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立足課堂做教學研究
一、以課例研究為中心,走向反思性實踐
佐藤學認為:課堂教學的工作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高度智慧性的復雜工作。對於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紮根於自己的課堂事實的研究與研修,以形成基於大量案例研究所培育的實踐性智慧。而佐藤學教授也就是這樣做的。代表性著作:《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等。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自己的課堂也進行了反思與總結,撰寫了相應的課例類論文。
例如:前年參加江蘇省農村中學物理實驗課評選活動;課題選擇了《物質的比熱容》,雖然最後沒有出線,但是學生的實驗成功率幾乎達到了100%;物理老師應該比較清楚,比熱容實驗是比較難操作的,尤其是讓學生自主完成更是困難重重。因此我對教學的流程設計、活動設計以及提問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反思,撰寫了論文《物質的比熱容探究式課堂教學及行為評價設計》,發表於湖南中學物理2012.4
去年10月在積余街實驗學校為無錫大市初二老師開設研討課《光的折射》,這堂課以目標導引課堂教學、以活動組織課堂教學、以評價促進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課堂目標檢測的准確率、探究行為的發生率都非常高。由此我將本堂課的教學流程加上一些理論的觀點,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1-2上;同時用文字對課堂中自製的實驗器材及其使用做了簡單的介紹,發表於國家級期刊《實驗教學與儀器》2013.4
二、以課堂觀察為路徑,走向組本化研究
課堂觀察: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
崔允漷教授在其著作《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中指出: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
要走向專業的聽評課,其基本理念是從討論「教師的教法」轉變為討論「學生的學習事實」以評許幫正老師的省電視課「引言(2):體驗科學探究」為例
觀察點:1、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率;例如:以小組為單位能提出問題有多少?能設計出實驗的有多少?2、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度;提出的有效問題有多少。實驗的設計可操作的有多少。
各學科可以根據自己學科的學科特質,設置相應的觀察維度。
具體的操作方案:觀察維度明確分工;(課前)圍繞話題及時評議;(當天課後)整理材料集中展示。(本周/月教研組會議)
實驗學校學科組活動的開展。
2013年初我參加了江蘇省中考命題及評估會議,
2013.3學科組開展了活動:在課例研究中轉變教學行為,在命題實踐中把握課改導向。
2013年3月許幫正駱波老師在江西九江參加了全國物理教學年會,2013.4學科組開展了活動:探尋學科教學的本質特徵,優化學科教學的頂層設計。
2013年5月初,駱波老師開設了無錫市初三復習研討課,2013.5學科組活動:循規律,授方法,促實效——復習課教學研討。
2011年末學科組開展同課異構活動,主題為「先學後教」,課題《電阻》;研討後,提煉出觀點:自學不等於預習、後教不等於重復的觀點;撰寫論文《初中物理先學後教教學設計探討》發表於《中學物理》2012.6
三、以課題研究為驅動,走向專業化成長
近幾年我參加了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學生探究行為評價研究》,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主動參與式課堂學與教的研究》;以已經結題的《學生探究行為評價研究》為例。
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只有立足於課堂的課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研究。撰寫課例文章《基於標准評價學生探究行為》;梳理研究過程撰寫論文《實踐評價改進》;分析研究過程中的部分問題,撰寫論文:《分析四種版本教材探究要素分布優化教學設計》;破解課題瓶頸,撰寫總結文章《學生探究行為評價研究綜述》。
最後,給各位想在教科研方面有所突破的老師些許個人的建議:
1、課後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
我將自己的課後反思;出去培訓的心得等記錄在「擬寫論文」文件夾中,作為今後撰寫論文的素材。本學期至今,我撰寫了反思:無錫市2013年物理中考評估報告;分析多版本教材探究方案,自製音調影響因素演示器;例談實驗方案的評估與遷移;基於前概念的學習診斷及其評價策略;木塊前的泡沫塑料等。
2、對聽評課保持熱情,並嘗試發揮建設性作用
及時記錄聽評課活動中好的設計方案和建議。
3、了解各大期刊特點、與編輯適當溝通
可以關注各學科的人大復印資料,每年的年初都會在封底的位置刊登,各大專業期刊的轉載排名;從而能夠明晰哪些期刊是本專業的較有影響力的期刊。同時藉助於網路,加入各個雜志社的QQ交流群,與編輯交流心得體會,了解各期刊的風格特點,從而能夠撰寫相適應的論文。
