語為主;此外,還學習數學、地理和歷史。教學都用法語進行。教學方法上,反對死記硬背,注重發展智力,訓練判斷力;採用實物教學,以發展兒童的感官;重視練習;貫徹連貫性、自覺性原則。這些,都明顯反映出笛卡兒以及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的某些思想的影響,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冉森派學校中的神學氣氛很濃,禁止學習人文主義作品,要求學生僅讀宗教讀物,以期養成虔信的品德。而且要求教師晝夜監視學生活動, 限制學生自由。由於耶穌會的迫害,冉森派學校沒有得到大量發展,通常僅有20多所,最多時也僅有50所。冉森派學校只開辦了20多年,至1660年即被耶穌會封閉。此後,冉森派教徒仍繼續從事編寫教科書和函授教育的活動,對法國及其他各國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近代概率人的創始人帕斯卡爾於1641年受到了父親艾基納的影響接受了冉森教義。自投石黨被鎮壓後,耶穌會在法國的活動加強了。在17世紀法國思想戰線上的尖銳斗爭中(即冉森派反抗耶穌會的理論斗爭中),帕斯卡爾作為冉森派突出辯護人,曾以俗人的身份前後寫了十八封抨擊耶穌會的信。這十八封信成為當時反耶穌會的教權思想統治的重要歷史文獻,對新興的人文主義思想起了鼓舞作用。晚年的帕斯卡爾仍是反對耶穌會的堅決鬥士。當波——羅雅爾幾經統治當局的嚴厲打擊已經瀕於失敗的關頭,一些冉森派的代表人物都傾向於妥協,唯有他堅持要與之斗爭。
冉森派與耶穌會的這場論戰,作為一場狹義的神學理論的爭論早已成為歷史陳跡。
2. 你認為《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授課制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班級授課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大教學論》,為班級授課制奠定理論基礎。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就是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成不同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由老師有計劃的對同一個班的全體學生同時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發展
在中世紀,西歐各國學校工作的組織是極為鬆散的。學生在一年的任何時間里都可以到學校學習。他們雖然坐在同一間教室里,但各人都是按自己的進度學習,教師也只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不對全班學生講授共同的課業,沒有統一的計劃。中世紀後期,在耶穌會舉辦的學校中曾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行比較好的組織。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兄弟 會學校中,出現了班級授課制的萌芽。德國教育家斯圖謨在斯特臘斯堡主持文科中學時,曾把學生分為十個年級。在普雷拉烏文法學校中也有組織班級教學的經驗。但關於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問題,只是在誇美紐斯的著作中才第一次得到詳細的論述。
誇美紐斯重視學校的組織工作和班級授課的經驗,這是和他堅持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分不開的。他把學校稱為「造就人的工場」和「真正鍛煉人的地方」。他努力尋求「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誇美紐斯認為,學校工作一定要有計劃,要使教學工作組織得井井有條。他說:「教學的藝術所需要的也沒有別的,也只是要把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他詳細談到學校工作的組織和班級授課問題,要求仔細劃分時間,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指定的工作。
3. 333教育綜合大綱的外國教育史
1、掌握外國教育思想和制度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歷史發展的線索。
2、了解外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認真閱讀和理解國外名著。
3、能運用歷史方法和知識分析教育現象。
4、通過外國歷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養熱愛教育
事業、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 一、古希臘教育
(一)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時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觀念。
2、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與思想: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方法」。
3、柏拉圖的教育活動與思想:學園;學習即回憶;《理想國》。
4、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動與思想:呂克昂;靈魂論;自由教育。
二、古羅馬教育
(一)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二)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三)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羅的教育思想
2、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歐中世紀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機構與內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點
(二)世俗教育
1、宮廷學校
2、騎士教育
3、城市學校與行會學校
4、中世紀大學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機構
2、歷史影響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義教育家
1、弗吉里奧;2、維多里諾;3、伊拉斯謨;4、莫爾;5、蒙田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特徵、影響和貢獻
五、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1、馬丁·路德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2、加爾文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穌會學校
六、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教育發展
(一)英國教育的發展
公學;貝爾-蘭開斯特製;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爾福教育法》;《哈多報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國教育的發展
啟蒙運動時期國民教育設想;《帝國大學令》與大學區制;《費里教育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國教育的發展
國民教育的興起;巴西多與泛愛學校;實科中學;柏林大學與現代大學制度的確立;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
(四)俄國及蘇聯教育的發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國民學校章程》;蘇聯建國初期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2)《統一勞動學校規程》;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
(五)美國教育的發展
殖民地普及義務教育;賀拉斯·曼與公立學校運動;《莫雷爾法案》;六三三學制;初級學院運動;《國防教育法》;《中小學教育法》;生計教育;恢復基礎運動;《國家在危機中》。
(六)日本教育的發展
明治維新時期教育改革;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歐美教育思想的發展
(一)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普及教育、泛智學校、統一學制及其管理實施;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說;紳士教育。
(三)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
(四)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論要素教育;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五)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六)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
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幼兒園;恩物;作業。
(七)斯賓塞論教育
生活准備說;知識價值論;科學教育論;課程論
(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九)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新教育運動歷程;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進步教育運動歷程;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論課程與教材;論思維與教學方法;論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十一)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要素主義;永恆主義;新行為主義教育;結構主義教育;終身教育思潮;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潮。
