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化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化學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教學模式
講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講述、解釋和演示來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教師會重點關注化學概念、原理和實驗技術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機制和規律。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可以系統地傳授化學知識,有利於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基礎內容。
二、實驗探究教學模式
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化學實驗,觀察化學反應的現象,探究化學變化的規律。這種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據並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驗技能。
三. 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為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會創設與化學相關的情境,如模擬工業生產、環境保護等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有助於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應用能力。
四、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注重團隊合作和互助學習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共同探究化學問題,互相交流意見和成果。這種教學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以上便是化學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教學模式。每種模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適用范圍,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㈡ 化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化學教學方法如下: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我們一直延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的向學生傳授知識,但它絕不僅僅是之前的填鴨式教學,只是教師講,學生聽。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演和講讀。
實驗與演示法是理科當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模型演示。比如講解離子反應的實質這一節內容時,可藉助多媒體展示反應過程等。通過藉助外界道具說明或者驗證所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此外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㈢ 化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化學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最常用的化學教學方法之一。老師通過口頭講解,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系統地介紹化學原理、化學反應和化學現象等基礎知識。通過講授,老師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復雜的化學概念,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同時,講授法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知識體系的基本框架。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化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化學實驗是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化學反應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和現象,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同時,實驗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 討論法
討論法是一種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在化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些化學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討論,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討論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法在化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化學反應和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同時,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增加課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以上就是化學教學中的幾種主要教學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適用范圍,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㈣ 常用的化學教學方法
化學作為一門初中加入的理科學科,跟語數英三門基礎學科同要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些化學的常用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它通過循序漸進的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規律、定律、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並促進學生的智力與品德的發展。由於語言是傳遞經驗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講授是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運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講授。講授法要求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又要系統、全面,使學生獲得可靠知識同時在思想上有提高;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啟發,講究語言藝術。
二、實驗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化學實驗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堅決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模式,要把教材中選的演示實驗認真做好。做到課前進行周密的准備,使現象明顯,效果良好,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實驗時要做到操作規范化,並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對分組實驗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聯想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對於選做實驗和家庭小實驗,在課外活動中老師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做,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善於自學和勇於創新的意識。
三、實驗探究法
所謂「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發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通過自己設計方案,進行操作實驗,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結構為「問題 ----實驗事實----結論----應用」。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是:為了認識某物質,探究某種化學現象,常常提出一個問題,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作出與問題有關的推測,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化學實驗,查閱資料,通過分析、歸納、推理和論證,證實、修正自己的猜測,得出合理的結論和問題的答案。
四、廣泛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作為新生事物,進入課堂已經顯示它強大的生命力。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在以下情況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
1、化學課堂不能做實驗時宜用多媒體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應用性較強的基礎課,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在教學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實驗(如危險性大)不能現場操作,這樣就會使某些教學內容抽象、枯燥、說服力不強,造成學生難以理解,達不到較好的課堂效果。如果這時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用多媒體畫面中的模擬事實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感官,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的。例如在講一氧化碳的毒性時,我們不能用具體的實驗來表達,但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這一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形象的動畫來演示,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解決抽象問題時宜用多媒體
初三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現象能力,但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還很缺乏,在講原子的構成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形象的表示出原子的結構:原子核、核外電子,電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運動,把抽象概念具體化。
3、對結構相似、性質相似的物質進行比較時宜用多媒體
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很多,但有些物質具有相似的結構或性質,對比學習利於知識的掌握。例如在進行一氧化碳的性質教學時,可以將一競聘演講稿 氧化碳和氫氣的性質作比較,可以用幻燈片將要比較的內容呈現出來。對於一氧化碳的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實驗驗證,對於氫氣的性質我們已經學過,可以通過錄象的形式放映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同時強化了安全教育。通過對兩種物質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比較,找出不同點,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各章復習課和總復習宜用多媒體
復習階段往往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很難把這些內容條理化,教師串講起來也感到費時費力。這時應將這些知識製作成多媒體課件。譬如,將所要復習的內容分類總結後利用 PowerPoint軟體製作一個課件,同時添加一些播放效果,先顯示提綱,讓學生回答問題,再顯示提綱以下內容,使得條理非常清晰。教師利用這些課件進行串講,學生很容易弄清知識的脈絡,便於系統理解和掌握。
