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淺析小學數學教材和教學方法

淺析小學數學教材和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5-08-11 05:17:11

『壹』 二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方法

二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 實踐活動應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 例如,在教授「方向與位置」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判斷學校、教室、自己的位置等實踐活動,一步步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2. 激發學生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鼓勵他們提出問題。
    • 通過質疑、解疑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解答疑難的層面上。
  3. 深入理解和准備教材

    • 深入理解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需要明確基礎性、拓展性、探究性問題的區分。
    • 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融會貫通,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
    • 用不同方式提問,如「是什麼」、「怎麼樣」、「你是怎麼想的」,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二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貳』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與手段一般有哪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改變。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動手做」主題教學,通過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喚醒了學生的主動性,生動直觀地將數學知識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地展現給學生,通過學生主動的探究、實際的操作,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一、整合、改進教材,加深與課本的聯系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科目,「動手做」教學方法剛好從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另外,數學這個系統性的知識網路,需要教師注重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將「動手做」主題教學與課本緊密相連,引導學生系統把握數學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
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一課時,教師要對這節課做好整體把握,為學生精心設計好課堂中「比一比」的項目,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這節課的數學知識,能夠直觀形象地對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在課堂中,當教師教到比個子大小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站起來與自己的同桌比一比誰高,讓學生清楚的明白什麼是高,什麼是矮。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鉛筆盒裡的鉛筆拿出來,比一比哪支鉛筆長,哪支鉛筆短。另外教師為了迎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為學生精心准備一個小游戲,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先跟學生說明要做的游戲,但是做完游戲要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先找兩個身體情況差不多的學生,在教室的講台上設置一個起點,將教室的後門作為終點,讓其中一個學生沿直線跑到後門,讓另一個學生從遠離門的一側跑到後門,看誰先跑到後門。然後分別問兩個學生:「你為什麼先到?你為什麼後到?」然後學生回答:「因為我不如他跑得快!」然後,教師讓學生再來一次比賽,但是將兩個學生跑的路線換一下再跑。這次的結果與上一次相反,還是靠近門一側的學生先到後門。那麼教師的問題又來了:「這次是不是你比他跑得快呢?」然後兩個學生恍然大悟:「因為靠近門一側的距離短!」通過實踐,學生更能開動自己的大腦,主動去思考問題了,通過自己的認知和邏輯思維來判斷、分析,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成長,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實驗操作,積累實踐經驗
新版蘇教版小學數學將「動手做」作為教學的主體,教材中增加了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探究性實驗活動,而且這些實踐活動會貫穿小學教學始終,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以滿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
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時,教師可以為這節課准備一個實驗教學活動,設計步驟為:提出問題—制訂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現象提出問題—共享實驗結果。學生在簡單地認識了基本的物體形狀後,並知道了實驗流程,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這些物體中,哪個跑得最快呢?」然後學生自由組織,主動開動大腦設計實驗步驟。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將物體依次放到一個斜放的木板上,然後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形是否都能夠滑下來,接著將物體兩兩一組進行比較,選擇下滑比較快的物體,再重復此項操作,直到比出滑下最快的物體,最後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得到了球形是「跑得最快」的物體。通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思維設計出了科學合理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在實驗中,鍛煉並考驗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經驗,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十分重要的數學啟蒙階段,是小學生數學生涯的關鍵期。此階段小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思想就像一張白紙,接受能力極強,給他們畫下什麼就能記住什麼。此外,影響一生的良好習慣,也大多在此時期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利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新型課題「動手做」去開發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完善教學制度,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做」中健康成長。

