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方法
導語: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精華,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法枯燥,缺乏美感
目前很多的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時,仍然採用「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說思想,齊背誦」這樣的順序,整個過程流於形式,枯燥呆板,缺乏美感。在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古詩的意思,力求講白講透,雖然通俗易懂,但是無形中把詩歌的美感都弱化了,以致課掘兆閉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興趣。除此以外,學校還缺乏課外實踐活動,對校園古詩文化建設的更是淡漠,使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詩詞的教化和美化。
(二)學法單一,缺少靈動
對古詩的學習,由於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常藉助於古詩翻譯。其實,古詩翻譯只是幫助學生感受詩情、領略詩意、品嘗詩味的一個途徑,而不是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體會詩歌的美好,學生的靈感和創造力都大大下降。
(三)角度偏移,缺乏趣味
目前不少教師的教學角度不正確。自從新課標明確指出背誦古詩詞的數量以後,很多教師就採用填鴨式教學,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背誦、默寫,以達到「量」的積累。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古詩變得索然無味,枯燥無趣,從而喪失了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研究
(一)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這句話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正確。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呢?提前准備好一個精確的教學設計是必須要求的。,一個精確的教學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課堂輕松高效。我經常採用的是在課前提前引入背景教學,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寫作背景講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知識積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我就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相關寫作背景,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再者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二)利用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通常在學生早讀的前幾分鍾,我會安排學生背誦一首詩詞,首先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環節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其次,早上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好,好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記憶的效果比較明顯。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利用三到五分鍾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一首新的古詩,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又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確實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做法。而且對於詩詞的選擇也要盡量的選擇一些有經典性的篇目,通常我會選擇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詩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的詩詞,還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詩詞,而且在最初的階段,對於詩詞的選擇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韻律也相對比較優美的詩詞,用來提升學生對於詩詞朗讀和背誦的興趣。
(三)注意背誦和積累
1.讓學生熟讀成誦
平時進行古詩教學,總覺得不知該如何下手,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說,要不要讓他們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是就以誦讀為主?經過尋找資料、實踐、反思,發現古詩誦讀教學應以「讀」貫穿始終,其中靈活穿插「看」、「議」、「評」節,直至熟讀成誦。一是讀:讀准字音,認識生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讀准字音,讀通每一句詩;二判裂是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詩都配有插圖,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結合詩句,幫助理解一些詩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情境。
三是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讓他自己嘗試理解、了解古詩的用詞以及韻味,增進對古詩的朦朧理解,長此以往,孩子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的能猜此力會逐步加強。四是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通過前面的讀、看、議,學生對古詩朗朗上口了,教師再創設情境,「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2.讀寫結合,強化記憶
古人強調,學習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說只有多讀還達不到積累古詩詞的目的,在讀的同時還必須勤動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古詩詞教學中,每首古詩詞應盡量讓大部分學生能及時默寫下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用古詩詞來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引導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去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理解古詩詞的哲理美,讓學生在熱愛古詩詞中去欣賞它、學習它,從而使古詩詞教學縮短距離產生美。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② 淺談古詩詞教學的幾種方法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古詩時代久遠,意義深刻,難以理解,不便於小學生學習,筆者就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學生掌握「讀、知、明、悟」四個基本環節,談一點個人淺顯的認識。
一、讀古詩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如:在《靜夜思》這首詩中,「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ng」。學生找到了韻腳,朗讀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並背誦下來。
二、知詩人
學習古詩,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性格特點,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唐詩、宋詞、漢文章。」小學生所學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在小學生古詩詞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詩。在記詩人的朝代時,我們只需要特別記住不是唐代的詩人即可。如宋代詩人蘇軾、王安石、葉紹翁、楊萬里、陸游等幾位。三國曹植、元代王冕、明代於謙、清代鄭燮和龔自珍就行了。詞人需特別記住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採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住詩人的朝代,其他默認為唐代詩人、宋代詞人。
三、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多,以下簡介幾種:
1.抓關鍵字理解詩意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來思考:①黃鸝鳥在什麼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麼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詩人從窗外望去看到怎樣的景色。④什麼地方停泊著什麼?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詩句。
③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