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課題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
1. 文獻研究法:此方法涉及對相關文獻的查閱與分析,旨在掌握研究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
2. 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手段,收集研究對象的信息,旨在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3. 行動研究法:這種方法結合理論與實踐,旨在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促進實踐的改進。
4. 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個別對象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特徵和發展規律,為教育實踐提供案例支持。
5. 實驗研究法:通過控制實驗條件,探究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實驗研究法為教育科研提供了嚴謹的實證基礎。
6. 除了上述方法,還有文本分析法、數據採集法等,它們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下為課題提供支持。研究者應根據課題特點選擇合適的研究工具和技術。
影響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結果的因素包括:
1. 研究者因素:研究者的專業背景、經驗等對研究質量和結果有直接影響。研究者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決定了研究的准確性和可靠性,而其經驗和對課題的熟悉程度則影響研究過程的實施和數據解讀。
2.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類型、特點和參與程度會影響研究的適用性和解釋力。例如,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可能對同一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反應,這會影響教學效果的評價。
㈡ 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應用場景。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個體的外部行為和心理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和記錄,以期發現心理現象的規律性。觀察法的成功取決於觀察的目的與任務、觀察和記錄的手段以及觀察者的毅力和態度。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但其缺點是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嚴格相同的方式重復出現,且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結果難以精確分析。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結果。實驗法主要有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形式。實驗室實驗在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進行,有助於發現事件的因果聯系,並可以進行反復驗證;自然實驗則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控制,使人們在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情境中進行。實驗法的優點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但其缺點是實驗情境的人為性質。
三、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調查法的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四、測驗法
測驗法是使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的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各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心理學研究應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和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有時還需要多種方法相結合。
㈢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觀察法、模型法、實驗法。
1、觀察法
觀察法的特點是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模型法
模型法特點是對於一個求解的問題,根據它的特點需要建立對應的模型,將實際的物體著重突出某個方面簡化成的模型。比如常見的電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物體在力場中的受理情況等,建立相應的簡化模型求解。
四、實驗法
實驗法特點是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於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但對研究個性心理和其他較復雜的心理現象,這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技研究的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
㈣ 五種研究方法
1.哲學研究法
哲學方法,就是運用哲學的原則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哲學方法作為信息學方法論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方法,它的特點:(1)具有普遍性。哲學方法作為最高層次的方法,是人們作為主體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基本規范和准則,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起著總體性和一般性方法論的作用,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廣泛性。(2)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哲學方法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表現在它在研究具體問題時,是從哲學的高度,從處於支 配地位的層次進行指導,而並非像具體科學方法一樣直接用於解決本學科中的某一個問題。(3)具有主體能動性。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手段與中介,作為主體能動地把握客體的最高方法論,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主體能動性這個特點是哲學方法所特有的,應用於信息學中的其他科學方法都沒有這個特點。(4)具有時代性。任何哲學方法都是時代的歷史的產物,既受時代的局限,又隨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
文獻:教學本體論的轉換——從「思維本論」到「生成論本體論」[J].教育研究,2001(05):57-61.
這篇文獻從教育哲學的角度 ,即從「教學本體論」的層面對以往我們對教學存在的認識進行反思 ,力求使我國教學本體論研究從心物二元論為前提的「思維本體論」中擺脫出來 ,形成現代意 義上的「生成論本體論」,從而為我國教學改革提供符合現代哲學思維水平的教學觀念和理論根據 。
2.實踐研究法
實踐研究主要關注「應如何」或「怎麼辦」,偶爾也關注「是什麼」或「有什麼」。它主要顯示為日常的教育改革、經驗總結和教育對策。實踐研究往往「以口頭語言為基礎」,大量採用「綱領性定義」、口號和比喻來敘述事實。
1.教育改革類似教育實驗,也可稱之為「問題解決」或「變革型實驗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一般沒有文獻研究或兩輪以上的實驗研究或行動研究,也沒有必要的效果檢查,是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或教育改革式的實踐研究。
2.經驗總結也可稱為「教育反思」。如果教師以反思的方式改進自己的日常教學,這種教學也稱為「反思性教學」。從時間跨度上看,經驗總結既可以顯示為短期的經驗總結,也可以是比較長時間的的經驗總結,如年度總結、學期總結等。這類似於教育傳記。
3.實踐研究也可能呈現為對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對策研究的主題一般表述為「論……的對策」或「論……的問題於對策」、「論……的策略」、「論……的幾個原則」、「論……的操作方法」等。還有一種表述方式是「讓……」、「論……的發展方向」、「論……的困境與出路」。教育對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設計只是研究者比較隨意的「設想」、「看法」,而並不為這些設想看法提供系統的論證。實踐研究並不會對為「什麼這樣做」提供批判分析或系統論證。它的主要目的是關注或改進教育實踐本身。
文獻:行動研究:外語師資教育新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2):48-53+80.
這篇文獻從國際學術背景介紹了這種研究的含義,並根據浙江師范大學的教學實踐提出一套有利於在中國開展的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這是改革現行英語教學法課程的有效途徑,是職業教師自 我提高、自我更新的方法之一。
3.實證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文獻: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02):105-110+160
該文獻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三次跟蹤調查了南京大學 1996年入學的英語專業學生可控因素(動機、觀念和策略 )及其關系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 ,動機、觀念、策略之間的關系具有較 高的穩定性。動機影響觀念和策略 ,觀念也影響策略。
4.實證研究中的質性研究
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 動。定性研究五個關鍵特徵:(1)自然情境-資料的直接源泉,研究者-工具;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 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2)描述性的(文字、圖片、現場筆記、照片等);(3)關心過程;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 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4)對資料歸納分析;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採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5)「意義」是最關心的事情;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文獻:《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實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語開設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影響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9):36-40.
該篇文獻通過典型個案,對"用英語開設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給英語專業學生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定性研究。研究表明,"用英語教授相關專知識課程"對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知識面、就業 、學習興趣、綜合素質等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同時文中也指出了一些消極影響,得出結論:大力推進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是必要的,但是,推進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有必要妥善解 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師資缺乏與課程協調不當等問題。
5.實證研究中的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法是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歷史性。在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主體與作為被研究客體的歷史現象之間是一種非共存的歷史性關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處的時代環境中去認識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過程為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過程。(2)具體性。根據歷史研究的定義,是在豐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教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具體史料。(3)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論概括,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演變的歷史規律性,更深刻地認識那些還處於萌芽狀態、表現模糊不清的東西。
文獻: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J].美國研究,2000(02):44-80.
該文獻勾畫了多元文化主義意識形態和實踐自 1960年代以來的演變過程 ,分析了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學界、歷史研究、文化批評和社會改革等不同領域內的使用和內涵;在肯定多元文化主義 給當代美國社會帶來了重要而正面影響的基礎上 ,作者也分析討論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局限性。
㈤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1. 案例分析法:這種方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深入研究具體案例來探尋管理規律。它的優勢在於操作簡便,能夠直觀地揭示管理實踐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2. 實地調查法(或田野調查法):研究者親臨管理活動發生的現場,通過訪談和觀察等手段收集數據。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能夠捕捉到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有助於挖掘出新的研究問題和洞察。
3. 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研究者通過設計問卷並收集大量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以期發現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減少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的主觀偏見,樣本量越大,其研究結果的普遍性越強。
4. 數學建模法:利用博弈論、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等數學工具進行邏輯推理和模擬實驗。這種方法有助於明確管理活動中的各種變數關系和作用機制,其結果往往具有較高的精確性和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