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時代的現代性特徵對研究者本身的問題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把握出時代的本質特徵。意象對話具有穿透力、還原力、敏感性和靈動等特點,可能從兩個方面對社會科學研究產生影響:一是象徵分析、一是用來培養社會工作者的敏感性和感受性,加強對時代特徵的把握。
關鍵詞:意象對話 原發氛圍 現代性(一)意象對話是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結合中國的文化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一種治療技術。意象對話做為一種心理咨詢技術,以其深入有效、利於發現問題、來訪者阻抗較小、治療見效迅速。其對心理咨詢的貢獻和成就有目共睹。
根據心理學理論發展的一般特點:當一種心理學理論成熟後,它就會超出單純的心理學范圍,嘗試成為一種社會理論,試圖以心理學的獨特視角去把握時代問題。例如馮特的《民族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文明及其缺憾》,榮格的《尋求靈魂的現代人》,斯金納的《沃而登第二》、《自由與人類控制》、《超越自由與尊嚴》,羅傑斯對教育問題的關注等,都是這方面的典範。
意象對話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從理論到實踐和培訓的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可以說意象對話做為一種心理咨詢技術基本成熟。筆者認為現在意象對話可以嘗試進入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社會科學領域文化研究和社會研究領域;應該嘗試與其它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實際上已經有學者在從事這方面的努力了。例如朱建軍教授的《心靈的年輪――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和救贖》,自覺的運用意象對話來研究社會問題,包括理論總綱,對歷史事件、文化產品、社會現象的具體心理分析,探索療救中國文化的方法。
(二)意象對話有四個特點:穿透力、還原能力、敏感性和思維的靈動。這可能是意象對話融入社會科學研究的切入點。
所謂穿透力是指意象對話能夠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所迷惑,對諸種社會行為、事件和問題背後的心理現實有著超常的把握。以朱建軍教授的《中國人與石頭》為例:他通過意象分析,把握到石頭這一中國人常見的藝術形象的多種象徵意義:承擔、永恆、冷漠、沉重。意義豁然明朗。
所謂還原力是指意象對話能夠把人或者一個群體的問題和情緒還原到事情發生的情境中。不是一種單線的因果分析,不過分藉助理智的分析,而是還原出一種原發氛圍,獲得一種質的把握。這非常類似於現象學的面對事實的方法(在這里,筆者想對這個論斷和對比暫時保留,意象對話的活的研究精神能否和現象學的研究結合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以文革研究為例:如果文革的當事人在時間中慢慢逝去,後來的研究者可以運用意象對話通過他們的日記、回憶錄等文獻資料還原出當時當事人在文革歷史事件中的真實生存體驗,把握出他們的那代人心態和精神氣質。這將是對文革問題制度分析的主要補充。
所謂敏感性是指受過意象對話訓練後,其對情緒的細微區分、思想變化的感受力將明顯提高。如果運用於社會科學研究,它可能與研究者的問題意識相結合,對所研究的問題能夠見微知著,不被現代現象的蕪雜所迷惑。
所謂思維的靈動性是指意象對話能夠幫助研究者跳出小我,以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看待問題。社會科學工作者,當然也包括心理咨詢工作者,往往有不同的設問方向和理論愛好。研究者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風格是社會科學百花齊放的保證,但也存在一個問題:研究者的研究問題和方法過分與自己的風格相契合,那麼這種研究的結論是否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預設的。意象對話可以幫助研究者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結、投射等,使其思維既保持了獨特性,又能夠根據研究的需要超出自己眼界的限制,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靈活。這間接保證了社會研究的科學性。
(三)意象對話將四個特點運用於社會科學研究,它可以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象徵分析,一是與其它研究方法相結合,參與到現代性問題的研究中。
第一個研究是方向是意象對話對其理論來源和研究方向繼承決定的。意象對話主要脫胎於榮格心理學。榮格心理學本身就非常重視用象徵分析法,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文化和人類學研究。國內較早運用榮格理論研究的是王岳川教授(其後期離開榮格理論,但其研究堪稱典範,代表作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及其文藝思想》),其後國內又有研究者將其原型理論和象徵分析運用於文化人類學研究,但成就不高,運用榮格的理論運用得生硬,比附的感覺大一些。
意象對話研究者繼承了榮格心理學的思想精華,也繼承了它的研究領域。運用意象對話方法的學者的社會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態分析上。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意象對話的開創者朱建軍教授在做,代表作是《心靈的年輪――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和救贖》。其他的研究者的研究不多見,偶爾有之,其穿鑿附會的成分大些,缺少意象對話開創者的靈動和自信。
這方面的研究潛力還有待發掘,研究者的知識儲備還有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研究方向發展到後期可能會細致有餘而大氣不足,模式化有餘而創新不足。
如果說第一個研究方向已經初具雛形,發展方向基本明顯。那第二個研究方向卻是一條尚待探索的道路,並且是一條漫漫長路。這個研究方向是與現代現象緊密聯系的,需意象對話與其它研究方法結合運用。