4、利用參加培訓的機會,與專家建立聯系
2009年參加新教材培訓,留下了蘇科版物理教材的主編劉炳升教授的聯系方式;10年當時學校強制推行提前自學,我聯系了劉教授,他給出了提前自學的建議,根據這個建議我撰寫了論文《物理教學以評價導引提前自學》發表於核心期刊《物理教學探討》2011.7;同時對物理學科的提前自學與學科特點進行了有機結合。
5、適當閱讀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
應摒棄學科本位的思想,閱讀其它學科研究成果,借鑒其中有益的內容。
B. 課堂觀察的方法有哪些
課堂觀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直接觀察法。這是最基本的方法,觀察者直接進入課堂,利用自己的感官或輔助工具如記錄表、錄音設備等,對課堂中的現象進行感知和記錄。這種方法直觀、真實,能夠捕捉到課堂中的細節。
2. 間接觀察法。這種方法主要通過學生的作業、課堂筆記、考試分數等間接資料來了解課堂情況。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更全面地收集數據,但需要其他來源的資料真實可靠。
3. 參與觀察法。觀察者不僅是觀察者,也是課堂的參與者。通過參與課堂討論、教學活動等,觀察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堂互動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方法可以獲得更深入的體驗和理解,但需要觀察者有一定的參與技巧,以免影響課堂的正常進行。
4. 行為核對表法。觀察者根據預設的行為核對表對課堂進行觀察,這種方法可以系統地收集數據,有助於對課堂行為進行分類和量化分析。但需要觀察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准確判斷各種行為的性質。
以上四種方法各有特點,可以根據研究目的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或綜合使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堂觀察。同時,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觀察者還需注意遵循客觀、公正、全面的原則,確保觀察結果的准確性和有效性。另外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具體的實施上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結合具體場景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達到最佳的課堂觀察效果。
C. 時間取樣觀察法來觀察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違紀狀況
取樣觀察法
取樣觀察法不是詳細地描述行為或事件
,
而是縮小范圍的聚焦觀察。取樣觀察法首先對觀察
的行為或事件等進行分類,通過分類將其轉化為可以數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體的、可感知
的方式對每種類別進行界定;最後,根據類別設計出記錄表,從而便於記錄。取樣觀察法大致
有四種。
(1)
時間取樣法。
時間取樣觀察法是觀察者事先確定所要觀察的維度
,
然後據此有選擇地在某
些時間段內觀察某一特定行為或發生的事情
,
並把所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到事先擬定的編碼記錄
表上
1
。它是常用的觀察法之一
,
用於確定某種行為是否出現或發生
,
該行為發生的次數、頻率及
其持續時間等
2
。時間取樣法又分為連續時間取樣法和非連續時間取樣法。連續時間取樣是指觀
察者依次在每個時間間隔內觀察並記錄行為。非連續時間取樣是指觀察者在前一個時間間隔內
等待目標行為的出現
,
然後在接下來的那個時間間隔里記錄在先前間隔內出現過的行為
3
。
時間取樣法的具體做法是:第一,確定觀察的總時間。第二,確定若干觀察時段。第三,
作出所要觀察的行為或現象的操作性定義,制定觀察表格。第四,實施觀察,並作好記錄。第
五,整理觀察資料,並作出研究結論。時間取樣法時間取樣設計觀察的主要指標有
:
①規定時間
內某種行為是否出現及出現的種類
;
②規定時間內行為發生的頻率
;
③規定時間內行為的持續時
間。
例如,國內某著名學者對於研究對象的相互作用記錄表
4
,筆者覺得也可以劃歸為時間取樣
法,現聯系時間取樣的具體做法進行以下分析。
首先,確定觀察時間是某一堂課。
其次,對被觀察對象的相互作用進行定性的分類,據此設計記錄表格和記錄方法。課堂上
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分為三大類,十種具體表現:
(l)
教師講話,學生聽講。講話的內容包
括:①接受或澄清學生的意見;②表揚或鼓勵;③補充或擴展學生的意見;④提問;⑤講授教
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評或制止學生的不當言行。
(2)
學生講話。內容包括:⑧回答老師
的問題;⑨自發談話,包括向教師發問及同學間的交談。
(3)
無相互作用,或無法判斷。表現為:
⑩安靜或混亂。
第三,
實施觀察。
觀察時,
按時間順序,
把師生間相互作用的類型填在預先設計好的表上
(
表
2
中的數字即為相互作用的類型
)
。每次間隔的時間為若干秒
(
如
5
秒或
10
秒
)
。
表
2
師生間對話記錄表
1
.
