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論證方法有哪些
演 繹 法
根據已知的一般性原理、原則,推斷證明某個具體的論點。(一般→個別)
———— 例句 ————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還要重的。
歸 納 法
舉出許多事實,經過歸納,證明一個一般性結論。(個別→一般)
———— 例句 ————
滴水有恆,能穿透有來頭;繩子有恆,能鋸斷木頭;海浪有恆,能沖垮堤岸。所以恆心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分 析 法
對所論述的問題進行剖析、分解,以揭示論點與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系。
———— 例句 ————
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了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
反 證 法
揭露和批駁對方的謬誤,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觀點。
———— 例句 ————
言多必失,禍從口入。話過多,把自己底牌亮出,讓自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暴露自己的隱私與弱點,陷入被動的境地,極易破財。所以話多不是金。
類 比 法
用與論點在本質屬性上基本相同或相似,且又知道其結果的事物做論據,通過類比證明論點。
———— 例句 ————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梁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松文梓榆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引 證 法
以理論性論據證明論點。
———— 例句 ————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聖、最崇高、最永恆、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
歸 謬 法
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以之為前提,進行合乎情理的引申,得出一個十分明顯而荒謬的結論,從而駁倒對方的觀點。
———— 例句 ————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
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麼能夠流行呢?」
赫爾岑笑著說:「那麼,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比 喻 法
用人們容易理解的具體事物或道理,來解釋較為深奧的事物或道理,但不能作為直接論證。
『貳』 常用的機械裝配方法有哪些方法
常用的裝配方法有以下幾種:
1、互換裝配法
互換裝配法是在裝配過程中,同種零件互換後仍能達到裝配精度要求的裝配方法。其實質是通過控制零件的加工誤差來保證裝配精度。根據零件的互換程度不同,分為完全互換法和不完全互換法。
(1)完全互換法
完全互換法就是裝配時各裝配零件不需進行任何修理、選擇、調整或修配即可達到裝配精度要求的裝配方法。
其特點是裝配質量穩定可靠、對裝配工人的技術等級要求低、裝配效率高等,有利於組織流水線裝配和自動化裝配。但對零件的精度要求嚴,因此零件的生產成本高。故這種裝配方法,僅適於大批大量生產方式。
(2)不完全互換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與完全互換法相似,但允許零件的公差比完全互換法所規定的公差大。因此,有利於零件的經濟加工,裝配過程與完全互換法一樣簡單、方便。但在裝配時,可能會出現達不到裝配精度要求的概率為0.27%。
2、選配裝配法
選配裝配法是將相關零件的相關尺寸公差放大到經濟精度,然後選擇合適的零件進行裝配,以保證裝配精度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於裝配精度要求較高,而組成環又不多的成批或大批生產的情況下,如滾動軸承的裝配等。選配法,按其形式不同分為直接選配法、分組選配法和復合選配法三種。
(1)直接選配法
即裝配時,從待裝配的零件中直接選擇精度合適的零件進行裝配,以保證裝配精度的要求。這種方法不必事先分組,能達到較高的裝配精度,但需要有經驗的工人挑選合適的零件進行試配,因此裝配時間不易控制,裝配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人的技術水平。
(2)分組選配法
即將相關零件的相關尺寸公差放大若干倍,使其尺寸能按經濟精度加工,然後按零件的實際加工尺寸分為若干組,按各對應組進行裝配,以達到裝配精度要求。由於同組零件有互換性,故也稱為分組互換法。
分組選配法的關鍵是,保證零件分組後各對應組的配合性質和配合公差必須滿足裝配精度要求,同時,對於組內的相配件數量要相配套,配合件的公差應相等。
(3)復合選配法
該種裝配法是分組裝配與直接選擇裝配的復合形式。是將組合環的公差相對互換法所求值增大,零件加工後預先測量、分組,裝配時工人還在各對應組內進行選擇裝配。這種方法既能提高裝配精度,還可以不必過多地增加分組數。但裝配精度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工人技術水平,工時也不穩定。
3、修配裝配法
在單件小批生產中,對於產品中那些裝配精度要求較高且組成環較多的零件裝配時,如按互換法或選配法裝配,會造成零件精度過高而難以加工,有時甚至無法加工。此時,常用修配法來保證裝配精度要求。
所謂修配法,就是在裝配時修去指定零件上預留的修配量,以達到裝配精度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將裝配尺寸鏈中各組成環按經濟精度製造,裝配時按實測結果,通過修配某一組成環的尺寸,用來補償其組成環因公差放大後產生的累積誤差,使封閉環達到規定精度的一種裝配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獲得較高的裝配精度,而零件可按經濟精度製造;缺點是增加了一道修配工序。因此,這種方法比較適於模具裝配採用。
採用修配法時,關鍵是正確地選擇修配環和確定其尺寸及極限公差。在生產實踐中,修配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1)單件修配法
在多環裝配尺寸鏈中,選定某一固定的零件作為修配件(補償環),裝配時用去除其表面層的方法改變其尺寸,以滿足精度要求。如沖裁模間隙過小,將凸模作為固定修配件進行修配,以保證滿足間隙精度要求。
(2)合並加工修配法
這是將兩個或更多零件合並在一起進行加工修配,合並後的尺寸可視為一個組成環,這樣就減少了組成環的環數,從而減少修配工作量。
這種方法由於零件合並後再加工和裝配,需對號入座,給生產帶來一些不便,也僅適於單件小批生產,如沖裁模凸、凹(中間)模的裝配等。
4、調整裝配法
