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總結性教學方法

總結性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5-08-06 10:12:24

A. 教學方法總結

翻轉課堂教學法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視頻來實施教學,在多年以前人們就進行過探索。在上世紀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國家所進行的廣播電視教育就是明證。為什麼當年所做的探索沒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多大的影響,而「翻轉課堂」卻倍受關注呢?這是因為「翻轉課堂」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教學視頻短小精悍

不論是薩爾曼·汗的數學輔導視頻,還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所做的化學學科教學視頻,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短小巧碼旦精悍。大多數的視頻都只有幾分鍾的時間,比較長的視頻也只有十幾分鍾。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孝擾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通過網路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二,教學信息清晰明確

薩爾曼·汗的教學視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視頻中唯一能夠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斷地書寫一些數學的符號,並緩慢地填滿整個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書寫進行講解的畫外音。用薩爾曼·汗自己的話語來說:「這種方式。它似乎並不像我站在講台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並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與傳統的教學錄像作為不同之處。視頻中的出現的教師的頭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種物品擺設,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

第三,重新建構學習流程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後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於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第四,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學生觀看了教學視頻之後,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視頻後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如果發現幾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學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仔細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學生的對問題的回答情況,能夠及時地通過雲平台進行匯總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視頻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便於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後的復習和鞏固。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模閉有利於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對分課堂教學法

對分課堂(PAD,講授-作業-討論三個模塊),展開的流程是根據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進行規劃和設計的。基於三個模塊可以靈活開展幾個環節的教學活動。它傳承了傳統教學智慧,使講授法與討論法兩者長短互補。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理念深刻、簡明易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的4C核心素養。最典型的對分課堂包含四個關鍵環節,分別是講授、獨立學習與做作業、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這里用我自己的理解歸納一下他的原理和流程。

1.講授階段。精講留白,對所講述的內容提綱挈領的進行講授,對重點和難點給出必要的提示。但是這里應該把握一定的原則,不能事無巨細的開展講授,而是有所取捨的開展講授。不一定讓學生都能聽得明白,但是需要讓學生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的框架結構。從而給學生的自主學習預留一定的空間。

2.獨立學習與做作業階段。學生完全獨立的根據教師的提點開展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盡量避免與老師和同伴交流。主要目的就是自己學習全部的內容,通過自身努力對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完成一份「亮考幫」的作業或者一份練習提升的作業 。所謂的「亮考幫」就是說出一些亮點,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拿出來考考別人以及提出一些自己在獨學過程中沒有解決的因難問題。而練習提升的作業就是對所學知識開展的必要的練習或者作業。這個環節的認知作用就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理解,為基於理解開展後續深入的討論奠定基礎。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環節的內容在「當堂對分」中是在課內發生的,在「隔堂對分」中是在課外發生的。

3.小組討論環節。主要依託「亮考幫」的作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於作業題目也基本在小組內部依據標准評判對錯。這個環節教師也不隨便參與其中,重點是讓學生之間相互的解決問題。

4.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主動權再次轉移到教師手中。教師一方面總結、歸納一些內容,另一方面還得解答一些共性的問題。

當堂對分就是PAD在一堂課內完成,隔堂對分就是把P和D放在課內完成,把A放在課外完成。

從上面對對分課堂基本原理和流程的整理中我們不難發現,整個過程中教師相對應傳統教學模式所開展的變革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障礙。僅僅是由事無巨細的講解到提綱挈領的講解,由解決教師預設的問題到解決學生自己的問題,由教師批改作業到學生相互批改作業,由滿堂灌到教師講的活動和學生自學以及相互學習的活動對半安排。這些改變均無需教師專門學習一些什麼新的方法,也基本不用藉助什麼技術手段即可實現(當然通過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會提供教學的效率)。最關鍵的問題是,通過分享教師的實驗研究證明,開展對分課堂在沒有增加教師教學負擔的情況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期末卷面成績,並且學生在合作、溝通、創造方面的表現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創客教學法

黎加厚教授曾提到過「創客教學法」,即封套學生在探索、發明和創造中主動學習與協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它是「做中學」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步驟有:創意、設計、製作、分享、評價。