何謂現代現象?現代現象是人類有史以來在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知識理念體系和個體-群體心性結構及其相應的文化制度方面發生的全方位秩序轉型。它有三個題域:現代化題域――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現代主義題域――知識和感受之理念體系的變動和重構;現代性題域――個體和群體心性結構及其文化制度之質態和形態變化。(現代現象及其衍生的現代性問題是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具體的研究,請讀者查閱更具體的資料,此處採用了劉曉楓教師的觀點)
現代化題域是屬於制度分析的領域。意象對話對這個領域沒有優勢,但意象對話可以在後兩個研究題域有所貢獻。後兩個研究題域主要表現為價值秩序的變化,是個體和群體心態、精神氣質和體驗結構的變化。意象對話的四種優勢將在這兩個題域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這種貢獻不是靠意象對話單獨能夠完成的,而是指通過意象對話的訓練使社會科學工作者在自己原有的理論儲備的基礎上具備思想的穿透力、對個體和群體心態的還原能力、對時代價值偏愛的敏感性和思維的靈動。
有兩位現代思想家憑其天才的直覺對現代現象有著獨特的把握,他們的思路也許可以為意圖將意象對話融入社會科學研究的研究者提供借鑒:
一位是西美爾:其對錢的文化社會分析、對都市人的處身心態的社會分層以及相應的文化心理分析對社會學的發展影響很大。他注意到人格概念的實質結構在實用主義的思潮中被經驗量化,人的本質已無從戡定,根本原因在於貨幣經濟的發展導致人的觀念轉變,現代的經濟生活和社會分化引出各種新的生命態度和心理感受,分析這些感受的品質及其與經濟生活的關系,是人的研究的首要課題。
一位是舍勒:他認為心態決定著人的身體――精神統一體的此時此地的實際樣式,現代現象中最為深刻的變化就是人的實存本身的轉變;現代性不僅是一場社會文化的轉變,環境、制度、藝術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轉變,不僅是所有知識事務的轉變,而根本的是人的本身的轉變,是人的身體、欲求、心靈和精神的內在構造結構的轉變;不僅是人的實際生存的轉變,更是人的生存標尺的轉變;生活世界的現代性問題不能僅從社會的經濟結構把握,也必須通過人的體驗結構把握。
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劉曉楓著,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1
舍勒選集,舍勒著,劉曉楓主編,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1
貨幣哲學,西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3.1
後記:我第一次接觸意象對話的時候,是2004年秋天。我對其在咨詢中的運用印象深刻,但讓我更感興趣的是:我感覺意象對話運用於社會研究中的前景會非常廣闊。在這兩年中,我逐漸離開了自己感興趣的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在學校中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工作繁重,已經沒有大學時的悠閑心態和閱讀激情。
但我想還是努力把我自己的思考和已經有些生疏的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了解相結合,做個論述,即使非常不成熟,也要還自己一個心願。說不定還能因此找回曾經的激情。
我自己感覺對意象對話參與現代現象研究的論述,跳躍性非常大,很多地方語焉不詳。以後有機會再重新表述吧。
現代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常涉及的三學:現象學、詮釋學和符號學,都晦澀艱深;現代現象紛繁復雜,現代性問題又因研究者的理論旨趣和設問方向不同,其研究結果彼此差異很大。這幾個方面,不是本文二千多字能夠把握的。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自己去找相關的論著自己閱讀。
② 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方法中的一種,旨在通過有目的性的交談對話,深入探索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和實踐經驗,獲取豐富、深度的個人見解和經驗。以下是關於深度訪談法的詳細解答:
1. 深度訪談法的目標 獲取深度見解:深度訪談法的核心目標是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對於特定主題的見解、行為動機和意義建構。 形成解釋性理解:與量性研究不同,深度訪談法更注重探索現象背後的原因,形成解釋性的理解。
2. 訪談形式 結構化訪談:流程統一,問題和順序標准化,適用於收集定量數據。 半結構化訪談:更加靈活,允許研究者在關鍵主題引導下進行自由對話,平衡深度與廣度。 非結構化訪談:完全開放,鼓勵自由表達,適於探索復雜、主觀的經驗。
3. 訪談提綱的設置 建立良好關系:通過暖場問題建立信任與舒適度。 設計邏輯清晰的問題:圍繞研究主題設計問題,靈活提問,鼓勵開放性回答。 挖掘細節:通過提示性問題挖掘細節,避免偏向或誘導性提問。 全面收集信息:訪談接近尾聲時,確保全面收集信息,避免突然結束。
4. 訪談技巧 前期准備:了解訪談對象的基本背景,以確保提問的針對性和敏感性。 圍繞主題提問:保持好奇,及時追問細節,澄清理解。 確保雙方理解一致:通過重述、復述等方式,確保雙方理解一致,有助於後續分析。
5. 實踐與應用 實踐是關鍵:通過不斷練習,提高訪談技能,深入理解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 適用於護理研究:深度訪談法在護理研究中尤為適用,能夠深入探索患者、護理人員等的內心世界和實踐經驗。
③ 有關訪談法心理學論文
訪談法作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學的研究及發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訪談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專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訪談法心理學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
論文關鍵詞:訪談法;心理學研究;計算機訪談;行為訪談
