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展語言教學活動
如何開展語言教學活動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由此可見,語言環境對孩子是何等的重要。在幼兒園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提高幼兒語言能力,促使幼兒個性化語言的發展,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一、分析教材要透,注重提問的設計 要明確教材僅僅起一個橋梁作用,主要是決定於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要為教材的內容服務,要注重對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聽懂作品,並善於把握整體信息。提問不能過於模式化,教師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體現在提問上,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在提問的設計上能大則大,能變則變。提問要注重個體差異,要符合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注重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幼兒具有積極參加語言活動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幼兒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創設情境,構築語言學習的新舞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幼兒特點,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我帶的是小班,針對小班年齡特點,我經常給予主動與老師交談的孩子以表揚和擁抱。這樣做以後,他們都非常親近老師,都主動地將自己生活中的快樂與不高興都與老師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意識有了,而且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效果非常好。 三、溝通心靈,撩開語言學習的燦爛天空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是一顆心撼動另一顆心的事業。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如果只顧齊步走、搞一刀切,那麼就會傷害到許多幼小的心靈:進步快的吃不飽,進步慢的則跟不上。尤其對一些後進的幼兒來說,由於教師的一時疏忽,教學策略上的粗枝大葉,說不定,從此就會了斷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願望。舉一個例子:當我每次組織孩子聽錄音故事的時候,我經常這樣邊做動作邊說:插上電源,再按鍵,好聽的故事就出來。教師的多次重復,孩子們就自然而然會說這句話了,不會再對我說:老師,這個,這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四、走向生活,尋找語言學習的活水源頭 語言,源於生活,源於實踐。語言是人們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們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主要利用語言來完成。為了引領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廣地闊的生活空間里,尋找學習的活水源頭,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孩子的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饒有興趣地去學習語言,熱愛語言。如每周可舉行一次活動,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有:新聞角、口述稿、繪畫日記等,人人參與、個個發言。這是孩子們亮相的大舞台,也是語言訓練的極好機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師的面前,這樣,每一次活動,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因為,這一天是孩子捕捉語言的好日子。通過交流,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潛意識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周圍事物變化的習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孩子們已不把學習看作負擔,而處於一種主動探求知識的境地。因為,這樣的學習,使他們輕松愉悅,樂趣無窮。 五、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也應嘗試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擴展幼兒的經驗,從而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採用不同的活動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戲材料,模擬和創設特定的情景,使幼兒能在游戲中觸景生情,邊玩邊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故事大王評選、做廣告、演啞劇、創編故事、猜謎語、說相聲等,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說他們在實際生活不可能遇到的事情,這也是幼兒個性化語言能力提高非常重要的途徑。同時,也應注意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發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當一個人拿起一張廢紙正准備扔掉的時候,很隨意的卷了一下,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扔掉廢紙。但是,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那完全成了他認識事物,學習知識和語言的小小一課。 在我的班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小朋友快放學的時候,老師在整理小朋友的東西,把一張不要的廢紙,很隨意的卷了起來,准備扔的時候,一個叫貝貝的小朋友,很高興的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你看,你做了一個圓!我還沒有反映過來,就問她:哪裡像呢?她拿起那張我已經捲起來的紙,放在左眼上說:你看,我看見你了,這個是圓的。我很高興,立即表揚了他,也許是我的鼓勵讓班上的孩子有了興趣,你一句我一句,通過自己的動作和語言表示出了自己理解的圓。有的用手做了一個OK放在眼睛上,告訴大家:這也是圓。有的說:眼睛裡的眼珠是圓的有的指著自己衣服的圓形的圖案說:我也有圓的,看,還有紅色的圓形,黃色的圓行我這還有一個紅色的我的幾個扣子都是圓的當時我除了驚訝,就是喜悅,整個過程我一直作為一個傾聽者,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但我確定孩子們已經能夠把圓形理解了,而且通過語言表達了出來,與此同時,在數數方面,認識顏色上,也有小小的進步,這和小朋友坐在凳子上,然後老師拿著一個圓形告訴小朋友這是圓形,然後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顏色,有幾個呢?比起來,相信不用說孩子們會選擇前者,從效果上來說,同樣是前者更有實際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育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素質的核心就是能力,能力是不會遺忘的,記憶卻是要退化的、遺忘的。因此我們在語言教學中不應拘泥於孩子會講多少故事,會背多少兒歌,而是更要注重對孩子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有義務通過語言教育,讓孩子們擁有與人交往的語言交際能力,更好的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使其成為終身學習的手段和工具,讓每一名孩子享受到語言表達與交流的快樂。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單元整體教學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