10
6
.
4
11
.
9
16
.
9
2
.
5
7
.
10
12
.
9
17
.
9
3
.
5
8
.
4
13
.
9
……
4
.
5
9
.
9
14
.
4
5
.
4
10
.
9
15
.
4
第四,整理觀察資料,並作出研究結論。表
2
所記錄的只是一些外顯的行為,這些行為的
含義,則必須通過定性的分析加以確定。為此可將記錄結果匯總到另一表
(
表
3)
上。
1
L.K.Goodenough.
兒童心理觀察的策略與方法
[J].
董奇
,
方曉義
.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0(2):95.
2
車文博
.
心理學新詞典
[Z].
長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3
Janet Mann, Thomas Ten Have, James W. Plunkett, and Samuel J. Meisels:Time Sampling:AMethodological
Critique[J].Child Develop-ment,1991(62):227-241.
4
高凌飈
.
觀察——和中小學教師談怎樣做研究
(
七
)[J].
教育科學論壇
,2000(9).
D.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 教學 方法 ,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提高探索知識的能力,這是我時常思考的問題。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每節課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自做課本上的練習題,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先學後教的「教」,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價,不會做的由老師指導。
根據多年的教學 經驗 ,我認為教學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改革,以前的教學基本採用滿堂灌的方法,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反正我講了,學生就該仔細聽,課上做筆記,課後大量做練習鞏固。但是,有學生根本聽不懂,課下只能抄作業,結果學生疲勞厭學,老師疲勞厭教。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大膽創新,從上課到下課,都是學生自己學習,教師由教授者變為組織者、指導者。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引導學生自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老師領著學生學習往往比學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這樣做會使學生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大部分內容都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掌握的,學生自學幾分鍾後做題,不會的再看書,最後相互討論。這個過程是不斷反復的過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學會的,這樣,學生自學積極性更高,學習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對學生講:「老師講過的問題你聽懂了,這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老師沒有講到的問題,你領會了,這才叫真正的會學數學。」在教學中,有許多新知識與舊知識緊密相關,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些知識,我大膽讓學生自學,只在新知識的生長點給予關鍵性的點撥。
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多表揚勤鼓勵。教師的鼓勵才是學生前進的動力,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擁有成就感,體會通過辛苦勞動獲得肯定後的快樂。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時往往會偏重於對成績好一點學生的提問,對成績差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是很少提問或者是不提問,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採取批評點評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錯誤的落後的,會極大的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課堂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論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當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二)拓展性教學方式。教師應當結合數學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設置學習任務,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亦是如此,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主動的去學習,將學習數學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練習帶入到生活中去,在家中運用樹葉進行加減法的練習,運用分 蛋糕 鍛煉學生的除法運算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學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對學習的積極性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想要做到教學的最優化,讓不同成績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當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能讓教師的教學方法束縛了他們的思維,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於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加強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並引導他們能夠學會獨立的學習和思考,使他們的學習成績逐步得到提高。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一刀切,齊步走」的落後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數學課堂教學方式
更新觀念,積極踐行新教學理念,做具有創造性的教師
打造 高效課堂 ,應具有新理念的教師。建立一種具有生命性、主體性、社會性的深刻的 教育 教學新觀念,培養創造性的教師,是課改的迫切需要。教師眼裡要有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師生相互交流與合作,把學生好學、自學等 學習態度 及 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學習品質的培養貫穿於課堂教的始終。新課改的春風在呼喚著教師的勞動應具有創造性,做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沒有創造性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沒有創造,教育也就沒有發展。只強調知識結果而不注重知識的來源過程及情感的傳統課堂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變革。於是我一邊學習創新的方法和有關方面的理論知識,一邊實踐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不斷進行教法和學法方面的探討。邊學邊試驗邊 總結 。
激發數學的興趣,注重習慣養成,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全體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快樂的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長數學探究能力,獲取數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導入新課,對引發學生探究興趣,激發 兒童 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每節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學生的厭學情緒。要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
教師在一節課前應做好導入激趣這一環節,通過談話、講 故事 和游戲等活動,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 想像力 ,探究活動就能開好頭。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節時,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師:同學們,為了創建和諧平安校園,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學生: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學生間團結、友愛……)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教育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能隨便扔垃圾,且讓學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這樣既凈化了學生美好的心靈,又引入了本節課所探究的課題,激發了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堂教法研究