話題式教學法

「話題式」教學法是一種以話題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學生圍繞已有生活體驗的話題,自由地、無拘無束地參與其中。話題式教學法的操作流程

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確定事物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分鍾教學法

一分鍾教學法(one minute preceptor,OMP),又叫5步微技能教學法,是一種注重反饋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自1992年由Neher提出。

主要包括5個步驟:掌握教學重點,探問相關支持證據,教導一般規則,強化正向,糾正錯誤。5個步驟的運用沒有一定的順序。

主體教學法

主體教學法是指通過學生主動性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它是與教授法比較而言的。主要是由教師提出學習目標與任務、學生直接感知學習材料、分組討論、教師指導四部分組成。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指教師設計覆蓋教學內容的項目並圍繞項目組織和開展教學,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完成項目學習知識、訓練能力、培養素質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項目一定要包含兩類要素。第一要包含「認知要素」,即對於教學內容的認知活動和認知過程,如能力的訓練、知識的學習、教學活動、簡單到復雜、感性到理性等。如果項目沒有教學認知的相關內容,就不符合教育的初衷。第二要包含「企業要素」,即根據企業工作環境設計教學內容。對於人文社科類的課程,還需要增加「社會要素」。即讓學生走到社會中進行實踐,與人交往、與人合作,進行社會服務等相關工作。

情境教學法

創設的情境可以有:

● 創設現象情境,誘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學藝術就在於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而情景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能夠產生較好效果。

● 創設「意外」情境,通過「意外教學」的方式,能夠在教學中彰顯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增長,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也必然是有效的。

● 創設探究式情境

● 創設拓展情境

● 創設應用情境:結合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將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創設相關情境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或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從親身體驗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

微格教學法

● 微格教學法(Microteaching)可譯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等,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學生技能的系統方法。1963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艾倫博士等人首創,自上世紀80年代在師范類院校得到普遍應用.

● 美國斯坦福大學微格教學法創始人之一阿倫認為:「微格教學法是一個可控制的實習系統,它使師范生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

● 英國微格教學法專家布朗說:「它是一個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從而使學生易於掌握。

● 我國著名微格專家孟憲愷將微格教學法定義為:「微型教學法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利用現代的錄音、錄像等設備,訓練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 北京教育學院微格教學法課題組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認為:「微格教學法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學習,它是建築在教育理論、視聽技術的基礎上,系統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

● 我國微格專家陳傳鋒認為:「微格教學法是將復雜的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技巧進行科學的分類,並把不同的技能、技巧單獨進行訓練的教學方法。它應用現代化視聽技術設備及時進行信息反饋,能使被培訓的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直接進行觀察、分析、評估,較快地進行調整,以便更迅速地達到培訓的目的。」

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把學習過程置於復雜的、有意義的案例情境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討論和課後自學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來解決問題的自我導向式學習,也稱為基於問題式的教學方法(PBT),突出特色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方法是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教育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提出的,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先應用,之後很快歐美國家也廣泛應用,包括在哈佛大學醫學院、英國曼徹斯特醫學院等全世界近2 000所醫學院校採用了 PBL 教學模式。PBL 教學法遵循了建構主義教育理論,通過學生主體對客觀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使學生獲得理論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香港大學醫學院從1997年開始對新生進行PBL教學,對這種教學方法有較為成熟的經驗。1986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西安醫科大學將PBL教學法引入我國,主要運用於醫學教育領域。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我國引進 PBL的院校逐漸增多,除醫學院校外,也見於電子系統實驗教學、電路原理課程、信息檢索課、食品專業、旅遊管理、現代教育技術、雲計算、現代教育技術、軟飲料工藝學及中學化學、地理等課程的應用。

CBL教學法

CBL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是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案例,以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小組討論,從而強化知識點的學習,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可以從現代的學習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觀察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中找到其相應的理論基礎。以案例為載體的教學方法自古有之,而作為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案例教學法」最早於 1870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運用,由法學院前院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之後哈佛醫學院、哈佛商學院也引進使用了案例教學。1979 年,我國工商行政代表團訪問美國後將案例教學法介紹到國內。迄今為止,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多個學科領域以及營銷、酒店管理等多個行業廣為應用。從哈佛大學走向世界的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完善推廣,至今方興未艾。