『叄』 如何實現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為目標,以每個單元組中的訓練重點和習作要求為主線,以改革閱讀教學為突破口,以加強讀寫結合訓練為落腳點,以整體備課、綜合訓練、及時評價、反饋矯正為保證措施,以有導向的閱讀積累活動和有指向的生活實踐活動為輔助手段,而進行的階段性、系列性教學活動。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問題,運用系統論的整體原理,學習借鑒國內外現代教學研究的理論精華和我省單元達標教學的優秀成果,以每個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而構建的整體教學模式,即把每個單元的教學過程分為相互聯系、遞進循環的四個階段:教學准備—學習研討—綜合實踐—反饋評價和為完成每個單元組的教學任務而使用的十種基本課型:整體預講課、研讀訓練課、自讀訓練課、讀寫結合課、基礎訓練課、綜合復習課、習作指導課、達標測試課、習作評講課、矯正補償課以及貫穿整組教學過程始終的兩項輔助活動:有導向的閱讀實踐活動、有指向的生活實踐活動。
一、四個階段的任務
1、做好教學准備。它包括教師的整體備課和學生的整體預習兩個方面。「整體備課」是優化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師從整體出發,圍繞一個訓練重點(讀寫例話),遵循一條訓練主線(習作要求),來全面系統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統籌安排教學任務(每篇課文教什麼,怎樣教;每一課時教什麼,怎樣教),設計讀寫訓練序列,安排綜合訓練和兩個活動計劃等。整體備課可採用表格式,先由教師個人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按要求認真填寫,然後以教研組為單位集體研討,互相取長補短,以求得教師對全組教學的整體把握。
「整體預習」就是在單元教學之前,指導學生以全組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導讀」提示為線索,來感知教材內容、訓練重點、習作要求和基礎知識,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主要目的是運用目標定向,激發學習動機。預習的方法可採用分組討論式、提綱導學式、逆向通讀式、列表分析式等。
2、引導學習研討。引導學習研討就是以訓練重點為主線,以每單元的4篇課文為載體,通過6-10個課時及相關課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情感體驗啟迪,培養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單元教學的重點所在,包括研讀訓練、自讀訓練、讀寫結合三種基本課型。
3、指導綜合實踐。綜合實踐是以鞏固深化基礎訓練和讀寫例話的學習為重點,以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將基礎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為目的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引導學習研討的延伸和拓展。包括積累運用、綜合復習、習作指導三種基本課型。
4、組織反饋評價。這是在綜合實踐的基礎上,對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檢測,反饋教學信息,總結學習得失,及時查漏補缺,實現段段清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包括達標測試、習作評改、矯正補償三種基本課型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總結。
二、十種課型的操作
1、整體預習課。其主要任務是以單元教學目標為依據,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教材,進行目標定向,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調動學習的情感前提。課堂結構一般為:談話激情導入——學習目標定向--獨立閱讀預習——小組交流研討——教師概括總結。一般為1課時。
2、研讀訓練課。此課型一般用於每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教師運用導學式,指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讀、思、劃、批、議」來領會課文的內容,學習讀書的方法,接受語言文字訓練。基本課堂結構為:激情導入,學習目標——邊讀邊想,抓住中心——分析條理,學習表達——質疑研討,課堂總結。
3、自讀訓練課。此課型一般用於略讀課文的教學。其目的在於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學的機會,使之能將在研讀訓練課上獲得的讀書方法運用於學習實踐之中,以增強獨立自學的能力。基本課堂結構為:研讀閱讀提示,明確讀書方法、要求和目標——自讀自悟自得,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基礎知識和技能——交流暢談收獲,師生多方互動,反饋學習信息,整合拓展問題。
4、讀寫結合課。讀寫結合課是圍繞訓練重點和習作要求,憑借課文的個性特點,抽取讀寫規律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大作文部件訓練的一種課型。基本課堂結構為:復習導入(激情談話,整體讀課文,回顧寫作特點)——訓練指導(提取結合點,領悟特點方法,指導方法應用)——結合訓練(提出任務,討論方法,交流收獲)--課堂總結(學習方法)。一般1課時,安排在各類課文的學習之後。
5、基礎訓練課。基礎訓練課是以閱讀訓練為主要內容,同時指導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的基礎知識(拼音、字、詞、句、點等)進行拓展性復習鞏固訓練的一種課型。教學時間為2-3課時(包括1節寫字課)。基本課堂結構為:談話導入——回顧舊知——鞏固練習——矯正點撥——課堂總結。
6、綜合復習課。綜合復習課的目的在於強化讀寫知識訓練,幫助學生完善已有知識結構,指導學生將讀寫知識轉化為技能。教學時間一般為1-2課時。基本課堂結構為:激情導入 ——綜合復習(整體切入,課例剖析,發現規律)——對應練習(自學例話,記憶圖表,拓展嘗試)——課堂總結。
7、習作訓練課。習作訓練課是以指導學生將掌握的讀寫技能在習作實踐中加以運用的一種課型。一般為2課時。基本課堂結構為:明要求,擬題目——定中心,選材料——列提綱,打草稿——互交流,師點撥——自修改,謄清文。
8、達標測試課。達標測試課是用於檢測學生達成訓練目標情況,做到段段清的專用課。一般為1課時。
9、習作評改課。習作評改課是繼習作訓練之後,在對學生已完成的習作進行批改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評析和修改指導的一種課型。一般為1課時。基本課堂結構為:總結導入——舉例評講——矯正修改——交流賞析——課堂總結。
10、矯正補償課。矯正補償課是在習作訓練和達標檢測試之後,安排的總結學習得失,矯正存在問題,消除知識缺陷,給學生創造再次學習的機會,以達到相對平行,同時為後繼學習鼓勁加油的一種特定課型。一般為1課時。基本課堂結構為:總結評價——矯正補償——強化訓練——平行測試——課堂總結。
三、「兩項活動」的配合
