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四、丹田功的效應
練功練到一定的程度,會覺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熱氣感,或者形成一個「氣」上感,這就是內氣聚集、儲蘊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鍛煉,這個「丹田」之氣就會循經絡系統運行全身,你會感到一條熱氣流下伸至會陰穴,往後向上升經督脈經絡的尾閻、夾脊、玉枕、百會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脈經絡經「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現任督經氣循環的感覺。再進一步鍛煉,可出現內氣沿周身十二條經絡及奇經八脈路線循環感覺。練功到此,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功到高級的上乘功夫時,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視,不用耳朵而能聽,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聲而能聽。這樣,你還愁動戰不能勝嗎?
心意拳內功功法問題
1.問:為什麼心意拳內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陽之氣的功法。人在母體中時是靠肚臍從母體中吸取營養而維持生命。離開母體以後,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先天靈性漸漸抿滅,先天的真精元陽之氣也會逐漸減少,一直到風燭殘年時,人就如耗盡油的燈一樣滅(死)了。所以,加強丹田功的鍛煉,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樣,疏通經脈,特別是練通周天後前任督氣通以後,真陽氣通,勁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緩衰老,還能練成上乘武功。
2。問:為什麼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內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氣功、坐功、卧功、站功、內功四經、貫根八法等。但我們這一派則專練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氣,扶持真陽;當煉到氣滿全身,全身鼓盪,上下丹田氣充時,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時,即可達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譜上說:「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成千日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說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氣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問;煉丹田功先從哪裡入手?
答:首先認清三大奇經。按中華醫學學說人身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為什麼要認識三大經,哪三大經呢
(1)督脈。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尾聞骨端,長強穴後的會圖部,上循脊柱至腦後凹陷中的風府穴,進入腦內,再上巔頂,沿額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後。督含有總督的意思,「督乃陽脈之海」。「督脈督一身之陽」。一身之陽脈皆會於督脈。
(2)任脈。任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中校之下的會陰部,上出毛際的深部,沿腹內上過關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頦下,走面部深入眼內。在人的前面。任有擔任的意思,「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任一身之陰」。全身陰經皆會於任脈。此兩脈在人的一前一後,一陰一陽。此兩脈通則形
成一周天通。
(3)帶脈。帶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脅下,環繞身軀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帶一樣把人束住。認識這三大脈以後,能打通任督脈,即小周天通。我們練心意拳丹田功即先從我介紹的功法(參看(武魂)199;年第一期)從一往後逐一演練。因為雖然此功不出偏,但為能適應東西南北中的五種人的環境、氣候、人體等不同,所以還是按我介紹的步驟練。
4.問:每次練習一式還是九式一次練完
答:按我多年鍛煉的經驗,每次首先練抱丹田,其次再練晃丹田,時間,次數不限。練多練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於36下,否則不出功。有的時間寬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時間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這要視自己時間自己掌握。
5.問: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樣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與天(大自然)進行有益的交流活動。人每天迫於生計匆匆忙忙,思想緊張,肢體疲乏,這就是平常所說會產生一種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緊張之餘去到河邊、湖沿,或山林樹叢中去放鬆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體筋骨,吸進—些新鮮空氣,做「吐故納新」,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時間是以思想達到放鬆,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暢,不再緊張,不再焦慮即好。此動作不要收式。經過思想凈化,肢體放鬆,此動作就是一無復始的開始,再練其它幾式,即可練功出效。
6.問:轉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答:男女有別。男性是以丹田為中心,自左向下,然後再向上,再往左轉,是順時針方向轉。轉36下。女性相反(因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應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時針方向,但只轉32下。
7.問:晃丹田怎樣轉法
答:其實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則,我想練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紹「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以腰部帶動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動。這種晃動應是以意領氣,以氣引導帶動身體晃,腰部帶有螺旋力的意境。這種晃動主要是鍛煉入的帶脈。
8。問:操舟田怎麼揉?輕重怎樣掌握?
答:兩手虎口張開形成一個自然圓,兩掌對稱地放·在丹田兩旁,此時丹田穴正好在兩虎口的圓中;兩掌要貼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輕輕地貼身。做圓形轉動時動作也要輕柔,自左向右,路線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順時針方向,但兩掌虎口圓不能轉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問:擊丹田的輕重怎樣掌握?