同伴教學法

埃里克·馬祖爾的同伴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上的過程為:上課前要求學生閱讀講義和課本中有關章節;課程剛開始時要進行閱讀小測驗;簡單講解知識點之後進行概念測試並進行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及測試答案的正確率選擇是否重新講解該知識點,以及是否開展新一輪學生討論。

同伴教學法的特點可以總結為:

(1)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講授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啟發學生思考,引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合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並融會貫通的能力;

(2) 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提倡探究、討論與互動,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學生相互討論、合作學習的環節,讓學生在交流中共同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和問題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表述與批評,啟發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4) 廣泛開展課堂小測驗,重在檢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培養學生的解題技巧,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5) 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這種方式更適合大班教學、大學理工類課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融入我國的傳統教學中,對建構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有效。

角色扮演教學法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原本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技術,使人扮演某個特定的角色,並按該角色的方式和態度行事,從而增進角色扮演者對他人社會角色及其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進而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該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Moreno)創設的心理劇(psychodrama)。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圍繞每一個特定主題採用表演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B. 課堂小結方法

課堂小結方法一

一、情趣口訣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於一些難記的數學規律、法則和定理,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內容編成順口溜形式,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強化記憶,便於以後運用。

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時這樣小結:「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加減法的法則:『位對位,個位起,滿十進,不滿退』,而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可以歸納為『0減幾,要注意,前面退位再減幾,0上有點看成9,0上沒有點還是10』。」這樣小結簡潔明確,抓住了本課教學內容與前面知識的內在聯系,突出了「0減幾」這個重點、難點,末尾的這個「順口溜」抓住了所教內容的關鍵,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符合小學生特點。

二、強化重點式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小結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一節課內所學的知識和主要內容作提綱挈領式的總結。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時這樣小結:「今天我們在認識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分數的種類。分數分真分數和假分數兩類。假分數又有兩種情況: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實際上是整數;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它們都可以寫成帶分數。正確區分這兩類分數,一定要記住它們的特徵。」

又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這樣小結:「(1)自然數按照能不能被2整除這一標准可以分為奇數和偶數兩類。如果按照約數個數的多少來分類,自然數又可分為質數、合數和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的1這樣三類。(2)要分辨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可以通過檢查約數來判斷,也可以直接查質數表。」這樣的小結直截了當,使學生抓住了一節課的主要內容,便於接受。

課堂小結方法二

小學數學課堂小結的有效方式有很多種,在設計課堂小結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情景設置,問題設計等去選擇合適的小結方式,一般課堂小結有以下幾種方式:

1.學生自議小結法。現在教學理念的特點是,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設錯――糾錯」小結法。學起於思,思起於疑,疑根於錯。在數學課堂小結教學中,適時合理的設置錯誤能使學生在發現錯誤、糾正錯誤過程中,研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習題檢測小結法。教學課堂小結可通過習題訓練,使學生達到強化和鞏固的目的。

課堂小結方法三

一、巧用歌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總結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為了變繁瑣枯燥為簡明有趣,教師可以把一節課知識的`重點、關鍵編成歌訣。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小結解題步驟時,我採用了五步走口訣,即「一看(看清題目是同分母還是異分母)、二通(通分)、三算(計算)、四約(約成最簡分數)、五化(結果是假分數的要化成帶分數或整數)」。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

二、創設懸念

數學課的小結,可以通過巧設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特別是前後聯系非常密切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考慮設置懸念。比如在教學「約分」這節課中,師生在總結約分方法的同時,我向學生指出: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不僅可以使分數化簡,也可以使幾個分數都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這是我們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內容。這樣的課堂小結,不但總結了新知識,而且為以後的學習作了必要的鋪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延續。

三、多元處理

課堂小結的設計不應單純圍繞知識與技能,應該多元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課程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在課堂小結時圍繞知識可以問:「本節課你學會了哪些新知識?」圍繞數學思考可以問:「解決課堂中的問題我們用了哪些方法和知識點?」圍繞解決問題可以問:「想一想,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圍繞情感態度可以問:「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你和同學們合作得怎樣?」等等。