(十二)蘇聯教育思想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教育學體系;贊科夫的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主要參考書目:
張斌賢主編,王晨副主編:《外國教育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4. 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1)新理論、新政策指導下的改革。經過較長時期的規劃和專家論證,形成改革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此種改革往往在一個國家或較大范圍內進行。
(2)實驗性改革。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在某一地區或學校進行整體或單項改革試驗,取得數據,積累經驗教訓。
(3)推廣性改革。對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優秀教學經驗或改革實驗成果進行精選、優化之後,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較大地區和范圍內推廣。
(4)耶穌會學校主要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歷史沿革:
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對象范圍的擴大和教學內容的增加,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16世紀,在西歐一些國家創辦的古典中學里出現了班級教學的嘗試。
如法國的居耶訥中學,分為十個年級,以十年級為最低年級,一年級為最高年級。在一年級以後,還附設二年制的大學預科。德國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學,分為九個年級,還設一個預備級,為十年級。
與此同時,天主教設立的耶穌會學院,也實行班級教學,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部:初級部又分為五個年級(其中五年級為兩學年),共六學年;高級部一般為三個年級;還在章程中詳細規定了每月、每周的教材內容和每天的時間表。這些都是班級教學的萌芽。
17世紀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其所著的《大教學論》(1632)中,加以論證,從而奠定了班級教學的理論基礎。
此後,班級教學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學校逐步推廣。中國採用班級教學最早的雛型,是始於同治元年(1862)清朝政府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後,逐步地在全國採用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
5. 誇美紐斯之前西歐中世紀學校採用什麼教學方法
誇美紐斯之前西歐中世紀學校採用的是個別教學的方法。
早在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在耶穌會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分班、分級教學制度,並且按年、月、周規定教學進度。
揚·阿姆斯·誇美紐斯(捷克文:JanAmosKomensk_;德文:JohannAmosComenius;波蘭文:JanAmosKomeński;匈牙利文:Comenius_mosJános;拉丁文:IohannesAmosComenius),生於1592年,逝於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族人,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擁護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學論》中提出。
6. 資產階級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是怎樣的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比英國晚了一個世紀,17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發展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是以宗教斗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17世紀時,法國資產階級主要信奉加爾文新教(又稱胡格諾教派)和新教教派—詹森派。封建專制政府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舊教)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並對新教進行殘酷的迫害。在教育上占統治地位的是耶穌會派和後起的聖樂會派。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主要掌握在舊教手中,是天主教對抗資產階級新教「異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1.初等教育
宗教改革以後,法國各教派仍然繼續斗爭,都想把學校當作傳播本教派教義和爭取群眾的工具,紛紛興辦初等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法國初等教育的發展。
在新教辦的初等教育中,著名的有詹森派的學校。詹森派教徒中有不少學者和作家,受笛卡爾思想影響很大。他們也從「原罪說」出發,但認為因為人帶有原罪,兒童的精神是病態的,所以對他們的教育更要採取同情、溫和的態度,不能使用壓制和懲罰的方法,主張通過教師的榜樣和親切的談話來進行教育。在學習內容上,主張以學習本民族語言和近代語為主,同時還要學習數學、地理和歷史。教學時使用法語。在教學方法上反對死記硬背,注重發展智力,採用實物教學,重視練習。這些都反映出提倡科學、反對盲目信仰的新思想。但詹森派辦的學校只存在20多年,到17世紀60年代被耶穌會派封閉了。
天主教為了與新教在教育方面相抗爭,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學校兄弟會」。為爭取教民,對新教徒子弟進行天主教思想教育,兄弟會開辦了很多免費的初等學校。為迎合時代的要求,吸引兒童,也採取了一些新方法,如先學法語,然後再學拉丁語;實行班級教學等。但學校中懲罰仍很嚴厲。為滿足教師的需求,1684年開辦了教師講習所,講習所還附設了「練習學校」,這是歐洲最早的師范學校。
2.中等教育
這個時期法國中等學校主要有耶穌會中學和大學附屬的文科中學。這類學校經院主義氣息濃厚,落後於時代需要。17世紀初發生了改革中等教育的活動。1611年創建「耶穌基督聖樂會」,會員多受笛卡爾思想影響,到1626年已開辦中學50餘所。這些中學的特點有:(1)中學前四年學法語不學拉丁文;(2)高年級學拉丁文不學希臘文;(3)採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視閱讀原著,不死背文法);(4)注重歷史教學,並使歷史與地理聯系起來;(5)重視數學,認為數學可以「訓練智力,使人善於思考」;(6)開設物理、化學學科;(7)教學時注重學生個性,反對體罰,學校生活比較溫和、自由。1773年以後聖樂會派代替耶穌會派支配了法國的中等教育。在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許多聖樂會的教師投入了資產階級政黨的隊伍。
3.高等教育
17世紀至18世紀法國的高等教育受天主教會的控制,大學排斥新教徒十分激烈,不給信仰新教的學生頒發學位,禁止使用笛卡爾的著作。啟蒙運動興起後,壓制新思想。巴黎大學神學院曾將盧梭的《愛彌爾》宣布為禁書,並當眾焚毀。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的變化,出現了一些反映進步思想的講座,如開設數學、自然科學、民法、自然法的講座。
7. 法國宗教改革後,其中等教育有何相應改革
這個時期法國中等學校主要有耶穌會中學和大學附屬的文科中學。這類學校經院主義氣息濃厚,落後於時代需要。17世紀初發生了改革中等教育的活動。1611年創建「耶穌基督聖樂會」,會員多受笛卡爾思想影響,到1626年已開辦中學50餘所。這些中學的特點有:
(1)中學前四年學法語不學拉丁文;
(2)高年級學拉丁文不學希臘文;
(3)採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視閱讀原著,不死背文法);
(4)注重歷史教學,並使歷史與地理聯系起來;(5)重視數學,認為數學可以「訓練智力,使人善於思考」;
(6)開設物理、化學學科;
(7)教學時注重學生個性,反對體罰,學校生活比較溫和、自由。
8. 外國教育史學校產生的基本條件
外國教育史學校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具備外國簽證。
德國宗教改革家路德和法國的加爾文等領導的新教曾倡導普及教育。舊教的組織,特別是耶穌會派同新教進行了長期的斗爭。耶穌會派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也有某些可供後世借鑒之處。宗教改革的結果是使教會從屬於國家,教育的領導權也開始由教會轉入國家手中。16、17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形成了兩種學校制度,一種是用本族語教學的國民學校,另一種是古典文科中學。
前者逐漸變成專為下層群眾兒童設立的教育機構,後者則是著重以培養神職人員或政府官吏為目標的學校。17世紀中期,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倡普及教育,主張學習一切現實有用的知識,總結了適應自然的教學方法。誇美紐斯寫了《母育學校大教學論》和《泛智學校》等著作,為近代資產階級教育學奠定了初步基礎。近代和現代教育,從17世紀中期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英國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紳士教育思想。