5、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宜用多媒體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證明,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離不開化學。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的貢獻,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能源、材料、健康、環境等方面知識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化學工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化學現象和化學本質的本辨證認識,樹立物質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些知識的介紹光靠語言描述,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通過觀看錄象、影片等形象直觀的手段,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五、觀察法
觀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質發生的變化,必須從觀察入手,在觀察中思考,對物質的變化條件、現象和結論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可以利用自己的感官,還可以藉助儀器通過實驗觀察物質及其變化的條件、現象和結果。在化學實驗中要特別注意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觀察的內容包括:物質原來的顏色、狀態;變化過程中發生的現象(例如物質的狀態與顏色的變化、發光、放熱、形成煙或霧和放出氣體等);變化後生成物質的顏色、狀態變化。
六、對比歸納法
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為了使知識便於提取和應用,就要對知識及時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初中化學知識覆蓋面大,內在聯系千絲萬縷,而化學用語和化學量的規定與運用又千差萬別,不少學生由於沒有掌握好已學過的知識,在知識系統中失去了線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識上,表示出記憶效果不佳。要幫助學提高記憶效果,就力求在教學中將新舊知識系統化,使學生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並掌握一個完整的概念。例如:關於氣體的實驗室製法,我們可以通過對氧氣和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的對比、歸納和整理得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即原理、裝置、步驟、收集、檢驗。
七、練習法
「練」,是知識實驗階段,也是對知識的鞏固深化、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環節,有利於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反饋。練,首先要加強課堂練習,在課堂上做到「讀做議」中有練,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編選基本練習題和綜合練習題,有計劃地布置給學生練習,這樣既照顧到大多數,又有利於對尖子生的培養。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統一考慮。萬能的方法是沒有的,只依賴於一二種方法進行教學無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每個教師都應當恰當地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表現自己的教學藝術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㈤ 葯學類高職高專《基礎化學》模塊化、項目化教學的探究
葯學類高職高專《基礎化學》模塊化、項目化教學的探究
論文關鍵詞:基礎化學 模塊化 項目化 教學
論文摘要: 項目化教學是許多高職院校正在積極探索的一種教學方法。將《基礎化學》課程內容模塊化、項目化,以工作需求為導向,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針對性,真正發揮《基礎化學》內容對後續課程的學習和實際工作的作用。
《基礎化學》是葯學類高職高專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從葯物的開發研製到市場銷售,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化學知識、原理和技能作基礎。因此葯學類的各專業都將《基礎化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我們應該以工作需求為導向,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真正發揮《基礎化學》內容對後續課程的學習和實際工作的作用。將知識內容模塊化,進行項目化教學是許多高職院校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按照學習目標將課程綜合、細化成若干操作性強的項目,圍繞具體項目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
1 教學實施過程
1.1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基礎化學》的學習,重點掌握好化學基本知識和重要實驗技能,處理好化知識技能與職業能力的聯系,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發展職業能力,保障學生畢業後面向醫葯行業必需的化學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1)葯物合成、中西葯制劑、生產反應所必需的化學反應原理知識;(2)葯品檢測所必需的化學滴定分析方法、儀器分析方法的原理;(3)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質結構、性質知識。能力目標:(1)具備夠用的化學知識與原理;(2)必需的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的方法與手段;(3)重要的葯用化合物的性質與生物效應。素質目標:(1)方法能力——繼續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2)社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獲取能、自我發展能力、靈活適應能力。
1.2 教學組織及教學內容
在准確分析醫葯行業各職業崗位群應具備的化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對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進行整合、優化。其內容包括對葯物合成、生產反應所必需的化學反應原理知識;對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質結構、性質知識;對葯品檢測所必需的化學滴定分析方法、儀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對中西葯制劑所必需的表面現象和膠體溶液等知識。打破傳統的章節排序,將課程內容模塊化、項目化,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針對性,為後續專業課程打下基礎,並保障了學生畢業後面向醫葯行業從一線崗位必需所具備的化學知識與技能。經過課程的整合、優化,實施模塊化、項目化教學後,突出重點,充實、精選授課內容,可以解決《基礎化學》課時數相對比較少,內容多的矛盾,課程內容的內在層次是:夠用的化學知識與原理;必需的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的方法與手段;重要的葯用化合物的性質與生物效應。課程內容的選取原則為:以必需為准,加強針對性;以夠用為度,加強實用性;維護科學性,反應先進性。
1.3 教學方法和手段
現場教學法: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就是現場教學法,即在真實工作任務環境中,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為了創造真實工作任務環境,促進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建立一體化教室,在一體化教室進行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教師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採取「先講後練」,「邊講邊練」,「先練後講」等方法,增加師生互動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每個項目任務實施過程如下:(1)教師引出項目工作任務內容,發放項目工作任務信息表;(2)教師講授相關知識,提出項目任務分析思路;(3)學生小組討論分析項目工作任務,制定完成項目工作任務的實施方案;(4)按照實施項目工作方案,教師演示實施過程,發放工作觀察流程表,讓學生記錄操作過程,組織學生小組操作,並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填寫操作流程表;(5)教師觀察與提問,學生填寫聯系與觀察、口頭與問題清單作為過程考核依據,最後檢查學生實施效果做為終結考核依據。
1.4 考核與評價
《基礎化學》課程的考核評價按項目進行考核,每個項目分為知識、技能與態度三部分,分別考核,綜合評價。課程考核是項目考核的累積。
課程考核:課程考核應按照項目分別考核,課程考核成績則是項目考核成績的累計。課程成績中每一個項目成績從知識、技能、素質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據提交的成果、回答問題、作業、平常表現及小組互評的結果進行,考核方式可採用卷面、計算機模擬和實際操作相結合。項目考核:以班組為單位對成員進行考核,採用操作與答題的方式進行考核。每個班組由組長負責小組考核,集體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員評價,然後按答卷貢獻大小、操作評價和態度對小組成員進行成績評定(排序)。教師根據各組答捲成績、操作成績和完成項目過程中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工作評價成績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劃分為5個等級。考核注重應用,緊扣大綱,項目里重點介紹或講解的知識,就是重點考核的知識;不出偏題、怪題。
2 實施效果的預期
項目教學法目的明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已經在國內很多高職高專類院校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中中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實行項目化教學之後,盡管平時的`作業上繳、單元實驗以及技能訓練對有些學生來說是被動的,但是從實施的總體效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在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事務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項目任務工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於學生對社會及企業的認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對於教師而言,教育教學理念得到極大轉變,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到快速提高,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得到充分積累。
3 模塊化、項目化教學的問題探討
實行項目化教學是一個改革探索的過程,從目前全國各高職高專院校實施的效果來看,項目化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種教學模式是可取的、有實際價值的。項目化教學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用項目教學法完全代替傳統教學法,或者在項目教學中不採用傳統教學手段等機械化操作現象。有時還存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落實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的具體環節和詳細設置,脫離學科課程的具體特點而盲目搬用和套用項目化教學模式等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我們在今後的項目化教學中不斷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使項目化教學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