論文摘要:本文從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基本的範式出發,論述了訪談法並不是定性研究的專利,它既可用於定性研究,也可以用於定量研究。然後,論述了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具體運用:為其它方法的運用尋求證據、用於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計算機訪談和行為訪談。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基本的範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關於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則是採用書面的、言語的和觀察的方式,取得有關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的描述性資料,對這些資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數據資料的主要方法有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結構觀察法等;定性研究腔寬收集資料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檔案和紀實文獻分析法、視聽材料分析法等。由於如上區分,人們往往認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於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於定量研究。實際上,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可優勢互補。定量研究的優勢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長處卻是定量研究的短處。[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於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於定量研究。
訪談法作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學的研究及發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訪談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專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訪談法(定性與定量)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進行討論。
一、訪談法及其特點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對方有關心理特徵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3]通過訪談法,可以了解到被訪者對某一事件、對象的主觀感受、態度、情感等,從而對其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徵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訪談法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互動性。訪談法即訪談者與被訪者就某個問題進行“交談”。在這個的過程中,“交談”雙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雙方的言行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這就要求訪談要在一個和諧的訪談氛圍中進行,如果訪談的氛圍比較緊張,則訪談的效果可想而知。為了研究的順利進行和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訪談者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一些訪談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訪談法中的“交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活動,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瞎聊。訪談過程中,訪談者應作為訪談的主導者,以一般的“家常性”問題入手,適時切入主題,以此來收集研究資料。用訪談法收集的資料較為全面,除了言語信息外,還能收集到行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勢、坐姿,等等。
二、訪談法的類型及注意的問題
訪談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分為不同的種類。本文主要論述按照訪談中結構的嚴謹性標准劃分的種類:有結構訪談、無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對以上三者的區分可通過確定訪談問題的特點和要求被訪者回答方式的特點來進行。當訪談問題是有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結構的,則該訪談為有結構訪談;當訪談問題是無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也是無結構的,則該訪談為無結構訪談;當訪談問題是有結構的、伍弊亮被訪者的回答方式是無結構的,或者訪談問題是無結構的、被訪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結構的,則該訪談為半結構訪談。