答:心意拳內功功法從第五式開始一般是內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後才練的。兩臂往後如鳥展翅,要盡力後展,兩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盡量往後翻。兩掌回落時要攥拳擊丹田時一船是功力小時用力輕一些,功深時可用力大一些。這要視每人的體質和內功功力而掌握。
10.問:折丹田應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內功也是技擊動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時應多練。多練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擊上,前撲時兩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開向前,左掌從右掌上穿前,右掌經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撲到左膝前處。右式也同前,唯動作相反。
11.問: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還是盤坐式,均兩手相合,但凳坐式兩手向前搓時像搓繩一樣,但此勢是手脛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盤坐式也同;
12。問:噴丹田應怎樣做
答:噴丹田也是技擊動作之一。兩手在胸前交叉時吸氣,一齊向前猛然推出時呼氣。向前推擊時兩掌分開均五指乍開,掌心向前,兩大拇指相距約半尺到八寸。此式因為也是擊人動作,所以,兩掌出掌要看對方的身型而定。
13.問:提舟田左右手高舉,兩足尖掂起怎樣呼吸?
答:此勢不管左右手哪手舉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無柄,恨地無環之勁意。即手往上高舉時,就像地上有個環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來一樣;手往下就像天有個柄被我抓住打墜勁能把天拽下來一樣。手高舉時吸氣,打墜落時呼氣。『這個動作,一般練心意拳的人要多練,多練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錘擊天,練的是抖絕力,錘從天上掉下來,又要接住,就要有順勢墜落勁。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樣收式?
答:關於內功功法的幾個動作,如果光做前四個動作,則不要收式,做完以後即可結束而從事其它工作。唯從第五式擊丹田開始,練完後要:「決斷」或者「虎撲」並發一聲噫這就是雷聲。人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每天鍛煉,運氣就是要把身體修煉好,不然一旦元氣耗盡,就像一台壞了的機器一樣無用了。所以,鍛煉身體就是一種無形的儲蓄,是儲蓄人的機能、生命;保持人的體能,處長人的壽命,以達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樣一個目的。
渾圓功源於意拳氣功,意拳氣功源於意拳。
意拳宗師王鄉齋先生,少年時從師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得其真傳。後以形意拳為基礎,博採眾長,創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門下習意拳。通過潛心修煉,深得意拳之精髓,並在技擊和養生治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王安平先生對拳學悉心鑽研,參悟,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能使人集氣功,武功,特異功能於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從一九七二年起都發意拳氣功命名在全國傳功授徒。
渾圓樁是意拳氣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羅萬象,與自然,社會,人生等萬物圓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渾圓」二字將意拳氣功改名為渾圓功。
中華渾圓功的特點:簡單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鍛煉整體;多種功能;治病范圍廣范,醫療效果顯著。
渾圓功修習者是多煉多受益,少煉少受益。其修習效果就與習練者的練習時間長短有關,不象其它騙人功法說的,你沒有效果是因為你心不誠或悟性不夠。
『貳』 初學者,我該如何扎馬步,正確的姿勢,最好有圖,謝謝啦
