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用型文本的教學方法
語用型文本的教學方式很多。主要路徑有兩種:一種是聚焦法——側重解決文本中最鮮明突出的語言問題,比如《安塞腰鼓》,整個課就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種是發散法——全面關注一個文本的「語用」。近兩年來我著重研究實踐的是「五看式——看篇、看段、看句、看詞、看意」,針對文本特質,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選擇其中「幾看」來看。這個方法簡單易學,變式也很多,既可以是老師研讀文本的方法,也可以是學生課堂上學習文本的方法,下面都舉例說明。
一、聚焦法
【《安塞腰鼓》教學程序】
1、全篇朗讀。明「排比」乃本篇散文最突出的語言形式。
2、自由選讀排比句排比段,初步感受其特點。
3、多重對比讀,了解「遞進式排比」「多角度排比」「多修辭排比」「虛實相應式排比」等排比樣式在這篇文章中的體現。小結。
4、明背景,重點朗讀好一組排布句。
5、總結。化讀原文排比句激發學生情懷。
比如,經過反復的對比後,我有這樣一個詩意的總結:
好個《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讓詞與詞去排比
讓句與句去排比
讓段與段去排比
靈動的排比啊
排比中
層層在遞進
排比里
多角來輻射
動靜巧結合
虛實更相生
豐富的排比啊
排比中有比喻
排比中有反復
排比中有對比
排比中有引用
排比中更有妙詞
斑斕的排比啊
容不得束縛
容不得羈絆
容不得閉塞
是掙脫了
沖破了
撞開了
的那麼一股
漢語的勁
神奇的中文
智慧的組合
好一場精彩的安塞腰鼓啊
好一次深情的語言的創新
從中,你大概可以看出我的授課思路。次乃聚焦型課的上法。
二、五看式
1、看篇
【《風雨》之「看篇」】
教學程序為:
1、自由朗讀,完成練習,了解賈平凹的選材。
看篇
•我從看到了風,那風……
•我從看到了雨,那雨……
……
2、歸類練習,進一步了解作者的選材特點。
•既有人,也有……
•既有生物,也有……
•既有植物,也有……
•既有天上飛的,也有……,還有……•既有男的,也有……
•既有老的,也有……
•既有屋外的,也有……
•既有大范圍的,也有……
•既有體型大的,也有……
•既有動景,也有……
•既有遠景,也有……
3、進一步宏觀看篇,思考:
•寫樹林子幹嘛要放在第一段?
•寫老頭兒孩子幹嘛要放在最後一段?
4、總結:
一贊賈平凹
•天地都在他心中
•信手拈來有章法
【《紫藤蘿瀑布》之「看篇」】
教學程序為:
1、朗讀開頭結尾,點評,歸納:
技巧一:精緻簡潔的首尾呼應
2、尋找散文中寫「我」的句子,朗讀,點評,歸納:
技巧二:渾然天成的「人」「物」穿插
3、朗讀重點句子,研討宗璞是怎麼處理「現在」「此刻」和「當下」,這三者是如何銜接的。歸納:
技巧三:痕跡不露的時空穿越
4、朗讀重點句子,研討宗璞是如何做到從「物」到「情」自然升華的。歸納:
技巧四:由「實」向「虛」的自然升華
5、總結《紫藤蘿瀑布》的篇章特點。
【設計理念】
「看篇」是整體俯瞰。不同的文本,一定要帶領學生看到這個文本在篇章組織上的最妙之處。《風雨》看篇,看到的是選材之大氣,組材之精心。《紫藤蘿瀑布》則看到「首尾」「人物」「時空「虛實」的組合特點。這些,都是文本最精妙之處。「看」不到,就可惜了。
2、看段
【《風雨》之「看段」】
1、研討一:從段落內容展開來看,1段和7段的寫法基本一樣,2段和其他段落的寫法
基本一樣。你能看出段落展開的奧妙嗎?歸納為:
二贊賈平凹
•縱式橫式巧展開
•段落鋪排不簡單
【《紫藤蘿瀑布》之「看段」】
1、採用對比的方式,打亂第二自然段的句子順序,引導學生在背誦中去發現原段落「由整體到局部」的奧妙。
2、讀文段,做填詞游戲,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先寫一串花,然後寫一朵花。
3、歸納:技巧五:整體到局部的有序展開
【設計理念】
段落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建構一個段落,我們需要教給學生清楚明白的知識做支架。《風雨》的段落特點是橫式縱式的展開法,而《紫藤蘿瀑布》的段落特點則是整體和局部的配合。老師要善於去挖掘去歸納這樣的知識,讓學生學得實實在在。
3、看句
【《風雨》之「看句」】
1、游戲一:如果要評選《風雨》「感動讀者」最精妙句,你把桂冠給哪個句子?朗讀,說說你的推薦原因。
2、交流老師的頒獎。
B. 請分析顏元的「習行」教學法並舉例說明。
【答案】:明末清初教育家顏元在漳南書院教學中重視「習行」的教學法。一方面,同他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有密切關系,他認為「理」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只有接觸事物,躬行實踐,才能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他重視「習行」教學法的直接原因是為了反對理學家靜坐讀書、空談心性的教學方法。顏元所說的「習行」,雖然講的是個人行動,忽視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看輕了理論思維的重要性。但他強調接觸實際,重視練習,從親身躬行的實踐中獲得知識,這可說是中國古代教學法發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運動。「習行」反對脫離實際的、注入式的、背誦教條的教學方法,也可以說是教學法理論和實踐上的一次重大革新。這在當時以讀書為窮理功夫,講說著述為窮理事業,脫離實際的「文墨世界」中,無疑具有進步意義。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重視「習行」的作用,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並學以致用。比如說在學習方程時,要讓同學們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等。
C. 常用的教學手段有哪些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D. 教育中的幾種教學方法求解答