研究外國從古代至現代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以及變化。在中國,外國教育史的學習和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並貫徹「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方針。外國教育史是中國高等師范院校的一門專業課程。學習和研究這一學科,有助於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發展的規律;批判地吸取人類教育的優秀遺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學的素養,開闊眼界;培養師范院校學生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和忠誠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
9. 誇美紐斯提出的母育學校是什麼
母育學校(捷Informatorium koly Materské;英School of Infancy),書名。捷克誇美紐斯著。1632年出版。論述幼兒學前教育。前有給父母、教師等的「獻辭」。共12章。
認為兒童是無價之寶,父母要關心幼兒身心成長,細心培育兒童虔敬、德行和良好的習慣,授以語言藝術知識。論述幼兒教育的性質、身體訓練的價值以及幼兒道德訓練和宗教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幼兒對自然界的初步認識是智慧發展的開端;指出幼兒進入國語學校前應作的准備。
(9)耶穌會學校主要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論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
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它闡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並試圖通過教育實驗來實現「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的理想。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等。這些原則依然是我們今天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誇美紐斯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從理論上詳細闡述了班級授課制以及相關的學年制、學日制、考查、考試制度。雖然早在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在耶穌會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分班、分級教學制度,並且按年、月、周規定教學進度。
但是,誇美紐斯是對班級授課制等作系統理論闡述的第一人。他以太陽的「光亮和溫暖給予萬物」而「不單獨對付任何單個事物、動物或樹木」為依據,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認為班級授課制是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手段。
他指出班級授課制的具體方法是: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將兒童分成不同的班級;每個班級擁有一個專用教室;每個班級有一位老師,他面對全班所有學生進行教學。
他主張在一般情況下,各年級都應該在每年的秋季開始和結束學年課程,其他時間不應該接收任何兒童入學,以保證全班的學習進度一致,都能在學年底結束相同課程的學習,經考試升入更高年級。
每日上課時間為4小時,在每學習1小時後休息半小時。每年有4次較長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關於考查和考試制度,他提出建立學時考查、學日考查、學周考查、學季考試和學年考試。
其中學年考試是最重要的考試,通常在學年結束時舉行,通過抽簽進行口試,合格者均可升級,不合格者必須重修或勒令退學。誇美紐斯以他在教育理論上的卓越貢獻,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誇美紐斯主張普及義務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實際上是對所有兒童授以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於從事腦力勞動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則更是少數「智者」的權利。
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誇美紐斯打破了封建主義的禁錮,主張人人有權利接受教育,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母育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誇美紐斯
10.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
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目前暫未公布,跨考考研預計2018考研教育學大綱8月下旬發布,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跨考考研內容。
附2017年大綱:
2017年考研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Ⅰ、考試性質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教育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教育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必答題為270分,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為:
教育學原理 約100分
中外教育史 約100分
教育心理學 約40分
教育研究方法 約30分
(二)必選題為30分,考生必須在兩道試題中選取一道作答。第I道題考查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Ⅱ道題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考生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辨析題 3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分析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Ⅳ、考查內容
教育學原理
【考查目標】
1.准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二、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義的類型
2.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三)我國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築;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築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於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徵
2.近代教育的特徵
3.現代教育的特徵
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關於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四、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l.關於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五、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關於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准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4.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的概念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2.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學制確立的依據
3.各級學校系統
4.各類學校系統
5.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七、課程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課程編制
1.泰勒原理
2.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與教材
3.課程日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4.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6.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八、教學
(一)教學概述
l.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三)教學過程
1.關於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四)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範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3.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班級授課制
3.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
(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九)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學業成就評價
4.教學評價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學德育綱要》與《中學德育大綱》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要素
