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時代精神的精華教學方法

時代精神的精華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5-08-04 01:50:20

❶ 為什麼說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為什麼說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動力和支撐,是當代中國奮發圖強、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等的綜合反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民族漫長歷史的積淀與升華,這種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靈魂。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和精神風貌的綜合體現。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黨帶領人民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這種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崇高精神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是一定社會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源泉;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體現和延續,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統一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凝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歷史證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昂揚奮進的民族精神,沒有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沒有萬眾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擁有自己的地位和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能否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民心,鼓舞鬥志,直接關系著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著中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否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要看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極其復雜的環境中進行的,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同樣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和問題。比如,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發展,世界上各種思潮相互碰撞和交織的機會越來越多,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已成必然。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憑借其在經濟技術上的優勢,加緊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肆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還比如,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各方面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一些人便提出,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情況下,再提愛國主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有害的,不利於國家的對外開放。甚至還有人鼓吹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主張「全盤西化」。對這些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的嚴重危害,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行駁斥,加強正面引導。

從目前情況看,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引導和推動的,它既有反映現代化大生產社會性需要的一面,也有反映資本擴張性的一面。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全球的擴張,反映著西方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利益。但是,全球化決不等於一元化,更不等於殖民地化。全球化不能是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趨同、趨於泯滅,而是恰恰相反,它要求各個不同民族必須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品格、民族情操、民族韻味,這樣才不至於將本民族淹沒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只有通過各民族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才能構成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實踐表明,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高昂的民族精神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物質技術力量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發揮出更大更好的作用。所以,越是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越是面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我們越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牢固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使中華民族始終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面對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必須把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是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文化建設,就是要不斷發掘、整理、倡導和傳播優秀的民族精神,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帶動整個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更新。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為核心,正確處理新文化與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要求,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十分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發揚五四運動以來特別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
「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優良傳統。同時,要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適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變化,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充實、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二是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黨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到成人,都要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滲透到全部教學活動之中,滲透到學生、公民日常行為之中。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各類主題宣傳教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都要積極傳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充分體現民族文化和時代風采。要善於從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為此,要在全民中普及中華民族歷史知識,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教育,增強全民族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對黨的信任;進行國情教育,幫助人們系統了解我國的歷史與現狀,自覺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進行世界發展趨勢和國際形勢教育,幫助人們了解世界發展的現狀和我國面臨的挑戰,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單是哪一個部門、哪一個單位的任務,而是全黨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責任。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都要進一步強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識,廣泛動員起來,共產黨員更應該起先鋒模範作用,以滿腔的熱情、創新的精神、實際的行動,推動偉大的民族精神不斷傳承延續,不斷發揚光大。

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

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這是由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功能所決定的。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價值目標

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於某一事物價值的基本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攝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涵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引領著社會思潮,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精神旗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理想信念、價值標准和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內核。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動力。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盪的復雜背景下,只有建設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堅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單一的價值觀,而是一個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的多層次的有機整體。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一般來說,「精髓」是指事物的精華內容,這個內容具有事物的本質規定性,是事物存在、發展根本意義的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之所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因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價值目標,而價值目標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著精神旗幟的作用,具有凝聚人心和引領社會前進的功能。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的統一。在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了全民族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夠激發全體人民共同奮斗,不斷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根基。

時代精神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精神的時代性體現和現實升華,是被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改革創新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要求,成為愛國主義的新形態與時代精神的核心。這種時代精神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本質上是相互交融的,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共同構築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所在。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他內容的關系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其他內容是有機統一、相互貫通的。

第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價值訴求方面相契合,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必須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價值目標。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社會發展大勢,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但是,任何旨在推動或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氛圍和民族土壤。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播和發展,就是因為它同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訴求相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及社會心理基礎,忽視或離開這一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與包括傳統文化精華在內的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在中華民族精神的社會氛圍中形成的。

第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目標上是一致的。理想是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的願景,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選擇,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全社會樹立共同理想創造了歷史前提。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歷經艱辛探索,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願望有機結合在一起,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我們正在進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第三,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個體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上的要求。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合了價值理想、文化素養、公共行為和個人修養等方面的是非判斷標准,適應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客觀要求,鮮明地體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正是針對當前一些社會成員愛國主義精神缺失適時提出的。它把是否熱愛祖國、增進祖國的利益作為社會對個人道德評價的首要標准,並以榮辱觀的形式喚醒人們對這一道德標準的心理體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深刻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中,提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等,其目的就在於以榮辱觀的形式進一步激勵人們樹立尊重勞動、艱苦奮斗等道德意識。其他諸如「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也都體現了改革創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深深紮根於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又符合時代潮流,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第一,要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國民教育具有系統性和廣泛性的特點,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途徑。青少年是教育的重點,學校教育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貫穿到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當中去,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樹立和增強國家意識、團結意識、自強意識、科學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創新意識等現代思想觀念。社會教育也是對全體國民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都來關心和支持。社會輿論和傳媒要積極為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營造濃郁氛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應該將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滲透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原則。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必須正確處理古今中外文化的相互關系,既要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又要立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世界文化發展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有益的精神成果,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任何文化都是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變革中,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我們強調弘揚民族精神,決不意味著閉關自守、搞狹隘的民族主義。當今世界和時代的變化,對各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每個民族只有根據這種變化,不斷對其民族精神進行豐富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主張弘揚時代精神,也決不是搞歷史虛無主義。只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歷史提供的高起點上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和諧文化。總之,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建設和諧文化強調各種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鑒、相得益彰,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這既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也符合文化發展和建設的內在規律。