有結構訪談是按照統一的設計要求,按照有一定結構的設計好的問題而進行的比較正式的訪談。有結構訪談過程中所提的問題、提問題的方式、提問題的順序、被訪者回答的方式、訪談的記錄方式等都有統一的要求。這種訪談的結果數據有利於統計分析,但訪談者與被訪者雙方的互動少,訪談者與被訪者在在訪談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都不夠。卜襪無結構訪談是根據一定的訪談目的,訪談雙方進行的非正式的訪談。無結構訪談中,所提的問題、提問題的方式、提問題的順序、被訪者回答的方式、訪談的記錄方式等都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這種訪談的結果數據不利於統計分析,但有利於訪談雙方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同時對訪談者的要求也較高,訪談者必須具有很強的訪談能力和技巧。半結構訪談則介於這兩種有結構訪談與無結構訪談之間,要麼是訪談問題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沒有統一規定,要麼是回答的方式有統一的要求而訪談的問題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訪談法的這些類型,可以根據研究的不同目的,單獨使用其中的一種,也可以綜合起來運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採用不同的訪談方式。上述有結構訪談和無結構訪談就可以分別用於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結構訪談的結果數據易於統計分析,適合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較注重參與者的觀點,旨在理解心理現象,關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義,以揭示各種心理情境的內部動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視或舍棄了的人類經驗中那些特性層面。[4]無結構訪談的結構信息不易數量化,重在描述當時當地的情境,因此無結構訪談適合於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綜合使用上述的幾種方式,這樣有利於各種方式之間優勢互補。如在訪談的開始和結尾使用無結構訪談,在中間部分運用有結構訪談。第二種方法用得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學的研究大多屬於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單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較少;二是一次訪談中無結構訪談給被訪者以輕松的感覺,所以,以無結構訪談開始能讓被訪者輕松進入有結構的訪談。
三、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
前已述及,訪談法可以用於定量研究,也可以用於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結構訪談,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無結構訪談。隨著心理研究的發展,通過訪談法獲得的信息都有被數量化的趨勢。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為其它方法的運用尋求證據。本文主要從問卷和實驗兩種方法進行論述。之一是:為問卷的編制收集信息。為了提高問卷的質量,在問卷編制之前,要對研究對象或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找到要測量的關鍵點,然後才形成問卷編制的雙向細目表。這樣依據雙向細目表編制出來的問卷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質量也高。之二是:為實驗研究的假設或推論收集信息。實驗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設或某一理論的推論,這一假設或推論的來源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通過訪談後歸納出來的。另外,訪談法還能為既有的假設或推論收集一定的資料,這樣更有利於實驗研究。
第二、為心理咨詢與治療提供依據。訪談法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用得比較多,常用於心理障礙的診斷、咨詢與治療。本文主要介紹 計算機訪談和行為訪談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運用。
一是計算機訪談。計算機訪談就是通過來訪者與計算機進行對話、然後做出心理診斷的過程,其實現方式是通過儲存在計算機中的一系列的問題和指導語而自動進行。計算機提出一個問題讓來訪者回答,然後計算機根據來訪者回答的答案決定接下來該提的問題。計算機訪談的優點是高效、靈活和可信。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訪談大大節約了時間,並且允許大量的主題、甚至比人工訪談問的問題還要靈活。對於敏感性的問題如自殺、性方面的問題,運用計算機訪談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實。也就是說,人們更願意通過計算機訪談說出自己的敏感性問題。計算機為基礎的訪談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對弱智兒童和成人的運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圍尋找問題和症狀也不足夠靈活;三是對言語的處理必須是有結構的,對沒有結構的信息處理存在困難。
二是行為訪談。行為訪談是一種臨床訪談,它強調收集信息以制定行為矯正的計劃。這要求客觀的描述被訪者的問題行為、之前的條件和強化的結果。[5]然後通過分析其經歷來理解行為,包括社會學習歷史與當前的環境以及行為的結果。最後制定出行為矯正的計劃,用來將個體的不適宜的行為改變成更加適宜的行為。
總之,訪談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運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並且通過訪談法收集的數據,大多可以進行數量化,從而便於統計分析。
參考 文獻:
[1]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艷.論心理學兩種研究範式的整合趨勢[J].心理 科學,2003,26(1).
[3]董奇.心理與 教育研究方法(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戴斌榮.定量與定性結合——心理學研究方法的 發展趨勢[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25(1).
[5]Lewis R.Aiken,Gary Groth-Marnat.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12th ed,2006.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訪談法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