初學者扎馬步,正確的姿勢如圖一,動作要領與渾圓樁基本相似,略有不同的是要求兩腳開立兩肩寬,腳尖向前。兩手體前上起,胸腹前抱球,百會上領,屈膝身體下蹲,成四平馬步樁(即頂平、肩平、腿平、心平),頂平則頭正,肩平則身正,腿平則勁正,心平則氣正。只有達到此四平四正,才能使身體達到內外相合(勁、氣、力、神合一)。古人曰:「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指的是套路,功就是內功,通過站樁習練丹田內功。在武功里,有五丹田之說,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後丹田。上乘武功都是把丹田氣和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煉炁入骨,功夫直達上層。武術家指出,當內功習練到上乘階段,「氣運海底,重如泰山;氣運頂門,輕如鴻毛」。要想出真功夫,就要從站樁習練內功開始。
馬步樁是通過心、神、意、氣、形的鍛煉來強化身體的整體功能,站樁非常重視混元開合升降並帶著全身開合升降。這一練法的根本特點是,以腰椎(命門)為定點,混元為中心,氣隨意走。混元開,身體上下內外皆開,丹田氣貼脊,氣由脊柱(督脈)上行至頭頂,前面任脈下降至會陰;進一步由丹田上升通達兩上肢(肩、肘、腕、手),再往下,氣下行貫至兩下肢(胯、膝、踝、腳)。混元合,全身之氣復歸丹田而一炁混元。混元太極練到一定的階段,就能體會到體內氣機通經開竅(周身經絡外通四肢、內融臟腑),當臟腑與十二經脈都練通了,此時意識可接通虛空,從「人天混融」到「天人合一」。習練馬步樁的整體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神念氣階段:要求意念隨時隨地想著氣。氣是無形無相的特殊物態,但不是空無所有。可以從想體外之氣開始,意想著虛空有一種非常均勻、無形、無相、無色的特殊物質(這一物象功夫高的人感受得比較真實)。體內的氣機隨著形體的開合(好像全身的皮膚、毛竅在呼吸),與體外之氣進行交換,即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收虛空混元之氣源源不斷地進入體內,成為體內的能量,一股真氣在體內運動。使下丹田氣充足,全身筋絡氣血通暢。
習練馬步樁在含胸拔背的同時注重氣沉丹田,丹田氣貼脊,這是體呼吸的松腰法。只有含胸,腰勁才能自然用出,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松腰,須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行,而是相輔相成,互為照應的。含胸不但要含住氣,而且要含住勁,讓真氣在體內流通,意識里很形象地感覺到氣往下暢通,這叫「神念氣」。進一步把氣用意念內斂到皮、肉、筋、脈、骨層層通透。混元太極十大要領指出:「能含胸,就能含住混元氣;能拔背,就能達到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初練功者,感覺到的大多是人自身彌散在身體周圍的那一部分混元氣,經過勤學苦練,久而久之,意識對氣的感覺逐步地會強化起來,隨著功夫的提高,大家都能感覺到氣的實在性。由此進入第二階段「神觀氣」的練習。
二、神觀氣階段:有了神念氣的基礎,收視返觀,就可以練習神觀氣了。神觀氣就是用神意來體察氣,這是看氣的層次,觀氣有觀內氣和外氣之別,習練者在站樁中,可以看到氣或者是在狀態中對氣的一種特殊感覺。當能感覺到一種實在性以後,把精神與氣緊密地結合,而收到強化氣的作用。觀內氣是在觀外氣有感覺的基礎上,隨著習練者功夫進展,慢慢地會出現內視功能,閉著眼睛向里看,耳朵向里聽,用意念察覺體內各部。人體中的氣,有局部的氣,有整體的氣,這些氣不僅受形的變化的影響,也受意念變化的影響。所以古人強調靜觀,又稱「寂照」。隨著「寂照」功夫的深入,在站樁中會感受到一個模模糊糊的氣態人。這有兩種表現:一是籠罩在自身的實體外面較大的氣態人——這是感受到了自身氣彌散到自身周圍的景象;二是在體內是一個恍恍惚惚的氣態人——這是充斥在人體膜上的氣的形態。
練習「神觀氣」的階段,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但意識要一層一層地向膜里透,透到哪裡氣通到哪裡,等到氣練足了,身體自然會慢慢地下蹲,蹲到一定的程度可將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撐開,使真氣向身體里邊聚。在狀態中不但能體會到氣感,而且能體會到體內是一個通明透亮的氣態人。到此境界就可以進入第三階段「神入氣中」的練習。
