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有
常用方法編輯
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2. 風險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風險概率和影響評價
風險概率評價研究每個具體風險將發生的可能性。風險影響評價研究風險對項目工期、費用、范圍或質量目標的可能影響,既包括威脅的消極影響,也包括機會的積極影響。
要給每個識別出的風險評價出概率和影響。可以採用與按照所熟悉的風險種類挑選出來的參與者進行訪談或開會的方式評價風險,項目團隊成員也要包括進來,或許項目以外的專業人土也進來。需要專家的意見,因為組織歷史項目資料庫中的風險信息可能寥寥無幾。由於與會者可能不具有風險評價方面的任何經驗,因此需要由經驗豐富的主持人引導討論過程。
在訪談或會議期間,每項風險的概率及其對每個目標的影響等級被評價出來。起說明作用的細節內容,包括確定概率和影響等級所依賴的假設等也被記載下來。根據風險管理體系文件中的定義對風險概率和影響確定等級。有時,概率和影響明顯很低的風險就不需要確定等級,而是放在觀察清單中用於以後的監測。
2.概率和影響矩陣
根據風險分級可以為進一步的定量分析和風險應對給風險排出優先排序。風險分級是所評價出風險概率和影響確定的。每個風險的重要性,以及據此確定的關注優先順序通常採用調查表或概率和影響矩陣(見表12-3)的形式得出。這種概率和影響矩陣規定了風險概率和影響的組合結果,它把風險分成低、中或高等級的分級。根據組織的偏好,可以使用描述性術語或使用數值表示。
組織應確定哪些概率和影響的組合結果屬於高風險(紅色狀態)、中等風險(黃色狀態)或低風險(綠色狀態)。在黑白兩色的矩陣中,這些狀態可以用不同的灰度表示,如表12-3所示,深灰區域(數值最大)代表高風險;中灰區域(數值最小)代表低風險,而淺灰區域(數值介於最大和最小值之間)代表中等程度風險。
3.風險數據質量評價
要使定性風險分析可靠,就需要准確和無偏的數據。風險數據質量分析是一種評價有關風險的數據對風險管理有用的程度的一種技術。它包括檢查人們對風險的了解程度,以及風險數據的精確性、質量、可靠性和完整性。
使用准確性低的數據得出的定性風險分析結果對項目毫無用處。如果對數據的質量不滿意,可能有必要搜集質量更好的數據。搜集風險信息往往有困難,並且消耗原定計劃不包括的時間和資源。
4.風險分類
項目中的風險可以按照風險來源(利用風險分解矩陣)、受影響的項目部位(使用工作分解結構)、或其他分類辦法(如項目階段)分類,從而確定最易受不確定性影響的項目中的領域。按照共同的根本原因對風險進行分類可以制訂出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5.風險緊迫性評價
可以把近期需要採取應對措施的風險視為更迫切的風險。顯示風險優先權的指標可以包括採取一種風險應對措施的時間、風險徵兆、預警信號和風險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