1、有導向的閱讀積累活動。閱讀一是為了鞏固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二是為了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言材料。「有導向」是說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和明確的要求下進行的,即盡可能地圍繞著本組的訓練重點來閱讀和積累,以增強對應性和實效性。首先,教師要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諸如內容、范圍、方法、任務等;其次,要採用一定的閱讀組織形式,像小組討論式、提綱導讀式、自由品讀式等;第三,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周要寫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或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或摘抄好的開頭、結尾、具體描寫、抒情議論等片斷,或記下自己的讀書感想等;四是對這種課外閱讀積累活動要定期進行總結評價,以不斷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動機,確保活動的有效性。
2、有指向的生活實踐活動。生活實踐活動是為了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習作素材。所謂「有指向」,就是組織活動要以習作要求為中心,通過對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設計、組織和安排來創設客觀的生活情景。活動的內容及方式要根據訓練組的習作要求而定。如四年級第第一單元的作文是要記暑假裡的一件事,第二單元寫「我敬佩的一個人」,均可採用回憶討論式或參觀訪問式等。第三單元的習作是要「寫一種小動物(或植物),抓住特點、寫出對它的喜愛之情」。就可以安排一個參觀養雞場的活動,帶領學生去看雞、訪雞、說雞、畫雞,使學生對小雞有一個整體的感性認識。同時,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實踐活動既可以班為單位,也可以小組為單位,還可按要求學生單獨去做。
實踐證明,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機運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有利於提高教師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對教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控制,從而可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這是因為:
第一,該研究建立了語文整體教學思想,所有教學活動都圍繞整體主線展開進行,而且環環相扣,內在聯系緊密,形成了一個可控的有機整體——新的教學常規,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和管理效益。
第二,該研究整合一切現代語文教學新思想、新策略,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思想,並提出了「好的閱讀教學就是一堂閱讀實踐課」的教學主張,始終把學生推在學習活動的最前沿,鼓勵他們學習提出有價值、有創新、有實效性的問題,讓他們自主地去探究、研討、悟得。倡導讀書的多樣性,要求層層推進,注重實效。
第三,該研究注重學習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既強調要從生活中吸收大量的信息、資料,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又要求始終圍繞著教學主線,展開一切教學活動來積累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有的放矢。
第四,該研究引導教師「退居二線」,成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揮者,疑難問題的啟發者、點撥者、討論者,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減少向學生提出問題,主要提出學習要求,突出了教師整體把握、全面駕馭教學活動的重要性,促進了教師思想的轉變和能力的提高。
『肆』 幼兒園語言領域教學方法
一、 引導幼兒在語言游戲活動中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游戲活動中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在孩子語言教學活動中融入游戲活動中,能很好的激發幼兒對學習語言的興趣的機會,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從而提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條件。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採用不同的活動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戲材料,創設情景,使幼兒能在游戲中融入到活動中,一邊玩一邊說,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給孩子們設置一些獎項,有故事大王評選、我是小小演說家、創編故事、猜謎語等等,來幫助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說他們在實際生活不可能遇到的事情,這也是幼兒個性化語言能力提高非常重要的途徑。同時,也應注意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發掘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 語言教學游戲化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1. 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傾聽: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幼兒傾聽他人說話的習慣,理解說話的內容,並且通過自己的理解說話的內容。並且通過自己的理解說話的內容,並且通過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回答。傾聽故事,是語言游戲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方法之一。例如,講《小猴賣「0」》 教師先有感情的給孩子們朗誦一遍故事,然後提故事中小猴都賣了哪些東西?都是誰來買的?接著再給幼兒一邊講故事一邊看圖片,讓幼兒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朗誦的速度要適中,對重點內容加重語氣,以便孩子在聽完故事之後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來,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條件,最後讓孩子來創編故事,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
2. 帶領孩子感受作品:
幼兒對語言活動的內容理解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設定教學目標,以免教學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語言游戲化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游戲等多種表達方式結合起來,讓幼兒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一種適合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游戲化在教學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如講述《春天的電話》的故事,教師將准備好的代表不同動物的帽子給孩子們帶上,然後引導孩子們根據書中圖畫尋找故事展開的線索。在孩子們掌握故事發生的線索之後,根據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之後,教師要向孩子們提出問題,小胖熊給誰打的電話?小松鼠給誰打的電話?小兔子給誰打的電話?小蛇給誰打的電話?孩子們會齊聲的告訴老師,然後再問一下分別電話號碼分別是多少?感知故事的趣味性和對數字的理解。在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幼兒爸爸媽媽的電話分別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