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
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並指引正確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對已有認知結構進行同化、重組、改造、構建的過程,只有注重知識結構的集約化處理,加強知識結構的優化教學,才能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類屬關系、部分與整體關系、作用與效應關系等方面進行聯想,並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根據新舊知識間的不同關系,用演繹、歸納、類比的推理方法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從本質上說,數學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思想、 思維方式 與方法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促進學生逐步學會探索和掌握新知識必需的科學方法。因此,要上好一堂數學課,就必須實現「數學化」、「再創造」,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沿著數學發現、發展的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上講台講,自己在下面提問,通過討論、啟發、點撥,一堂數學課不但上得生動活潑,而且教學效果好,把學生都帶動了起來。
數學課堂研究方法相關 文章 :
1.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2.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的注意問題
3. 常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4.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5. 如何運用高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6. 數學教學方法滲透六大核心素養
7.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8. 數學課堂如何有效操作
9.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大全
10.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E. 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對於音樂這門學科來說,教學方法是最重要的,那麼怎樣才算是好的教學方法呢?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一、研究背景
音樂學科的有效教學是通過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學會唱歌、聽賞、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評價能力等。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等方面下功夫。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也隨之涌現於教育教學當中,這給我們的音樂課堂也帶來了一片勃勃生機。自我校開展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創導新的實踐,在這幾年多的時間里,我們擔任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工作,從中聽了多次關於學習新課程的講座,也觀摩了多堂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每一節課幾乎都是那麼的理想和完滿。然而當我們興致勃勃地回到自己的音樂課堂的時候,卻發現,很多音樂課堂教學仍然呈現出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的狀態,學生音樂素養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在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依然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的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的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學習者的愉悅。卻發現完全不能達到象他們那樣完滿的課堂效果!細想,是自己教育教法不妥?是學生素質太低?是師生配合不密?……
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更好地感悟與體驗音樂文化,增強音樂學習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這就需要教師合理組合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上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現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如何應對各種新課改理念做到融會貫通,逐步形成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如何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學方法有效嗎?我們的教學方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進而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方法能促進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們據此,我們提出了“課堂教學方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方案,我們將著眼於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優化音樂課堂教學的技術策略,從而大面積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研究的設計思路
(一)對關鍵概念界定
1.有效
主要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音樂教學後,學生獲得的音樂或與之相關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2.教學方法
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音樂的所有行為。
3.課堂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專家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當前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方法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課題以現代教育學與小學音樂新課標為指導,關注學生的學習音樂的過程,關注音樂教學效益,建構有效音樂課堂教學的策略,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具體目標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明確小學音樂有效課堂教學方法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總結一套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小學音樂有效課堂教學方法策略體系,形成學校有效教學特色。
二是通過課題研究改變學生學習音樂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音樂學習方法,提高音樂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競爭能力,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成為會學習會創造的智慧型人才。
三是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更新教師的音樂課堂教育觀念,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促進音樂教師在小學音樂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中實現專業成長。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著力於現實的音樂課堂教學考察,結合自己學校學生對音樂的一些基本知識了解甚少,對歌曲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很差的特點,使我覺得作為一名小學的音樂教師要想取得音樂課堂教學的真正實效,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教學原素,就必須得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摸索出適合小學學生學習音樂的方式方法,這對小學音樂的教學更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1.現實依據
我校是一所地處農村和城市相結合的學校,近幾年來由於我校生源問題,因此如何使我校的音樂教學在二期課改中得以提高和改善,全面提高我校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和創新精神成為我校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及研究的重要依據。
2.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創造性思維,並較好培養個體的學習風格。因而在研究中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具有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
3.創造教育的理論依據
