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教學論文題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探究
本文聚焦於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的深入探討,旨在剖析實踐性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原因,並提出有效策略以優化教學效果,豐富理論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的理論探討
(一) 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強調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性,旨在通過實踐讓學生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實踐性教學對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特性實現至關重要,學生通過實踐才能內化知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實踐性教學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人生態度和積極人生目標,也能夠促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維目標的綜合實現,是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綜合性的關鍵途徑。
(二) 實踐性教學的內涵
實踐性教學的廣義理解涵蓋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如課堂辯論、模擬教學、考察調查和社區服務等。實踐性教學的核心理念在於通過利用教學資源,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以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實踐性教學強調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構建知識體系。同時,實踐性教學是新型教學理念的體現,教師需樹立實踐性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模式和風格,以學生為中心,鼓勵自主探索和實踐。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 學生對實踐性教學的態度
大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持積極態度,但仍有部分學生表現出一般或不感興趣的態度,這反映出實踐性教學在吸引和激發學生興趣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二) 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性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開展雖然較為順利,但仍面臨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脫離實際、評價方式單一等挑戰。這些問題影響了實踐性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改進和完善策略
(一) 轉變教育理念與教師角色
1. 轉變育人理念: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教學設計應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2. 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應從權威者轉變為協作者,關注學生需求,營造平等交流氛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利用教材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論與展望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實踐性教學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本文深入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策略以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實踐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Ⅱ 淺談如何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課堂教學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各科教學都有所轉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再也不是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鮮活的和學生的成長以及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科,教材靈活,內容豐富,這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緊扣新課標,緊密結合學生相關情況展開並進行,一切從學情出發,從提高學生素質出發。關於初中政治教學的新探索,我的見解如下:
一、啟發性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教育家盧俊指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投影、實驗等直觀教學手段,給學生以形、聲、色、體直感,增強教學藝術感染力。通過採取設疑、布謎、創設懸念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注意充分發揮政治課自身的魅力來發展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對直觀輔助手段的興趣及時引導到教學內容的探索上來,給學生設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產生積極思考還未想通、准備解答還有些困難的「憤悱」之感。
二、創設民主學風,師生互換角色
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早已過時,就算老師講的天花亂墜,這個講台也是可悲的,因為學生沒有成為主角,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了教師灌輸的思想,自己並沒有開動腦筋,獲取自己的思想成果。就現實情況而言,就算學生有自己的觀點,但因為和教師的觀點和書本上的觀點相左,學生也不敢說出來,因為這有可能會被老師以為故意唱反調,因此,只能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換的課堂教學表面的祥和與平靜,久而久之,學生也就變得麻木,思維也就不再那麼積極,別無選擇,只能死死記住教師所勾畫的知識點,換的一個理想的分數。一句話,這樣的教學,就實質而言是置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於不顧。
為了突破這一陳舊的學風,我做了大膽的嘗試,創設民主教學的環境,允許學生積極大膽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形成的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愉快、平心靜氣的時候,學習效率最高,最容易產生創新靈感。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教學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平等還給學生,把自由還給學生,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理念下,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解放學生的口、手和思維,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動中發展。
三、轉變思維,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的鑰匙
初中政治不再是死知識,是鮮活的,靈動的,和學生的成長緊密相連,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相信學生有一雙慧眼,啟發他們自主發現問題,學會質疑,學會探索。在這一點上,教師要敢於放手,允許學生大膽質疑,大膽走彎路,也只有在走彎路的過程中,學生才會通過反思,獲得學習的經驗和智慧。教師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越俎代庖,要耐心的陪伴。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陪伴成長的過程,走在學生門的後面,在需要啟發的時候在給與啟發,比事事都替學生思考,回答要好得多,後一種做法叫費力不討好,好心辦壞事。
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一個兒時玩的游戲,小時候,為了看蟬的幼蟲怎麼變成蟬,就一直等到深夜,當看到幼蟲艱難的蛻皮時,我們在一旁就替他著急,怎麼這么慢呢?後來,實在等不及了,就伸手撥開蟬蛻,幫蟬從緊緊的殼里擺脫出來,等完成這一任務後,還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長出一口氣,結果,事與願違,被「好心」幫忙的蟬,怎麼也無法展開自己的翅膀飛翔,它的翅膀烏黑一團,怎麼也展不開。由此我們知道,教育,也是這樣,你好心的代勞,並不是在做好事,而是事與願違。學生自主學習的翅膀很可能就從此無法展開了,就得讓他們經歷挫折,艱難,才能迎風招展。
四、緊跟時事,豐富教法,避免枯燥
為了讓學生深入生活實際,了解真實的社會現狀,我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慰問貧困家庭。為了了解國際國內時事政治,我組織學生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以及閱讀大量的參考消息。閱讀之後,我讓學生摘取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加以講解,和大家共享。比如,關於釣魚島問題,這是中日之間最敏感的政治話題,我引導學生先查閱關於釣魚島的歷史資料,確認釣魚島自古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接著就日本在釣魚島所策劃的一系列陰謀的最終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相關材料,談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們非常活躍,積極的進行討論,思考,有的認為釣魚島是美國制約中國發展的一顆棋子,日本只是被美國利用的一個走卒,有的認為,日本也想用釣魚島問題牽制中國的發展,因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和地位以及綜合實力的提升,讓日本深感不安。有的同學更是大膽,說這是雙方政府為了擺脫各自政治危機而分散各自民眾的注意力,轉嫁危機。言辭之激烈,讓人震驚。就這樣,學生已經深入到政治教學的探討中,不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作秀,既避免了枯燥,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
總之,素質教育要從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入手,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才能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有大幅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