第三,要緊密結合實際,重實踐,重實效。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在「實」字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現實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載體,如傳統節日、紀念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採取形象、生動的教育手段。同時要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實踐,知行統一,做到把個人的事業發展、道德提升與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一起來。要重視制度建設,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行整體規劃與部署,制定相應的機制,如整體規劃機制、操作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傳播機制等,防止只重形式而忽視科學內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建設和諧文化,不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要結合時代的變化與受教育者的特點,不斷創新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注重寓教於情、寓教於理,讓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人們的心靈深處,成為人們和諧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

內容提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價值目標,具有凝聚人心和引領社會前進的功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其他內容是有機統一、相互貫通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原則,要緊密結合實際,重實踐,重實效。

❷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有哪些途徑與方法

1.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表彰道德模範,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在國家博物館設立英模陳列館。深化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組織道德論壇、道德講堂、道德修身等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與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相結合,營造崇尚廉潔、鄙棄貪腐的良好社會風尚。

2.深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實踐活動,採取措施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以城鄉社區為重點,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圍繞扶貧濟困、應急救援、大型活動、環境保護等方面,圍繞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等群體,組織開展各類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把學雷鋒和志願服務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志願服務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機制,把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做到基層、做到社區、做進家庭。

3.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在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上求實效。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宣傳教育。開展禮節禮儀教育,在重要場所和重要活動中升掛國旗、奏唱國歌,在學校開學、學生畢業時舉行莊重簡朴的典禮,完善重大災難哀悼紀念活動,使禮節禮儀成為培育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方式。加強對公民文明旅遊的宣傳教育、規范約束和社會監督,增強公民旅遊的文明意識。

4.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增加國民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相承接、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5.發揮重要節慶日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獨特優勢。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加強對革命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闡發,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挖掘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節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國際性節日,黨史國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紀念日等,舉辦庄嚴莊重、內涵豐富的群眾性慶祝和紀念活動。利用黨和國家成功舉辦大事、妥善應對難事的時機,因勢利導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形成實體展館與網上展館相結合、涵蓋各個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體系。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免費開放,積極發展紅色旅遊。

6.運用公益廣告傳播社會主流價值、引領文明風尚。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益廣告的選題規劃和內容創意,形成公益廣告傳播先進文化、傳揚新風正氣的強大聲勢。加大公益廣告刊播力度,廣播電視、報紙期刊要拿出黃金時段、重要版面和顯著位置,持續刊播公益廣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要發揮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優勢,運用多種方式擴大公益廣告的影響力。社會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適當位置懸掛張貼公益廣告。各類公益廣告要注重導向鮮明、富有內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樣、品位高雅、創意新穎,體現時代感厚重感,增強傳播力感染力。

❸ 關於政治的教學計劃

針對高二年級政治教學工作,鑒於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初次接觸哲學的特性,以及面臨學業水平考試的壓力,特製定此教學計劃。教學工作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同時為高考做好准備。具體措施包括:立足課標,明確新課標精神和目的要求;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處理好教材深度、廣度和銜接;提高自身素質,豐富文化素養。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哲學生活》第一、二、三單元,涵蓋《美好生活的向導》、《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時代精神的精華》等課程。

第六周至第十五周:《哲學生活》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單元,包括《探究世界的本質》、《把握思維的奧妙》、《求索真理的歷程》、《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尋覓社會的真諦》、《實現人生的價值》等課程。

第十六周至第二十三周:復習《哲學生活》各個單元,進行綜合復習、鞏固訓練和綜合練習。

教學計劃以遵循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通過具體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計劃靈活運用,確保教學任務按時完成。目標為取得良好的會考成績,為學生高考備考做好准備,打下堅實基礎。

閱讀全文

與時代精神的精華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提高螺紋釘耐鹽霧檢測的方法 瀏覽:186
btv養生堂燙傷治療方法 瀏覽:742
中國治療胰腺癌有哪些方法 瀏覽:170
治療瘢痕疙瘩方法 瀏覽:300
蛋白質利用率常用的方法有 瀏覽:617
奔騰掛燙機的安裝方法 瀏覽:553
女款簡單夾克棉服裁剪方法 瀏覽:498
電腦冰點還原方法 瀏覽:13
如何練臀部肌肉的方法 瀏覽:967
仔豬皮炎腎治療方法 瀏覽:957
無動力康復訓練方法 瀏覽:279
魅族儲存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65
秒數計算方法 瀏覽:422
長樂米酒的食用方法 瀏覽:336
回歸分析自變數選元方法 瀏覽:119
茄子臍腐病病蟲害圖片與防治方法 瀏覽:446
快速拔牙有幾種方法 瀏覽:174
哪種嫁接方法常用 瀏覽:891
減腰贅肉簡單方法 瀏覽:991
如何克服網課的弊端的方法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