摘要:本文分別介紹了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法、問題探究法、陶冶法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說明每種方法的特點、優點,在生命化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力求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代學生接觸新事物廣泛,思維活躍,以前單調的教學方法、方式,已經不適用,生命化課堂要求教師不能再一味的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用單一的講述的教學方法,那麼在改革的浪潮中,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時代的進步? 中國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分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我個人認為李教授對教學方法的分類非常適合目前生命化課堂初中化學的教學,他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李教授的主張也正是我校開展的生命化課堂教學精神的體現。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力求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盡可能的進行優化組合。以下是我在課堂中對幾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一、認真聆聽 領略知識中的精華講授法要求教師運用語言的方式,系統的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和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該法對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知識概括能力要求較高。對初三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化學這門學科,對微觀世界了解甚少,很難理解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對原子的內部構成,原子中的電子排布更是無從想像。這就要求教師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上,用精煉清晰的語言,簡明扼要的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蜜蜂在某一朵花附近采蜜時,沒有確定的飛翔路徑,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向東,蜜蜂在這朵花的近處、遠處都可能出現,似乎沒有什麼規律。但經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蜜蜂在花朵附近出現的次數比在遠離花朵的地方大得多。使學生感知,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這個極小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時而出現在離核遠處,時而出現在離核近處,我們不能精確測定或計算出電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但是能從理論上統計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圍內出現的機會的多少。最終讓學生明白在多電子的原子中,各電子的能量不同,運動區域也不同,能量高的離核較遠,能量低的離核較近。離核最近的區域叫第一層,依次向外類推,分別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層,即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核外電子是在能量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的。第一電子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舉例說明如氧原子核外有8個電子,第一層排布2個電子,第二層排布6個電子,電子圍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通過習題加以鞏固,進一步加深理解。二、動手動腦 體驗學習中的樂趣俗話說:「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可見動手實驗對理解並掌握知識的必要性,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才能在動中有所感悟,有所啟迪,受到熏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操作更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理解道理。實驗法也是我們在生命化課堂教學中運用的較多的一種方法。例如對氧氣的性質一節,我們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從氧氣的製取,氧氣的收集到研究氧氣的性質,一切活動都由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只充當助手的角色,在必要的時候指導一下,學生和教師角色互換,學生處於主導地位,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每個小組內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人人動手實驗,經過自己的實踐真正明白了為什麼長頸漏斗的下端要浸沒在液面以下,為什麼導管不宜伸入集氣瓶太長,怎樣做集氣瓶里不會留有氣泡,保證收集的氧氣的純凈……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徹底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中豁然開朗,避免了只從表面知道而實際不明白其中道理的弊端。從本節的檢測情況看學生對實驗操作、實驗注意事項等都掌握的很好,充分證明了動手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合作交流 探索問題中的玄機問題探究法要求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節,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在以往的教學中,當教師把問題拋出後,學生不會答或答的不完整時,教師往往急不可耐,怕學生耽誤時間影響課堂教學進度,趕緊告訴學生標准答案。可是學生往往並不領情,在知識檢測中反復強調的知識點仍然錯誤百出。