創造教育研究認為,凡是智力正常的兒童人人具有創造潛能,在支持的環境與適合的教育條件下,這種潛能就會轉化為自我實現水平的創造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形式,來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及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4.音樂學科教學論依據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在研究中做到讓學生學了音樂更有朝氣;使學生更有智慧;使學生更有創意;使學生思維更活躍;使學生音樂素養更有內涵;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
5.兒童心理學理論依據
小學生感知事物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徵,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這個時期,無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發展,並且逐漸在學習和從事其他活動中佔主導地位。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在課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合作學習的熱情。
(五)遵循的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向學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樂、律動,能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產生積極了解音樂和感受音樂的需要與動力。
2.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遵循教學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一種教學原則。貫徹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想辦法保持其穩定性和持久性;然後,創設讓學生“質疑”的問題和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養成習慣;再次,教給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自我探究的能力。
3.實踐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原則是要一切學生必須通過動一動、練一練、唱一唱、欣賞欣賞來體驗、感悟音樂的魅力。在動、練、唱中培養學生的樂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欣賞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4.創造性原則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學生的想像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與創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5.全體性原則
(1)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學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2)對每個學生負責,“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3)我們特別強調的是,不能讓班上音樂表現較差的學生淪為陪讀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教師讓他們答問要留心為他們創造能夠獲得成功和自尊的機會,使他們感到自己可以回答以往只有好學生才能回答的問題,從而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三、研究內容
構建有效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2)音樂課堂常規訓練有助與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3)舞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學習小學生心理學、小學音樂課程標准、音樂教學理論,收集有關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情報資料。
2.調查法
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目前小學學生學習音樂的狀況,了解他們對本課題的看法,以及在課題研究中學生的變化情況。
3.行動研究法
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不斷調整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理性指導下進行研究實踐,把研究實踐上升到理性高度,實施研究計劃,完成研究任務。
4.個案研究法
選擇典型學生建立個案進行追蹤研究,從而檢驗和了解課題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情況。
5.經驗總結法
在前期文獻研究、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項目研究報告,並把研究成果有機滲入到小學各年級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五、研究步驟
提出問題——制定課例內容——實施課堂教學——課後評價反思——修訂教學方案——再次實施課堂教學——評價反思
先有教研組全體成員提出在日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然後由教研組集體制定課例內容,由一位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組其他成員聽課緊接著是集體研討,進行說課自評他評,並對做課老師進行置疑,然後集體進行二次備課,針對提出的或存在的'問題商討對策,制定教學方法,由這位老師進行二次做課,然後再次進行評價反思,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效果如何?那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總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六、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有效性的研究》
七、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1.推進備課改革
首先,學校作了兩個層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級領導隨堂聽課制度。由教導處每周統一安排校級領導和中層分組聽課,對被聽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摸底、指導。對優課教師加以表彰和鼓勵,對差課教師繼續跟蹤指導,以聽課來促進教師認真備課。
二是在課題組改進了備課的設計和過程。首先是改變備課的格式,在教案的內容欄里增設了“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學方法與學生學法”這樣兩塊,顯然這是與本課題緊密相關的。其次,以往的校內教研活動常常是執教者獨立備課,呈現的是一種個人的努力。為了加強指導,進一步提高研究課的質量,我們實施了合作備課。由一名課題組骨幹成員和一名一般組員組合成對,提前對教材和教法進行切磋指導。實踐證明: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進研討課
為了使音樂研討課真正獲得研討的價值。我們採用了專題研討、一課多教、同課異教等研究的策略。
(1)主題研討
課題研討有了明確的主題,才能充分發揮研討的價值。主題的選擇可以從教師普通關注的問題入手,然後加以提煉而成。如音樂教學的研討主題有“小學音樂課堂常規訓練”、“歌曲與舞蹈的整合”、“音樂課堂有效問題的設計”、 等。主題的設定者可以是課題組長,也可以是執教老師。我們一般圍繞一個主題研究一個階段,開出幾堂研討課,從而使教師對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積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經驗。
(2)一課多教
一般來說,我們要求研討課都有一個試教的過程,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設計,然後才能推出比較成熟的課。如 韓慧老師執教的研討課《吹起羌笛跳鍋庄》試教了二次。這種對一堂課的反復研究,體現了我們求真務實的研究態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們對教材及課堂的把握能力。
(3)同課異教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師來教,稱為同課異教。如韓慧老師和劉靜對《木瓜恰恰恰》異教得到了大家的贊許。她們對教材共同鑽研,又嘗試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來執教,體現了她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體現了她們對教學個性和學生特點的正確把握。
3.提倡互動評課
評課是實驗教師理論素養的體現,它需要教師用理性的眼光來觀察,用內化的理論來闡述。為了促進每位教師都能積極參與評課,我們要求聽課教師聽課後撰寫一份評課稿或提綱。在評課中,我們除了先請執教者說課,還主張向執教者質疑,問他的設計思路、問他的設計意圖、設計理念。這種積極互動的評課氛圍常常感染著每一位參與的教師,無論對執教者還是評課者,都是一種激勵,一種歷練。
(二)總結了小學音樂教學方法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1、《音樂課堂中唱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教師:黃艷玲
研究成果:
(1)、學生歌唱時間要充足,教師示範引領到位,加強了感悟體驗。
(2)、教學中注重學生對歌曲的演唱技巧指導。
(3)、歌曲的表現形式要多樣,讓孩子快樂歌唱。
2、《略談創造情境教學讓學生融入音樂》教師:丁學義
研究成果:
(1) 組織教學,創設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
(2) 感受情境.