『叄』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研讀教材、教師用書才有效

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研讀新課標,明確教學目標 1、明確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課改實驗教師,只有首先從客觀上整體把握數學新課程標准對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所提出的要求才能達到高屋建瓴的境界。 2、明確每冊教材應該達成的目標。對每冊教材的整體架構和主要知識板塊,課改實驗教師必須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時間分配和重點處理上有的放矢,科學合理。 3、明確每個單元應達成的教學目標。對每個單元的重點知識點必須清楚明白,並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採取合理的學習方式。 4、明確每節課應達成的教學目標。把每一課、每一幅圖中蘊涵的教學因素都發掘出來,要根據教學實際合理地組織教材,在此基礎上再備課。 二、研讀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為一名教師要輕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課,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領會教材的內涵,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駕馭自由。如:每個知識點的主題圖是什麼意思,例題反映了什麼內容,練習要達到什麼目的,等等。充分發揮教科書的資源作用。當然,這也不是說教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教師唯沖應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使咐脊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並注意教材體現的幾個特點。 1、挖掘教材內涵,為學生提供現實背景 實驗教材的編者費了很多心思在現實生活中尋覓小學數學的精彩鏡頭,並從中選取了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衡山滲背景。教師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蓋房」,教材就提供了較完整的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作為學習新知識的背景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情境,讓他們進行比較,充分感知「同樣多」「多」和「少」的含義,努力給學生提供一個熟悉的背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注意教材體現的數學與**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非常注意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對教材的延伸與拓展。 如「分類」教學,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去觀察商店物品的擺放。「認識時間」教學,可以讓學生為自己製作作息時間表、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這些都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數學知識,又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貼近生活的情景資源。課一開始,我們可以問:「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有許多小朋友來到這兒,看看他們在干什麼?」這時候,學生開始觀察整幅圖,回答出有的氣球、風車,有的猜謎、套圈。再引導學生觀察單一的情境圖如習氣球。在學生感受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問提出「還有多少個」的問題,接著讓學生思考「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把學生的注意力又轉移到探討計算方法上來。 這樣的數學題材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現實,學生不僅感興趣,學習熱情高,而且可以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需要掌握它。 3、重視教材提供的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在「位置」這一知識教學中,可以把書上的電影院的畫面放回到實際中來,先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排數以及座位號的排列規律,為下面找位置的實踐活動做准備。然後學生分組討論,在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以後,活動開始,學生每人一張電影票自行進場找座位,允許有困難的學生與同伴交流,這時候,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再如教學「平均分」時,我設計了一個元宵節里自己給家裡人分湯圓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把盆子里的15個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里,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十分高漲。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了愉悅的學習體驗,同時使他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4、注重拓展其他學科資源的聯系 數學與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提升學生的素質。一位教師在教「百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根據「百發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穩」這三個成語說出百分數,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一位教師在教「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從字母中、漢字中、國旗中、交通標志中找軸對稱圖形。這樣,加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拓展了學科視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得了很好的落實。 新教材真正體現了標準的理念,在編排設計上體現了教材只是教學的基本資源,為教師留下了較大的改進空間,並提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經驗體驗,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學生的條件,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更佳。

『肆』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材分析 (轉)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
小學數學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法,精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內容
要上好課,必須先備好課。而備好課的關鍵之一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說,分析小學數學教材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密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材也不例外。小學數學教材是以數與代數為主線,與幾何初步知識、統計與可能性、問題解決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編排的。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又可以充分認識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內容。其知識基礎是什麼,為哪些後續知識的學習作鋪墊等等。
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在聯系後,再著手對所教的一冊教材、一單元教材或一課時教材作深入具體的分析研究,認真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教材的重點。
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內容,並將其放到整個知識系統當中去判定其地位和價值。
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體現在教材重點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區別在教學重點和教材重點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其教材重點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而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2、教材的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也有的內容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還有些內容相互干擾,易混、易錯。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產生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
例如,在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中,試商就較為復雜。應用題從題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對小學生來說就比較復雜和困難,因此這些內容都是難點。教材的難點,一般也構成教學的難點,同樣只是在陳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難點具有雙重性--消極性和積極性。通常我們對難點消極的一面關注較多,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應當看到教材難點在教學中積極的一面,它對深化認識、發展思維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和數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關鍵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湊十法」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關鍵,而掌握部分積的對位原理和方法是學習多位數乘法的關鍵。
教材的關鍵和教學的關鍵同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材的關鍵主要是就數學知識方面而言,而教學的關鍵通常是指解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它除指關鍵知識外,往往還包括解決難點的途徑與方法。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割與補,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從而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時可以相同。
通過全面分析教材,准確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先決條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練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形式多樣,層次不一,角度多變的習題訓練,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練習題作為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有聯系,又有區別。應當說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升華,而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體現。由於小學數學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它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變多渾然一體,因此,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通常就說成數學思想方法。