根本原因,就是由於這些問題不是由學生自己去解決的,學生並沒有動腦,所以學生不理解,只是一味的死記硬背,不用幾天就忘了老師講的是什麼了,老師覺得很委屈,辛辛苦苦講了那麼多遍,就好象對牛彈琴。更嚴重的是,這種直接揭秘的方法慢慢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探究的科學素養扼殺掉了。在生命化課堂中,我認為一定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應該放手將問題扔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分析題意、參與討論、最終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燃燒和滅火的教學中,由於燃燒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學生已經知道很多促進燃燒和滅火的方法,所以本節課的設計上,應該盡可能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角度認識燃燒和滅火的原理,引導學生把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化學聯系起來。本節課設計如下:准備打火機,蠟燭,酒精燈,分別點燃,讓學生說出它們熄滅的方法及採取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在課堂上,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刻活躍起來,這些活動是學生熟悉的,了解的,所以很自然的將學生引入新課的氛圍。經過短時間的交流討論,學生踴躍發言,發表自己小組的見解。 「打火機熄滅只需松開開關,沒有氣了,就滅了。」「對!」一名學生剛答完,全體學生大聲對其評價。「酒精燈熄滅,用燈帽蓋滅,裡面沒有氧氣了,就熄滅了。」「對!」「燈帽要拿下來,再蓋一次。防止壓強小,下次不容易打開。」有另一名學生進行了補充。「太好了,你考慮的非常仔細。」聽了我的表揚,這名學生開心的笑了。「蠟燭用嘴吹滅,吹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火就熄滅了。」「對。」「不對吧。」學生的評價出現了分歧,而且明顯猶豫不決。我進一步提示,「用扇子扇風,蠟燭會不會熄滅?扇出的風,是二氧化碳嗎?」「扇風是由於溫度降低了,蠟燭熄滅。」學生紛紛搶著回答。不少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么回事。從隨後的課堂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滅火的原理都非常理解明白,大多數學生所舉例子就是導課所用的三個例子。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這樣對知識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四、陶冶情操 感受生命中的閑情陶冶法是指利用各種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別是教育者自覺創設的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感化和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他們思想覺悟和品德水平的方法。學生初次接觸化學這門學科,怎樣讓學生產生熱愛化學、喜歡化學之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通過化學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衣食住行個個方面都離不開化學製品,說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化學的奇妙,用我們身邊的事物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奇妙,在這種奇妙的愉悅感受中,初步使其形成化學科學的價值觀。本節課我盡量讓學生發言,提醒學生從早晨醒來起床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設想直到晚上睡覺時為止,都會用到哪些物品,這些物品是天然的還是人工製造的?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從起床後穿的衣服、褲子、鞋,吃飯時飯桌上的饅頭、面條、米飯、蔬菜,上學用的自行車、汽車,教室里的課桌、書本、鉛筆、門窗等等一一分析,感受到化學對生活的重要,學好化學將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急切的想了解更多的化學知識。學習原子的結構,制鹼等內容都可以採用陶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創建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感。五、博採眾長 感悟化學中的真諦在實際的教學中,單一使用一種教學方法,很單調乏味,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及目標,授課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的甚至交叉的、重復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之花在生命化的課堂上遍地開放,使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識,理解含義。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講解,我分別使用了實驗演示法、講授法、學生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各個方面了解、分析,最終達到理解的目的。正如華東師大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以上是我的一些體會和做法,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努力,力爭做的更好。參考文獻:1、李秉德 《教學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2、盧巍 程同森等 《化學教師教學用書》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83、畢華林 盧巍 《任務分析理論與化學教學設計》 中國教育學刊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