2.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範;品德評價。
(六)德育途徑
直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集體教育模式。
十、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1.教師的概念與類別
2.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4.教師勞動的特點
5.教師的專業素養
6.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
7.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
1.學生及學生觀
2.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3.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准;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中國古代教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3."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並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與教育作用;"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詩書與"以法為教";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2.太學、郡國學與鴻都門學
3.察舉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於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於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存天理,滅人慾"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於學校"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舉辦
2.洋務學堂的興辦
洋務學堂的舉辦、類別和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
3.留學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歐。
4."中體西用"思想與張之洞的《勸學篇》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2."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3.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4.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論學制: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
5.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論";"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6.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確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學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興學"與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學制;頒布課程標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平民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
4.教會教育的擴張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5.1922年"新學制"
七項標准;學制體系與特點。
三、中國現代教育
(-)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發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4.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中學畢業會考。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幹部教育
幹部在職培訓;幹部學校教育;"抗大"。
3.群眾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三)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本質;"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實施。
5.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驗;"活教育"思想體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庄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1.巴比倫的教育
巴比倫的學校: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古代埃及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
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時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3.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4.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智育論;"蘇格拉底方法"。
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學習即回憶";《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6.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教育作用論。
(三)古羅馬教育
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昆體良的教育思想;奧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五、外國近代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北歐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的學校;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方式。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洛克、斯賓塞論教育。
2.法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論教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3.德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論教育。
4.俄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烏申斯基論教育。
5.美國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賀拉斯?曼論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況;教育思想;福澤諭吉論教育。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學原則;論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心理學化;論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兒園教育理論。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教育與社會生產;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六、外國現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新教育運動中的主要理論: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進步教育實驗: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雷沃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里教育法》;統-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高等學校總綱法》。
4.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敕語》、《大學令》;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蘇聯教育的發展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及成效;《統一勞動學校規程》。
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教學大綱"、"勞動教學法";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關於小學和中學的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後的教育改革。
蘇聯教育思想: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凱洛夫的《教育學》、贊科夫的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