『伍』 小學數學教學的教法和學法主要有哪些

19種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英]貝爾納
「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小學數學課程標准)
數學思維方法分為兩種,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抽象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形象思維方法
形象思維方法是指人們用形象思維來認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它的思維基礎是具體形象,並從具體形象展開來的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的主要手段是實物、圖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認識特點是以個別表現一般,始終保留著對事物的直觀性.它的思維過程表現為表象、類比、聯想、想像.它的思維品質表現為對直觀材料進行積極想像,對表象進行加工、提煉進而提示出本質、規律,或求出對象.它的思維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並且在解決問題當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1、實物演示法
利用身邊的實物來演示數學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及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方法可以使數學內容形象化,數量關系具體化.比如:數學中的相遇問題.通過實物演示不僅能夠解決「同時、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而且為學生指明了思維方向.再如,在一個圓形(方形)水塘周圍栽樹問題,如果能進行一個實際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級數學教材中,「三個小朋友見面握手,每兩人握一次,共要握幾次手」與「用三張不同的數字卡片擺成兩位數,共可以擺成多少個兩位數」.像這樣的有關排列、組合的知識,在小學教學中,如果實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
特別是一些數學概念,如果沒有實物演示,小學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長方形的面積、長方體的認識、圓柱的體積等的學習,都依賴於實物演示作思維的基礎.
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製作一些數學教(學)具,而且這些教(學)具用過後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復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績.
2、圖示法
藉助直觀圖形來確定思考方向,尋找思路,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圖示法直觀可靠,便於分析數形關系,不受邏輯推導限制,思路靈活開闊,但圖示依賴於人們對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圖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礎上的聯想、想像出現謬誤或走入誤區,最後導致錯誤的結果.比如有的數學教師愛徒手畫數學圖形,難免造成不準確,使學生產生誤解.
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多用圖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的題目,圖畫出來了,結果也就出來的;有的題,圖畫好了,題意學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題,畫圖則可以幫助分析題意、啟迪思路,作為其他解法的輔助手段.
例1 把一根木頭鋸成3段需要24分鍾,鋸成6段需要多少分鍾?(圖略)
思維方法是:圖示法.
思維方向是:鋸幾次,每次用幾分鍾.
思路是:鋸3段鋸了幾次,每次用幾分鍾,鋸6段鋸了幾次,需要多少分鍾.
例2 判斷 等腰三角形中,點D是底邊BC的中點,圖甲的面積比圖乙的面積大,圖甲的周長比圖乙的周長長.(圖略)
思維方法:圖示法.
思維方向:先比較面積,再比較周長.
思路:作條輔助線.圖甲占的面積大,圖乙所佔面積小,所以「圖甲的面積比圖乙的面積大」是正確的.線段AD比曲線AD短,所以「圖甲的周長比圖乙的周長長」是錯誤的.
3、列表法
運用列出表格來分析思考、尋找思路、求解問題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於分析比較、提示規律,也有利於記憶.它的局限性在於求解范圍小,適用題型狹窄,大多跟尋找規律或顯示規律有關.比如,正、反比例的內容,整理數據,乘法口訣,數位順序等內容的教學大都採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決傳統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製作三個表格:第一張表格是逐一舉例法,根據雞與兔共20隻的條件,假設雞只有1隻,那麼兔就有19隻,腿共有78條……這樣逐一列舉,直至尋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張表格是列舉了幾個以後發現了只數與腿數的規律,從而減少了列舉的次數;第三張表格是從中間開始列舉,由於雞與兔共20隻,所以各取10隻,接著根據實際的數據情況確定列舉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過嘗試來摸索規律、探求解決問題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在數學里,「難處不在於有了公式去證明,而在於沒有公式之前,怎樣去找出公式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們在難以把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問題時,常常採取的一種好方法就是探究、嘗試.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確,興趣要高漲,切忌胡亂嘗試或形式主義的探究.例如,教學「比例尺」時,教師創設「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師:「現在我們考試好不好?」學生一聽:很奇怪,正當學生疑惑之時,教師說:「今天改變過去的考試方法,由你們出題考老師,願意嗎?」學生聽後很感興趣.教師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於是學生紛紛上台度量、報數,教師都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這時更感到奇怪,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您快告訴我們吧,您是怎樣算的?」教師說:「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知道它是誰嗎?想認識它嗎?」於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測,反復實踐,在不斷分析、調整中尋找規律.
例3 找規律填數.
(1)1、4、 、10、13、 、19;
(2)2、8、18、32、 、72、 .
第三,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結合.獨立,有自由的思維時空;合作,可以知識上互補,方法上互相借鑒,不時還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創設讓學生去探究的情景,創造讓學生去探究的機會,鼓勵有探究精神和習慣的學生.
5、觀察法
通過大量具體事例,歸納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的方法叫做觀察法.巴浦洛夫說:"應當先學會觀察,不學會觀察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小學數學「觀察」的內容一般有:①數字的變化規律及位置特點;②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③題目的結構特點;④圖形的特點及大小、位置關系.
如:觀察一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歸納出乘法交換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觀察」的要求:
第一、觀察要細致、准確.
例4 找出下列各題錯在哪裡,並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寫出下列各題的得數: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滲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察看研究對象.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要做到「有序」觀察:(1)面——形狀、個數、面與面之間的關系;(2)棱——棱的形成、條數、棱與棱之間的關系(相對的棱相等;相對的棱有四條;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為三組);(3)頂點——頂點的形成、個數,認識頂點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出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
第三, 觀察必定與思考結合.
例6

