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瑜珈的健身價值的論文
瑜珈的健身價值:
1、首先瑜伽必須進行實踐,側重身心結合,具有精神專注、動靜結合、順其自然的特點;
2、其次瑜伽有別於全身性的大肌肉群的身體活動,具有身體開放性的特點;
3、與其它運動不同,如健身運動旨在於身體生理機能的改善,而瑜伽則是在改善身體機能的基礎上,關注精神的發展。這些特點使瑜伽能較好滿足人們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
練習瑜伽需要注意:
1、瑜伽練習中一旦感覺身體某部位出現異常疼痛,要馬上停止練習,明確原因。
2、若出現腫脹,24小時之內可用冰塊進行冷敷,以減輕損傷處的出血和腫脹,不宜揉搓患處,72小時之後宜熱敷來活血化瘀。
3、如果感覺疼痛較嚴重,不要隨意推拿按摩,以免因用力不當,造成醫源性錯位損傷,及時就診。
4、練瑜伽前後一個小時內不要用餐,飯後兩個小時內盡量避免練習。
5、不要一開始就做高難度的動作,以免造成運動傷害。手術後半年和女性生理期不宜練高難度動作。高血壓、哮喘病患者和孕婦只可做簡單動作。
② 如何科學體育鍛煉論文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成員的身心負擔逐漸加重,閑暇時間越來越少,以至於絕大部分社會成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體育鍛煉,伴隨而來的是各種「現代文明病」,比如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極少部分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們也基本處於盲目的狀態,沒有科學的、有效的增強體質鍛煉方法,容易造成各種運動損傷。
一、體育鍛煉的概念
運動生理學角度:人們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消耗體能的身體活動,即加強機體的異化作用,使得恢復過程的同化作用增強,機體的物質儲備水平提高,從而使機體向更完善的方向轉化的過程稱為體育鍛煉。Caspersen等人認為身體活動的概念至少包括三個要素,即:由骨骼肌產生的身體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變化的消耗、對體質有積極影響。運動訓練學角度:人們通過適當的強度的身體活動以及運動負荷對機體新陳代謝過程的一種刺激。它能引起組織系統發生興奮,加劇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造成代謝的不平衡,並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適當休息後,機體出現超量恢復的現象稱為體育鍛煉。盧元鎮教授認為體育鍛煉,即身體鍛煉,是指運用各種身體練習和方法,並結合自然力和衛生因素以發展身體增進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身體活動。
二、科學體育鍛煉
(一)科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則
趙厚亞認為:要使體育鍛煉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鍛煉者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即有益健康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持之以恆原則、全面鍛煉原則、因人制宜原則[3]。何雪竹談到科學的體育鍛煉應注意從實際出發、保持經常性、循序漸進、全面性以及安全性這幾個方面。
(二)科學參加體育鍛煉的心理學基礎
運動心理學,是關於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和競賽過程中,心裡變化規律的基本理論。它是開發運動員心理能力,啟發他們深刻理解做人和競技真諦的重要理論依據。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大眾體育鍛煉,實際上,對於許多人來說「體育鍛煉」這個詞似乎還是一個陌生或可怕的詞,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鍛煉,或者鍛煉身體是一件被動的事情。事實上,當我們遇到超負荷的工作倍感壓力時,體育鍛煉通常是我們緩減壓力的最有力的方式和方法。當我們生活上和感情方面不順心時,體育鍛煉同樣是可以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調整情緒的良方益葯。
(三)科學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學基礎
體育社會學是研究運動的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及其行為變化規律的學科。所以,要科學的參加體育鍛煉首先需要改善群體結構,放大系統功能,人個體和自己的社交網路以及各種體育鍛煉場地和器材構成一個小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可忽視。個體應該根據自身年齡、性別、體育鍛煉需求等不同要素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和方法;而個體的社交網路當中,自己的朋友喜歡健身的的話,同樣會帶動自己一起參加鍛煉;如果有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就能更加輕松的實現科學的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