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翻譯方法論作者簡介
黃忠廉,這位學者出生於1965年,擁有博士學位,是教授以及博士導師。他擔任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主任職務,同時還被選入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並榮獲黑龍江省'龍江學者'特聘教授的榮譽。他的學術生涯豐碩,已發表了15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19部著作和譯作,其中包括《變譯理論》、《翻譯變體研究》、《科學翻譯學》、《小句中樞全譯說》、《翻譯本質論》以及備受矚目的《翻譯方法論》等。他的譯著作品中,《譯文觀止》和《俄漢翻譯開發基礎》也是其中的代表作。
黃忠廉在科研項目方面同樣成績斐然,他主持了國家級項目3項,部級項目5項,其中還包括2項重大項目。省級項目他亦有4項在手,顯示出他在翻譯研究領域的深厚底蘊和重要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多次獲獎,體現了他在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
② 翻譯有哪些理論
1、釋意理論: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譯過程的假設,認為翻譯對象應該是源語信息的意義而不是語言外殼。
2、認知負荷模型理論: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於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為基礎。
3、思維適應控制模式理論:任何熟練行為都要求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4、信達雅:「信」「達」「雅」它是由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通俗的講,譯文要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注重一句話的完整性,即內容、結構、文采,也就是內容的准確性,語法結構的順暢,語言載體的文采文學性。
機器翻譯面臨的問題
機器翻譯的質量要達到「信、達、雅」的程度依然艱難;機譯質量是機譯系統成敗的關鍵。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曾在論文《機器翻譯五十年》中指出:
要提高機譯的質量,首先要解決的是語言本身問題而不是程序設計問題;單靠若干程序來做機譯系統,肯定是無法提高機譯質量的;
另外,在人類尚未明了人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這些都是制約機譯質量提高的瓶頸。
③ 翻譯學研究方法論內容簡介
《翻譯學研究方法論》內容簡介如下:
定義與探討:該書首先定義並深入探討了翻譯學方法論的本質,包括其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共同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研究框架。
結構與功能解析:書中詳細解析了翻譯方法的結構、功能及其獨特特性,展示了這些方法在實際翻譯學研究中的應用策略和演變歷程。
發展規律與未來趨勢: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翻譯學方法論的發展規律和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旨在構建一個科學且全面的翻譯學研究方法論體系。
理論貢獻:這一創新性的理論構建填補了翻譯學領域中方法論理論體系的空白,為翻譯學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研究路徑和指導方針。
學術價值與影響:作為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翻譯學研究方法論》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證分析,為翻譯學研究者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推動翻譯學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