7
10
6

18
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一道思考題,如果只觀察不思考,這道題目讓干什麼就不知道.
6、典型法
針對題目去聯想已經解過的典型問題的解題規律,從而找出解題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對於普遍而言的.解決數學問題,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則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歸一、倍比和歸總演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異、平均數等.
運用典型法必須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關鍵及規律.
例7 已知爸爸比兒子大30歲,爸爸今年的年齡正好是兒子的7倍.爸爸、兒子今年分別是多少歲?關鍵點在:爸爸比兒子大30歲,爸爸的年齡比兒子多幾倍.典型題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學好數學,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還要學會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並能敏捷地聯想到所適用的典型,從而確定所需要的解題方法.
例8 見到「某城市有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長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設一個車站.這條線路需要設多少個車站?」這樣題目,就應該聯想到上面所講到的「鋸木頭用多少分鍾」的典型問題.
(3)典型和技巧相聯系.
例9 甲乙兩個工程隊共有82人,如果從乙隊調8人到甲隊,兩隊人數正好相等.甲乙兩隊原來各有多少人?這題目的技巧:調前、調後兩隊總人數沒變.先算調後各隊人數,再算原來各隊人數.
7、放縮法
通過對被研究對象的放縮估計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放縮法.放縮法靈活、巧妙,但有賴於知識的拓展能力及其想像能力.
例16 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數.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據這兩個數的質因數情況來求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的.但也有兩個典型方法:一是「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二是「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那麼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大數」.現在我們根據典型方法二,進行擴展運用,放大「大數」來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數.
12不是9的倍數,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數,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數,那麼,12和9的最小公倍數就是36.這種方法的關鍵點在於,如果大數不是小數的倍數,就把大數翻倍,但一定從2倍開始,如果一下子擴大6倍,得數是它們的公倍數,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 期末考試,小剛的語文成績和英語成績的和是197分;語文和數學成績加起來是199分;數學和英語成績加起來是196分.想一想,小剛的哪科成績最高?你能算出小剛的各科成績嗎?
思路一:「放大」.通過觀察發現,語、數、外三科成績在題目中各出現兩次,我們求197+199+196的和,這個和是「語數外成績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績之和,再減去任意兩科的成績,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績.
思路二:「縮小」.我們用語數成績的和減去語外的成績,199-197=2(分),這是數學減英語成績的差.數學和英語的和是196分,再求數學的分數就不難了.
放縮法有時運用在估算和驗算上.
例18 檢驗下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對於(1)用總體估計,放大至19×7=133,估計得數要小於133,所以本題結果錯誤.對於(2)用最高位估計,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顯然答數的最高位不會是3,故本題結果也不正確.
例19 把雞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個頭,114隻足,問雞、兔各有幾只.
這是一道雞兔同籠的典型問題,我們也用放縮法,不妨把雞和兔的足數縮小2倍,那麼,雞的足數和它的頭數一樣,而兔的足數是它的只數的2倍.所以,總的足數縮小2倍後,雞和兔的總足數與它們的總只數相差數就是兔的只數.
8、驗證法
你的結果正確嗎?不能只等教師的評判,重要的是自己心裡要清楚,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清楚的評價,這是優秀學生必備的學習品質.
驗證法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是需要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應當通過實踐訓練及其長期體驗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驗證能力和逐步養成嚴謹細致的好習慣.
(1)用不同的方法驗證.教科書上一再提出:減法用加法檢驗,加法用減法檢驗,除法用乘法驗算,乘法用除法驗算.
(2)代入檢驗.解方程的結果正確嗎?用代入法,看等號兩邊是否相等.還可以把結果當條件進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實際.「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話要落實在教學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現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學生這樣做:31÷4≈8(套)
按照「四捨五入法」保留近似數無疑是正確的,但和實際不符合,做衣服的剩餘布料只能捨去.教學中,常識性的東西予以重視.做衣服套數的近似計算要用「去尾法」.
(4)驗證的動力在猜想和質疑.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我要學」的願望.為了避免瞎猜,一定學會驗證.驗證猜測結果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時調整猜想,直到解決問題.
二、抽象思維方法
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的思維過程,叫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
抽象思維又分為: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客觀現實有其相對穩定的一面,我們就可以採用形式思維的方式;客觀存在也有其不斷發展變化的一面,我們可以採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形式思維是辯證思維的基礎.