(3) 用豐富的多媒體展現情景
(4) 創設“合作性學習”的教學情境.
(5) 表現情境.
(6) 拓展轉化情境.
3.《創設音樂學科特色常規教學》教師:韓慧
研究成果:
(1)、用音樂去指揮學生。
(2)、速度變化的運用指揮學生。
4、《舞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策略的有效性》教師:劉靜
研究成果: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歌曲內容、風格、情景的不同,採用先歌後舞、先舞後歌、或者穿插式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覺得簡單而有特色的舞蹈動作,會使一堂單調乏味的唱歌課充滿生機,學生積極性高到極點。不僅學的快也學的好。
;F. 鏁欑爺璇鵑樺父鐢ㄧ殑鐮旂┒鏂規硶
鏁欑爺璇鵑樺父鐢ㄧ殑鐮旂┒鏂規硶濡備笅錛
1銆佽鵑樼爺絀剁珛瓚斥滃皬鈥濆瓧
紜絝嬬殑璇鵑橀樼洰瑕佲滃皬涓鐐光濓紝渚誇簬鏁欏笀鐮旂┒錛屾槗鍑烘垚鏁堬紝鐮旂┒鍛ㄦ湡涓嶈佸お闀褲傛暀甯堝彲浠ラ夋嫨閫氳繃鑷涓繪帰絀跺氨鑳芥敼鍙樿屼負鐨勨滃皬鈥濊鵑橈紱
鎴栧皢涓婄駭涓嬭揪鐨勯噸鐐硅鵑樼粨鍚堣嚜韜鏁欏﹀疄闄呴夋嫨涓涓鈥滃瓙璇鵑樷濓紝浠ュ炲己璇鵑樼殑鍙鎿嶄綔鎬э紝杈懼埌瑙e喅騫蟲椂鏁欏︿腑瀛樺湪鐨勪竴浜涢棶棰樸佹彁楂樿嚜韜涓撲笟鑳藉姏涓庣戠爺鑳藉姏鐨勭洰鐨勩
4銆佽鵑樼爺絀惰拷奼傗滃疄鈥濆瓧
鏁欏笀鍦ㄥ鉤鏃舵暀瀛︿腑瀛樺湪寰堝氫簾寰呰В鍐崇殑闂棰橈紝榪欎簺闂棰樻槸閫夋嫨璇鵑樼殑鍩烘湰鏉ユ簮銆傝繖浜涢棶棰樼殑鐮旂┒涓庤В鍐籌紝鍙浠ヤ績榪涜嚜韜涓撲笟鎴愰暱錛屾帹鍔ㄦ暀鑲叉敼闈╃殑涓嶆柇娣卞寲銆
涓烘わ紝鍦ㄨ鵑樼爺絀舵柟妗堣捐℃椂錛屽硅鵑樼爺絀剁殑鍏蜂綋姝ラや笌瀹炴柦鏂規堣佽繘琛岀戝﹀畨鎺掞紝鍋氬埌鐮旂┒鏂規堛佺爺絀剁洰鏍囦笌騫蟲椂鏁欏︾揣瀵嗙粨鍚堛傚悓鏃訛紝鏁欏笀榪樿佸強鏃惰繘琛岃嚜鎴戝弽鎬濄佸綊綰蟲葷粨銆佹彁鐐肩粡楠岋紝浣挎暣涓璇鵑樼殑鎿嶄綔濮嬬粓澶勪簬鏈夋ラゃ佹湁鎴愭晥鐨勮繍浣滀箣涓銆
G.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行為訓練方法有哪些
在課堂教學中,所謂「有效」活動,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思考、踴躍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里的「有效」體現在學生思維的含量足、個體獲得的發展效果明顯。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在這里,學生有無進步、有無發展就成為鑒別教學有沒有成效的核心指標,具體體現在,學生個體獲益的深刻性、明顯性以及獲益學生的普遍性、廣泛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有效提問中,學生能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教師通過提問使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換,而不僅僅傳遞特定的課程內容。也就說,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新問題、分析解決新問題,實現學生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種輔助作用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而展開。這與以往灌輸和強制式的「提問」(實際上是「發問」、「命令」)有質的區別。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增值」的重要途徑。目前,關於有效教學的研究正在從以往只關注理論思辨層面的思考,逐步走向關注可測性(量化)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