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審美心理學的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資訊理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精神分析學派的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學派的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行為主義學派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徵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資訊理論心理學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是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二是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驗美學。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了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