形式思維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
辯證思維能力:聯系、發展變化、對立統一律、質量互變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重點突出在:(1)思維品質上,應該具備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聯系性和創造性.(2)思維方法上,應該學會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思考.(3)思維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據,推理嚴密.(4)思維訓練上,應該要求:正確地運用概念,恰當地下判斷,合乎邏輯地推理.
9、對照法
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數學概念?小學數學常用的方法就是對照法.根據數學題意,對照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名詞、術語的含義和實質,依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辨識、再現、遷移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對照法.
這個方法的思維意義就在於,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牢固記憶、准確辨識.
例20、三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18,則這三個自然數從小到大分別是多少?
對照自然數的概念和連續自然數的性質可以知道:三個連續自然數和的平均數就是這三個連續自然數的中間那個數.
例21、判斷:能被2除盡的數一定是偶數.
這里要對照「除盡」和「偶數」這兩個數學概念.只有這兩個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10、公式法
運用定律、公式、規則、法則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它體現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思維.公式法簡便、有效,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學會和掌握的一種方法.但一定要讓學生對公式、定律、規則、法則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並能准確運用.
例22、 計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運用乘法分配律
=59×50 …………運用加法計演算法則
=(60-1) ×50 …………運用數的組成規則
=60×50-1×50 …………運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 …………運用乘法計演算法則
=2950 …………運用減法計演算法則
11、比較法
通過對比數學條件及問題的異同點,研究產生異同點的原因,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叫比較法.
比較法要注意:
(1)找相同點必找相異點,找相異點必找相同點,不可或缺,也就是說,比較要完整.
(2)找聯系與區別,這是比較的實質.
(3)必須在同一種關系下(同一種標准)進行比較,這是「比較」的基本條件.
(4)要抓住主要內容進行比較,盡量少用「窮舉法」進行比較,那樣會使重點不突出.
(5)因為數學的嚴密性,決定了比較必須要精細,往往一個字,一個符號就決定了比較結論的對或錯.
例2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這個數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數4與十位上的數4相比,它們的( )
相同,( )不同,前者比後者小了( ).
這道題的意圖就是要對「一個數的最高位和小數部分的最高位的區別」,還有「數位和數值」的區別等.
例23、六年級同學種一批樹,如果每人種5棵,則剩下75棵樹沒有種;如果每人種7棵,則缺少15棵樹苗.六年級有多少學生?
這是兩種方案的比較.相同點是:六年級人數不變;相異點是:兩種方案中的條件不一樣.
找聯系:每人種樹棵數變化了,種樹的總棵數也發生了變化.
找解決思路(方法):每人多種7-5=2(棵),那麼,全班就多種了75+15=90(棵),全班人數為90÷2=45(人).
12、分類法
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根據事物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事物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方法,叫做分類法.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依據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將它們合為較大的類,又依據差異點將較大的類再分為較小的類.
分類即要注意大類與小類之間的不同層次,又要做到大類之中的各小類不重復、不遺漏、不交叉.
例24、 自然數按約數的個數來分,可分成幾類?
答:可分為三類.(1)只有一個約數的數,它是一個單位數,只有一個數1;(2)有兩個約數的,也叫質數,有無數個;(3)有三個約數的,也叫合數,也有無數個.
13、分析法
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或要素,並對這些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推導的一種思維方法叫做分析法.
依據:總體都是由部分構成的.
思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決總體,先把整體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開來,再分別對照要求,從而理順解決問題的思路.
也就是從求解的問題出發,正確選擇所需要的兩個條件,依次推導,一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這種解題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圖」進行圖解思路.
例25、玩具廠計劃每天生產2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6天,共生產1260件.問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必須知道: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和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已知,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題中沒有告訴,還得求出來.要求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玩具,必須知道:實際生產多少天,和實際生產多少件,這兩個條件題中都已知.
枝形圖:(略)
14、綜合法
把對象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或各個要素聯結起來,並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推導和一種思維方法叫做綜合法.