三、神入氣階段:在神觀氣階段,神是主動觀察者,氣是被觀察的對象,神與氣似乎是互不相乾的。神入氣階段,則要求神真正地進入氣中,進一步達到「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景象。傳統功法的習練基本是從裡面開始,先練下丹田氣,丹田氣練足了向外開,用內氣充開全身的毛竅、穴道,接通天地之氣,達到人天混化。現在的功法大部分都是從外向內習練,容易在民眾中普及。混元太極習練從下丹田入手,一層一層地往上走。下丹田氣練足了,丹田氣貼脊(煉精化炁),真氣由脊柱上升到中丹田,然後由中丹田連著脊柱在開合,氣機由中丹田上升到上丹田,意識接通虛空,收虛空混元氣為己所用。起步先練軀體混元氣,暢通形體,進一步練臟真混元氣(層層地向里滲透),練通了就能達到祛病強身的效果。但真正的神入氣中是意元體體察功能,當神能明確地觀察到氣後,由點到面,逐步進入整體的察覺,神意就能體察到氣機從皮、肉、筋、脈、骨、骨髓、臟腑、血液、細胞層層地通透,最後意元體入玄竅穴(意元體與臟真混元氣相合,合於混元竅),功夫高的人會達到意識氣化,神遊四方(真正地人天混化),與最原始的混元氣相融,再收回到人體內,進一步習練能達到高級境界。
馬步樁既是武功中煉炁入骨,斂氣入髓的上乘功夫;又是混元太極習練中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之法寶。動作雖簡單,但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學練的過程中,可逐漸地體會個中妙境。上乘習練訣竅在於意念吃氣(體呼吸),即人與虛空相合,收虛空混元氣來補充人體能量。意內斂的過程就是練意、練氣的過程。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混元太極的練氣就是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通過動靜、開合、升降、出入、循環、往復的意識運用,把體內外之氣調動、聚集、充實起來,使氣血通暢旺盛,營運周身內外。內氣的調動、聚集和充實達到心神合一、神氣合一、心腎合一。後天返先天,中下兩丹田合於混元。把軀體之氣練通,融合於臟真混元氣。百會與會陰成一氣線,達到氣入骨、入臟,體內真氣就會更加充足了。從內向外開,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初步的人天混化(體察思維好的人,閉著眼睛能看到脊柱象一根通明透亮的氣柱子)。這種意境是五臟的臟真之氣與脊髓、脊神經細胞、腦髓、腦神經細胞合一了。這是「氣包神外」的層次,由此進入第四個階段「神氣合一」的整體習練。
四、神氣合一階段:神氣合一階段要求神與氣了無分別(即由軀體混元氣逐漸向臟真混元氣轉化,臟真更精細的混元氣向意元體凈化,當意元體氣機充足後,意元體就能統帥整個生命活動,這是神氣合一的高級習練方法)。下面以聚氣法為代表來闡述神氣合一的練法。
1、直腿喉呼吸聚氣法:兩腳開立,兩腳間距離一肩半寬,腳尖向前,平行站立,身體重心移至兩腳的中點。兩臂體側前上起,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沿中線下落,至面前呈合十手(掌根與肩平,中指尖向上,不低於印堂,掌臂內側外撐,使兩小臂有一個向外的微小弧度,肘略低於肩,並用內力外撐,使肩井穴下塌)。百會上頂,下頜回收,耳根(乳突靠後有名玉樓穴,又稱提氣穴)用力上提;耳根下面(胸鎖乳突肌)和頸項後面的肌肉綳上勁,使鎖骨、胸骨和肋骨上提,並把頸項部固定住,兩腿綳直,膝部四面用力(膝蓋和後面腘窩使勁向後綳直,膝蓋前面使勁把腿拉彎,膝蓋內側的膝眼使勁往外擠,膝蓋外側的膝眼使勁往裡擠),以外向里擠,向里貫氣。裡面氣充足後,由里向外通透(踝關節也是一樣),鶴頂穴上提;恥骨往後貼,小腹回收,腰向後放鬆,泛臀、圓襠,會陰上提,尾閭下垂,髂前上棘往腰陽關上收,同時推著兩肋向上提升並向兩側開張,百會(天門已開的用天門)和會陰形成一條直線。用喉呼吸,吸氣時以中趾帶動腳趾抓地,腳心內含,同時兩手中指內擠,掌心微含,前後陰和會陰收縮上提,三陰合一,合於混元,五心並合,合於混元;呼氣時,腳趾放鬆,腳心著地,同時兩手中指恢復原狀,前後陰和會陰不要完全松開,仍要有上提之意。通過呼吸運動,可使十二經脈(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都得到很好地鍛煉,使周身筋脈活潑,氣血運行暢通無阻。通過鍛煉,使周身一家、內外合一、氣力倍增,筋骨堅實。
2、下蹲喉呼吸聚氣法:丹田氣充足後身體下蹲,上身保持中正,小腿外側盡量堅直,膝蓋不過腳尖,百會上領,尾閭下垂把脊柱拉直,同時腰部命門向後放鬆,配合喉呼吸,這樣就明顯地感覺到上下、左右、前後都在向混元及脊柱聚氣。在練習中,需要吃氣的話,可不張口不出聲,意念用全身毛竅來吃氣。真氣從里向外沖,沖開關竅、穴道,全身的關竅、穴道包括毛孔,都能受意念的支配。意動氣動,氣動竅開,人與自然就能心心相印、信息相通。古人曰:「練皮容易練肌難,練肌容易練筋難,練筋容易練骨難,練骨容易洗髓難。」上乘功夫經明師指點,悉心體會,方能成效。習練此樁目的是鍛煉內氣,使氣在緊張之中仍能沉著平和,周身勁氣合一,練出整勁來,並使周身筋脈靈活,骨肉堅實,習練日久,自可化拙力為真勁。初練者如懶散之人忽騎乘終日,腿、足、腰、臂極其酸痛睏乏,反覺勁力不進而退,這便是換力。凡從前之浮力虛氣,必須全部換掉。此時不可畏懼退縮,宜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以兩腿久站不覺痛,兩臂不覺酸,但覺氣沉丹田,足力堅強,氣力大增為目的。隨著功力的提高,身體下蹲,沖開骶髂關節與髖關節,也就是開前胯和開後胯。