調整裝配法的實質與修配法相同,也是將尺寸鏈中各組成環的公差值放大,使其按經濟精度製造。裝配時,選定尺寸鏈中的某一環作為調整環,採用調整的方法改變其實際尺寸或位置,使封閉環達到規定的公差要求。預先選定的環稱為「調整環」,是用來補償其各組成環因公差放大而產生的累積誤差。
根據調整方法的不同,調整法可分為可動調整法和固定調整法兩種。
(1)可動調整法
這是在裝配時,通過改變調整件的位置達到裝配精度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模具裝配中也經常應用。例如,在沖裁模的裝配中,為使沖裁間隙保持均勻,可先裝好凹模後再進行凸模裝配,並以凹模型孔為基準調整凸模的相對位置,使間隙均勻後用固定銷釘將凸模固定板定位在模座上。或者與上述情況相反,先裝配好凸模,然後再以其為基準調整凹模的相對位置,使間隙均勻後固定凹模即可。
這種方法在調整過程中不需拆卸零件,比較方便,在模具裝配中應用較廣。
(2)固定調整法
這是一種在裝配過程中,選用合適的調整件達到裝配精度的方法。與修配裝配法比較,兩者都能用精度較低的組成零件達到較高的裝配精度。所不同的是,調整裝配法是通過更換零件或調整零件位置的方法達到裝配精度,而修配法是通過去除表面層一定修配量來達到裝配精度。
不同的裝配方法,不僅裝配工作效率不同,對零件的加工精度、裝配技術水平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選擇裝配方法時,應從裝配的技術要求出發,根據生產類型和實際生產條件合理地進行選擇。
『叄』 有什麼論證方法
《普通邏輯學》說: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引證法」、「反證法」、「歸謬法」、「選言證法」、「分解法」、「例證法」、「類比法」和「喻證法」。
論述一:引證法
引證法,又稱「直接演繹法」,它是引用一些已為人們認同的真實判斷,運用演繹推理形式從論據直接確立論題的真實性或虛假性的論證方法。
引證法是論證中最常用的方法。
例如,「馬克思主義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因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而馬克思主義本身不是實踐,而僅僅是實踐的產物;所以,馬克思主義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個簡單的論證運用的是第二格AEE式三段論,雖然論據只有兩句話,但邏輯性很強,因為三段論是必然性推理,而論據的真實性也是無可懷疑的。
引證法的一般模式是:
提示:上式中a,b等是作為論據的判斷;「>」表示由這些論據可以邏輯地推出p。
除了「三段論」外,引證法經常運用的推理形式還有「假言推理」等。
權威的言論常常是人們引用的論據。對權威要做具體分析,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科學、學術上的權威,由於有豐富經驗和真知灼見,他們的言論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一種觀點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是因為它是權威說過的。因此,對任何權威都不能盲從,權威也會犯錯誤,尤其是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
論述二:反證法
反證法是通過證明與論題相矛盾的論斷為假,然後根據排中律確定論題為真的論證方法。
例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因為旗幟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丟掉這面旗幟,實際上就是根本否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被實踐充分證明了的正確路線,就是要放棄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絕對不會同意的」。
反證法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設立反論題——要證明一個論題「p」為真,就先假定一個與「p」相矛盾的判斷「非p」為真。
第二步:歸謬推演——從反論題出發,加上其它明顯為真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明顯虛假的結論「q」來(如果非p,那麼q)。
第三步:證明反論題為假——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後件式,由「q」為假,可以必然推出「非p」為假。
第四步:證明論題為真——根據排中律,「p」和「非p」不可同假,「非p」為假,「p」就必然為真。
上述步驟的基本模式是:
從思維過程分析,反證法總要有上述四個步驟,但在反證法的語言表達中,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些過程。
例如,上例就省略了第三、第四步的語言表達。
反證法是一種常用的間接論證方法。
論述三:歸謬法
歸謬法是一種常用的反駁方法。
這種方法由被反駁的判斷(對方的論題或論據)合乎邏輯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從而揭露它的虛假性。
例如,「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題,不但經不住事實(歷史的和現實的)檢驗,而且也經不住邏輯的推敲。試想,如果「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題能夠成立,那麼我們為了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就應該為青少年去創造「逆境」了,如此推演下去,「改善辦學條件」、「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不都反而不利出人才了嗎?真是荒謬之極!
歸謬法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要證明一個論題「p」為假,就先假定「p」為真。
第二步:從「p」出發,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明顯虛假的結論「q」。
第三步: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否定後件式,由「q」為假,必然推出「p」為假。
上述步驟的基本模式是:
歸謬法所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後件式,這是它與反證法相同之處。它們的不同之處是:反證法的目的是確立「p」為真,而歸謬法的目的是為了確定「p」為假;反證法在運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得出「非p假」的結論後,還要根據排中律推斷「p」為真(盡管在語言表達中這一步可以省略),而歸謬法在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得出「p假」的結論時,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