用綜合法解數學題時,通常把各個題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經過對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間內在聯系一層層分析,逐步推導到題目要求,所以,綜合法的解題模式是執因導果,也叫順推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已知條件較少,數量關系比較簡單的數學題.
例26、兩個質數,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它們的和即是11的倍數又是小於50的偶數.寫出適合上面條件的各組數.
思路:11的倍數同時小於50的偶數有22和44.
兩個數都是質數,而和是偶數,顯然這兩個質數中沒有2.
和是22的兩個質數有:3和19,5和17.它們的差都是小於30的合數嗎?
和是44的兩個質數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嗎?
這就是綜合法的思路.
15、方程法
用字母表示未知數,並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達式(等式).列方程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解方程是一個演繹推導的過程.方程法最大的特點是把未知數等同於已知數看待,參與列式、運算,克服了算術法必須避開求知數來列式的不足.有利於由已知向未知的轉化,從而提高了解題的效率和正確率.
例27、一個數擴大3倍後再增加100,然後縮小2倍後再減去36,得50.求這個數.
例28、一桶油,第一次用去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10千克,還剩餘6千克.這桶油重多少千克?
這兩題用方程解就比較容易.
16、參數法
用只參與列式、運算而不需要解出的字母或數表示有關數量,並根據題意列出算式的一種方法叫做參數法.參數又叫輔助未知數,也稱中間變數.參數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產物.
例29、汽車爬山,上山時平均每小時行15千米,下山時平均每小時行駛10千米,問汽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能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應該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30、一項工作,甲單獨做要4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兩人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其實,把總工作量看作「1」,這個「1」就是參數,如果把總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不過看作「1」運算最方便.
17、排除法
排除對立的結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邏輯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在有正確與錯誤的多種結果中,一切錯誤的結果都排除了,剩餘的只能是正確的結果.這種方法也叫淘汰法、篩選法或反證法.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維方法.
例31、為什麼說除2外,所有質數都是奇數?
這就要用反證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假設:比2大的質數有偶數,那麼,這個偶數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說它一定有約數2.一個數的約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約數(約數2),這個數一定是合數而不是質數.這和原來假定是質數對立(矛盾).所以,原來假設錯誤.
例32、判斷:(1)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相交.(錯)
(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錯)
18、特例法
對於涉及一般性結論的題目,通過取特殊值或畫特殊圖或定特殊位置等特例來解題的方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
例33、大圓半徑是小圓半徑的2倍,大圓周長是小圓周長的( )倍,大圓面積是小圓面積的( )倍.
可以取小圓半徑為1,那麼大圓半徑就是2.計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確結果.
例33、 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嗎?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為a,面積為s . 那麼,s:a=a (比值不定)
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19、化歸法
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把問題歸結到一類典型問題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化歸法.化歸是知識遷移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展、深化認知的首要步驟.化歸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化歸法是一種常用的辯證思維方法.
例34、某制葯廠生產一批防「非典」葯,原計劃25人14天完成,由於急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這就需要在考慮問題時,把「總工作日」化歸為「總工作量」.
例35、超市運來馬鈴薯、西紅柿、豇豆三種蔬菜,馬鈴薯佔25%,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馬鈴薯多36千克,超市運來西紅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歸為「各占總重量的百分之幾」,也就是把比例應用題化歸為分數應用題.

閱讀全文

與淺析小學數學教材和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檢測盒針頭使用方法 瀏覽:783
二年級數學乘法豎式簡便方法 瀏覽:44
混循環小數簡便表示方法 瀏覽:848
有源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 瀏覽:580
1級高血壓治療方法 瀏覽:733
北京治療附睾炎方法 瀏覽:196
舊無線路由器手機上設置方法 瀏覽:153
汽車內外循環操作方法和技巧 瀏覽:733
筆記本電腦藍屏閃屏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615
手機摔破屏幕有什麼方法可以修好 瀏覽:263
正確的捏肌方法 瀏覽:739
如何復制多處文字幾種方法 瀏覽:528
時尚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462
大眾途觀電腦故障復位方法 瀏覽:25
散打腰腹訓練方法 瀏覽:453
初中農村英語寫作教學方法的探索 瀏覽:302
導軌膠的使用方法 瀏覽:65
格麗松馬油使用方法 瀏覽:422
用簡便方法計算350x101 瀏覽:256
紅酒怎麼喝是正確方法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