課堂小結方法四

課堂小結應嘗試「斷斷續續」

課堂小結並不應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的某一個固定環節,而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靈活地擴大小結的范圍,在適當的契機適時地進行小結,讓學生及時反思,從而促進後繼教學環節的展開,也使得反思歸納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課堂小結也並不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大膽地拓寬課堂小結的時空,讓課堂小結延伸到課外乃至校外,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進行各種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小結活動。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家中常見生活用具的價格,用虛擬物品的形式開了幾家百貨商店,要求學生任意購買兩件商品,算出自己應付的錢數及找回的錢數。由於活動耗時較多,筆者分次開展活動。學生在這種「買」與「賣」的趣味性活動中,興味盎然地開展小結,鞏固了簡單的人民幣計算的方法,這樣的小結方式比那種「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小結應求「快快樂樂」

改變傳統的課堂小結,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要轉變以往那種或單純圍繞「知識點」進行小結——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發揮得怎麼樣;或讓學生為自己找榜樣——你覺得這節課哪位小夥伴表現得特別棒等。讓學生從課堂小結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和再創造的喜悅,變被動的復述為主動的構建,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小結的熱情和興趣。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時,教師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生日,然後小組之間說說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著本節課中的哪些知識,讓學生在與自己密切聯系的數據中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小結的氛圍。針對學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況,教師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對「平年、閏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識進行再次鞏固。盡管沒有要求學生在小結過程中說出那些抽象的定義,但是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識的實際運用,收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

C. 教學方法的具體分析總結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的活動細節。它可以是動作,也可以公式,但都離不開人民教師這個稱號。同一個教學方法用在不同的教師身上呈現的效果都不一樣,不同的一個教學方式也不僅僅存在於一個教學方法里,因此,它是變化莫測的。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認識一下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教學方法是與一定教學目標和任務相關的具體操作程序,它規定了教學參與者在教學任務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體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適當地偏離教材,讓教學活動的展開不局限於現有的書本知識,能促進學生產生教師不是在照本宣科的感覺,因為學生一旦意識到教師在照本宣科,學生的意識就會下降。而且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握輕松趣聞與枯燥理論之間的度。這種適度的偏離,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激動狀,與教師的思想趨向接近。有一個偏離教學的限度,但圍繞主題又不局限於主題,關注學生興趣又不追隨學生興趣,這才能把教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的一個點。

D. 教學反思的方法通常包括什麼

1、反思總結法反思總結法是指總結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的方法;

2、對話反思法對話反思法是通過與同伴交流研討來檢討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

3、課堂實錄反思法課堂實錄反思法是指通過錄像、錄音等現代教學手段再現整個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的方法。在相互借鑒中自我反思;

4、教後記反思法教後記反思法是指把教學中感受深刻的細節記錄下來,寫成教學後記、案例評析的方法;

5、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對自己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

6、課後備課法課後備課法是指教師上完課後,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

7、閱讀新知法閱讀新知法是指教師採取各種手段搜集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信息,為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新的解釋、見解和可能的新方案。

集體反思的意義: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閱讀全文

與總結性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陳舊性肛裂治療方法 瀏覽:42
車輛防盜螺絲解決方法 瀏覽:443
有什麼方法可以懷女孩 瀏覽:549
空氣中顆粒物常用的測定方法 瀏覽:328
威馳汽車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410
湍流的研究方法 瀏覽:797
深海一萬米壓強的計算方法 瀏覽:240
和田玉黑籽料的鑒別方法 瀏覽:179
北京仿野生霍山石斛鑒別方法 瀏覽:43
腸溶片功效及食用方法 瀏覽:106
如何用產品方法論回答開放性問題 瀏覽:534
濟南市2018年退休養老金計算方法 瀏覽:180
磯釣銅水中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899
總裝質量問題分值計算方法 瀏覽:546
有效快速治療胃痛的方法 瀏覽:401
醋泡枸杞的食用方法 瀏覽:391
微信中賬戶與同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06
剪頭發刀口調節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17
聯想怎麼設置卡2鈴聲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98
水腫性肥胖的治療方法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