3、暗勁松腰體呼吸聚氣法:姿勢要求同前,第一步吸氣時,意念帶著胯關節和會陰往命門縮,肩關節往命門蹋,百會也往命門縮(閉著眼睛往命門看),一塊兒往回縮。呼氣時肩和胯松開,反復練習。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加上肘和膝。吸氣時,意念帶著膝關節催胯關節,往命門收;同時肘關節催肩關節,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反復練習。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加上手和腳。吸氣時,意念帶著腳趾扣抓,腳心內含,腳催膝,膝催胯,往命門收;同時手指扣抓,手心內含,手催肘,肘催肩,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反復練習。第四步在第三步的基礎上和丹田氣結合,習練內外三合(外三合:肩與胯合、合於丹田,肘與膝合、合於丹田,手與足合、合於丹田;內三合:心與意合、合於丹田,氣與力合、合於丹田,筋與骨合、合於丹田)。真氣充足後運化周身,引動內氣入骨、入髓,一層一層地向里透,從煉炁入骨到斂炁入髓,反復練習。第五步在第四步的基礎上向高層次習練,軀體混元氣向臟真混元氣轉化。達到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天、地、人相合,精、氣、神相融,三田合一,合於混元。會陰至百會形成通天徹地的無形炁線,連於虛空母體合於脊柱。十二經脈練通好像十二條大河,奇經八脈是與十二條大河相通的湖泊,任督二脈是湖泊的主幹。身體從量變到質變,百脈通暢,百病消除,整體功能提高。詩曰:勤學苦練為何因,立志調和精氣神;君求長生須保精,純精化氣除病根。五氣歸元坐金蓮,三昧真火運乾坤;凝神還虛方為道,脫胎換骨修真人。
以前少林寺弟子習練馬步樁(動作要領參考混元太極拳大馬步樁)。時間要求第一次站樁從30分鍾入手。初學者身體略高一點,等內氣起來以後,身體自然會往下蹲,直至蹲平為標准。隨著功夫的增長,時間逐漸延長,從30分鍾到60分鍾、90分鍾、120分鍾……若天天堅持,直到一次能輕松地站3~5小時,馬步樁習練達到了一小乘。進一步上梅花樁練習,上乘站樁習練內功則需要明師指點,內外兼修。古人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習練內功既是拳法練下身穩健的基本功,又是硬氣功里的上乘功夫。它不僅能用來強身健體、祛病延年,而且常常被拳師用來貫注於拳法之上,增加內力,使招沉、力實。內功習練者還可以行氣入膜,抵禦拳打腳踢。
古代少林寺武僧習練馬步樁,腿上、身上加鐵沙(即沙綁腿、沙背心)。腿上從2斤重開始,每隻腳各1斤。每月各加半斤,一直加到36~50斤為止;沙背心約從10斤重開始,每月加1斤,一直加到46~60斤為止;以上功夫大約需要4~5年,身帶鐵沙82~110斤,一次性能輕松地站樁兩小時以上,並且能自如地練拳。則功夫習練已達到了中乘階段,習練者同時可以加練輕功。
古代的輕功也是身帶沙背心、沙綁腿,大約從12斤重開始,在土坑裡作上下跳越,從 50公分高土坑開始跳,身上每月加1斤鐵沙,同時土坑挖低2公分,等到土坑與本人一樣高度,身帶鐵沙約70多斤,能自如地在土坑裡跳出,進一步可以習練飛行術,日久功夫直達上乘,則能飛檐走壁(此輕功習練大約需要8~10年時間)。
當內功、輕功習練到上乘階段,不但能達到松腰開竅,手腳輕靈,行走如燕飛,練拳招勢快如閃電,而且可以達到力托千斤,卧釘床、刀床破石,頭頂開磚,銀槍刺喉,腹頂鋼叉,汽車過身等等;如果用在健身養生上,則意到氣到,氣到病除,氣足竅開。
習練馬步樁的內功層次
上乘功夫,經明師指點,善悟漸修,從局部走向整體,以運化剛柔為特徵。內功習練到深層次,身體從量變到質變,氣滿渾圓身;在運用中,神氣合一,隨意用之,無往不可;剛中有柔,柔中蘊剛,氣隨意走,千變萬化;靜則渾然一體,潛如無極;動則靈活敏捷,變化莫測。擊人如雷電,無可阻擋。如果用來行氣治病,效果也好。這層功夫有先天慧根的人,加上勤學苦練才能成就。
中乘功夫以剛柔相濟、動靜一如為原理,神氣相凝為其特徵。與上乘功夫相比還不能運化剛柔,但可以以神御氣,以氣運身,打通周天,真氣充滿內膜,入骨、融臟,百脈暢通,能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之妙用。中乘功夫,人人可練可得,只要神守體內,長期練習,水到渠成。下乘功夫以神氣會合,在意識引導下,氣自然能夠在體內運行,是內功習練的基礎,以鍛煉身心健康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